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善长是怎么从一名小吏当上大明朝宰相的靠的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09:30:32

李善长是怎么从一名小吏当上大明朝宰相的靠的是什么

你们知道李善长是怎么从一名小吏当上大明朝宰相的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元朝末年,当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席卷江淮平原时,家住安徽凤阳府定远县的李善长,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刀笔小吏。虽说李善长粗通文墨,也很有志向和心计,但在当时并未显山露水。

然而,当李善长投身红巾军后,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被视作心腹。明王朝建立时,他理所当然地成了开国-元勋,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

李善长何以能如此官运亨通?确实与他的谋略、机敏和才干密不可分,以下三件事就足以说明问题。

那一年,朱元璋还是红巾军著名将领郭子兴麾下的一名部将。朱元璋的出众才干虽然受到郭子兴的特别青睐和器重,被认作干女婿。

但郭子兴又是一个性情暴躁、嫉贤妒能的庸碌之辈,容易轻信闲言碎语,疑心病也很重。他常常对朱元璋产生猜疑,怕他尾大不掉,威信和实力超过自己。

有一次,为了一点小事,郭子兴大光其火,声言要削朱元璋的兵权,并公开指名道姓,表示对李善长的信任,要将李从朱元璋手下调到自己身边。

李善长闻讯大惊,不知如何是好。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朱元璋,向他表明心迹:除朱元璋外,别处哪儿也不想去。

李善长一边说着这些话,一边涕泪交加,神色感人。朱元璋口中虽不停地劝慰,觉得主帅之命不可违,但心中却为李善长的忠肝义胆所深深打动,从此对他倍加信任,视为知己。

同时,由于李善长的一再婉言谢绝和再三恳请,郭子兴也没有再坚持李善长调到自己身边的想法。

由于李善长的机敏处事,避免了郭子兴与朱元璋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便自己从矛盾的漩涡中成功地摆脱了出来。

又有一次,朱元璋与李善长促膝谈心。那时,李善长投奔朱元璋,成为他的谋士时间还不久,但两人已颇默契。

朱元璋问李善长:“眼下群雄纷起,战事频繁,胜负难卜,何时才能平定天下?”

李善长立即答道:“秦末大乱时,汉高祖作为一个平民起兵,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懂得聚合人心,因此用了五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成就了帝业。如今元朝纲纪紊乱,人心不和,已经到了快要土崩瓦解的地步。汉高祖的家乡在沛地,与你的家乡濠州相去并不太远,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担当起这种责任,天下太平就指日可待了!”

李善长这番话既说得朱元璋更加雄心勃勃、信心倍增,同时也给朱元璋明确地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榜样。

然而,最能体现李善长的智谋和才干的,还是他与大将徐达两人合演的那一出逼真的“双簧戏”。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由于平素东征西战马不停蹄,很少有整训的时间,加上接连打了一些胜仗,在将士中骄横之气开始蔓延。违犯军纪、烧杀抢劫、骚扰百姓的事件屡有发生。

朱元璋和李善长等红巾军的领-导人都敏锐地感觉到,大军纪律松弛、侵犯百姓的利益,必然会失去民心,如此下去就无法取得天下。

在李善长的提议下,当红巾军攻占芜湖直逼太平府时,由他亲自起草了一份禁约,明确规定不许虏掠,违令者按军法处置。

他们派人四处张贴,沿街巡察。遇到顶风作案的,从严惩处,毫不留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违犯纪律的行为没有彻底禁绝,尤其在一些将领中间,自以为出生入死、劳苦功高,进了城捞一点、抢一点算不了什么,对军纪不以为然。对此,李善长深感忧虑。

那时,适遇徐达率领的大军马上就要挥师进军镇江城,他与徐达聚在一起谈及部队纪律问题,两人所见完全一致。经过再三谋划,并征得了朱元璋的同意,合演了一出“双簧戏”。

这一天,有人检举大将徐达有违犯军纪的行为,事情很快就告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顿时佯装大怒,传令将徐达捆绑起来,等候发落。

李善长闻讯后,急忙赶赴现场。这时,朱元璋正在痛斥徐达,并不念他往昔的军功,坚持要将他处斩。

李善长马上向朱元璋百般求情,请求从宽处理,态度十分诚恳。徐本人也乘机表示一定痛改前非。这一唱一和,十分逼真。

最后,朱元璋答应看在李善长的情份上,给徐达松了绑,让他戴罪立功。他们还当场达成“共识”,由李善长出面担保,攻下镇江城后,徐达部众保证不掳不掠。

这出戏的效果果然很灵,消息传开后,一些将领感到十分震惊。徐达军功卓著,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犯了军纪尚且差点脑袋搬家,不用说其他人了。

