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是怎样做到勤政廉政的朱元璋勤政廉政的原因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08:04:34

朱元璋是怎样做到勤政廉政的朱元璋勤政廉政的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

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

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历史记载

朱元璋认为,“安危治乱,在于能谨与否耳。”他说:“自昔有国家者,未有不以勤而兴,以逸而废。勤与逸,理乱盛衰所系也。”他还举了元世祖和元顺帝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来证明:“昔元世祖东征西讨,混一华夏,是能勤于政事。至顺帝偷惰荒淫,天厌人离,遂至丧灭。”既然勤谨与否关系如此重大,所以每一位官吏都要认真思索,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万万不能大意。

他多次训诫各级官吏要兢兢业业,克勤克慎,要“居安思危,处治思乱”,切莫贪图安逸,苟且职事。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同样严格,他认为:“人君体天之德,孜孜不倦,则庶事日修。若怠惰侈肆,则政衰教弛。”朱元璋在勤谨为政方面的确起到了表率作用。他即帝位后,总是兢兢业业,亲自临朝预政,不仅日视三朝,还“时召大臣于便殿裁决庶政”。据《天璜玉牒》载:他“四鼓而兴,未明而朝,日昃始罢。

稍间辄与诸儒讲论经史,晡时复听政,至昏乃还宫。降寒甚暑,未尝少变。体或不豫,亦强出视朝。凡有陈论者,无问卑贱皆引见。四夷有小警,则终夕不寐,深思弭患之宜”。朱元璋自己也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真是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说的公正全面点

