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王曾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曾经连中三元,为人刚正不阿,端正持重,而且他还是妥妥的大帅哥一枚,眉眼就像是画上去的,他在朝为官时,进退有礼,平日里不苟言笑,没人敢因为私事来找他。
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计谋,所以他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最终还能善终,他就是王曾。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曾出生和离世的时候都是有征兆的,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了孔子的高徒曾参,因此给他取名王曾,至于他后来考试连中三元,也被人们认为理所应当,毕竟他是孔子高徒投胎转世,有这样的成绩也在预料之中。
而王曾死前一个月的时候,有一颗大星星在他家附近陨落,他的随从吓坏了,把这事情告诉了王曾,王曾知道自己寿限已至,于是就对随从说,不用惊慌,一个月之后你就知道这颗星星坠落的原因了。
果然一个月之后王曾病逝,朝廷还给他赏了谥号“文正”,在那个年代这是文官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宋仁宗刚刚继位时年龄很小,那个时候王曾在朝廷做副宰相,国事都交给了刘娥刘太后处理。王曾起草了这样一份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这诏书中的权字是代理的意思,非常巧妙地限制了刘太后的权利,当时的宰相丁谓建议把这个权字去掉,王曾直言道:“现在皇帝年幼,太后执政本来就是国家走霉运的时候,如果再去掉这个权字,可能国运会更不旺,”
这话传到了刘太后耳朵里,刘太后对王曾非常反感。后来刘太后掌权之后,行事越来越自我,有些时候根本不听取皇帝和大臣的意见,独断专权,很多大臣都担心刘太后会跟武则天学,有朝一日更换国号,但是却没有人敢跟人刘太后直言。
于是王曾就跟大臣钱惟演说:“皇帝年幼,刘太后操劳国事费心费力,当然刘太后这么做,其实是帮助自己的皇帝儿子,也是在帮助自己,同样是帮助他们老刘家。”
王曾知道钱惟演跟刘太后是亲戚,他一定会把这话传到太后耳朵里,果然太后听了王曾的这些话,收敛了很多,王曾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硬碰硬。有些忠臣喜欢以死进谏,实际上很愚蠢,不光丢了性命,也会引起当政者的反感,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刘太后辅佐宋仁宗治理朝政的时候,大权其实是在宰相丁谓的手里,宰相丁谓出了个主意,每月初一十五两天,皇上跟大臣见面议事,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让太后跟大臣一起商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太后身边的小太监雷允恭汇报给太后,然后由太后做主。
丁谓这样的操作,就是将太后跟大臣们完全分开,所有国事都是通过太监雷允恭传进去,而太后的意见也是通过雷允恭传出来,这样一来丁谓和雷允恭里应外合,就把朝廷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曾把这一切看得很明白,但是他没有急于拆穿丁谓,清官寇准遭贬的时候,王曾也想替寇准说话,但丁谓抓住了王曾的弱点,因为王曾曾经把房子借给寇准住过。于是王曾在丁谓面前变得非常顺从,当时的内阁大臣,除了他们两个之外还有曹利用和冯拯。
冯拯为人老实,曹利用又是丁谓的人,所以内阁大臣中还是丁谓说了算。王曾沉寂了一段时间,丁谓看到他很老实,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有一天王曾很恭顺的请示丁谓,说自己想过继个儿子,希望得到太后的允准,他还让丁谓跟他一起去面见太后。
丁谓觉得这是小事,于是就让王曾自己进宫见太后,王曾进宫后就把丁谓的所作所为全部告诉了刘太后。正好碰上雷允恭在修宋真宗皇帝陵墓时出现了纰漏,导致陵墓进水,王曾借机借题发挥,将雷允恭关押起来,说丁谓跟雷允恭合谋,打算通过毁了宋真宗的陵墓风水篡权。
这下子触动了刘太后的底线,丁谓因此被除掉。王曾对付这奸臣的办法真的很高明。先是卧薪尝胆,趁丁谓放松警惕,然后一击即中,对付奸臣懂得对症下药使用奸计,否则还不等对付别人,就被别人算计了。
