你真的了解李景隆和朱棣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棣是历史上,以藩王推翻中央的典型成功事例,但他的成功不是侥幸。其实要真的按双方实力来看,朱棣(藩王)并不是建文帝(中央)的对手,最终之所以能够胜出,除了自身带兵能力强大,手下有一批得力干将之外,还有赖于建文帝这边的“助攻”。
建文帝的“智囊团”黄子澄、齐泰等人,与其说是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倒不如说是在想办法如何“坑”建文帝。就是黄子澄建议换掉耿炳文,才为朱棣带来最大“助攻”,李景隆。
李景隆,字九江,是明朝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战功显赫,深受朱元璋器重。李文忠病逝后,被追封为岐阳王,配享太庙,肖像悬挂于功臣庙,位次第三。
由此可见,李景隆真的有个很好的出身,他父亲李文忠死后,他便承袭了曹国公爵位。都说虎父无犬子,明朝上至皇帝,下到群臣,都对李景隆寄予厚望,认为他必定能青出于蓝,谁知大家还是看错了。
李景隆自幼喜欢读兵书,这是很好的习惯,但问题就在,他虽然熟读兵书,却没什么作战经验。可是作为李文忠之子,他对自己是迷之自信,认为父亲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建文帝即位后开始削藩,率先拿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开刀,是李景隆亲自前往开封将周王押回南京的。之后朱棣起兵靖难,由于长兴侯耿炳文战败,黄子澄便建议换上李景隆。于是李景隆拜大将军,奉命率五十万大军北伐。
都说李景隆,是靖难第一“功臣”,为何大家会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他表面是去讨伐朱棣,实际上却帮了对方不少忙。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打仗时,都帮了朱棣多少忙。
“帮”其保住北平
按兵力来说,五十万大军,已经足够平定叛乱了,但前提是要有个会带兵的将领才行,显然李景隆不是。当时朱棣亲率精锐部队救援永平,派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李景隆知道后,第一时间就去围困北平。从这点来看,他的兵书还是没白读。
然而书读得多,不会实践也不行,李景隆围困北平,一心想自己立大功。可朱高炽留守北平,他用冰冻住城墙,令李景隆无法攻城。好在都督翟能有能力,几乎就快攻破张掖门,谁知李景隆在这时起了嫉妒之心。他害怕翟能抢了功劳,硬是下令撤兵,就这样失去大好机会,之后朱棣就带精兵赶了回来。
“帮”其消耗中央兵力
朱棣在救援永平的时候,趁机奔袭大宁,得到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实力大增。他赶回北平的时候,在郑村坝与李景隆大军相遇。李景隆过于轻敌,贸然轻进,结果大败。在这种情况下,李景隆作为主帅,竟然抛弃物资,不顾部下,连夜南逃。手下士兵见主帅都跑了,也只有跟着南逃,最后李景隆撤回德州。
这次失利,建文帝不仅没怪罪李景隆,反而为他找借口,认为他是因为权柄太轻所致。于是建文帝授他“专征伐”之权,并赐黄钺弓矢。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重振旗鼓,再次誓师北上,与郭英、吴杰合军六十万。
然而结果同样是,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李景隆先是撤回德州,后被逼得退到济南,好在济南有铁铉坚守,才没有被朱棣攻陷。要说前面令翟能退兵,是李景隆“帮”朱棣保住了北平,那么这两次战败,完全就是在“帮”朱棣消耗中央兵力。
“帮”其打开金川门
这次战败后,建文帝仍然没有怪罪李景隆,但朝中大臣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上疏请求诛杀李景隆。就连当初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也不得不请求将李景隆正法。谁知建文帝还是听不进去,甚至还派李景隆去议和。
在议和期间,朱棣态度很坚决,李景隆见大势已去,便动了投降的心思。不久,燕军来到金川门,李景隆就和谷王一起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城,至此南京陷落。
李景隆先是“帮”朱棣保住北平,又“帮”他消耗了大量中央兵力,最后直接“帮”他打开了金川门,他不是靖难第一“功臣”,那么谁是呢?因此朱棣即位后,“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
不过朱棣也并非真的是器重李景隆,顶多是感谢他当初“开门之恩”。很快,朝中大臣就接连弹劾李景隆,于是朱棣下诏:“诏削勋号,绝朝请,以公归第,奉长公主祀。”
即使这样,仍然有人弹劾李景隆,说他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朱棣便下令褫夺其爵位,软禁在家,没收家产。李景隆曾试过绝食抗议,但最终也没死,直到永乐末年才去世。
所以说,虽然李景隆一心效忠建文帝,也有一腔热血,但终究败给实力。当初得知统率五十万兵力北伐的是李景隆,朱棣不知有多高兴,顿时就知道自己必赢。他还指出李景隆五大弱点:
其一,治军无军令军纪,上下不同心;
其二,不知南军将士不适应北地霜寒,粮草军备不足;
其三,贪功求胜,贸然轻进;
其四,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刚愎自用,没有威信;
其五,所部尽是乌合之众,混乱无序,多是谀佞小人。
朱棣嘲笑着说:“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宗实录》)
历史上有很多的功臣,最后却没与落得好下场,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
靖难之役平定后,朱棣对李景隆非常感激,屡加赏赐。其实,朱棣重赏李景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安抚勋贵之后。事实上,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虽然获得了藩王的支持,但多数开国勋贵却支持建文帝,比如徐达之子徐寿辉,便是建文帝的铁杆忠臣。
朱棣称帝后,那些支持建文帝的勋贵之后难免担心遭到清算,忧患之下,他们很可能 做出过激的举动。所以,重赏李景隆这位曾效忠建文帝、攻打朱棣的靖难功臣,无疑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然而,李景隆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突然变脸,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兄弟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
表面上看,是因为朝臣弹劾李景隆,说他图谋叛乱。朱棣将李景隆罢官后,又有大臣弹劾他“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其兄弟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
其实,稍动脑子想想就知道,这极可能是诬告。李景隆一个纨绔子弟,而且还是朱棣的手下败将,靖难之役爆发之初,他替建文帝带兵征讨朱棣,被燕军按在地上摩擦,试问,他怎么可能还有胆量造朱棣的反?