这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最神奇莫过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他要建立一个明教所提出的“光明战胜黑暗”的国家,建立一个儒家所说的“以民为本”的国家,建立一个他所设想的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横征暴敛、没有欺压百姓的国家。 [ 转自铁血社区 / ] 他不仅通过严惩打击贪官污吏,通过制度约束官员,通过百姓监督约束官员,而且他希望在乡村建立“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的秩序。 但他建立的朝廷毕竟是一个朱家的皇朝,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功臣,要给官、要赏赐田地、好房子,儿子要封王,女儿要封郡主,这样一层层下来,他们又成为一个新的剥削人民的贵族阶层。 治隆唐宋:不要误读明朝 有人说,明朝是一个昏暗、衰败、疆域狭小的朝代,朱元璋是一个集权的皇帝。但其实,明朝曾经是一个非常辉煌、强大、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王朝。在南京明孝陵的神道上有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刻有贴金的四个大字,叫做“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给朱元璋的评价,意在说明朝曾经有比唐朝、宋朝还要好的治国业绩。 康熙皇帝不是胡乱写的,也不仅是政治作秀,而是说了事实。我们回顾一下,朱元璋治理国家是怎样达到“治隆唐宋”水平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故宫、十三陵、万里长城,都是明朝人修的,青花瓷、明朝家具乃至很多文化成果都是明朝的,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故事就是400多年前我们《牡丹亭》的翻版,明朝并没有离我们远去。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前几年,有一个英国海军军官写了一本书,书名是《1421中国发现世界》,他提出:中国人郑和已经实现了全球航海,远远超过哥伦布、达伽马,绕过非洲发现了美洲。虽然这个结论不太正确,但是郑和下西洋,即使当时还没有绕过好望角,还没有到达美洲,依旧说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强国。 救济斯民:治国以民为本 [ 转自铁血社区 / ] 明朝的“明”字来源于明教,明教提倡“光明战胜黑暗,众生平等”,这成为朱元璋的立国原则,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压迫的国家,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朱元璋在北伐元朝时所写的一篇檄文,提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有人说这是孙中山写的,你弄错了吧?没有弄错,孙中山是学习了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要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恢复汉人的尊严,作为一个“人”的平等地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哪个族群来统治的问题,它是反抗压迫。“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针对元朝末年法制败坏、纲纪混乱的状况,建立法纪,伸张法制。 朱元璋的另一个治国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中国的传统是以儒家的政治思想立国,特别是当朱元璋有了一定势力之后,很多儒家读书人来给他出谋划策,帮助他设计未来国家的蓝图。儒家思想立国的根本是“以民为本”,儒家历来治国就崇尚敬天、法祖,效法祖先留下的精神和原则,口号是“天听自我民听,天心自我民心”,归结为两条实际上是“爱民、恤民”。儒家知识分子的理念怎么跟明教来结合呢?朱元璋要把国号写成“明”,这个字很巧,在汉字里面日月为“明”,恰好符合了中国皇帝“敬天”的理论,中国皇帝登上皇位就要祭天,所以,儒家们就把“明”字解释成为儒家所理解的天。大明国的理念就包含着朴素的老百姓要得到光明的理念,也有儒家传统的以民为本的理念。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思想。他是赤贫者,是社会最下层的人,遭受过疾苦、欺压。他当了皇帝以后跟大臣说过,自己年轻时在乡下,看到官吏饮酒好色、不务正业、欺压百姓,心里真是生气。但是能怎么办?老百姓没有任何办法。朱元璋说,老百姓一年辛苦到头,他们种庄稼、纺织布匹,庄稼还没有打到场里这一年欠的债已经来收了,“已非己有”。妇女所织的布匹还没有从纺织机上拿下来“已非己有”。他们一年到头穿的是破衣服,吃的是粗粮食,做的是艰苦的沉重的劳动。朱元璋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融进他的治国策略。 惩处贪腐:杀驸马不徇私 有一次,朱元璋和他的重要谋臣刘基谈话。他问刘基,我们治国现在该怎么做,刘基说“宽仁”二字而已,元朝对老百姓压榨很厉害了,现在我们要宽仁。朱元璋说“不然”!我们不能够讲空洞的宽仁,“宽仁”必须要做到“阜民之财,节民之力,打击贪官污吏,对百姓进行教化”。 阜民之财。朱元璋非常关心百姓生产,出台措施,比如一些新开垦的土地要减免赋税,一些人逃亡了,欢迎他们回来,没有能力进行生产的,就给他们种子、农具,老百姓家里耕种什么,他关心得很细致。