王曾虽然扳倒了丁谓,但是他却没有强加罪行给丁谓的同伙曹利用,之前曹利用仗着丁谓的权势作威作福,还经常说王曾的坏话,王曾之前也揭发过他的恶行,可是扳倒丁谓后,王曾并没有趁机除掉曹利用。
刘太后就问他为什么不把曹利用一起除掉?王曾说,曹利用仗势欺人当然要揭发他,但是他没有的罪,我也不会强加给他。
由此看得出来王曾的为人非常正直,同时王曾也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他曾经在天府担任市长的时候,市面上谣言说有妖怪,晚上飞来飞去还吃人,当时搞得人心惶惶,王曾就让自己官府的大门开着,说看见妖怪就捉起来,结果日后妖怪就不见了。
王曾为人非常严谨,不苟言笑,有次宋真宗召见他商量国事,由于比较着急就没有穿官服,宋真宗特地给王曾解释是因为一时没来得及,在他面前连皇帝也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他平时的一本正经,也让很多人觉得跟他相处起来有些不自在,他曾经训斥洛阳的那帮文人欧阳修、尹洙、梅尧臣等,说他们不关心国家政事,只会吟诗作赋。
欧阳修心直口快的说,有的人胡子白了还不知道退休,当时王曾就已经是白胡子了,所以他的不苟言笑也让别人觉得他不合群。
他对待自己的妹夫也使用奸计,他妹夫是孔子的后人,但是跟妹妹关系不好,于是他就去了一趟妹妹家,随后对外散布谣言,妹夫想要用毒酒毒死他。
这事让他的妹夫名声扫地,皇上本来要严查这件事,王曾害怕查出真相,于是劝皇上这是封禅的关键时刻,而且妹夫又是孔家的后人,彻查恐怕影响封禅大事,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而妹夫则一辈子背着这个恶名声,看来王曾在任何事上都会用计谋。
王曾一辈子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圆滑,肯定会损害不少人的利益,得罪很多人,但他最终却还得到朝廷的封赏,主要原因就是他善用计谋,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曾经连中三元,为人刚正不阿,端正持重,而且他还是妥妥的大帅哥一枚,眉眼就像是画上去的,他在朝为官时,进退有礼,平日里不苟言笑,没人敢因为私事来找他。
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计谋,所以他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最终还能善终,他就是王曾。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曾出生和离世的时候都是有征兆的,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了孔子的高徒曾参,因此给他取名王曾,至于他后来考试连中三元,也被人们认为理所应当,毕竟他是孔子高徒投胎转世,有这样的成绩也在预料之中。
而王曾死前一个月的时候,有一颗大星星在他家附近陨落,他的随从吓坏了,把这事情告诉了王曾,王曾知道自己寿限已至,于是就对随从说,不用惊慌,一个月之后你就知道这颗星星坠落的原因了。
果然一个月之后王曾病逝,朝廷还给他赏了谥号“文正”,在那个年代这是文官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宋仁宗刚刚继位时年龄很小,那个时候王曾在朝廷做副宰相,国事都交给了刘娥刘太后处理。王曾起草了这样一份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这诏书中的权字是代理的意思,非常巧妙地限制了刘太后的权利,当时的宰相丁谓建议把这个权字去掉,王曾直言道:“现在皇帝年幼,太后执政本来就是国家走霉运的时候,如果再去掉这个权字,可能国运会更不旺,”
这话传到了刘太后耳朵里,刘太后对王曾非常反感。后来刘太后掌权之后,行事越来越自我,有些时候根本不听取皇帝和大臣的意见,独断专权,很多大臣都担心刘太后会跟武则天学,有朝一日更换国号,但是却没有人敢跟人刘太后直言。
于是王曾就跟大臣钱惟演说:“皇帝年幼,刘太后操劳国事费心费力,当然刘太后这么做,其实是帮助自己的皇帝儿子,也是在帮助自己,同样是帮助他们老刘家。”
