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彦超,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大将王彦超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能征善战,又懂时势,屡次升迁,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被朝廷害死,得以全身而退。
王彦超出身将门,父亲王重霸,曾参与唐末黄巢起义,后又降唐,后梁时,官居太子少傅,加尚书,后以光禄卿致仕。王彦超从小就养成了温和恭谨的性格,器度不凡,能够礼贤下士。只是后来,没有收留投奔他的赵匡胤,到了大宋的时候,被赵匡胤说笑。
王彦超十二岁就跟随后唐魏王李继岌西征前蜀,灭了前蜀之后第二年,李继岌班师回朝。至渭南时,适逢大将李嗣源谋反,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流矢身亡。李嗣源即位,即后唐明宗。此时李继岌成了无国可投的流亡者,他的亲信皆置主帅于不顾,四散逃命,只有王彦超始终紧跟不离,直至李继岌遇害。李继岌死后,王彦超至凤翔军重云山拜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晖道人觉得王彦超并非凡夫俗子,就对王彦超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于此呢?”于是赠送银两衣帛劝王彦超还俗离山。王彦超深感晖道人的真心善意,不久即还俗。
王彦超忠勇可嘉,跟随主人不离不弃,本想混一个好的官职,岂料世事多变,命运多舛,主人死了,他成了丧家之犬。出家又还俗,实在是他的无奈之举。
跟定石敬瑭之后,他迎来了升迁机会。河阳节度使石敬瑭出任河东节度使的时候,见到了王彦超,他知道王彦超为人正直忠贞,于是将其召至帐下,委以心腹之任。清泰三年,石敬瑭叛唐,并派掌书记桑维翰出使契丹,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及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为条件,争取契丹支持。王彦超随桑维翰出行。到了后晋天福初年,王彦超官迁奉德军校,转殿前散指挥都虞侯,领蒙州刺史。
王彦超跟随石敬瑭和契丹通好,并没有反叛之心。后汉建立之后,他转而成为岳州防御使兼护圣左厢都校,出任复州防御使。他在后汉看准了时势,跟定了枢密使郭威,一同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叛乱。郭威以“清君侧”为名反了后汉,杀了后汉隐帝,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废黜刘赟为湘阴公,建立后周。称帝之后,郭威任命王彦超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彦超尚未抵任,刘赟的旧部巩廷美就据徐州发动叛乱。郭威于是正式授王彦超为武宁军节度使,命他率兵平叛。三月,王彦超亲督战舰,击破叛军水寨,乘胜攻克徐州,杀巩廷美。八月,王彦超改任建雄军节度使。十月,契丹派萧禹统兵五万,与北汉世祖刘崇所率二万兵合攻晋州。十一月,王彦超加授晋绛行营马军都虞候,与枢密使王峻击败刘崇,迫使其逃遁。
王彦超懂时势,在仕途上跟对了人,又善于根据战争形势审时度势,打起仗来,屡屡获胜。
郭威驾崩之后,柴荣继位。刘崇认为郭威刚刚去世,此时正是是攻灭后周的最好时机,就请援兵于契丹。双方联军南下,进逼潞州。柴荣率军亲征,王彦超从晋州起兵响应击敌东面,柴荣令王彦超会同保义军节度使韩通引兵入阴地关,与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合军西进,首攻汾州城。王彦超与符彦卿二军合攻锐不可当,北汉守军皆已惧怕,无心恋战,眼看城池攻破在即。然而王彦超却下令停攻,部将不解,都来谏阻,认为胜利在望,岂可停止不攻。王彦超道:“敌城孤立无援,破城只是朝夕之间的事。我军士卒精锐,如若遣军强攻,死伤必多,应该稍待其归降。”众人听后,心悦诚服。王彦超于是收兵入营,只派下属入城投信,谕令守城的北汉汾州防御使董希颜速降。董希颜果然从命,开城相迎。四月,王彦超收复石州,擒获北汉石州刺史安彦进。七月,王彦超改任忠武军节度使,移镇许州,加兼侍中。