他说,家里一定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杏树,因为如果遇到灾害,这些枣、杏也可以活命。 [ 转自铁血社区 / ] 节民之力。就是说,不要给老百姓带来更大负担,朱元璋当皇帝后非常简朴。有一次他从南京下衙门去视察,天气炎热,全身都湿了,当时旁边人给他准备的干净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的旧衣服。他说,我“富有四海”,一天换十套新衣服都可以,但这是民财民力,不能浪费。他还要求身边的人节约民力,有两个宫女丢掉了一些丝线,他把两个宫女叫来训斥。有宦官穿新鞋子走到雨里头,很不在乎,他把宦官叫过来打一顿。他要求自己的宫殿不能够有任何彩画,自己所有的东西需要用金属的就不用金银,一律用铜来代替。 打击贪官污吏。这一点更加明显。洪武年间,朱元璋为立纪陈纲,用重典整治官场队伍,让他们廉洁、爱民。明朝有一整套完整的监督官员的体系,设立都察院,都察院有督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官员的失误、错误、罪行。还建立了定期考核制度,三年一小考,九年一通考,考核结果分为称职、不称职、平常等等。朱元璋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号召百姓来监督官员,他向全国百姓下指示:百姓如果向我来反映问题,各地不能阻挡,如果胆敢有阻挡的,处以重罚。而且,朱元璋也提出要求,老百姓不要一个人、两个人地来,三十人、五十人来,越多越好。措施一出,百姓纷纷到京城告状,贪官污吏被告倒了,被冤枉的好官经过百姓声援翻案了,还被提拔了。朱元璋编过一本著名的书《大诰》,里面记载了违法乱纪的案件,他要求全国各地学习《大诰》,首先在学校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违法将遭到什么样的惩罚。另外,家家户户要收藏《大诰》,引导百姓要知法懂法,防止他们违法乱纪。建国伊始,他命令刘基等制定了《大明例律》,经过30年的修改最后形成《大明律》。这是他留给历史的一部著名法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监督、教育,朱元璋还抓了几个大案,有洪武八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三十年的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案。 实行教化。朱元璋在乡间推行一种古老的礼节——“乡饮酒”礼。据记载,这种礼节在周朝就有了,但历朝历代没有认真实行过,但朱元璋执行。每当年终和年初时,地方上的里长、甲长(最基层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社区主任)把当地的住民集中起来总结一年的工作。“乡饮酒”礼有很多复杂的规定: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前面,有文化的人担任主持人。最重要是在这个礼节上评判,一年当中所在地区人员的表现,谁家孩子勤快、孝顺父母,谁家孩子小偷小摸,哪个家伙有点不好劳动,都是在这个礼节上评判出来,会给予惩罚或荣誉。如果受惩罚,可能那天喝酒就没你的份,有的干脆站在门口不让参加这个宴席。朱元璋要求在“乡饮酒”礼上由当地的文化人读《大诰》、讲《大明律》,把法律、教化深入到基层。他设立了《教民榜文》,上面写明对于老百姓的基本要求,就像现在《公民守则》,把这种基本要求抄成大字贴在大路上,刻版印刷到处散发,派人走街串巷、四处宣传,每月宣传五次,一边走一边敲梆子喊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业、毋作非为”。在全国建立完备的学校制度,朱元璋也是费心不少,这个制度包括在中央建立太学(当时叫做“国子监”)、府州县学,在军队的武学、卫学,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也有学校,所以说,明朝学校是有史以来最普及、最广泛的。1980年我到甘肃武威,一个很远的地方,当时交通也不太发达,也没有飞机到达兰州,坐了很久的汽车才到。我看到一个很大的武威县学,是明初建立的,这么远的地方明朝就在那里建学校了。明朝有句话,“科举必有学校”,所有科举考试出身的都要通过学校教育。 分封亲王: 未能逃脱“皇室定律” 中国历史上永远脱不开这个循环的圈,有人称之为“皇室定律”。朱元璋最大失误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杀功臣。我认为,坚持分封亲王的制度给他和明朝留下无穷后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要保证这个皇朝不断延续,当然要加强军队、加强统治。他认为应该选择最亲最近的人来支持他,这就是他的儿子。因此,朱元璋的儿子们全被封成亲王,安排在全国各地。 [ 转自铁血社区 / ] 其实,朱元璋也曾预料到分封亲王可能会出现问题,于是,在洪武五年、七年,亲自拟定《皇明祖训》(最早是《祖训录》,后经修改叫《皇明祖训》),刻印成书供子孙阅读,供百官遵守。其中一条规定,亲王“不裂土,不离民”。在周朝、汉朝分封亲王时,划出一块土地,你吃这一块地,也管这里的老百姓,所以就出现了若干个“国中国”。朱元璋说,我现在分封亲王,亲王只是享有比皇帝低一点的礼仪,各种官员见你磕头,你可以有大宅,可以有少量军队(1000多人的规模),作为你的护卫军,而且不能指挥地方军。护卫军归王国统帅,地方军一律不能给亲王管。这表明,朱元璋在防范出现“国中国”。 洪武八年,山西平遥县学训导叶伯巨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万言书》,第一件事就反对朱元璋分封亲王,朱元璋一看,大怒,说此人挑拨我们父子关系,一定要亲自将他抓来射杀。朱元璋认为,对于亲王的预防,已经书写《皇明祖训》,规定明确,所以叶伯巨对他的批评他不接受。他觉得我的制度很好,亲王权力也不是很大,也没有亲王要造反。但就是这种制度最后酿成明朝的大祸,朱元璋死后不久,“靖难之役”爆发,北方的燕王起兵造反,最后推翻了他的侄子。

