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穆公死前为何要让“三良”为他殉葬这一举动导致了什么后果

以史为鉴 2023-06-26 06:28:04

秦穆公死前为何要让“三良”为他殉葬这一举动导致了什么后果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秦穆公的故事。

秦国能够脱颖而出,做到一家独大,除了靠秦始皇英明领导以外,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年秦穆公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治通鉴》记载:秦穆公接管国君之位后,便野心勃勃,想要开拓疆土。作为一位英明的领导者,要有识人、任人的能力,他需要在众多人中挑选有能之人,然后将这些能人安放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借用这些能人的力量,他才能让国家的实力变强,才能实现自己宏伟的目标。

幸好,秦穆公拥有这样的能力,他算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国主,看中人才,同时礼遇人才。

秦穆公五年,他听闻百里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便想要笼络这个人才。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正好晋国军队灭掉了百里奚所在的国家虞国,使其成为了阶下囚。秦穆公便借着联姻的机会,要求百里奚作为晋国陪嫁仆从。

但那时的百里奚,还心念着自己的国家,不愿意效忠别人。他在被晋国送往秦国的途中,找了个机会逃跑,最后却落到了楚国人的手上。

秦穆公得知此事后,念着他是一个人才,便花了5张公羊皮将他赎了回来。

这样一来,百里奚还是到了秦国,因为秦穆公有施恩于百里奚,再加上百里奚觉得自己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能被人如此看中,心里还是很感恩的,所以从此百里奚对秦穆公忠心耿耿。

之后,秦穆公还凭借自身魅力,笼络到了周王室后人,以及一些在西戎很有威望的名人。这些人帮助他让秦国繁荣富强,也是这些人的存在,这些人的努力,才为秦国奠定下了日后征战天下的实力。

而除了重用人才以外,秦穆公还是一位懂得反思的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尤其是对于君王来说。

在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以后,秦穆公似乎看到了曙光,野心开始抑制不住。他派兵3万,直袭邓国。《资治通鉴》这样说:

对于他这个决定,百里奚并不赞成,一直在阻止他。可惜当时他被自己心中勾勒出的美好未来迷住了,听不进别人的劝解,一意孤行的去做了。

最终,郑国提前接收到了消息,以至于秦军的突袭变成了笑话。无奈下,秦军只能灰溜溜的回来。在回国途中,他们又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位主将也都成了俘虏。

这一次失败,让秦穆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明白自己有些刚愎自用,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痛定思痛,他开始反思自己,并主动担下了这次战败的重责。在三位主将被释放时,他不仅没有怪罪这些人,反而选择继续任用他们。

秦穆公这一个行为,既显出了他宽广的胸怀,又显出了他的明君风范,经由此事过后,他手底下的人就更是对他忠心耿耿。

秦穆公在笼络人心这方面,真的相当过人,他不仅能将手底下的能人笼络住,他还曾让一些农民为他死心塌地。

《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亲自率兵攻打晋国,最后成功俘虏了晋惠公。

这一仗,他虽然获得了胜利,但过程却是很惊险的。

在战时,他率兵追击晋惠公,还没有追上,后面却突然出现了一股晋军支援部队,这一下让他变成了瓮中鳖,开始被人反追杀。

危机关头,一群人却冲了出来救下了他,这些人不是秦军,而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事后他才了解,这些人是来报恩的。几年前,他打猎时丢了一匹马,而这匹马被一群农民抓到后分食了,当地官员要求严惩这些农民,但秦穆公却摇头表示:''为了畜生去伤人命,这不值得,再说了,吃了马肉喝点酒,这样才不伤身。''所以事后,他还赐了美酒给这些农民。

在秦穆公眼中,这恐怕只是一个小事情,但这件事却让这些百姓们对他感恩不已,在他危机关头,愿意冲出来保护他。

这样看来,秦穆公还真是一位浑身都是优点的人。可事实上,人无完人,是人就总会有缺点。

秦穆公在临死前做了一件事情,这一下就让人对他的好感大跌。

因为在秦武公去世时就开了殉葬的先例,所以秦穆公去世时也有这个习俗。

他死的时候,让177人陪葬,其中有三人,是秦国当时有名望的良才,曾都为秦国立过汗马功劳,三人被众人合称''三良''。

这三人曾在秦穆公面前夸过海口,表示愿意陪他共赴黄泉,因而秦穆公死的时候才要求这三人陪葬。

虽说这不是秦穆公一个人的错,但众人还是为秦穆公的这种行为感到心痛。由于损失了这三位能人,才致使后来秦国无力东征。直到260年后,秦孝公上位,才让秦国再创辉煌。

英明一世的秦穆公,为何临终强迫177位秦国人才全部殉葬?