即便王彦超带人干工程的时候,也能临时上阵杀敌,并且大败敌军,至于正规战争,更是不在话下。显德二年,王彦超累官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他于正月率所部疏浚胡芦河,并筑垒于李晏口,派兵戍守。尚未完工,契丹骑兵一万多人忽来入侵,王彦超将其击败,杀获甚多。三月,李晏口完工,建号静安军,此地“颇扼要害,自是敌(契丹)骑虽至,不敢涉河,边民稍得耕牧焉”,巩固了北境防御。十一月,王彦超升为前军行营副部署。其后,柴荣命宰相李谷与王彦超等率军进攻南唐,发起了第一次淮南之战。十二月,王彦超破南唐淮南军两千余人于寿州城下。南唐援军水陆齐进,李谷仓促退保正阳县,南唐军顺势跟进。适逢归德军节度使李重进率部抵达,与王彦超等部合军回攻,大破南唐援军三万余人,追击败军二十余里。
王彦超在仕途上屡获升迁,连他父亲都跟着沾光,被加授太子少傅致仕。到了大宋,王彦超及时转向,跟定了赵匡胤,只是被赵匡胤奚落了一番。
后汉时期,赵匡胤曾来到复州,想投靠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王彦超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僚好友,并同任过岳州防御使。赵匡胤想通过这层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彦超却没有收留他,只是给了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赵匡胤离开复州后到了随州,投靠随州刺史董京本。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始终念念不忘这段不尽人意的往事。一次,赵匡胤与王彦超设宴围猎,在酒酣时道:“朕昔日来复州投靠你,你为什么不接纳我?”王彦超听后,立即降阶顿首道:“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听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过去之事。
“杯酒释兵权”的时候王彦超看准了时势,带头交出兵权,其实他早就有了“知至”之心。
开宝二年,赵匡胤召王彦超与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同时入朝,在皇宫后苑设宴。席间,赵匡胤举杯对赴宴的王彦超等人说:“卿等均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的时候,这实非肤礼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马上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当即离席跪奏道:“臣素来功微,承蒙恩宠。如今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赵匡胤也马上离席,亲自扶起且嘉慰道:“您可以称得上是谦谦君子了。”然而武行德等人却不明白赵匡胤的用意,历陈平昔的战功及履历艰辛。赵匡胤听后说:“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赵匡胤下诏,收回了武行德等人的兵权。当时舆论都称许王彦超在此事中的表现,说他懂时势,也知道远祸全身。
王彦超到了老年就有了退隐之心,幸亏他有了退隐之心,不然再次被启用,到沙场征战就学了慕容延剑了。
王彦超与文明殿学士李昉、翰林学士宋白交好。他任右金吾卫上将军时,李昉、宋白曾来拜访,当时王彦超六十九岁,问二人:“人们说七十致仕,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李昉将本末详细告诉了他。王彦超素来怀知足退让之心,当下便托宋白为自己起草致仕的奏表。两次奏陈后,宋太宗才在第二年允准其致仕。
王彦超自悔杀人太多,损了阴德,怕后世子孙不能持家。果然,他的子孙们把家产败光了。王彦超准备致仕前,常常告诫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我多次担任统帅,杀了许多人,身死之后能得豁免已属万幸,一定没有阴德泽及后代,你们要勉力行善,以求自保。”等到他逝世后,几个儿子中果然没有显达之人。王彦超在开封府宣化门内有一座很大的府邸,园池壮丽,他死后不过十多年,已被子孙售卖出去了。
