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昭襄王跟赵韩议和之后为什么又要反悔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6 08:14:12

秦昭襄王跟赵韩议和之后为什么又要反悔原因是什么

秦昭襄王跟赵韩议和之后为什么又要反悔?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在战略上遇到了一个选择节点,也就是到底是一鼓作气灭了赵国,还是缓一缓,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国已经无力在军事上和秦国相抗,曾经阻挡秦国东出的三晋,魏赵都被自己打趴下了,韩国不足为虑,秦国如何抉择更多的只是决定了秦国统一是否提前,不过显然秦国君臣对于这个选择是有着不同意见的。

相对来说白起是打算一鼓作气拿下赵国的,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这里也就发生了范雎因为个人利益,劝阻秦昭襄王打赢赵韩割地求和的请求,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其实无论范雎到底是出去私心还是处于公心,秦昭襄王既然已经听了,那就把这个战略执行到底就可以了,也就是先让秦军恢复元气,白起也说过,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白起虽然对范雎有了怨恨之心,但是他还是能够听从秦王的,不过秦昭襄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答应赵韩议和之后又反悔了,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这也是白起和秦昭襄王决裂的开始,但从军事角度看,在白起眼里,秦昭襄王的行为和傻子差不多了,就是该打的时候不大,不该打的时候非要打。

其实这也和秦国的体制有关,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国家战争机器化,以战养战。秦国只有不断地发动战争,以此掠夺财富和转移民力,国家才能运行下去。因此,秦国是越打越强,秦国最怕的是没有战争。统一六国后的征匈奴、百越依旧是这一现状的延续。什么时候战争结束,秦国就会瞬间灭亡。因此,发动长平之战是秦国国家体制的需要,秦国从孝公开始,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所以秦昭襄王只能强行围攻邯郸,发动灭赵之战。

当然也没准就是秦昭襄王岁数大了,想要在有生之年立下功绩,灭了赵国进而灭了三晋,秦国统一步法就无人可挡了,所以他急于撕毁合议,再度围攻邯郸,只是时机已失,白起告诉秦王,“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赵国虽败但是还没亡国,长平之战后燕国想浑水摸鱼,倾国之兵被人人戴孝、户户悬幡的赵国残余部队打得满地找牙。那时候真是杀红了眼了,秦国即使想直接发动灭国战争代价也足以让它十几年缓不过劲来。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知错能改,重新起用廉颇,使赵国避免了亡国之灾,还有一个李牧,这两个在危难中上演绝地反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败秦军。当之无愧为一代超级战神,他们是两座秦军攻不破的钢铁长城,可惜李牧死于庙堂而非战场,廉颇迫于庙堂舆论,此乃君王之庙堂伐断无谋也。

如果秦军携长平之战胜利余威猛攻邯郸,赵国朝野震恐,诸侯自顾不暇,不敢救援,赵国肯定灭了,缓冲半年后再次攻赵,局势完全是相反,赵国是灭国之战,上至赵王,下至士卒,人人怀必死之心,而秦国经四年连番作战,国库空虚,士卒疲惫,再加上军魂领袖人物白起与秦王互生嫌隙,导致军心涣散,军力不聚,而且其他诸侯国在鲁仲连和信陵君的通联号召下,重起连纵,这才导致的连续失败。

当然秦国跟赵国这一战早晚得打,不过早晚而已。长平之战打完了秦国彻底打断了赵国的脊梁,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单独对抗秦国,真正实现了一超多强,战略目的已经实现。但是长平之战也打的秦国筋疲力尽,元气大伤,只能关起门来恢复元气。长平之战之后的秦国大败是五国趁人之危,山东六国夺了土地却不知道休养生息,或者捉住难得机遇一鼓作气彻底消灭秦国。最后秦国熬过了艰难时期回复了元气,六国却在持续内耗撕逼,最后亡国在所难免。

多说一点就是,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个误会,那就是异人是不是就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送到赵国做人质的,也就代表秦国没有能力灭了赵国,是向赵国示弱,赵国地理位置也吃亏,秦国养精蓄锐再备东出的时候赵国却没能休养生息陷入了和燕国匈奴等周边列国的战争之中,后期秦国每次攻赵都是趁赵国天灾或与邻国战争中才勇于攻赵。这个是误解,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异人是哪一年被送到赵国当人质的,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推测他应该是在秦昭王四十二年前后被送到赵国的,远在长平之战前,而且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完全不虚赵国了,虽然异人不怎么被他那个当了3天王的父亲看重,但也不至于被送去当人质,秦国已经完全不必向赵国示弱了。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胜,为何第二年在邯郸之战中却大败?

因为在邯郸之战中,秦国急功近利,低估了赵国的实力,同时也有点骄兵必败的因素。秦国以为可以像在长平之战中一样,把赵国打得落花流水,一举把赵国拿下,结果却出人意料,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大败。

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虽然秦国在最后取得了胜利,但那是用十万军民的生命作为代价的,靠的是人多。一年之后,秦国想要乘胜追击,再次攻打赵国,把赵国吞并,但是天不遂人愿,这次的邯郸之战,秦国以失败告终。那是因为连续两年打仗,士兵疲惫不堪,没有休息好就又被赶上战场,实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再加上当时秦国将军白起病了,临时换了统帅,对赵国的情况不熟悉,这也是秦国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会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秦国低估了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必胜的决心,低估了他们的实力,也没有想到会有其他国家对赵国伸出援助之手。对于秦国来说,打败赵国,只是多了一片领土,但对于赵国来说,如果邯郸之战失败了,那就是亡国。所以赵国上下一心,誓死抵抗秦国,这种绝地反击的决心让赵国士气大涨,再加上后来终于有国家愿意援助赵国,所以赵国才会打赢邯郸之战。

其实如果秦国没有因为长平之战胜利了就洋洋得意,而是冷静分析赵国的形势,可能在邯郸之战中,他们还不会输得这么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