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司马睿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
古有三纲五常,在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皇权自然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几乎没有哪个男子能够抵挡住帝位的诱惑。可鲜有人知的是,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样一位帝王,不慕帝位不贪权,一生都在后悔继承皇位。以至于,最后被大臣活活气死了,他就是晋元帝司马睿。
司马睿是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公元290年,司马睿世袭为琅琊王。
太熙元年四月二十日,晋武帝去世,皇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大赦,改年号为永熙。
然而,此次司马衷即位虽看似平顺,实则暗潮汹涌。因为,新帝天资愚钝,使得西晋政权渐渐失去了控制。于是,朝野之上尽是争权夺利之辈,更有甚者竟开始明目张胆地培植党羽。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权,司马睿选择了明哲保身,直接退守封国。
彼时的司马睿虽贵为琅琊王,但他手中却并无兵权。所以,在西晋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后,司马睿依附了受封于东海国的司马越。永兴二年,司马越起兵迎接晋惠帝,司马睿临危受命为平东将军留守邳下,随行的王衍和王导也被委以重任。正是从此时开始,繁衍于琅琊之地的王氏家族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当时,王导和王衍这些王氏子弟,都是司马睿在洛阳结识的朋友,以及嵇康之子嵇绍。因为,司马睿恭检避让的策略,洛阳不少有识之士都对其赞赏有加。王导算得上是琅琊的头等士族,而其族兄王衍更是当时有名的士族领袖。于是,有了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司马睿逐渐在西晋政坛上站稳了脚跟。
永嘉元年,司马睿偕同王导等人南渡至建邺,使得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史称“永嘉南渡”。此次南移后,以王导、王敦兄弟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势力逐渐散布全国。当时,头号人物王导始终栖居枢机之地,而其兄弟王衍则主要负责征讨上游。最终,“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开始显现。
建兴四年,刘曜围攻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次年三月,司马睿改元为建武,东晋正式建立。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司马睿还只是晋王位,并未称帝。建武二年,晋愍帝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正式称帝。那时,东晋领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
所以,得到该地区世家大族的支持,对新帝来说极为重要。
其实,从势力角度上来说,司马睿应当算是史上最没有权威的帝王了,因为,他的皇位是臣僚送的。而他之所以能顺利登临帝位,是东晋王室已然成为了汉族政权的象征,故:王氏兄弟甘愿为其奔走呼号。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司马睿没想到的是,自己亲手创建的东晋,却被王氏家族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时,司马睿重用王导,将其比作自己的“仲父”,几乎所有的国家大事,司马睿都会询问他的意见。而王导也因为皇帝的信任权势扩张,仅在南朝时期,王氏家族就出了八位皇后。后来,司马睿深感大权旁落之祸,暗地里开始启用刘隗、戴渊等新人,而此举则引起了王敦等人的极大不满。
永昌元年,野心勃勃的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率兵攻打建康,王导则以保全家族利益为由暗助王敦。不久,王敦攻入建康,戴渊被杀,使得司马睿输得一败涂地。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司马睿彻底沦为了王氏家族的傀儡。从前的“仲父”王导负责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务,而其族弟王敦则还师武昌,遥控东晋朝政。可见,司马睿身为天子,号令却无法传出宫门,实乃帝王之大不幸。在卧床不起后,他曾试图通过重用司徒荀组来钳制王氏。
但哪曾想,司徒荀组却英年病逝,由此,更是加重了司马睿的心病。永昌元年十一月,司马睿忧愤而终,享年四十七岁。然而,作为东晋的开国君王,司马睿或许没有什么伟大事迹值得后人歌功颂德,但是,他的死却无疑让许多人记忆深刻。据历史资料记载,司马睿是被臣子活活气死的。
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司马睿的死也是有据可依的。当人过于忧伤时,身体会分泌许多激素,即:出现所谓的内分泌紊乱。长此以往,身体必然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换言之,司马睿的重疾是因为忧愁和不开心导致的。
话说,晚年的司马睿长期处于被囚禁的状态,而朝野上下约四分之三的官职都被王氏兄弟换成了自己人。于是,看到王家势力已经触及天下各处,司马睿的心中既惊惧又愤怒。可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司马睿却不能发火,更不能对王氏族人说重话,使心中的忧愤根本无从排解。