王彦超是将门之后,一生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又懂时势,跟对了人,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自身得以保全。只是,他不善于教育子孙,弄得家产全都败光,或许他们全家的聪明劲儿都集中到了他一人身上,又或许他真的杀人太多,损了阴德,但也不一定,比他杀人更多的石守信、符彦卿等人却活得好好的……
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常山一户姓杜的人家,主人杜爽的妻子范氏生下了一个女儿。杜爽范氏夫妇前后共生养了五子三女,这个女孩虽是他们的长女,却被家人称为“四娘子”,这大概是一个按照排行得来的称呼。
杜家世居常山,不但家境殷实而且世代好善,在四乡八里很有声望。就在杜四娘渐渐成长的同时,人世间也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唐王朝结束了,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时期,中原大地征伐杀戳四起,各路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群雄逐鹿乱纷纷。杜四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成人了。
大约是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的冬天,一个年青人从保州(河北保定)的家乡出发,打算到镇州(正定)去谋个前途,没想到才过定县,就遇上大雪不断道路雍塞。青年孤身一人既饥且寒,只得奔到杜家庄院门前避雪。杜家看庄的家人素知主人乐善好施,也就有样学样地给了青年些充饥的饭食和睡觉的地方。大雪一下几日不止,青年也就在庄院上一直耽搁了下来。几天相处下来,家人发现这青年虽然衣履简朴,却状貌俊伟言谈谨慎手脚勤快,不象是寻常人家子弟,便向主人杜爽报告了此事。
杜爽听了家人的叙述后很感兴趣,立即与青年见了面。果然一见就觉得确非凡品,很是心爱,便大力挽留他多住些日子,当成贵客款待。
青年在杜家庄一住月余,与主人相谈甚欢。杜爽也渐渐弄清了青年的来历。原来这青年名叫赵弘殷,虽然落魄,却也是个官宦之后。他的曾祖父赵朓在唐时曾任县令之职,祖父赵珽也官至御史中丞。然而祸福变迁,到父亲赵敬少年时,赵家就已经没落了,幸亏赵敬胸有大志,硬是重振了家业,甚至还做到了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的级别。自赵敬死后,赵家又再次一落千丈。但赵弘殷虽是一介平民,仍然没有忘却祖宗的荣耀,也期望自己能够象父亲那样重新白手起家。这一次他就是打算去投奔河北郑州的赵王王镕,谋求前途的。
杜爽听了这番话,又经过一个来月的仔细观察,对赵弘殷本人和他的家世都刮目相看,认为他绝非池中物,不但终有出人头地之日,而且还能成就大事业。于是杜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赵弘殷招为女婿,将自己年方及笄的女儿四娘子嫁给他。
就这样,一场大雪为赵弘殷带来了一段姻缘。
这场姻缘的缔结,想来也招得了当时族人乡里们或多或少的议论,对于杜庄主贴钱嫁女,招这么一个前途未卜、家世也口说无凭的借宿少年为婿的行为,恐怕有不少人认为杜老头儿不是疯癫就是受骗上当了。没准还有更多的人捂着嘴偷笑,幸灾乐祸地觉着杜四娘子是“米箩跳进糠箩”,等着看富家小姐是怎么折堕的。只是这些人怎么都不会想到,这场联姻是杜爽此生最明智的决定,他将因此成为大宋开国皇帝的外祖父。
由于被老丈人认定是人材而轻易财色兼收,似乎是老赵家的祖传好运。
赵弘殷的父亲赵敬青年时在保州老家过布衣平民日子时,同乡刘昌便认定他是个人材,也平空将个女儿嫁了给他。这位刘小姐便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母了,身后被孙子追封为“简穆皇后”。如今赵敬的桃花运在他和刘小姐的儿子身上再次重演。赵弘殷原本只是想来避一场雪,不料却得了一个多月好吃好喝的招待,还白得了一位上好的妻子和愿意大力支持自己奔前途的富实岳丈。这等好运简直就是天上掉了金元宝在头上,直到今天也足够让许多奔波劳碌却还是办不齐结婚生子物质条件的男人羡慕得两眼发绿。可见话本小说里美人儿带着钱财向穷小子投怀送抱的好事也并不全是秀才们的白日梦。
赵弘殷求取前途的步伐并没有因为贪恋新婚之乐而停顿,婚后不久他就加入了赵王王镕的麾下,杜四娘子从此跟随丈夫开始了她颠沛流离饱尝乱世艰辛的婚姻生活。
