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诸葛亮北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备死后,诸葛亮曾在数年内发动五次北伐,其后继者姜维也完全延续了这一路线。那么,为何明知面对曹魏时出于绝对下风,诸葛亮还要如此“穷兵黩武”?他之所以如此孜孜不倦,正是因为蜀汉实力全面落后于曹魏;此外,他也是希望以这种方式,促进蜀汉政权的稳定。
蜀汉若安于现状,只会坐以待毙;奋力一搏,或许有一线生机
“小国寡民、穷兵黩武”,对于诸葛亮主政后疯狂北伐的行为,别说我们现代人,即使在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反对声也从未消停过。
公元228年初,诸葛亮首次北伐,虽然一度势头喜人,甚至让曹魏的关中地区骚动不安,但由于在街亭遭受惨败,不得不撤回汉中。
由于这次失利,不仅马谡被杀,诸葛亮本人也自贬三级、由丞相降为右将军,同时也让蜀汉朝野认识到了双方的实力差距。
但诸葛亮本人并没有因此丧气,他“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即考核奖励战功、慰问烈士家属,同时自我批评、大大方方公布自己的过失,此外还“厉兵讲武,以为后图”——厉兵秣马、训练队伍,准备下次出征。
就在同年11月,得知曹魏在东线东吴方向遭受失利、关中军力东调的消息,诸葛亮决定发动第二次北伐,但在朝廷中迎来了大范围的质疑:
汉诸葛亮闻曹休败,魏兵东下,关中虚弱,欲出兵击魏,群臣多以为疑。
这个“多”字的范围很模糊,但显然反对者不在少数。鉴于师出有名、方能无往不利,诸葛亮向刘禅上书一封,将其北伐的原因解释得相当透彻:
其一:“先帝深虑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
也就是说:北伐这事,是先帝刘备亲自安排下的的事业,并不是我诸葛亮想要穷兵黩武。而刘备之所以留下这样的战略安排,则是出于维护蜀汉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在古人的观念里,只有占据了中原的政权,才能被视为华夏正统;蜀汉偏居一隅,它的立国之本,就是以汉朝正统自居、是过去四百年大汉朝廷延续,所以才定国名为“汉”。若与曹魏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那等于是默认了自己是地方割据政权,那么刘氏的朝廷会完全丧失道德性及存在的法理基础。没了义正辞严的大旗,那蜀汉朝廷还怎么聚人心、带队伍?
其二:将士的自然损耗严重
诸葛亮称,自己在汉中仅待了一年,赵云、马玉等70多位大小将领,以及1000多名“突将、无前、青羌、散骑、武骑”等精锐士兵因年龄等原因自然死亡,这些将士,是刘备之前辗转中原各地积攒起来的精兵,并非益州一地所能提供的:“皆数十年之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因此,如果就这么按兵不动下去,几年后蜀汉军队骨干丧失殆尽,届时更无法与曹魏抗衡。
而事实确实证明,蜀汉军队的战斗力是呈下降趋势的。
其三,以一州之地抗衡整个北方,蜀汉打不起持久战
三国各自的疆域,若按地图上的大小来看,差距貌似并不大。但在那时,比较各地的实力,并不是看面积大小,而是土地的开发情况、人口的密集程度;那时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繁衍地,经过千百年的开发,人口密集、土地富饶,史书中的“中国”,起初指的正是中原;反观南方,则“地下卑湿”,气候炎热、湿气重,再加上生产力的限制,导致地广人稀,经济条件落后。一直到五胡乱华时期衣冠南渡后,南方才得到了较大开发。
下图是东汉各州的划分,由此可见,蜀汉只占据了一州之地,看起来地方挺大,但实际上挺虚的,因此诸葛亮在奏章中诸葛亮质问朝臣:“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支久……”,想打持久战,得有一个基本前提:本方的实力和恢复能力碾压敌人,否则就是自寻死路。
其四,时间越久,中原民心对汉室就越疏离
汉室前后持续四百年,对当时的民间仍有一定号召力。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曹魏辖内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悉数反叛,响应蜀汉军队。人心的向背,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实力的短板;但若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政权日益稳固,那些对汉朝廷有感情的老人们逐渐离去,蜀汉收复中原将会愈发困难。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时间对曹魏有利、对蜀汉极端不利,诸葛亮在七年中连续5次北伐,就是想趁北方生产力还未全面恢复之际,抓住双方差距最小的时机赌上一把。
以外敌促进内部团结
人无外患,必有内忧。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外部敌人的存在,往往会成为促进内部团结的动力;反之,若对外歌舞升平,对内往往会因为利益的划分等因素逐渐矛盾重重,最终分崩离析。古今中外都是这个理:
淝水之战时,面对前秦的近百万大军,斗了数十年的东晋几大家族:王氏、谢氏、桓氏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但危机过后,他们没有趁着北方分崩离析的机会挥师北伐,反而再度陷入了狗咬狗的内斗,坐视中原再度形成相对稳定的强势政权。
在宋朝之前,中原王朝的覆灭基本都出自内因。西汉经过百年战争,在汉宣帝时期解决了劲敌匈奴;但在失去外敌后,后续的几代统治者完全失去了进取心,政治日渐腐败、外戚专权、土地兼并严重,最终导致了王莽篡权、绿林赤眉大起义;司马氏的晋王朝虽然一统三国,但在失去敌人后,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内耗,八王之乱将西晋的武力消耗殆尽,从而给了内迁少数民族武力夺权的机会。其后的隋唐同样如此,在强势消除了外部威胁后,迅速陷入了内乱。
这个道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不过时,身为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任何时期都要为自己找个假想敌,其中既有经济利益的关系,也是出于团结国内的多种族、多元文化的考虑。
而诸葛亮当时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刘备入蜀,本质上是率领荆州势力武装夺取益州,通过利益的重新划分,他们虽然获得了当地大部分士族的认可,但并不代表蜀汉政权就是铁板一块。比如在得知刘备死后,南中各郡瞬间就爆发大规模反叛事件。
同时,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向来也喜欢依据乡土、师门等因素来拉帮结派,甚至为人公正的诸葛亮也未能免俗:刘备多次提醒他不可重用“言过其实”的马谡,但他顽固地坚持己见,其中难免有与马谡同出自荆州、与其兄长马良关系要好的因素。
而若处于战争状态,则会有足够的理由与手段让各方搁置矛盾、集中对敌;刘备去世之后,蜀汉最为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一方,客观上需要以特殊状态来巩固形势、维护团结、度过危机。
事实证明,蜀汉政权对内确实维持了稳定,但由于绝对实力的悬殊差距,经过诸葛亮、姜维两代,都未能创造奇迹。最终与曹魏的差距越拉越大,迎来了这一地方政权难以逃脱的宿命。不过,相对于其后千百年先后在蜀地割据的政权而言,蜀汉已经是坚持最久的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诸葛亮伴随着北伐度过了后半生,最后他也是在北伐的途中去世。至于说原因,我想大家可能都认为诸葛亮只不过是因为忠心,继承了先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志罢了,子渊认为北伐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值得指出的是,此时的蜀汉已经没有恢复中原的能力了。大家对于诸葛亮兴复汉室的计策应该不陌生,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地利,刘备必须得牢牢占据益州、荆州和汉中等地;第二是人和,刘备在稳固地盘之后必须要整顿好内政,对外则要尽力与孙权交好;第三是天时,刘备应该养精蓄锐,静待天下有变,然后主动出击,则汉室可兴。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等到诸葛亮接手蜀汉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况呢?首先是地利方面,孙权已经成功偷袭了荆州,蜀汉于是只剩下了益州和汉中两地,战略空间大幅度缩小。虽然后来诸葛亮又和江东方面恢复友好关系,但形势已经彻底改变,不再满足当初制定的战略了,因此北伐的条件本身就是不成熟的。
其次是人和方面暴露出的大量问题,蜀汉此时的内忧非常严重。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刘备一行通过武力强行夺取了属于刘璋的权力,不属于传统的益州势力,所以根基不是太稳定。再加上之前的猇亭一战,蜀汉的精锐部队大败,士气大丧,消息传到益州之后是人心惶惶,对于蜀汉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最致命的弱势。
最后是天时,要北伐需要静待天下有变,然而此时是大势已定,魏、蜀、吴三方对峙,谁也无法立刻吞并谁,休养生息于是成为了时代潮流,如果要强行对外发动战争,甚至是大规模战争的话,是非常劳民伤财的,和另外两国的实力会被迅速拉开。
分析到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三个条件其实都不满足,诸葛亮心里也很清楚,“匡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估计很难实现了,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局,诸葛亮才更要通过北伐这一措施来稳固蜀汉政权。