红巾军取下镇江城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镇江城内平静如常,老百姓赞不绝口,并纷纷起来响应。了解内情的人都称赞李善长的好计谋。

朱元璋杀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全家的真实动机



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到身边,把一根长满荆棘的棍子扔到地上,让太子捡起来。王子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说,这棍子上有刺,你不敢接,是吧?我帮你清理了刺。我杀了世界上所有的坏人。我整理了里面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负责了。这次和朱元璋太子的对话,暴露了朱元璋杀英雄的真实动机。


付教授,厦门大学百家讲坛


大明疑案——李长善灭门之谜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牛郎到至尊皇帝的华丽转身。他登基后迫切需要做一件事,就是立下大功。在四大领域跟随他的这些开国元勋中,哪个没有立下汗马功劳?徐达,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这些响亮的名字,即使过了600多年,依然被世人所知,所讲。


论朱元璋的功过,韩国男李善长排在最前面。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经身居宰相高位的头号功臣,却最终被朱元璋斩首。年过76岁的李善长,大概直到去世也不明白背上的诸多罪名的真假。


曾几何时,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不止一次称赞李善长是他的“活的萧何”。正是这个“活蹦乱跳的萧何”处处跟着朱元璋,把朱元璋从一个叛逆的男人一步步推向权力的巅峰。朱元璋每一步成功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李善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李善长在民间排名第一,荣耀最大。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善长,除了在关键时候忠于朱元璋一方之外,李善长还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竭尽全力帮助朱元璋一步步登上皇位。长期以来,从投靠朱元璋的队伍到大明的建立,李善长与朱元璋相互配合,相互信任。李善长对朱元璋交办的每一件事都尽心尽力,不敢怠慢。然而,就在李善长被皇帝赋予巨大荣耀之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朱元璋不太信任李善长。因为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皇帝的权力。于是朱元璋罢免了李善长的宰相之职,李善长对朱元璋也不像以前那样谦恭恭敬了。


吴九年,朱元璋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之子,封其为徐氏。朱元璋的女儿虽然是皇帝的女儿,但是一点大夫人的脾气都没有。她对女人的观察力特别敏锐,像父亲一样尊敬李善长。李善长的荣誉已经到了极致。但这一次,我被同事羡慕了。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小。陛下已经病了十多天了,你连问都不问?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太可笑了。他一生气,就从李善长那里扣了一万八千石陆锋。史书上说“皇帝一开始有点反感”,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


在傅老师看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胡谋反,还是擅自带兵,如果其中有一条属实,都是灭绝人性的大罪。但经过推理,发现漏洞百出,难以令人信服。就连朱元璋也无法说服自己这么弱的指控,所以他需要更充分的理由。


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置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报告说,他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所谓“补星”就是大臣,“犯灵台”就是灾难。这意味着一位部长要遭殃了。由此可见,朱元璋认为,杀死李善长是天意。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杀死李善长的借口。这样一声令下,李善长一家70多人被杀。


李善长被杀的时候,太子朱彪对父亲朱元璋说:“父亲,你杀的人太多太多了,会害了你的。”他说,这种和谐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交流,而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生命能量。朱元璋听后一言不发。第二天,他把王子叫到身边,把一根长满荆棘的棍子扔到地上,让王子捡起来。王子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说,这棍子上有刺,你不敢接,是吧?我帮你清理了刺。我杀了世界上所有的坏人。我整理了里面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负责了。这次和朱元璋太子的对话,暴露了朱元璋杀英雄的真实动机。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七十余口,原因就是就是,李善长他是明朝开国的一个丞相,而且对朱元璋的发展影响巨大,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那就是是大明王朝开国最高功臣,主要就是因为李善长,和胡惟庸的西党与东挡相互争斗,李善长威胁到了皇权,导致被杀掉了。

在以前李善长他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历史上的李善长就是一个喜欢读书,有智慧的人,与电视里面的李善长有一点不一样。李善长最后被追杀而死,也是因为他威胁到了皇权,以及他和胡维庸建立了亲密关系,成为了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因为谋反而被诛杀,很多受牵连的人都被处死了,是在那个时候,李善长免于被诛连,李善长也没有表示感谢,而当时的明太祖虽然下诏免死,其实太祖怀恨在心。