乱世中成就事业的人往往都是有真本事的,赵弘殷就是一个例子。他很快就以骁勇善战得到了王镕的注意,因此得到了更多更大的表现机会。终于有一次他率五百骑驰援后唐庄宗李存勖,不但立下战功而且得到了李存勖的赏识,成了李存勖的属下。此后赵弘殷的前途就算是踏上了路,虽然屡有波折,虽然王朝更替频繁,他的功名还是步步向前:后唐时任飞捷指挥使,后汉时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时任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死后还得到了后周皇帝追赠的武清军节度使、太尉之职。总之是当兵吃粮,改朝换代只当是换个上司,谈不上什么殉国死节忠不忠心的话。
然而在赵弘殷转战疆场开拓功名的同时,做为妻子的杜氏却生活得很不容易。赵弘殷初入军伍时收入微薄,杜氏拖儿带女生活异常艰辛,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的长女(追封陈国长公主)与长子(赵匡济追封邕王)都先后夭折了。等到丈夫有了些功名,虽然温饱无忧,但夫妻仍不免聚少离多。因此直到成婚后的第十年,即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二月十六日,两人在洛阳夹马营(可能是军营休整处)生下次子赵匡胤。自赵匡胤出生后又过了足足十二年,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十月七日,两人才在浚仪(开封)的官舍中生下第三子赵匡义。八年后才轮到第四个儿子赵廷美出生。在赵廷美之后,杜氏还生过一个儿子赵光赞(夭折,追封夔王)和一个女儿(后封秦国大长公主)。
算起来杜氏一共生了七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则有三子一女。而这四个儿女中,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赵光义)的出生前后经过在史书上留下了神乎其神的记载。据说当杜氏产育赵匡胤时,产房中有赤光绕室,还有经宿不散的扑鼻异香,与寻常产房中的血腥之气大异其趣。赵匡胤因此还得一个小名叫“香孩儿”。这香孩儿不但化血腥为异香,还一生下来就遍体金色且三日不变。十二年后赵匡义诞生时更不同凡响,不但重演了一遍哥哥投胎时的节目,而且还格外加重戏码,产房中的赤光如云霞般蒸腾,香气不但绕室,而且还香遍整条街巷。果然皇帝就是皇帝,初次亮相就端的与小民投胎之时大不相同。
在王朝频频更替、一家人随着丈夫职务的变迁四处迁徙的日子里,杜氏由一个殷实人家的小姐逐渐变为一个性格坚毅有胆识见解的成熟女人,她治家严谨循礼,对儿女的教育也很上心。不过作为军人之妻又身在乱世,她的教子方式当然与读书人的方式大有不同。
赵匡胤的文化课学得不怎么样,但生来胆大心细爱冒险,骑射本领非同凡响。怎样的烈马他都不惧惮。也亏了他命大,有一次驯马的时候马使性子在城楼的斜道上狂奔,一撩蹶子将他远远地甩了出去,先是撞上城楼门楣,又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旁观的人都魂飞魄散,认为赵匡胤不但死定了,而且肯定脑袋都要撞碎。谁知他却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不但毫无惧色反倒性气更足,发力追上烈马纵身腾上,非要将马驯服不可。胆量如此之大,别说围观的人,就是那匹马,都要判个服字给他了。
做为母亲,杜氏对于赵匡胤近乎莽撞的胆大忧心忡忡,决定尽早给他完婚成家收收性子。
后晋开运初年(公元944),十七岁的赵匡胤在父母的安排下完婚了。迎娶了赵弘殷的护圣营同僚贺景恩十六岁的女儿为结发之妻。
赵匡胤成婚这年,三弟赵匡义还不满六岁,才刚是启蒙的年龄。年龄虽小,赵匡义的脾性却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性格,这个小孩子都与他的哥哥大相迳庭。赵匡胤好武善骑射,还很能交朋友,性情豁达,颇有些江湖习气。赵匡义却不然,他和同龄的孩子游戏时,其它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对他心生畏服之情,不敢对他呼呼喝喝。赵匡义还嗜好读书。出身行伍的赵弘殷对于自己竟也能生出个会读书的儿子,感到非常欣慰。到后周时期,他外出征战时,对各地金银财宝分毫不取,只是专心搜求各类古籍善本带给赵匡义,赵弘殷夫妇还时常察考儿子的读书成绩,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赵匡义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多才多艺、很有智谋。