朱元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公元1387年,统一全国。

红巾将领军纪严明

朱元璋出生时,正是元朝一步步走向衰亡之时。他家世世代代做地主的佃农,生活十分清苦,朱元璋10岁左右就开始给地主放牛放羊。在南山放牛时,竟然和小伙伴们把小牛犊给宰杀吃掉了,被地主毒打一顿赶走。

朱元璋16岁时,生活没有着落,便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后出外化缘。

他在外面化缘漂泊了三年后又返回皇觉寺。当时,由于各地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纷纷揭竿而起。在儿时的伙伴汤和的推荐下,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到濠州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身材魁梧、英勇机智且多谋善断,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升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做妻子。之后又升任为镇抚、总管,成了郭子兴的得力助手和亲密心腹。当时濠州城里的红巾军节制元帅包括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人,均受彭大和赵均用的调遣。

由于朱元璋率兵打仗,十分注意约束部队,因此很得老百姓欢迎,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公元1356年,红巾军统帅刘福通在亳州立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宋,年号龙凤。不久郭子兴得病去逝,宋政权委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实际上军中大事皆由朱元璋说了算。这年三月,朱元璋率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

刘伯温是大家熟知的明朝开国元勋,他的文韬武略对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刘伯温不但是元朝进士,而且当过相当长时间的官吏,只是由于后来官场失意才隐居家乡的。刘伯温对红巾军也毫无好感。朱元璋攻占金华后,当即振人带着礼物去请刘伯温出山,帮助他与元军作战,可刘伯温软硬不吃,就是不答应。但朱元璋却不以为然,再次派人重礼请刘伯温出山相见。刘伯温为朱元璋的诚心所打动,当派陈述时务,献了十八条计策。朱元璋大喜过望,即令属下为刘伯温建造礼贤馆让他居住,以后凡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定夺。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自郭天叙、张天祜战死,朱元璋成了名副其实的元帅之后,为了寻求能征善战的骁将,他常常不惜任何代价。常遇春就是在一个山坳里的普通人家发现的。常遇春在后来的日子里随朱元璋转战南北、勇冠三军,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关于朱元璋严明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的事前面已谈及,这里再提一笔关于他假斩徐达整顿军纪的故事。攻占南京以后,士兵在街上买东西不给钱、调戏妇女的事时有发生,朱元璋对此十分恼火。有一天他正在与诸将讨论向东作战攻取镇江之计,忽有人报说一些官兵抢劫财物,横行街上。朱玩璋本想立即把这些犯法的官兵斩首示众,但转念一想大战当前,此刻斩杀将士,恐动摇军心。经过一番苦心冥想,朱元璋终于想出一条计来。就在第二天队伍集合准备出发攻打镇江时,统兵大将军徐达违犯军纪被抓了起来,原因是怂恿部下欺压良民、作践百姓,为正军纪,准备斩首示众。三军将领一听出征之前要斩主帅那还得了,纷纷跑到朱元璋面前苦苦求情。经过众人的再三请求,最后朱元璋答应饶徐达不死,但必须立功赎罪,攻占镇江后约法三章:一不许烧房子;二不许抢财物;三不许滥杀无辜。众将官异口同声保证约束三军,不再为主帅惹事,三军无不佩服朱元璋执法严明。当然,这是朱元璋和徐达早就商量好的计策。

称帝建明征战统一

大约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自称皇帝,约张士诚一块夹攻朱元璋。这时的朱元璋已羽翼丰满,兵强马壮,他立即实行战略大转移,采取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战略,开始与群雄逐鹿中原。

公元1361年(龙凤七年),朱元璋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6年(龙凤十年)朱元璋自称吴王,旋即咒骂红巾军为“妖”,并杀害了韩林儿。1368年4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经过近八年的征战,朱元璋终于消灭了长江流域势力较大的两支红巾军力量陈友谅和张士诚部,一跃而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军事力量,并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行动。

同年8月,大将军徐达北伐告捷,元顺帝逃亡漠北,元大都(今北京)落入明军之手。在派兵北伐的同时,朱元璋又派兵南下,陆续平定浙东、福建、广东和四川。1381年(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沐英和蓝玉奉命进军云南,第二年,攻占大理,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命冯胜、傅友德、蓝玉进攻辽东,迫降元将纳哈出。这样,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朱元璋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大业。

