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效忠曹魏的忠诚之士,荀攸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05:31:14

效忠曹魏的忠诚之士,荀攸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荀攸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荀攸是荀令君的侄子,当然他能够在曹魏政权之中立足,当然不是靠着裙带关系,甚至他还是荀令君推荐给曹操,由曹操亲自写信邀请其进入曹魏政权之中的。荀攸也属于荀氏族人,他的父亲在他还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一直在祖父的庇护下生活到了十三岁,但是祖父去世之后,他就开始自力更生。

不过荀攸的名气很大,虽然他与荀彧的关系是叔侄关系,但是其实他们的年龄也相差没有太多。何进掌握大权之后,就对赫赫有名的荀攸发出了邀请,于是他进入京城,担任黄门侍郎的职务。

董卓为祸京城之后,很多朝廷的大臣都非常仇视他,其中荀攸也是其中一员,因此荀攸就与同僚密谋想要刺杀董卓,不过事情败露,他被关进了监狱之中,但是幸运的是,不久之后董卓就被王允所杀,荀攸得以被释放。不过这次荀攸认为蜀地比较安定,所以想要去蜀地任职,不过因为旅途阻塞,最终停留在了荆州。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荀攸都在荆州境内生活,直到公元196年,曹操经过荀彧的推荐,亲自写信给荀攸,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匡扶汉室,于是荀攸欣然前往,并且担任起了曹操的军师。笔者认为,曹孟德这样的决定是最为正确的选择,因为荀攸甚至比郭嘉、贾诩等人都高了一个档次。

建安三年的时候,曹孟德的局势陷入到危机之中,袁本初对他虎视眈眈,这时候他准确的判断了形势,于是督促主公要马上解救张绣对于后方的威胁。于是曹操就开始着手对付张绣。而且就在这一年,曹孟德率领士兵进攻吕布的徐州,并且顺利的进攻到下邳,当时曹孟德的军队进攻受到挫折,于是他就想要暂缓进攻,可是他却力排众议,坚决让曹军采用水淹的方式一鼓作气地拿下了这座城池,并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吕布占据徐州的威胁。

建安五年的时候,袁本初派遣自己手下的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地区,当时白马的情况危机,于是曹孟德亲自率领士兵救援此地,而荀攸作为谋主,准确的判断了当前的形式,他认为此时自己方面的军队处于弱势,而袁绍方面处于强势,这是万万不能强攻的,所以就让主公采取分兵的策略对袁绍进行袭扰,并且迫使袁绍将自己的军队散开,也因此得以让孟德击杀敌方大将颜良。

对于己方大将被杀,袁本初当然十分的愤怒,于是派遣手下率领数千名骑兵进行追击,当时曹军很多谋士都建议赶快撤退,但是他与曹操都认为这是最好歼敌的时候,于是在路上抛下辎重,诱使敌人骑兵抢夺辎重,自己率领军队将敌人彻底的歼灭。之后曹军就与袁军在官渡形成了对持。

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是荀攸劝说他不要放弃,所以他最终坚持下来,彻底的在曹袁大战中获得了胜利。而且对于曹孟德进攻袁谭等人的计划,也是荀攸进行简易的,当时大臣普遍认为刘表势力强大应该进攻,只有荀攸觉得不能给袁谭休养生息的时间,应该一鼓作气地拿下袁氏的地盘。这次主公还是按照荀攸的建议进行进攻,果然荆州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反应,这给了曹操机会,让他顺利地拿下了四州之地。

当然荀攸虽然功劳很大,但是为人却十分的低调,笔者认为,他才是真正得曹操喜爱的人,不仅如此,他只在应该发言的时候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他不像是自己叔叔荀彧那样最终因为一个不可能达成的理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荀攸来说,他才是真正明白天下应该最终向何处走的人。有着这样的付出,曹操对于他也就更加的信任,甚至在魏国建立之初,就命令他担任尚书令的职务。甚至曹操还非常放心地将他安置在自己的后方,掌管刑罚。

荀攸与钟繇的关系非常的好,所以他的一些计策全部都说给了钟繇,并且请他进行整理,但是可惜的是,这些策略最终因为钟繇的去世而没有传世,这也是军事策略的一次非常大的损失。荀攸是在公元214年跟随曹操征讨东吴的时候去世的,不过对于这样一位臣子,魏国是非常敬重的,因此他的谥号是敬候。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夺权诛杀曹爽,曹魏的老臣为何不搭救?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绩当属开创了曹魏,成了汉末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之一。