之后就是李善长因为包庇胡惟庸一直不说,而且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就非常的生气。李善长,因为犯的错,还不检点,更加让朱元璋不开心,虽然是他的一个亲戚,也作为开国丞相,但是因为他犯了帝忌,使朱元璋在心中就爆发了,朱元璋就把他杀了,其实在朱元璋的心理就慢慢都积累了很多的仇恨。


所以说虽然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但是他自己的性格以及他的处为人处事,得罪了朱元璋才遭受灭门。

李善长作为功臣回家种田,为什么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李善长,濠州定远人,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年少时,他喜欢念书,有勇有谋。投靠朱元璋后,他成了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负责掌管军队物资的供应,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他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与汉朝丞相萧何比肩。然而,朱元璋大杀功臣时,他没能逃过一劫。

胡惟庸之所以能当上宁国知县,是因为李善长的推荐。之后,胡惟庸又升任太常少卿、左丞相,二人因此相互来往。另外,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所以,两家的关系是亲上加亲。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朱元璋株连九族。被他牵连而处死的人很多,但李善长却没有被牵连,足以看出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当时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曾多次向朱元璋提出建议。后来,因年纪大了约束不了部下,他就告老还乡了。

洪武十八年,有人上书朱元璋说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根据当时的律法,父子俩也是会被砍头的。而明太祖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诏免二人一死。李善长没有向皇上表示感谢,没想到朱元璋因此怀恨在心。

由于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等人因犯了过错而被发配到边疆,他多次请求朱元璋赦免丁斌等人。大理寺在审讯丁斌时,意外得知他以前在胡惟庸家当过差。丁斌交代了自己曾经帮胡惟庸做过的事儿,还供出李存义等人过去与胡惟庸的来往情况。为此,朱元璋大怒,下令逮捕了李存义父子。

李存义父子的供词牵连到了李善长,他们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时,曾派李存义暗地里去劝说李善长加入他们的行动。李善长回答道:“你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啊,否则会被诛灭九族的!”不久,胡惟庸又让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劝说他,还说事成之后,以淮西之地封他为王。李善长非常震惊,再次拒绝了,内心却开始动摇了。

一段时间后,胡惟庸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被拒。李存义又去劝说兄长,李善长感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从李存义父子的供词来看,胡惟庸谋反一事,李善长是知道的。另外,李善长的仆人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

这些证词,证明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大臣谋反不是上报,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朱元璋得知后,龙颜大怒,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同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于是,朱元璋下令斩杀了已经回家种地的李善长,时年76岁。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被处死。

崇祯十七年,南明弘光帝追补开国名臣赠谥,李善长获追谥“襄愍”。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为何会被杀?

? 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有勇有谋,为人处世也是左右逢源,情商也是很高,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沙场,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士,并且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每当朱元璋有困难的事情,总是会询问李善长的意见,而朱元璋也总是会对李善长的建议加以采纳。就是这样的一代辅臣,为什么会落到一家七十多口被杀的局面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第一,虽然说李善长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的能力也很卓越,但是他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他非常容易嫉妒他人,给人一种刻薄的感觉

? 因为他是最早追随明太祖朱元璋的人,所以他也是朱元璋比较信任和亲近的人,身边依靠李善长的人也有很多,只要有人冒犯到了李善长,或者损害了李善长的利益,他就会告诉朱元璋,对这些人进行贬斥,久而久之,朝堂之中依附李善长的人越来越多了,阿谀奉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所以朱元璋逐渐开始厌烦李善长,并成为贬斥李善长的导火索。

第二,朱元璋登基十三年后,胡惟庸谋反,被朱元璋诛杀,而胡惟庸恰恰是李善长举荐,因此,谋反的罪名,李善长也不能独善其身

?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谋反而迁怒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弟弟却是胡惟庸的同伙,因此朱元璋把李善长的哥哥发配到崇明,并没有处死已经算格外开恩,但是作为哥哥的李善长却没有因此感恩戴德,甚至对朱元璋心生怨恨,而后朱元璋发现李善长藏匿了很多胡惟庸谋反的罪行并且加以隐瞒,朱元璋因此对李善长的信任土崩瓦解,谋反的罪名成立,那就是诛杀全族。

?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0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