加强集权勤政务实

为实现明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国家机构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公元1376年(洪武八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州按察使司,分担行中书省的职责,三个机构互相制约,直属皇帝领导。1380年(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一举废除丞相制,规定中央的政务分别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管理,每部设尚书一人,侍郎(分左右)二人。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奉行皇帝的意旨。同年,朱元璋还把最高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分成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各自统辖一部分军队,并规定都督府只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而军队的调遣和将帅的任免权,则由兵部掌握。此外,军中还有皇帝所派的御史或给事中监军(后来又加派监军太监),直接代表皇帝监督军务,向皇帝提供情报。

为保证各级官员对皇帝的绝对忠心和尽职,朱元璋还加强和完善了监察机构。1373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令改元朝御史台为都察院,设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下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分巡各地,负责纠劾百司、辨明冤枉等。

朱元璋经过近三十年的更改和删定,最后终于颁布了中国法律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法典《大明律》。《大明律》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这集中体现了朱元璋以猛治国的指导思想,但他不主张后人也仿效他的榜样以苛政治国。

朱元璋出身贫苦,比较能体恤民情。他认为士农工商中,农民最为辛苦。即位之初,就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要求各地官吏把开垦新田、增加户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规定官吏的考核都要上报农桑的治绩,违者降罚。在赋税徭役等方面也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鼓励兴修水利,推广棉花和桑枣果木的种植,在北方地多人少地区,允许农民尽力开垦,凡开者即为己业,大大地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所有这些措施在当时都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局面奠定了基础。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朱元璋是一个比较勤俭务实的皇帝。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用在了管理他一手开创的朱家王朝。全国政务不论大小必亲自过问和处理。因为他担心交给朝臣们办一则会出现徇私舞弊现象,二则那样会使大权旁落。所以,每天天不亮朱元璋就起床办公,批阅文件一直到深夜。他对前几朝流传下来的繁文缛节非常反感,不提倡古文,反对骈偶文字,而且还提倡用口语写文章,叫做直解。

总的来说,朱元璋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他同时组织了遍布各地的特务组织,对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朱元璋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和成就较为突出的历史人物。

讲廉洁的故事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毛泽东

毛泽东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4、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5、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朱元璋和朱由检,谁更勤政呢?

朱元璋和朱由检,明朝历史上最特殊的两个皇帝,他们一个开国一个亡国,相隔了12辈。

在历史上,朱由检的勤政是出了名的,他一上位就清除阉党用贤臣,让当时糜烂的明朝看到了一丝光明,那朱由检是好皇帝吗?他勤政,但不算是好皇帝!

一、朱由检是朱元璋的后代

纵观整个明朝,一共出了16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而除开兄弟间、侄儿间的传位,朱由检和朱元璋相隔了12代: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开国皇帝;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之子;

明仁宗朱高炽,朱棣之子;

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之子;

明英宗朱祁镇,朱瞻基之子;

明宪宗朱见深,朱祁镇之子。;

明世宗朱厚璁,朱见深之孙,父亲是朱见深之子,被封兴献王;

明穆宗朱载垕,朱厚璁之子;

明神宗朱翊钧,朱载垕之子;

明光宗朱常洛,朱翊钧之子;

明思宗朱由检,朱常洛之子。

二、朱元璋和朱由检谁厉害,朱元璋

总的来说,朱由检和朱元璋相隔了12代。至于朱元璋和朱由检谁厉害,相信只要不瞎的人都会选朱元璋。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和朱由检都好杀,只是一个为后代杀出了晴天;而朱由检则把明朝杀没了。当然,朱由检杀魏忠贤时,还是能看到祖宗朱元璋的一点身影。

三、朱由检是个好皇帝吗,不算。

朱由检的勤政在明朝可以说排在第一位,据说在某天,朱由检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如果只看这里,朱由检绝对算一个好皇帝,但是看了他的其它做法,我们马上会忘掉这个想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