早在商周时期,人殉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秦穆公的人殉,动用了177个活人,这在当时来说,规模算是非常大了。而且这里177个人里面,有三位人才,本来是要留给下一代,辅佐新任君王的,没想到也被列入了秦穆公殉葬队伍当中。
?


秦穆公所殉葬的177人,绝大多数都是宫女、妃嫔。秦穆公在春秋时代也算是比较英明的君主了,他任用百里奚击败了当时强大的晋国。并且护送晋文公回国登基,所以达成了秦晋之好的美称。所以秦穆公绝对不是那种荒淫无道的皇帝,他之所以选择这么多人殉葬,这是因为当时的风气所致。几乎历代国王都有让活人殉葬的制度,所以秦穆公这只是遵循了祖制而已。 并且,在殉葬的队伍当中,几乎全部都是秦穆公过去的随从、妃嫔。

具体是哪些人已经不可考了,不过一般生了孩子的妃嫔是不会殉葬的,都是那些跟秦穆公好过,但是没有孩子的妃嫔。 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

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朱熹所以在那个年代,女人都想着拼命生一两个儿子,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夺权,更是为了能够顺利活下来,不用参加这种残忍的殉葬。秦穆公生前跟这些人关系不错,尤其是随从们,基本上每一代君王都有各自的随从,所以用习惯了到了地下依旧还想任用这些人。
?


殉葬之人多是知道秦穆公秘密的身边人,君王的秘密要带入地下。我们既然知道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秦穆公的身边人,那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历代君王需要让这些人下葬了。 首先每一代君王都有一帮属于自己的随从,所以新王登基以后,老王的随从极有可能要被闲置,或者是被赶出宫。这么一来的话,他们当中但凡有人嚼舌根子,那秦穆公的那些私事可就都被说出去了。君王君临天下,什么样的恶心事情做不出来呢?

尤其是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追求长生不老的年代,泯灭人性的事情太多太多。秦穆公作为一方霸主,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他让这些人殉葬,自然是有保守秘密的道理。其实包括后来朱元璋找人殉葬也是这个意思,你知道的太多了,哪里还能把你活着留在人间呢?后来明英宗废除了殉葬制度,但是老皇帝身边的那些人依旧是不能出宫的,基本上都在冷宫待着,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


秦穆公殉葬队伍中,有三位人才是怎么回事?秦穆公作为秦国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其实他是非常看重人才的。比如说百里奚就是秦穆公非常看中的人才,不惜花各种心思,就是为了得到百里奚。虽然只用了五张黑羊皮,但是置换百里奚的过程十分伤脑筋。所以殉葬队伍当中出现三位人才,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这三个人分别是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他们三个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才,是因为他们为秦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三良。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左传》 秦穆公后期也是非常欣赏这三位大臣,按道理是要留给后人任用的。

但是有一次酒宴之上,秦穆公因为岁数大了,而且长期找不到长生不老之药,所以他心里比较苦闷。所以他哭丧着脸对这三位大臣诉苦啊。他表示自己把他们当成亲兄弟,真想着到地下也能够跟他们一起把酒言欢,治理天下。当时大家都喝多了,这三个人想都没想,立刻举起酒杯,表示愿意跟秦穆公同生死共患难。这话本身就是酒话,谁也没当真,但是秦穆公当真了。他甚至认为自己一个人去死太寂寞了,一定要拉上他们三个一起聊聊天才行。
?