久而久之,体内分泌的激素成了毒素,加之其晚年身体免疫力每况愈下,就得了重病。试想一下,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司马睿的心病根本难以得到有效医治。最终,在旁人的一番刺激下,司马睿就死了。其实,纵观历代君王,大多数人到了垂暮之年虽贪图享乐,留下一世骂名,却依旧活得逍遥自在。可是,反观司马睿便会发现,他虽自始至终都活得小心翼翼,却依旧难改其傀儡皇帝的宿命。
从前,他出生于王室之家,手无实权,后来,他在旁人辅佐下成了东晋开国君王,依旧手无缚鸡之力。或许,这一切都是宿命。
其实,关于司马睿的父亲,史学界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
一种认为,司马睿不该姓司马,而应该姓牛,因为,其是夏侯氏与牛金偷情生下的孩子。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牛继马后”的预言,即《玄石图》中曾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当时,升任太傅的司马懿害怕预言成真,便直接下毒杀死了手下一位名叫牛金的将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睿是夏侯氏与府中下人牛钦的孩子。因为,从前有“牛继马后”的传言,时人便戏称司马睿为“牛睿”。譬如:明朝李贽便直指司马睿为“南朝晋牛氏”,而非司马氏。而正史则称司马睿是司马觐与夏侯氏的孩子。所以,这三个说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今人无从辩驳。
但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司马觐的儿子。
司马睿是西晋远支宗室,为何能建立东晋
西晋的开国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东晋的开国皇帝是晋元帝司马睿,两人虽然都是司马懿的后裔,但血缘较为疏远,晋武帝是司马昭(司马懿第二子)的儿子,晋元帝是司马伷(司马懿的庶子)的孙子。按理说,司马睿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但他却成为东晋的开国之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侍从宋典
290年,琅邪王司马觐病死,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继承了爵位。没过多久,晋武帝司马炎也病死了,晋惠帝司马衷即位,西晋开始陷入内乱之中。由于司马睿与皇帝的血缘关系疏远,再加上他为人低调内敛,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没有卷入斗争的漩涡之中。不过,侍中嵇绍却觉得司马睿与众不同,“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到了304年,司马睿还是卷入西晋的内战之中,他被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为左将军,率军参与征讨成都王司马颖的战争。结果兵败,他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被杀。司马睿十分害怕,打算出逃,结果在黄河岸边被官吏截住。就在这个时候,司马睿的侍从宋典出现了,他用马鞭抽打司马睿的马,并且说道:“舍长!官禁贵人,汝亦被拘邪!”
二、东海王越
守关的官吏一听,眼前的司马睿不过是个“舍长”,就把他释放了。回到洛阳后,司马睿越发觉得这里不安全,于是带着母亲返回了自己的封国。当时天下大乱,也就是所谓的“八王之乱”时期,司马睿虽然也是一个王爷,但他的实力有限,根本没有争夺天下的资本。此时,司马睿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出现了,他就是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与西晋皇室的血缘关系更加疏远,他的祖父名叫司马馗,是司马懿的四弟。不过,司马越这个人颇有心机,他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得到增强,还卷入了这场战乱之中,一度掌控了西晋朝廷。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在下邳起兵,他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负责留守下邳。
三、琅邪王导
在下邳期间,司马睿延请王导担任自己的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早在洛阳期间,司马睿就与王导相识,司马睿是琅邪王,王导是琅邪人,两人的关系更进一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王导发现天下将要大乱,多次劝说司马睿回到自己的封国。307年,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计策,渡过长江,来到了建邺,并以此为基地,扩充实力。
与此同时,留在北方的西晋宗室们大多死于非命。316年12月,晋愍帝向刘曜投降,西晋王朝至此灭亡。第二年4月,司马睿在建康承制改元,即晋王位。与此同时,文武百官不断向其劝进。318年4月,司马睿即皇帝位,他在登基那天,拉着王导,想让他与自己共坐龙椅,因为司马睿知道,没有王导,自己是坐不上皇位的。
遥想当年,汉高祖将韩信从草莽中提 *** ,任命为大将受到高祖刘邦的厚待和信任,韩信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一度成为与汉高祖抗衡的势力,让深居朝廷的高祖刘邦,心里甚是忧惧,最后由于忌惮韩信的势力,而不得不在宫外处死了韩信。这种君臣之间相互对抗的例子不胜枚举,时间到了西晋,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着。
鲁愚迟钝 无力驭政
