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孙无忌为什么会落得一个自杀身亡的下场真相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26 07:44:09

长孙无忌为什么会落得一个自杀身亡的下场真相是什么

每当一提起长孙无忌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相继倒台的情况下,唐高宗觉得后宫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就有了封武则天为皇后的念头。

有一天,唐高宗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底下的大臣们说了说。没想到,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封武则天为皇后。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

唐高宗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遭到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为了争取他的同意,不断地讨好他。

又是封赏,又是提升他子孙的官职,更是派其他大臣劝谏长孙无忌。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

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

后来,兴许是把唐高宗惹急了,也不管大臣们同不同意了。

直接跟大臣说道“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

最后,武则天还是被封为皇后,她认为长孙无忌,既然接受了赏赐,却没有同意自己封后。

因此,记恨上了长孙无忌。据《新唐书》的记载:“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会被武则天记恨的原因,在于他接受了封赏,还是不同意武则天封后。

02.长孙无忌的下场:被人诬告谋反,遭削职贬官,最终被逼自尽

前面说了,长孙无忌因为不同意武则天封后,遭到武则天的记恨。

而武则天一派的许敬宗,就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点。

于是,联合其它大臣诬告长孙无忌密谋造反。

据《新唐书》的记载:“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

刚开始的时候,唐高宗也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

但是,禁不住许敬宗等人的多次“劝说”,最终相信了长孙无忌谋反的“事实”,将长孙无忌贬官削职。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所在发兵护送;

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从弟渝州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

后数月,又诏司空勣、中书令敬宗、侍中茂将等覆按反狱。敬宗令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等即黔州暴讯。

无忌投缳卒,冲免死,杀族子祥,流族弟思于檀口,大抵期亲皆谪徙。”

就这样,长孙无忌被逼自尽。

03.从身份来看,两者的不同: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武则天是唐太宗时期的才人,在唐太宗死后,先是在感业寺出家,而后又被唐高宗召入宫中。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后宫权力斗争中,慢慢地站住脚跟,最终在这场后宫斗争中胜出。

从两者的身份去分析。长孙无忌即便功劳再多,说到底,也是为人臣子,是给帝王家服务的;

而武则天却是不一样,她是皇帝的枕边人,在关系层面上,就比长孙无忌更亲近。

说得简单点,长孙无忌对皇帝来说,是重臣,属于工作方面的关系;

武则天对皇帝来说,是家人,属于生活方面的关系。干预皇帝家的私事,是为人臣子的大忌。

再者,立后这种事,往大了说,是国家大事,往小了说,却是皇帝家的私事。

而且古代封建系统的特性,就决定了,皇帝才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那个人。

即便你长孙无忌说得再有道理,只要皇帝不同意,它就没办法施行。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04.总结:

长孙无忌的悲剧,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少见。

这一类问题,持续出现的原因在于,古代封建系统的固有弊端,即: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下,皇帝才是掌握最终决定权的唯一人。

说白了,长孙无忌就是太过于尽忠职守,根本看不到封建系统的弊端。

换言之,长孙无忌如果能够认识到,封建系统的固有弊端,他就知道在封后这件事上,

即便他说得再有道理,也架不住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的决心。

或许,长孙无忌就能,最终安享天年。

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最后为啥会自缢而亡?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行中,生性聪慧且博通文史、颇善谋略的长孙无忌占据首位。他是文德皇后的亲兄长,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一手扶持外甥李治做上皇帝并且帮其稳固皇位,最终却被扣上“谋反”的帽子,自缢身亡。至今他的忠奸与否依然没有定论,着实令人唏嘘。

当初辅佐李世民打下天下的功臣们基本都是善终,长孙无忌的下场可谓最凄凉了。世事已往,当时的长孙无忌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在史学界至今争议不断、尚无定论,暂且抛开不谈,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是为何功勋卓著的长孙无忌,会落得如此结局。

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母亲及妹妹被异母长兄赶出家门,舅舅高士廉见母子三人可怜,便带回家里抚养照料。成人的长孙无忌颇具才华和抱负,和李世民相见如故,成为布衣之交。


不久之后,李世民娶了其妹妹为妻,彼此的关系更为紧密。李渊起兵建唐后,长孙无忌便前往投奔,一直跟在秦王李世民麾下,随其东征西讨,是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员。在玄武门事变中,长孙无忌的作用不容小觑,是他和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一起谋划事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登基后,既是功臣又是国戚的长孙无忌,十分受唐太宗的器重和信赖,有直接出入太宗卧室的权力。在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挂入凌烟阁时,唐太宗下令将长孙无忌列于首位。甚至收到状告长孙无忌权宠过盛的密表,唐太宗也不以为然,还特意召集群臣强调自己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所谓物极必反,虽然长孙无忌一直标榜自己不恋高位,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追求名利。而且长孙无忌虽挺有才能,但为人度量比较小,可因其受唐太宗看重,又位列功臣之首,因此和其共事的大臣都知道这点,都难以挑明。

唐太宗曾对辅佐储君的人选,咨询过为大唐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大将李靖。李靖念及自己大限将至,皇帝又亲临探望,便直言长孙无忌的功绩虽能成为宰相,但其有个心眼小的毛病,比较嫉贤妒能。尉迟恭曾在野堂指出过他的毛病,至今还在隐退。

真实的长孙无忌,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他下场是什么?

长孙无忌对大唐忠诚,但是同时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扶持了软弱的李治上位,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吧,他的下场就是被李治流放,最后自杀了。长孙无忌位于凌霄阁第一功臣,他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更多的是因为他知进退,有分寸,李世民才会如此赏识他。




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无忌是为数不多的亲信之一。发动政变事关重大,只有李世民足够信任的人才能参与。长孙无忌的功劳也不是最大的,李世民的手下的能人也数不胜数,但是长孙无忌却偏偏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并且成为了开国元勋。这是因为长孙无忌为人处世十分低调,且懂得迎合李世民,还有对李世民足够忠诚,这些李世民都看在眼里。



长孙无忌主动请求降职,他知道君王很喜欢猜忌,自己又手握大权,这种事情要知进退。他的妹妹还是当朝皇后,他是真正的外戚。李世民对他也没有设防,长孙无忌可以随意出入李世民的住处,此时的长孙无忌值得李世民信任。长孙无忌一直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地教育太子,但是后来长孙无忌却卷入了皇储的问题中。长孙无忌对李世民忠诚,但他依然会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太子、魏王、晋王都是他妹妹生的,他自然更偏向于这三位。太子和魏王相争,太子失败了之后,李世民又想立魏王为太子。长孙无忌表示不同意,魏王是一个狠人,以后当了帝王可能他们这些臣子就没好日子过了,还是立懦弱的晋王为太子更好。



其实李恪更适合当帝王,但是他不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长孙无忌为了帮李治扫平障碍,将莫须有的罪名安在了李恪头上,导致李恪惨死。李治并没有感激长孙无忌的扶持,而是认为他们这些老臣束缚住了他,他很想要除掉这些老臣。长孙无忌毕竟是他舅舅,他终究还是下不去手,武媚娘在中间推波助澜,将造反的罪名扣到了长孙无忌头上,让他永远没有翻身的余地。长孙无忌非常绝望,但是又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自杀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