曹操从起兵到统一北方的过程,难度是地狱级别的,得益于他身边一帮能臣武将的效力,才能创立一番大业。

曹丕篡汉自立,底子是曹操打下来的,得到了曹氏宗亲和士族的鼎力支持,才能登上九五之尊,称帝称王。

然而,曹操去世仅30年不到,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抓住这一机会,诱骗曹爽放弃兵权,最终夺取了曹氏的江山。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魏明帝曹睿去世前,托孤给曹爽,拜他为大将军,假节钺,自此,曹爽成了曹氏宗亲之首。

高平陵事变,曹爽被司马懿诛三族,许多与他亲近之人也受到牵连。在曹魏江山即将被他人篡夺之时,曹魏的老臣为何不搭救曹爽呢?

曹魏的老臣指的是当年辅佐曹操的人,他们可分为三派,分别是宗亲、士族、寒门将领。

三派中,曹魏宗亲是有心无力,士族是骑墙派,寒门将领。

寒门指的是出身一般的人,曹操时期,选举人才的标准是“唯才是举”,部下出现了许多出身寒门,但能力很强的人,如我们常说的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指的是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张郃一共五人,他们并非士族出身,但因能力出众,或勇猛或善于指挥作战,深得曹操信任,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曹氏宗亲,有一定的统兵权。

五子良将是寒门的代表,他们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力量,曹操去世后,五子良将也相继病逝,活得最久是张郃也在诸葛亮北伐时被射杀在木门道,没能撑到高平陵之变。

其实,自从曹操病逝后,其子曹丕继位,他为了当皇帝,需要获得士族的支持,同意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让更多的士族子弟能够当大官,把控朝廷,寒门子弟晋升无望。

自九品中正制实施后,曹魏有实权的官员绝大多数是士族子弟,他们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肯定是以家族利益为先,不会贸然出手,当个骑墙派两边观望一下。

因此,等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曹爽被诛杀的时候,再也没有像五子良将那样的寒门子弟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了,全部都成了两边观望的骑墙派。

曹操能建立大业,与颍川士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汉末士族影响力大,他们站在谁的一边,谁的胜率就大。

举个例子,张绣手中有精锐的骑兵,能够数次击败曹操,但得不到士族的支持,无法壮大起来。

起初,张绣是刘表的雇佣军,刘表和袁绍结盟,抵御曹操,刘表对张绣是既用又防,长此以往,张绣只能被逼得投降曹操了。

吕布与曹操交战期间,吕布也曾占领兖州、徐州,都未能获得士族的全力支持,最终兵败受首,死在下邳。

曹操能够起兵壮大,除了宗族夏侯家、曹家的支持外,离不开颍川士族的全力支持,他们从曹操起兵开始,就全力投资。

颍川士族的代表人有荀彧、荀攸、钟繇、郭嘉(郭嘉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士族与曹操的关系不是下属与上级,而是合作关系。

当然,士族也不会单独投一个诸侯,袁绍身边也有不少颍川谋士,只不过曹操综合能力更强一些,最终击败了袁绍,获得了颍川士族的全部支持。

士族支持曹操,主要目的是让士族能在朝廷里获得更多的利益,达到家族兴旺的目的,士族是一个群体,并非单单指的是一人。

如荀攸,他是曹操身边的军师,荀攸要为整个颍川荀氏谋利益,并非就他一人获利。

曹操时代,他需要依靠士族支持,但又极力压制士族,选拔人才方面主张唯才是举,因此在曹魏发展较慢,曹操把握住了曹氏宗亲与士族两大势力的平衡。

曹丕继位后,为了获得士族的支持,当个皇帝,他同意了陈群提出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自此,士族掌握了官吏的选拔之权,朝廷中的大官往往都是士族子弟,寒门机会渺茫。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士族势力日益扩大,已经威胁到曹氏宗亲了。曹爽继位后,他以辅政大臣、大将军的身份,独揽大权,大量任用曹氏宗亲和亲信,唯独不给士族机会。

当时的司马懿就是士族之首,曹操打压他就是打压士族。年轻的曹爽与司马懿不同,他虽高高在上,但缺乏军功,为了证明自己,不惜发动对蜀的战役,最终被蜀将王平抵挡在阳平关,大败而归。

如果曹爽取得了对蜀战役的胜利,那么他和曹氏宗亲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就能压制士族的崛起。