年幼的弟弟既然“读万卷书”,做哥哥的赵匡胤便打算“行万里路”了。大约在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前后,二十一岁的赵匡胤离开父母弟妹和成亲才三四年的妻子贺氏,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游历。
实际上并不是赵匡胤自己存心要“志在四方”,真正的原因还在于那个乱纷纷的世道。
赵家的一家之主赵弘殷是靠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赏识进入仕途的,然而没几年李存勖就被人杀死,随之后唐朝廷内斗不断,后晋后汉又陆续有来,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赵弘殷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官运平平,一家人的生活也大不如前。赵匡胤眼见这样的情形,便打算自己外出闯荡以求取功名。
刚开始的时候赵匡胤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以为还可以靠父亲的老关系找到门路得到重用。然而事实却是到处碰壁。漫无目的的游历让年青气盛的赵匡胤吃尽了苦头。有一次他来到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县西北),想投靠父亲的老同事、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谁知王彦超并不买帐,总算还留了三分情面,用十贯钱打发他走人。无可奈何的赵匡胤只得冒着风雨重新上路。(王彦超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十年,赵匡胤便当上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王彦超才干品行过人,宋太祖对他甚是礼遇重用,但是看到他时难免总会想起旧事,终于忍不住在某一次借着酒劲发问:“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打赵匡胤当皇帝那天起,王彦超恐怕就早已经想到这位赵世侄终会有按捺不住的一天了,他的反应非常敏捷,回答得成竹在胸:“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赵匡胤听后心情大好,也就不再追究下去了。)
类似的事情肯定发生过不止一次,或者有些人的反应还不如王彦超。饱尝人情冷暖的赵匡胤始终没有碰到任何机遇,盘费却已将磬净。走到襄阳地方时,为省些住店银子,他便往寺庙求宿。于是他时来运转的契机到了。
在这座不知名的小庙里,赵匡胤遇到了一个精通术数的老和尚。老和尚刚一见这个满面风霜的青年便认定他绝非凡品,不但主动馈赠盘缠,还指点迷津道:“北往则有遇矣。”赵匡胤遵嘱而行,北上邺都,正赶上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征讨李守真,在此招兵买马。他就投到了郭威的麾下。
960年正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作了皇帝,他就是宋太祖。因为弟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避宋太祖讳,改现名)在陈桥兵变中立有大功,所以宋太祖非常器重他。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都城最高行政长官),封他为晋王。朝令排班时,赵光义的位子排在众臣之首,以表示地位的崇高。宋太祖对这个弟弟的礼遇也特别深厚,多次到他的府上叙兄弟之情。晋王府第由于地势高,池子里经常缺水,宋太祖亲自督促工役千方百计解决水源问题。有一次赵光义病了,不省人事。宋太祖听说后,十分着急,赶忙前去探视。还亲自点燃艾草,给弟弟热炙。赵光义醒后,觉得炙得头痛。宋太祖就用艾草炙自己,试验怎样炙才有效而不至于引起头痛。就这样,整整大半天,宋太祖都呆在晋王府中,直到赵光义发透了汗,完全苏醒过来,才回宫去。
有一天,赵光义到宫中赴宴,喝醉了酒。宋太祖怕他出事,亲自送他出宫,下殿阶时,还搀扶着他。这些事对普通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宋太祖以皇帝之尊,对弟弟如此厚待,可就不同寻常了。古代帝王,大多少情寡义。虽同胞手足之间,也是如此。宋太祖如此行事,实属凤毛麟角。
