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探花为什么比状元恩宠的多,其实道理很简单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08:17:30

古代探花为什么比状元恩宠的多,其实道理很简单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状元和榜眼,探花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名为《范进中举》,故事中的范进在中举前被邻居嘲笑,被岳父打骂,在中举之后范进就成了整个小镇的贵人,每个人都是谄媚地讨好范进。作者用前后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

还有一副对联也曾写道高中前“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高中后“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科举在古人眼中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

科举是隋朝的时候开始萌芽,在唐朝确立的,在隋朝以前的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非常不公平。在秦朝及以前,官员基本都是世袭制,子承父业代代传承,大权全部在几个世家大族手中。

汉朝之后实行察举制,由各地官员推选所管区域内的优秀子弟做官。察举制一直沿用到了隋朝,中间虽有一些改变,但是大体上都是官员推荐。这种方式带有浓重的主观判断,官员的选拔评判标准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以至于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央无寒门,地方无世家“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情况,隋文帝决定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做官。到了唐朝的时候正是确立了进士科,科举制度这才正式确立。又经过连续几任皇帝的改良与完善,才将科举的框架正式确立。

唐朝时只规定了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名为状元,其余则是称为第二、第三。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时因开榜时第二第三分立左右,如同两眼,便称之为榜眼。到了明朝改良之后,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皇上将殿试的头三名,命名为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郎的称呼在唐朝时就已经产生,但只是代表着当批考生中年龄最小的考生,与成绩无关。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将殿试的第三名称为探花郎。当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状元一定是所有考生中文采最好知识最丰富的,探花则是优秀考生中相貌最英俊的。这个规定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当一个考生被授予探花的称号的时候,就代表着皇帝对他才华和外表的一致喜爱,相比于状元甚至恩宠更多,乾隆时期的巨臣和珅就是探花出生。

考试之后,状元、榜眼、探花和其他的优秀进士都会派往翰林院,状元任从六品,榜眼、探花任正七品。虽然官职不大,但工作的地方却是国家的枢纽部门。翰林院帮助皇上整理档案,起草一般性诏书,是国家重要的后备官员储备和培育中心。状元、榜眼、探花在翰林院一般都是负责类似现在文案的工作,但是却能在工作的途中大大培养管理政务的能力。

在翰林院工作一段时间后,皇上就会将优秀的人才放到地方基层培养,经过翰林院的理论培训和基层的实践操作,以后的仕途就飞黄腾达。《明史·职官志》记载明代重臣170余人,九成出自翰林院。清朝的曾国藩李鸿章也出自翰林。

类比到今天,这些状元、榜眼和探花,类似于先在中央接受培训,然后派至地方出任省部级干部或是厅部级干部,之后选优者回中央。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

很多人都会觉得状元特别的厉害,因为在大家看来状元代表着第一名,是属于高级的人才。现在很多人如果在高考或者是中考的时候考了一个第一名的时候,家里人都会不管是家里人和朋友还是老实都会说他是个小状元。听到这话相信很多人都会特别的开心但是真正了解历史的人会更喜欢探花这个角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对探花是有颜值要求的。如果说是状元的话,你只需要学习好你就可以做状元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做探花的话,你不仅要学习好你还要长得特别的好看,这样才有可能做探花。大家都很喜欢自己被别人夸很好看,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中了探花以后会比中了状元还开心。因为这个不仅仅说明了他学习的能力不错,还说明了他长得特别的好。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是学习好和学习又好长得又好,哪一个表扬你会更喜欢呢?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探花这个名次了,大家都争着想做一个状元,感觉那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虽然状元是对一个学习好的人的最大的肯定,但是探花其实也是特别不错的。只不过现在大家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感觉没有做到状元就不是什么特别骄傲的事情。这种想法是不太正确的。


大家在看过这个问题以后,以后就可以给自己一个目标了,不要再只是说我想做状元了,有条件的人也可以说我想做探花的,因为探花的要求其实更高。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原来有一不成文“规定”?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源于隋朝,发展到明清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要想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成为状元,那可得凭借过硬的实力连闯几关,一直要闯到皇帝的金銮殿上。

一般来说,科举考试共分为六级,最低一级是县试,然后是府试,过了前两关,被称为“童生”。然后是院试,闯过了这三关,即成为“秀才”。要想保住“秀才”的头衔,还得接受省一级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接下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连考三场后才能高中“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只有闯过了前四关,才能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也要连考三场,才有机会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比现在的高考“独木桥”轻松,甚至还要更难。即便古代的科举考试苦难重重,但这依然是众多寒门学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的目标,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学子们勤奋苦读,金榜题名。

成功入围殿试并及第的考生,都被称为“天子门生”。但即便是“天子门生”,还是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排名,然后由朝廷发布金榜。金榜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进士一甲第二名、进士一甲第三名,合称为三鼎甲。二甲若干,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不过在最初的金榜上,并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之称。

状元最初叫做“状头”,这源于唐朝的科举考试。在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会把被录取学子的名单递交到门下省,然后再由门下省的官员具奏禀报皇上。凡是在考试中位居第一名的考生名字会被放在最前面,因此称为“状头”。当然,也许“状头”这一称呼不太高雅,其后便用“状元”代替了,也称作“殿元”或“鼎元”。榜眼的称呼较状元稍晚,大概开始于北宋时期。

初时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被称为榜眼,意取二、三名分立于状元的两侧,如同两只眼睛,故称榜眼。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记载:“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和科举及第的名次毫无关系,只是一种戏称。唐朝科举放榜的时间,恰逢每年的春季。整个长安城百花齐放,春意盎然,也正是杏花怒放的时节。金榜题名的进士们,在兴高采烈之余,会相互邀约在一起,举行一场盛大的宴游活动,称为“杏园宴”或“杏园探花宴”。

在这场欢快的聚会中,新科进士们,会挑选两名俊朗年少的进士,担任“探花使”。他们骑上高头大马,遍游长安的大小花园,采摘园子里的时令鲜花。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对“探花使”这一让人羡慕角色的入神刻画。采到鲜花的“探花使”会返回琼林苑,用诗词和鲜花迎接状元。当然,如果两位探花使没能先于他人采到牡丹、芍药等名花,就要受罚。

这个过程被唐人李淖记载在了《秦中岁时记》里:“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是一榜进士中最为年少和俊美的两人,和殿试中所取得的名次没有丝毫的关系。

“探花”正式指代进士第三名,应该是在南宋后期,这个时候,榜眼也就成为了第二名的专称。不过,榜眼在三鼎甲中略显尴尬,论才气不如状元,论相貌赶不上探花。而探花获得者,必定是进士中的“少俊”者,是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高富帅。因此,中探花的进士,往往会比状元还显得高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