前面讲到蜀汉的内部矛盾比较尖锐,因此凝聚人心的最佳方法就是就是树立一个敌人, 同仇敌忾去攻打。作为“汉朝正统”的继承人,诸葛亮自然会将魏国定为篡汉的逆贼,这养一来北伐就有了正义的名头,即可顺利转移国内矛盾、凝聚蜀汉国内的人心。
其次,由于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当经济重心又在中原,所以休养生息也不是长久之计,只会被同样进行休养生息的魏、吴两国拉开差距,长此以往还会越拉越大。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与其坐等魏国强大起来,不如现在就主动讨伐,也算是以战养战了。
听上去也有道理对吧?然而事实证明,不断北伐确实给蜀汉带来了好处,蜀汉政权也因此获得了一些人口和土地。根据记载,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诸葛亮在撤回的时候却带走了所占魏国土地上的全部人口,然后让他们在汉中定居。这一招也算是精彩,虽然土地我得不到,不过人我全给你带走了。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蜀汉更是成功占据了魏国的阴平、武都两郡,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蜀汉的力量。
虽然有一定战果,但对整个北伐来说却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蜀汉的精锐部队本来就不多了,于是诸葛亮用兵是力求稳妥,不肯出奇兵。比如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由他带队从子午谷突袭长安,接着一举拿下关中,诸葛亮直接拒绝了,这个计划也被称为子午谷奇谋。
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这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他赔不起手中仅有的资源,因此不肯再冒这个风险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北伐的胜算也是心知肚明,只是在勉强支撑罢了。
无奈之下的诸葛亮只能选择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不断通过北伐这一方式来为蜀汉政权续命。随着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的号角也逐渐成为绝响,蜀汉和魏国还是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蜀国还是走向了灭亡。
得到川蜀之地后,刘备的地盘扩大了不少。虽然整体实力还是赶不上曹操,但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由于诸葛亮、法正和刘巴的努力,蜀汉的军事和经济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刘备对统一全国充满了信心。但夷陵之战,刘备几乎血本无归,这对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临死前,刘备把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他好好帮助刘禅,然后就死了。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几乎对一切俯首帖耳,不敢懈怠。可以说他一年到头工作到深夜。好事多磨。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诸葛亮几次攻打曹魏。
虽然此时曹操和曹丕都不在了,但是曹魏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疆域比蜀汉大得多,军队的战斗力也远超孙刘之辈,还有数不清的文官和谋士。对于这一点,诸葛亮非常清楚。他知道,以蜀汉目前的实力,曹魏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北伐?不是因为他穷兵黩武,这两个原因才是关键。
原因之一:尽量拖延曹魏的发展。
众所周知,最好的进攻是防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曹占据了这片广大的土地,人口也不是蜀汉可比的。虽然它暂时没有横扫孙、刘的实力,但如果给它足够的时间,各方面都会迅速发展,对手也不可能光着脚追上他们。
看看当时的蜀汉王朝。如果不失去荆州之地,还能维持三足鼎立的稳定局面。然而,即使诸葛亮是天下少有的天才,他也无能为力。他再怎么努力,也发展不到曹魏的水平。毕竟人口和资源有限。此外,蜀汉出现了人才短缺的想象,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1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什么是诸吕之乱真的要怪张良的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