976年,还不到五十岁的宋太祖突然死去。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由于宋太祖死的十分突然,且宋太祖皇位舍子传弟这件事又很不正常,所以引起种种猜测和传说,一直宋太祖之死成了千古疑案。在这里,我们姑且相信正史的记载,说他是正常死亡吧。
按照正史的说法,宋太祖临终遗命,皇位传给弟弟,弟弟死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宋太宗以后皇位的继承者应该依次为其弟廷美和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但是,宋太宗不想遵从宋太祖遗命,他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即位不久,就相继把三个威胁帝位的危险人物一个个清除掉。
首先被清除掉的是德昭。979年,德昭跟随宋太宗征讨契丹。有一天夜里,军中突然不知宋太宗的去向,有人谋划立德昭为帝,以安定军心。但是不久,就知道了宋太宗的下落,立德昭为帝的事也就没有再提起。后来,宋太宗知道了这件事,很不高兴。由于这次北征最后以失败告终,撤退回朝后,过了很久也没有对前一次讨平北汉论功行赏,将士们产生了不满情绪。德昭为这件事向宋太宗进言,请求早日行赏。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大声训斥道:“待你当了皇帝之后,再赏赐他们也不算晚!”这话的分量太重了!这不是公然怀疑侄子有篡位的野心吗?德昭当然受不了。他惶恐不安地回到寝所,用水果刀自刎而死。
981年,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德芳因病逝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能威胁宋太宗皇位的只剩下弟弟廷美一人了。第二年,有人告发廷美妄图谋夺帝位,宋太宗于是免了他的官职,将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凡是与廷美关系密切的人也全部放逐。984年,廷美在流放的地方抑郁而死。这样,宋太宗可以安安稳稳德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从此,整个北宋时期,皇位都由宋太宗的子孙代代相传,而宋太祖的子孙却都受到压制,不得闻名于世。
宋太祖对其弟宽厚友爱,而宋太宗却对弟弟、侄子如此刻薄、嫉恨,这也大概是人们怀疑宋太祖是被他害死的原因之一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没有儿子,而宋太宗的后裔在北宋灭亡时全被女真人掳掠到北方去了,帝位只好由宋太祖的后裔宋孝宗(德芳的第六代孙)继承。而南宋的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则是德昭的第九代孙。这样,从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开始,帝位一直由宋太祖的子孙继承,宋太宗系统从此中断。世人认为,这一皇位的继承,是对宋太宗不遵守宋太祖遗命、没有让其子孙继承帝位的报应。
更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宋太祖兄弟末世子孙的遭遇竟是那样地不同。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470多人及宗族3000余人被掳掠北去,受尽凌辱。几代之后,二帝之子孙近族已被屠杀殆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宋太祖的末世子孙的遭遇却要好得多。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小皇帝出降,被封为瀛国公。小皇帝至通州,元世祖命赐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京陛见。小皇帝长大后,元世祖又妻以公主,可见待遇之厚。终元之世,一直对南宋宗室多加抚恤。同为赵宋宗室,其遭遇竟是如此地不同!读史至此,谁不感到这是历史的报应、历史的讽刺呢?莫非冥冥之中,真的有什么因果报应么?历史可真会捉弄人!