王曾知道钱惟演跟刘太后是亲戚,他一定会把这话传到太后耳朵里,果然太后听了王曾的这些话,收敛了很多,王曾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硬碰硬。有些忠臣喜欢以死进谏,实际上很愚蠢,不光丢了性命,也会引起当政者的反感,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刘太后辅佐宋仁宗治理朝政的时候,大权其实是在宰相丁谓的手里,宰相丁谓出了个主意,每月初一十五两天,皇上跟大臣见面议事,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让太后跟大臣一起商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太后身边的小太监雷允恭汇报给太后,然后由太后做主。
丁谓这样的操作,就是将太后跟大臣们完全分开,所有国事都是通过太监雷允恭传进去,而太后的意见也是通过雷允恭传出来,这样一来丁谓和雷允恭里应外合,就把朝廷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曾把这一切看得很明白,但是他没有急于拆穿丁谓,清官寇准遭贬的时候,王曾也想替寇准说话,但丁谓抓住了王曾的弱点,因为王曾曾经把房子借给寇准住过。于是王曾在丁谓面前变得非常顺从,当时的内阁大臣,除了他们两个之外还有曹利用和冯拯。
冯拯为人老实,曹利用又是丁谓的人,所以内阁大臣中还是丁谓说了算。王曾沉寂了一段时间,丁谓看到他很老实,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有一天王曾很恭顺的请示丁谓,说自己想过继个儿子,希望得到太后的允准,他还让丁谓跟他一起去面见太后。
丁谓觉得这是小事,于是就让王曾自己进宫见太后,王曾进宫后就把丁谓的所作所为全部告诉了刘太后。正好碰上雷允恭在修宋真宗皇帝陵墓时出现了纰漏,导致陵墓进水,王曾借机借题发挥,将雷允恭关押起来,说丁谓跟雷允恭合谋,打算通过毁了宋真宗的陵墓风水篡权。
这下子触动了刘太后的底线,丁谓因此被除掉。王曾对付这奸臣的办法真的很高明。先是卧薪尝胆,趁丁谓放松警惕,然后一击即中,对付奸臣懂得对症下药使用奸计,否则还不等对付别人,就被别人算计了。
王曾虽然扳倒了丁谓,但是他却没有强加罪行给丁谓的同伙曹利用,之前曹利用仗着丁谓的权势作威作福,还经常说王曾的坏话,王曾之前也揭发过他的恶行,可是扳倒丁谓后,王曾并没有趁机除掉曹利用。
刘太后就问他为什么不把曹利用一起除掉?王曾说,曹利用仗势欺人当然要揭发他,但是他没有的罪,我也不会强加给他。
由此看得出来王曾的为人非常正直,同时王曾也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他曾经在天府担任市长的时候,市面上谣言说有妖怪,晚上飞来飞去还吃人,当时搞得人心惶惶,王曾就让自己官府的大门开着,说看见妖怪就捉起来,结果日后妖怪就不见了。
王曾为人非常严谨,不苟言笑,有次宋真宗召见他商量国事,由于比较着急就没有穿官服,宋真宗特地给王曾解释是因为一时没来得及,在他面前连皇帝也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他平时的一本正经,也让很多人觉得跟他相处起来有些不自在,他曾经训斥洛阳的那帮文人欧阳修、尹洙、梅尧臣等,说他们不关心国家政事,只会吟诗作赋。
欧阳修心直口快的说,有的人胡子白了还不知道退休,当时王曾就已经是白胡子了,所以他的不苟言笑也让别人觉得他不合群。
他对待自己的妹夫也使用奸计,他妹夫是孔子的后人,但是跟妹妹关系不好,于是他就去了一趟妹妹家,随后对外散布谣言,妹夫想要用毒酒毒死他。
这事让他的妹夫名声扫地,皇上本来要严查这件事,王曾害怕查出真相,于是劝皇上这是封禅的关键时刻,而且妹夫又是孔家的后人,彻查恐怕影响封禅大事,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而妹夫则一辈子背着这个恶名声,看来王曾在任何事上都会用计谋。
王曾一辈子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圆滑,肯定会损害不少人的利益,得罪很多人,但他最终却还得到朝廷的封赏,主要原因就是他善用计谋,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考取功名大多是为了能在朝堂有一席之地,但官场沉浮,想要仕途顺利就得学会处理好与帝王同僚以及下属的关系,倘若没有这个能力,最后怕只会落得个下场凄凉。
因此,古人向往在官场有所作为,但又惧怕遭到小人陷害,为官之道可谓是难矣。不过,对于北宋王曾来说,这似乎是小菜一碟。
连中三元的青年才俊,门第不俗的官宦二代
