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于禁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引发天下群雄共讨之,无论是正史中的十一路诸侯还是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有一人都位居其中,他就是时任济北相的鲍信。演义中对鲍信着墨不多,差不多是个龙套角色,然而在正史里,他却是曹操最好的朋友,曹操最终能入主兖州出任兖州牧以兖州为自己的根据地,鲍信功不可没;在他死后曹操为之痛哭不已,他麾下有一人在鲍信死后投效曹操,最终一度成为五子良将之首,此人就是于禁。
汉末各诸侯中,争权夺利者众多,私心很重者也不在少数,鲍信是少数几个心存汉室,怀有大义的诸侯之一,可能是因为这一点,他很看好曹操:在汉末诛杀十常侍以及董卓进京后曹操的表现可圈可点,先是明确反对何进引地方诸侯进京的荒唐举措,在董卓掌权之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逃回家乡准备举兵以实际行动来反对董卓;同时反观袁绍先是提议何进召地方诸侯进京(此举很难说有没自己的私心在里面),在鲍信进言趁董卓立足未稳之际杀董卓又被袁绍拒绝。所以鲍信“观其言,察其行”,认为自己和曹操的理念一致,所以他对曹操大加赞誉“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因此成为曹操的好友,从此矢心追随曹操一直到战死沙场。
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各路诸侯要么保存实力,要么各怀异心,在董卓迁都前往长安之时,曹操建议出兵追击但是除了鲍信之位各诸侯没有一人响应,结果曹操鲍信二人在荥阳汴水遇到董卓大将徐荣埋伏,此战曹操损失惨重,好不容易招募过来的士卒几乎损失殆尽,自己和鲍信也各自负伤。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曹洪等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东山再起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人,此时袁绍和曹操两人关系良好,于是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和鲍信两人又开始并肩作战了。当时的兖州刺史是刘岱,他没听从鲍信的意见贸然出兵迎击来犯的青州黄巾军,结果兵败被杀。
在兖州群龙无首的关键之际,鲍信联合陈宫等人拥立东郡太守曹操为兖州牧,这是曹操迈出的相当重要的一步,此后曹操和鲍信合兵一处迎击青州黄巾军,鲍信为掩护曹操战死沙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朋友和好战友,曹操伤心欲绝为之痛哭不已。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曹操从中挑选出精锐组成了曹操日后征战四方的重要武装力量青州军。
鲍信麾下有一员大将于禁在鲍信死后,经王朗推荐(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朗)投效了曹操,从此成为曹操麾下一位重要的大将,后人大都说五子良将第一人是张辽,这话不假,但是不完全对,至少在襄樊之战前,五子良将之首非于禁莫属:当时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食邑1200户的益寿亭侯;张辽只是征东将军,假节,都亭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张辽都差于禁不少;当然襄樊之战于禁投降关羽被孙权送回之后被降为安远将军,之后羞愧而死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被中国很多的人所了解。也算是他让我们很多人开始了解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文化。小时候的我们沉醉于刘备的五虎上将我们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英雄。刘备是我们心中忠臣的代表,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对曹操一方也有了更大的理解,曹操也有自己的五子良将。其中于禁就被列为五子良将之首,他的武功很普通,但是他治理统帅军队的能力确实超群。
一、人各有所长,武功高不高没有关系在三国中,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有些人擅长冲锋陷阵,有些人擅长运筹帷幄,有些人擅长布局谋划。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武功是不是高强来判定他的地位高低。五子良将之首是很高的荣誉,但是武功高低并不是他评判的唯一标准,每种技能,每一项特长,在取得战争胜利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是有些时候那些其他的东西反而比武功更加重要,于禁便是一个心中有丘壑的人。
二、治军严厉,显英雄本色曹操收编了张绣的妻子,导致张绣反水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张秀本身就是一元猛将,曹操将他侮辱之后,他便奋力反抗曹操的军队,很多都受到巨大的创伤,唯独有于禁的军队却好端端的坚守住在那里没有遭殃。他显示出了于禁带领军队的超强能力,这也是一个好的将领,需要的作用千军易得良将难求,而于禁就是那个良将。
于禁的名声可能被关羽所毁,关羽水淹七军正是于禁带领的部队,但是如果没有那场大雨天降灾祸,关羽也不一定能够赢他。我们了解关羽更多认为于禁输了,他就没有能力,但是也是我们片面的所想,于禁不愧于五子良将之首,他是一个有能力,有大局观的将领。