宋太祖像
太祖像太祖赵匡胤(yìn),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30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1岁迁义成军节度使。周世宗去世后,33岁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再迁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34岁的赵匡胤代周建宋,在位17年,50岁去世。
太祖最主要的成就是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平定二李之乱,吞并荆湖,攻取后蜀,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实行的许多政策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些都无损于赵匡胤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太祖一生,从流浪汉到普通士兵,又从士兵到将军,最终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在平叛过程中,唐朝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前蜀建立者王建石雕像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盛唐逐渐走向衰弱。唐天佑四年(907),朱温迫唐哀帝逊位,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这50余年里,各地的将领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兵强马壮,就能称王称帝,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演出一幕幕亲子杀父、兄弟相残的惨剧。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更是朝不保夕,他们迫切希望社会稳定下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后唐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先世为涿州人,后人遂以为赵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咸平三年(1000)赵匡胤的侄子真宗赵恒曾下诏封其祖父宣祖赵弘殷的远房赵氏宗族为官,却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保州(河北保定)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为赵氏故里。真宗开此先例后,其后的历代皇帝直至南宋高宗都对保州赵氏予以照顾。真宗此时距北宋建国不过40年,似乎不会将祖父籍贯弄错。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差异,赵匡胤家族祖籍究竟在何处,尚需作进一步探究。
赵匡胤的祖辈均做过官,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由于出身将门,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他曾找了一匹没有驯服的烈马来练骑术。赵匡胤才坐上马,那马却不甘人骑,使起性子来,直朝城门狂奔。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楼上摔了下来。在场的人大惊失色,都以为他必受重伤。哪知赵匡胤却猛地从地上跃起,迅速追上烈马,纵身跃上,将烈马驯服,自己却毫发无损。
赵匡胤出生后十几年,朝代两度更迭。其父赵弘殷也在唐庄宗被杀后备受冷落,赵家逐渐衰落。到了赵匡胤21岁时,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离家外出闯荡。
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希望能谋一官半职。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竟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了他几贯钱,便把他赶走了。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几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后周周元通宝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练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了眼界。一日,赵匡胤到了襄阳一所寺庙里。院中住持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却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南方地区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议,便骑着住持送给他的驴北上。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乾佑三年(951),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是为周太祖。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显德元年(954),周太祖病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这时,北汉刘崇联合辽朝大举进攻后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在山西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怯场,自乱阵脚,周军呈现溃败之势,而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4000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世宗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得到同意。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直扑敌军,赵匡胤高喊为主效忠的口号,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世宗终于打败汉辽联军。
第一部分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开宝九年(2)-(图)
宋太祖像 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还被周世宗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使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
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yūn)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后来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在他为统一进行的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赵匡胤要做皇帝,眼前还有两个大障碍,这就是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时,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世宗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不久,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
当时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国疑,人心浮动,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兵变便迅速上演了。
显德七年春节,人们正沉浸在欢庆祥和的佳节气氛中,边境却传来了辽朝与北汉联合入侵的紧急军情。宰相范质和王溥并未核查消息是否属实,便急令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然而,人们却依然记得,10年前,河北边境入报,契丹犯边,当时身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抵达澶州(河南濮阳)时,郭威忽然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再加上此前早就流传“点检做天子”之说,人们只觉得眼前之事宛如当年的翻版。因此,当位高权重的赵匡胤奉命北上时,京城中流言四起,到处都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陈桥东岳庙(传为赵匡胤发动兵变时的驻跸之地)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从京城开封出发,当晚抵达距京城四十里的陈桥驿。当大军刚出城门时,有个号称通晓天文的军校苗训指着天上说,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在相互搏斗,并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这是天命所归。这类说法无非是改朝换代之际惯用的伎俩而已,然而,这场煞有其事的谈话迅速在军中传开,军中将士议论纷纷:“当今皇上年幼,不懂朝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抗外敌,也没人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先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赵匡胤早已知道军中将士们议论之事,他暗中部署,派亲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与心腹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约为内应,一旦大军返京,便由他们打开城门。
当日夜里,赵匡胤喝得醉意朦胧,拥被大睡。到了清晨时分,一夜未眠的将士们握刀持剑,早已环立帐前,呼声四起。有些将士全副披挂,准备径直入帐。守在帐外的赵匡义和赵普见状,连忙进帐唤醒赵匡胤,拥他出帐。帐外将士一见赵匡胤出来,便大声高喊道:“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来不及回答,一件黄袍已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拜在地,三呼“万岁”,呼喊声震耳欲聋。赵匡胤假装推辞,众将士不依,扶他上马南行。赵匡胤佯装无奈,说将士们贪图富贵强立他为天子,因此必须听他指挥,众将士都答允。