原因:晚年君王皆糊涂,秦穆公当然也不例外。虽然秦穆公不一定会记得这些话,可是掌管国君生活起居记录的官员却一丝不苟地把这些话给记录了下来。当然了,这也是秦穆公所默许的,他担心自己太孤独。因为成就了霸业,所以秦穆公改变了过去以66人殉葬的制度,而是扩大规模到了177个人,这本身就惹来不少非议。不仅如此,秦穆公还将身边这几位重要的大臣,也都拉入了殉葬队伍当中,原因就是人家酒后胡乱说了一些表示忠心的酒话。

秦穆公是一代明君,但是他岁数大了,任何君主到了年纪大的时候,都会犯糊涂。比如说汉武帝就是在岁数大的时候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朱元璋也是在岁数大的时候杀戮不止,唐太宗更是在岁数大的时候一直寻求长生不老。他们都是一代明君,但是他们却在年老的时候犯了各种错。秦穆公也不例外,他岁数大了以后,也会觉得自己一个人死太孤独了。

那时候人都比较迷信,所以秦穆公宁可拉上这些人,也不让自己孤独地死去。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害得历史上数以万计的人因此而丧命,可见这种制度的可怕之处。参考资料:《左传》、《史记》。

三良殉秦的典故

  典出《左传·文公六年》。

  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诸侯。在他的治理下,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经济和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各诸侯国中的强国。

  秦穆公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59年至621年,在在位的三十九年中,他广泛罗致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谋臣,孟明、白乙、公孙枝为武将,在一大批贤才的'辅佐下,攻灭了邻近十二个小国,称霸西戎。

  到了穆公晚年,百里奚等贤臣相继去世,大将孟明向穆公推荐了大夫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缄虎,说他们人才出众,文武双全,被国人称为“三良”。

  穆公听了,立即把奄息等三人召来,交谈之后,觉得他们确实学识渊博,精于治国之道,便把他们三人全都封作大夫。

  从此,秦穆公经常把他们兄弟三人召进宫中,询问国政。三兄弟侃侃而谈,提出各种富国强兵之策。穆公对他们言听计从,君臣关系十分融洽。

  有一天,秦穆公在内殿宴请子车氏三兄弟,酒过三巡,他略带醉意地说:“寡人与尔等三兄弟情投意合,十分相得,但愿我们能生同此乐,死同此哀。”

  子车氏兄弟受宠若惊,马上离席谢恩,说:“我等兄弟蒙大王如此厚恩,无以为报,一定生死相从。”

  不料刚过了一年,穆公就不幸病逝。他临死时,给继位的秦康王留下遗嘱,要子车氏三兄弟实现“生死相随”的诺言。

  秦康王把奄息等三兄弟召来,向他们宣布穆公的遗言,征询他们的意见。奄息等三兄弟都表示愿意以身相殉。于是,在秦穆公下葬的时候,奄息等三兄弟也同时被活埋在秦穆公的墓中。

  秦国的老百姓对子车氏三兄弟的死十分悲痛,有人写了一首名叫《黄鸟》的诗,在诗中反复咏叹:“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首诗后被收入《诗经·秦风》,一直流传至今。

  后来,“三良殉秦”这一典故,用来指责独夫的残暴,颂扬善良的美德,表达对愚忠的谴责。

秦穆公为什么三贤(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和子车铖虎)殉葬?

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对于三贤的陪葬,有人说是三兄弟自愿陪葬,秦穆公的去世对他们的打击甚大,所以便与秦穆公一同去了。

但还有说法是秦穆公怕自己死后,子车氏三位兄弟太过贤良与聪明,受到人们爱戴从而影响王室稳定,威胁王室的发展,所以就要求他们三个一同葬,以绝后患。

子车仲行(?—前621年),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相传是一位善战的将领,被誉为“百夫之防”。

子车奄息(?—前621年),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相传是一位善战的将领,被誉为“百夫之特”。

子车针虎(?—前621年),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相传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被誉为“百夫之御”。

扩展资料:

秦穆公一生非常重视开言路吸纳人才,在其执政期间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著名贤臣的辅佐,内修国政。

秦穆公曾协助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夺取王位,是为后来的春秋霸主晋文公。秦穆公还出兵攻灭了蜀国和其它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使秦国拓地千里,因而周襄王姬郑敕封他为西方诸侯之伯,公爵,秦穆公遂称霸于西戎,开创了秦国崛起的历史篇章。?

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嬴任好逝世,谥号为“穆”,因称秦穆公,被安葬于雍地(今陕西凤翔)。?

在秦穆公逝世时,殉葬的文臣武将、妻妾嫔妃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子舆氏的三个贤臣:子舆奄息(子车奄息)、子舆仲行(子车仲行)、子舆针虎(子车针虎),史称“三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6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