先说说五子良将吧。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再说于禁。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属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被曹操称赞可以比喻古代名将,襄樊之战时被关羽击败后被俘投降,归国后被羞辱至死,谥"厉侯"。五子良将中,乐进、于禁加入曹操的时间最早,早期他们的战绩也多是从攻,进攻时被任命先锋,撤退时负责断后,责任很大。
于禁深受曹操器重,官至左将军、假节钺。并且他是五子良将乃至外姓将领中,唯一一位假节钺的将领。可惜于禁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并且投降了关羽。随后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于禁又落入了东吴手中。最后由于东吴同曹魏讲和,孙权将于禁又释放回了曹魏。
在东吴,于禁被一个人言语羞辱两次,这个人就是虞翻。虞翻是一个罕见的全才。他口才好,靠着一张嘴,帮孙策劝降了华歆,还替吕蒙说降了荆州公安的傅士仁。他也有一定的武艺,擅长使用长矛。并且懂得占卜,还会医术,体力还非常好。优秀的真是没话说,但是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个钢铁直男。大家对直男也有一定得了解,有时候真的很气人。孙权让于禁和自己并排走,虞翻斥责于禁,一个降将怎么有脸和君主并排走。于禁听音乐流泪了,虞翻就说他装模做样。直的没话说了。
于禁是曹魏集团五子良将之一
于禁是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名将,也位列五子良将之一,在曹魏集团有着很多优秀的战绩。最著名的就是在宛城之变的时候,曹操遭遇了张绣的叛乱,导致曹操手下大将典韦战死,同时曹操处境也十分安危,而这个时候曹操的青州军也出现了哗变,对百姓烧杀抢掠情况危急,这个时候于禁选择斩杀了好几个青州军的统领,镇压了哗变的青州军,同时率领军队支援了曹操,经此一役后于禁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并且在后来很多战役之战屡立战功,功勋卓著。
于禁久疏战阵被关羽击败
在后来于禁很少出现在战场之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屯田练兵的工作上,导致于禁久疏战阵;而这个时候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前线情况十分危急,于是曹操派遣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率领七路援军以及名将庞德前往樊城支援;但是于禁抵达后没有仔细考察地形,选择在低洼处扎营,被关羽发现致命的缺点后于是在晚上遭到了关羽水淹七军,名将庞德也被关羽所斩杀,而于禁被逼无奈只能选择投降关羽。
于禁结局十分悲惨
于禁是曹魏集团的高级将领,不仅仅遭受了大败还投降了关羽,这本来就是比较耻辱的事情,但是在于禁投降关羽后不久,关羽军队遭到了东吴吕蒙和曹魏集团援军的两面夹击,最终战败被杀,而于禁又被东吴集团所俘虏了;后来孙权为了讨好曹魏集团于是选择将于禁送回魏国,回到魏国的于禁却遭到了魏国君主和臣子的羞辱,最终于禁不堪受辱而去世,一代名将晚节不保,落得如此凄惨的遭遇,也算是一个悲情人物。
五子良将,是后人从上帝视角给出的名号,出自陈寿的《三国志》。
五子良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曹操手下五员大将的统一称号,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将此五人并论,始于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实际上的说法是?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是后人给总结成了?五子良将?或?魏五子?的说法。这五人在世时,还并没有这一说法。至于五子良将谁为首,并没有明确的排名,不过五人合传被称为《张乐于张徐传》也许在陈寿看来,张辽应该是五子之首。至于于禁,因其后期投降的事迹,还能被列入五子良将,说明陈寿写史书还是很客观的。
张辽,加入曹操的时间要比于禁和乐进晚。但功劳却非常大,曹操征汉中时,孙权起大军十万攻合肥,是张辽,以区区数千人不但守住了合肥,还大败孙权军,差点抓住了孙权,也因此有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乐进当时与张辽同在合肥,所以自然也立有大功,估计这也是乐进能进列入五子良将的重要原因。
于禁,对曹操最大的贡献是替曹操平定了青州兵之乱,巩固了曹操的势力,而且于禁执法严格,从不私吞战利品,深得曹操的赏识。不过樊城之战,于禁被关羽抓住后为了活命选择投降,于禁也因此晚节不保被后人看不起,不过还好陈寿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张郃,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汉中夏侯渊被杀后,是张郃带领军队继续与蜀汉对峙,直到曹操援军到来。取街亭,败马谡,直接让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的,也是张郃。张郃是连刘备和诸葛亮都要忌惮三分的大将。
徐晃,汉中之战时成功阻止了刘备想要孤立汉中的战略企图,之后徐晃更是大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让曹操可以不再想迁都避祸的事,同时徐晃也是保住了襄樊地区曹魏控制权的第一功臣。
五子良将对于曹魏政权的稳定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于禁,不论功劳还是忠诚,在五子良将里都不是最优秀的,所以也就没必要想着让于禁去和张辽争第一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6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