开封城墙
赵匡胤立即整饬(chì)军队回京,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赵匡胤在众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个局势。
正在早朝的后周大臣们得知兵变消息,个个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双手,悔恨不该仓促出兵,直握得王溥双手几乎出血。只有大臣韩通立即从朝中回家,企图组织抵抗。但刚进家门,便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所杀。
将士们冲进朝堂,逼迫范质、王溥等人来到都点检衙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假装伤心不已,说他受先皇厚恩,今日为将士们所逼,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惭愧。范质正想答话,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qù),深知已无回天之力,只得一齐跪拜在地,口呼“万岁”。
第一部分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开宝九年(3)
汴京示意图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立即赶往皇宫,迫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就列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哪知,翰林学士陶谷(gǔ)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赵匡胤便是宋太祖。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训为郑王,母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终生奉养,其后代也受到宋朝历代皇帝的照顾,据说这是赵匡胤亲自立下的规矩。
赵匡胤做了皇帝,很多关于他是“真命天子”的说法便流传出来。道士陈抟(tuán)骑驴出游,听人说赵点检做了天子,高兴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拍掌欢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甚至连赵匡胤的出生和幼年经历,人们都附以传奇色彩。据说赵匡胤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香孩儿”。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随母亲杜氏逃避战乱,因年幼,便被杜氏放在箩筐里担着走,被陈抟见到了,不无感叹说:“都说当今没有真龙天子,却将天子挑着走。”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赵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与五代乱世和他个人的才能分不开的。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则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8年之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宝
厚禄来笼络这位后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将使者拒之门外。经过幕僚反复劝说,他勉强接待了使者,但却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挂起周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表示对宋太祖的强烈不满。此事被北汉国主刘钧所知,便许诺帮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长子李守节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劝阻无效。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见不一,任命李守节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图。李筠也趁机派儿子入京,以窥伺朝中动向。李守节入宫,太祖开口便叫他为太子,吓得李守节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哪知李筠不听儿子劝告,于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无谋,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一些正确建议,竟率军直捣汴京。太祖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人率军平叛。此时,曾答应出兵相助的北汉刘钧却坐山观虎斗,竟按兵不动。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打击了他的锐气。同时,太祖又率军亲征,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太祖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节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乱被平定。
当李筠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欣喜若狂,连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却去了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太祖。当时由于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太祖让翟守珣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有关赵普献策的记载李筠之乱平定后,太祖便全力对付李重进,改授他为平卢节度使,守青州。李重进拒绝离开扬州,于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太祖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和宋延渥(wò)等领兵平叛,并再次亲征。这场叛乱不过50天便被平定,李重进自杀身亡,其党羽多被太祖处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那些武将们必须服从新政权。但是,五代时那种朝为比肩之臣,暮有君臣之分,骄兵悍将们将弑主篡位视同家常便饭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太祖心头。二李的相继叛乱使太祖更加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国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太祖心中忐忑不安,遂找心腹赵普来商量此事。
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何方法?”赵普说:“陛下能如此考虑,天地神人之福也。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其原因无他,只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别无他法,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太祖便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太祖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兵权的酒宴。
第一部分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开宝九年(4)
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太祖遣走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往日鲜有隔阂的义社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兄弟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磕头请太祖指点明路。太祖见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
第二日,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请求,赐予大量金银财宝,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官衔。之后,太祖又与这些将军结为儿女亲家,他的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赵光美(廷美)娶大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削夺禁军将领兵权后,太祖曾想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统领禁军。符彦卿是周世宗及皇弟赵光义的岳父,太祖颇加优遇。但赵普以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为由相谏。太祖不听劝阻,认为自己待符彦卿甚厚,符彦卿不会辜负自己。赵普却反问太祖:“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默然无语,此事便作罢。太祖也意识到节度使的兵权不能不削,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只是与前略有不同。
开宝二年(969)十月,太祖设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正饮酒时,太祖却做体恤状,说道:“卿等都是国家功臣宿将,戎马一生,本已辛苦,如今还不辞劳苦驻守大镇,实非朕优待贤士之本意。”座下凤翔节度使王彦超颇能揣摩主子心意。太祖早年未发迹时曾投奔王彦超,但被拒之门外,太祖即位后曾当面质问他此事。王彦超却说:“臣当年所辖之处乃是小郡,容不下真龙天子。若陛下当年留在臣处,怎能有今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