对于王曾,真正让人佩服的,一定是他那顺利的科举之路。纵观宋代几百年,也没有几个人比的上他。他在解试,乡试,殿试里边,都是第一名。卷面功夫,无人可及。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拿到考卷,倚马可待。这样的能耐,也让许多人真心佩服。相传,王曾出生的时候,天色就发生了异变,父亲祷告庙宇,老方丈告诉父亲,他家里将有文曲星转世。后来,王曾的本事,也验证了这一点。
能够高中榜首三次,在殿试中依旧取得第一,这样的本事,确实厉害。他也是古往今来中,非常强悍的状元郎了。不过,他真正令人羡慕,还是因为年轻。他中了状元,也才刚刚二十多岁。青年才俊,当之无愧。
同时,他出身不俗。父亲就是一代名吏,手握实权,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二级官员。他父亲为人宽厚,受到各方势力的拉拢,同僚官员也敬重有嘉。王曾母亲,是著名将领之女,外祖父威震一方,受皇室器重。故此,王曾的背景较为出色,在青年新人中十分突出。这样一个学富五车,有背景深厚的官场新人,自然是倍受推崇,他的仕途道路,一帆风顺。
不到十年成为副宰相,妙计整倒了奸臣宰相
王曾仕途顺利,受人尊敬,也有许多钦佩的知己。他继承了父亲宽厚带人的风范,不与人争名夺利。他才华卓越,冠绝文臣之首,本事令人心服口服。青年出道,却没有那种锋芒毕露,处处忍让,道德高尚,这样的年轻人,难怪老前辈都要拉他一把。不到十年,王曾就一路高升,先后出任地方大吏和监察御史,还得到了皇室认可。之后,群臣力荐,成为了副宰相。不到十年,他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朝廷二把手。
不过,宋仁宗即位后,他很快面临了严峻的政治形势。一向和他不相互侵犯的宰相丁谓,突然开始排挤他。原来,丁谓心狠手辣,一心想要霸占朝廷,作为重要内阁成员的王曾,已经阻挡了丁谓提拔心腹。二人权力也是暗自争斗。当时,宋仁宗只有十几岁,这样一个孩子,处理政务,压根就没有经验。因此,太后垂帘听政,辅助政事。宰相丁谓看准了时机,想要好好拉拢人马,培植心腹,让自己的势力更加扩大。为此,他拉拢了太监雷总管,二人一前一后,忽悠太后和年幼皇帝。在朝廷中,百官不敢与丁谓争锋,一时之间,乌烟瘴气,朝政耽误。
王曾有着自己的是非观,他对于丁谓也是非常不满。只是遗憾,自己势单力薄,无力扳倒这个大奸臣。不过,他有着韬光养晦的谋略,深知以进为退。他明面上,放弃官位,空有虚名,将自己的权力分发下去。看到丁谓,也是一心宽容讨好。实际上,他绵里藏针,暗地里搜罗证据。为了让丁谓放松警惕,他还主动放弃了进宫的机会,从此不再上朝。由此一来,朝廷上,文武百官,莫不以丁谓马首是瞻。丁谓人马,也是很快充斥朝中,丁谓势力越来越大。
当然,王曾这些做法,就是要麻痹丁谓。他在立场上,坚定的推崇丁谓的做法,让丁谓把他当做自己人。私下里,却调拨丁谓和朝臣的关系,寻找证据,联合大臣。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他要进宫告状。为了不让丁谓察觉,他特地来到丁谓家中,邀请丁谓和自己一同进宫,谎称自己想要辞官回乡,希望太后允许。丁谓却生怕太后察觉自己罪行,故此就让王曾一人进宫了。
在皇宫中,王曾立刻向太后罗列了丁谓罪状,将自己搜查的情报和证据供上。太后连夜召集丁谓,在宫中就将他拿下,丁谓一众党羽,也被控制。那些昔日大臣,更是一拥而上,纷纷痛诉丁谓的罪责,最后丁谓被处死,全家也是受到牵连。王曾这样的整人手法,也是高明。后世,还有人评价他,比奸臣还奸。不过,这可能倒是对他智谋的赞扬。
晚年提拔后辈,主动退出政坛
王曾晚年一直主持朝政,手上也是握有不少实权。不过,他对于皇室却非常忠诚,没有摆弄权力,培植心腹。相反,他倒是喜欢任用后辈,提拔贤才。作为文人出身,他重视科举考试中的人才选拔,更是一手带出了欧阳修这样的一代文坛领袖,这也是他做出的贡献。
其实,王曾时常教育欧阳修等人,激励他们勤勉奋斗,不能有点成绩就沾沾自满。王曾更是例举了一代名臣寇准的例子。寇准深度皇帝喜欢,也建立了功业,可是后来还是被贬出京城。谁料,欧阳修却一针见血的指出,寇准是年纪老迈,却依旧没有退位让贤的意思,他霸占着权位,不肯松手,自然不得皇帝待见。
欧阳修这番话,也是一下子提醒了王曾。他回到家后,连夜思索,想到自己年纪大了,还身居高位。面对繁重的政务,他也是难以维持。人老之后,也是应该退让了。一个月后,他主动请辞回乡,皇帝也是允诺了。后来,皇帝也是同时罢免了许多老干部,王曾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庆幸。王曾能够急流勇退,及时反省,看出皇帝意思,也是聪明至极,清醒理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