原因很简单,朱棣早就想对李景隆下手。靖难之役结束之初,朱棣对李景隆恩赐非常,固然是因为感激,但朱棣是何等雄才大略且性格多疑的君主,事后他肯定会重新审视李景隆这个另类的功臣。
李景隆对朱棣而言,固然有功,但对建文帝而言,那可谓是忘恩负义、无耻之尤。朱棣能瞧得上李景隆的为人?想到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宁可十族被杀也不愿屈膝投降,朱棣就更不耻李景隆的为人。
李景隆连对他恩重如山、义深似海的建文帝都能背叛,谁知他将来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朱棣绝不能让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得志!最后,李景隆被朱棣圈禁了近二十年,至死也没有获得自由。
原因是李景隆是朱棣的人,朱棣派他潜伏在建文帝的身边。在战争的初期,建文帝和朱棣不在一个档次,朝廷的军队是燕军的十倍之上。就在这样的条件上,朱棣还是打败了建文帝的大军。其实这里最重要的人物还是李景隆,他最为建文帝最信任的人,全国的兵力都交给他,但是他所作出的结果可以看出,李景隆是朝廷的卧底。他曾经用六十万大军没有占领只有几万人的城池。所以说李景隆才是朱棣夺位的第一功臣。
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朱元璋时期,朱允炆的爷爷为他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并且铲除了一些朝堂上的政敌。朱元璋留下的江山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就是这样大明的江山最终到了朱棣的手中。在靖难之役中,朱元璋其实也留下了一些问题,藩王的强大导致朝廷无法控制,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李景隆卧底的身份。如果没有李景隆,也就没有朱棣称帝的事实。
建文帝执政后,他发现藩王的实力逐渐的强大,朝廷开始无法制约他们。于是下令削藩,但是很快得到了抵制。最后以清君侧的理由,朱棣率领军队讨伐。在战争初期,朱棣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但是狡猾的朱棣在建文帝的身边安排了卧底。
那个人便是李景隆,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的长子,建文帝十分的信任他,并且赋予他天下兵马的权力。在李景隆的带领下,朝廷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李景隆打开了南京的城门,二十万大军惊慌失措,最终天下易主。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由于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优越”表现,常被后人“亲切”的称为“大明战神”。又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战无不败,败无不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逃跑大王”。还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每次战败必会给粮草匮乏的朱棣留下充足的物资,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运输大队长”。(靖难之役:朱棣从造反到登基的过程)
别人可以不在乎卧底的身份,但是李景隆不行,因为这和他的能力有关。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一定是朱棣最大的功臣,什么张玉、朱能、姚广孝都要靠边站。但是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zhe真的就是是无能到不能再无能的废物了。
说李景隆是卧底,并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种种事迹的表现,让人不得不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朱棣与李景隆自小便相识,并且感情很好。出于这个原因,李景隆是有可能对朱棣心慈手软或者说刀下留情的。如果李景隆慧眼识珠,他选择朱棣那一边也是有可能的。
二、朱棣登基后,选择重用李景隆,朱棣五次北征,李景隆参加三次,并赐予李景隆高官厚禄。这是疑点最大的,朱棣和李景隆不止一次交手,按道理来说李景隆有几斤几两,他心里自然有数。如果李景隆真的是军事白痴的话,朱棣没道理这么做。
三、朱棣对于李景隆非常宽容。《明史》中记载,永乐元年张信等人曾经弹劾过李景隆。但是朱棣却以李景隆自幼交好,敷衍而过,并未对李景隆做任何处罚。这点也是非常可疑的,朱棣的性格是睚眦必报的,诸位可以看看朱允炆的旧臣在朱棣手里有多惨,总是找各种理由杀他们。而李景隆是和朱棣正面对抗过的,朱棣就这样既往不咎了?
说实话,小编并没有要给李景隆洗白的意思,诸位可以这么想。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而后人却坚决认为他是朱棣的卧底,那他该有多悲哀,这应该是对李景隆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这样也算是给他“讨回公道”了,他也该瞑目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2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