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什么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此付出了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26 08:37:49

什么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此付出了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赵武灵王为了胡服骑射所付出的忍耐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战国七雄的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国富民强,但是赵国又因为其地理位置,往往很容易被卷入战争的漩涡,因此,在赵国推行富国强兵之策比其他国家来得更急迫,赵武灵王经过了多年的征伐,他觉得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骑马方面是值得仿效的策略,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作战的条件拥有很强的适应性。

因此赵武灵王便有了要改变赵国军队的作战策略的想法,但是这次的改革却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是当时中原人的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那就要换上游牧民族的胡服,其次,是让士兵穿上胡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服装样式的变化必定会牵扯到人们思想上的变化,但是赵武灵王的这一决定一下,预想中的反对势力便群拥而至,朝中的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其主要的原因是认为不能出卖自己的祖先去穿胡服抛头露面,不能去改变传统服装的式样。

面对反对者,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感叹,也不以王者之尊去强行推广,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赵武灵王他做了很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的策略出发,反复的阐述自己的建议,但是最难应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既不上早朝也不听劝,赵武灵王尽管不清楚他的亲叔叔究竟病在哪儿,但还是天天去看望他,而且绝不谈正题,天天如此让他的亲叔叔很是感动,最终同意了这项改革。

赵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胡服骑射的深远影响

  1.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同时,辅之以开明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他打败林胡、楼烦之后,在北方修筑长城旷并在东起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外),向西沿阱山直至高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戴河东流处),布兵戍守,保护了边地人民正常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加强了北方局部地区的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个郡,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推进了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也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2.对中原服饰制度的影响

  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变胡服是为了适应骑射的需要,骑射必然得着胡服。变胡服对赵国骑兵队伍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原地区传统的衣冠制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胡服除了适应骑战需要外,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比当时中原的服装也有着突出的优越性。它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很快就被中原人民所接受,除赵国外,楚、齐两国也有人效法。到了汉代已成为官定的武服。此后许多朝代文武官员皆着胡服。胡服.被逐渐改造,成为中原地区的大众服饰。我们今日的服装与此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推行的胡骑射对中原服饰演变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3.对中原军事与交通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全国推行骑射,对中原地区的传统兵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的交通。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基本上是用马车,马只是用来驾车的,不作为骑乘。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变革了中原的作战方式,使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一支更灵活、更有生气的兵种开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种更具威力的作战方式被广泛应用。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在当时道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大方便了各地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 对中原传统哲学思想的冲击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领袖。他敢于向传统的哲学思想挑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传统的东西本身就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各个时代都会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成分,因时制宜地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制度。人们不能固守旧礼仪制度,只要有利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就可以大胆改革。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胡服骑射,就是一场顺应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改革。他眼光远大,思想敏锐,勇于迎接挑战和勇于学习的精神,对于一位早期的封建君主来说尤其难能可贵。他推行胡服骑射,大胆学习敌人的长处,发展壮大自己,继而有效地打击敌人,夺取最后胜利的战略思想,比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师夷技之长以制夷”早了2100多年,对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赵武灵王是继秦国商鞅之后的又一杰出的改革家,但他在许多方面,尤其在思想方面远远高于商鞅。

  当然,任何历史人物和社会改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及其领导的胡服骑射改革也不例外。赵武灵王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却淡化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在处理王位继承问题上感情用事,酿成内讧,,削弱了国力。尽管如此,赵武灵王仍不失为一代英才,他所发动和领导的胡服骑射也堪称一场伟大的改革。晚清学者梁启超认为,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少数族世为中国患,华夏族与戎狄的战争胜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仅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四人,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者惟有赵武灵王。这种结论,显然有偏颇之嫌,但也说明越武灵王及其领导的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

战国时候的赵国是个受四面强国夹攻的弱国。它东有齐国,西临秦国,南靠魏国,北依燕国,这些国家都比赵国强大。赵武灵王在位时,曾多次遭受齐国和秦国的攻打,失去好几座城池。

赵武灵王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夺回失去的江山,决定对作战方式进行整顿,变车战为骑战。那时,赵国军队的服装又长又笨重,打起仗来很不方便,常常因为战服不便而吃大亏。

一天,赵武灵王对大臣肥义说:“胡人穿的短衣服,作起战来多方便,他们骑上马,驰骋疆场,冲杀起来就像飞一样。如果我们的军队也穿上这样的短衣服,轻装上阵,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打胜仗,到那时,谁还敢再来欺侮我们赵国。”

肥义很赞成赵武灵王的意见,可是,却遭到王室成员和部分大臣的极力反对。这时,肥义对赵武灵王说:“大王如果决心整顿军队,那么就不要顾少数人的反对,古时候舜帝发现有个部族跳舞跳得很好,就向他们学习跳舞。只要别人先进的地方、自己认为可取的地方就学,胡人短服骑射很好,我们就跟着学有什么不好呢?”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自己带头穿上胡服,全体将士也换上胡服,从严整顿军队和改革军事装备,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后来,赵武灵王率领大军灭掉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收复了失地,并修筑了近300里的长城;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简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有何价值与意义(中国服装史)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同时也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

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服装上,汉人开始穿裤子,不再是大裆袍,对于生活、从事劳作、军事都有积极的影响。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扩展资料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背景: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服骑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9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