为了进一步打压士族,曹爽也曾希望整顿九品中正制,取消郡一级别的行政区,将权力归属中央,这么做简直是把士族的利益全部没收了,处理不好会直接引发一起“大地震”。

曹爽这么做,于公是为了巩固曹魏江山,必须有姓曹的人掌控,于私是为了自己,他是宗亲之首,集中权力对曹爽来说能满足自己的野心与欲望。

既然曹爽启用了一些亲信和宗亲,动摇士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内心必然会憎恨曹爽。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士族要么不站队,要么也是支持司马懿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忠诚”,一切以家族利益、自己利益为重。

司马懿也深知得到士族支持的重要性,除掉曹爽后,用各种利益稳住士族,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士族们从司马氏那里获得利益后,哪里还管曹氏的死活,反正司马懿当权还是曹爽当权,谁给的利益多士族就跟谁。

所以,曹爽被诛后,原先为曹魏打江山的士族绝大多数都没有站出来,王凌是一个例外,他看不惯司马氏专政,自己想当权臣,王凌反对司马氏是有自己的私心,他并非是为曹爽出头。

曹魏宗室无疑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他们在曹操时代是手握兵权,一方统帅,是曹操压制士族的最大力量。

曹魏宗室中,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纯等一代宗室许多走在曹操的前面,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也走在了司马懿的前面,他们都没能活到高平陵之变时。

曹魏宗室二代中的曹真、曹休两位重量级统帅,他们活着的时候司马懿还没有太多统兵大战的机会,但司马懿长寿,熬死了曹魏宗室二代统帅。

为何自曹操那一代后,曹魏宗室人才越来越少了,这与曹丕有关。曹丕与曹植为世子之争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终曹丕获得士族的支持,在这场夺位之争中胜出。

曹丕继位后,为了防止曹氏宗室篡位夺权,对曹魏宗室进行了严格的看管,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手中没有权力,无昭命不能回京。

曹魏掌权者通过严格看管宗族的方式,宗室权力被剥夺,这样固然对自己有利,但是也阻碍了家族的发展,使得曹氏家族后来越来越衰败,发展受到了很强的限制。

当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曹氏宗族的人在自己的封地,他们手中没有任何调动兵马的权力,想要救援曹氏政权也是有心无力,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何况还要对抗司马氏为曹爽报仇。

因此,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曹魏宗室是有心无力的,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祖先的基业被司马氏夺走,还要面临被杀的风险。

曹爽被诛杀后,曹魏政权基本上落入了司马氏之手,没有任何人能挽救曹魏江山,因为曹爽得罪了士族,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曹氏最终被司马氏取代,这是 历史 的必然,因为就光曹氏一个家族的发展,力量远不如士族发展得快,到了一定时期,即便不是司马家族夺权,还会有别的士族,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司马氏夺了曹魏的江山后,之所以会被后人批评,主要还是在手段上面太阴毒了,采取了欺诈的方式,甚至不惜发毒誓。此后,历朝历代效仿司马氏夺权之事极多,“诚信”二字遭到践踏,给 社会 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三国志》

荀攸和荀什么关系?荀攸与荀两人怎么死的

导读

:荀攸与荀是从叔侄关系,荀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年长5岁。但是叔侄俩很明显俩人的政治观念不同。荀是保皇派的,荀攸姑且称之为实务派的,和华歆、王朗一样。 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钟繇三颍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的曹魏开国三大肱股。其中荀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全尽萧何之能,并多有战略性建议;钟繇任司隶校尉亦长达十余年,督关中古二都,确保曹操身后平安,后又为大理、相国;荀攸则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期间除了参与军事谋议,还负责军中典选举、刑狱及监军的任务,其功和能虽不及荀,但绝对是要高于钟繇、程郭,有曹操评价二荀言:“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于是有了荀令君、荀军师一说,荀攸也为尚书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二荀令君便成了时人的一段佳话。

由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和右军师毛d组成的军师团体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务,于是在魏国建立后此军师团体顺利过渡为魏尚书台,荀、凉、毛分任尚书台最重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三职,组成魏初的 *** 机构总理内阁,镇抚新都。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和荀攸重逢在曹操帐下,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军师,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曹操问荀:“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说“荀攸、钟繇”。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军师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动下领导群臣上表劝进曹操尊魏公、加九锡。而荀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死,死因估计与此事有关。同年七月,魏国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的官职,荀攸受封首任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书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孙权的路上,时年五十八岁。荀则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