司马睿是中国封建皇朝中最少权威的一位开国之君。他之所以能够称帝于江南一隅,不是凭借他本人的权威或者实力,而是因为他出身的西晋皇室在当时已成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只有在这一旗号之下,北方的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南方的大族才能来自北方的各种势力。在拥立司马睿的大族中,琅邪王氏的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在司马睿建立东晋朝的过程中,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和各项政策都与王氏家族的关系极大。后来司马睿试图摆脱扶植者对他的控制,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这种努力不但没有成功,还终于引发了王敦之乱,导致他的受辱身亡。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 *** 的实权。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司马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司马被委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而在此时,司马睿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导,他的出现对司马睿登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族在司马睿的封地里是大户士族,而司马睿虽迟钝没有实权,但偏偏他的琅邪国在西晋里又是大国。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 *** 。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才29岁,他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和好兄弟王导一起奔赴讨伐的前线。此次征伐,司马越兵败,逃回封国东海。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尤其幸运的是,司马睿居然在此次劫难中,成功脱逃并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一个政权。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对于当时杰出的人才,司马睿皆有任命,纪瞻为军祭酒,卞为从事中郎,周为仓曹属,刘超为舍人,张及孔衍为参军。
人才到位,司马睿无异如虎添翼,更有了放开手脚大干的条件,紧接着,王导又为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十六字战略,司马睿悉数采纳,一时江东归心。此后,又利用长江天险造成江东地区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生产,相对于中原的动乱,和平稳定的江东成了士民争相避乱的理想之地,一时间又俊贤济济。
忧愤交加 撒手人寰
只不过,司马睿做得最聪明也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任用了王导。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司马睿也知王导为萧何,却不知“成也萧何败萧何”,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司马睿当政的时期,王氏家族出过八位皇后,可见晋朝外戚专权的程度,大权旁落,使得王氏家族牢牢控制着长江中游,朝廷内外的大臣、豪杰多被笼罩在王氏的权力之下。一时间,一抹灰色的云朵逐渐笼罩在晋朝的天空之上,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受到了威胁。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导致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氏兄弟低声下气,但是王氏兄弟并不买账,反而日益猖狂。晚年的司马睿,明明自己稳坐宝座,却如同囚徒一样被“软禁”在皇宫之中任人摆布。
他在恼怒中患上了忧郁症,越病越重。有一个大臣叫荀组对他忠心不二,司马睿最后一次挣扎,任命他为太尉兼太子太保,希望能发出一丝光亮。没想到荀组不久就病死。司马睿就此放弃了所有的幻想,322年,也就是建康城破的半年多后,司马睿带着无穷的愤恨和幽怨撒手人寰,终年47岁。
西晋以琅琊郡封司马伦立琅琊国,当时隶属徐州刺史部。琅邪国统县九,户二万九千五百。 开阳侯相。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鲁季氏邑。东安;蒙阴山在西南。
265年丁卯,晋武帝封司马伦为琅邪王。三年八月癸亥,徙东莞王伷为琅邪王,琅邪王伦为赵王。琅邪王司马伷死,司马觐嗣位,觐薨。司马睿嗣位,后来移镇建邺,西晋亡,琅琊王司马睿称晋王,东晋建立,第二年称帝。
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听命西晋的,不过西晋一直是大臣把持着的,不是诸侯王就是王家等氏族,阳奉阴违是肯定的,这是封疆大吏的权利。
按照西晋的规则,藩王是应该就藩【即到自己的藩国去】的,一直到明朝的时候,藩王还是就藩的,只有清朝和宋朝这些不分封的朝代的亲王才会在京城呆着。
后来司马睿世袭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建立汉国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 (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
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磾、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318年4年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号”),改元太兴。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9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