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清世祖福临。
明崇祯十六年,年仅五十二岁的皇太极突然去世。由于生前没有明确皇位的继承人,从而引发了大清皇室强烈的皇位争夺战。最后结果是爆了冷门,实力最弱小、年仅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即清世祖顺治皇帝。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并无实力的小孩顺利登上皇位,而最有实力的皇十四弟多尔衮和皇长子豪格,却只能靠边站呢?其实,顺治皇帝福临的继位,最符合大清以及所有人的根本利益,是各方力量权衡后的必然选择。
福临继位最符合大清的根本利益
皇太极壮年毫无征兆地离世,导致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给大清的国运埋下了重大的祸患。争夺交战的双方,就是大清国最有实力的两大亲王: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也是皇太极的亲弟弟,手中掌握着八旗中的两白旗,战功卓著、能力超群,而且还有多铎、阿济格两位同母兄弟的绝对支持,实力非常强悍。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此时已经成年,跟随皇太极久历征战,亲自掌控八旗中实力最强的正黄、镶黄两旗,管理者正蓝旗,同时还得到了镶蓝旗军队的支持,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但在个人战功和威信,以及个人的能力方面,与多尔衮相比略处劣势。
总体而言两方力量基本势均力敌,双方在皇位的争夺战中毫不退让,剑拔弩张、鱼死网破。无论是谁登上皇位,都一定会爆发战争,引发大清国内部的自相残杀。原本蒸蒸日上的大清国将何去何从,是选择内战自相残杀,还是选择内部和平继续昂首前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平最符合大清的前途和命运,最符合整个大清民众的利益。
大清未来的皇帝,只能从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两人之外的第三人中选择。这是一个死局,只有选择第三人,才能避免流血冲突,才能解开这个死结。所以,当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由皇太极的嫡子,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时,毫无争议地得到了包括多尔衮和豪格在内的,所有朝中实力派的一致同意!
年仅六岁的福临能够登上皇位,与其说是多尔衮和豪格激烈争斗,两败俱伤,渔翁得利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原本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了福临。
福临继位最符合大清朝中各方实力派的利益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分封的八个和硕亲王,分别是:代善、阿敏、蒙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八人。其中最有实力的当属前四位,称为四大贝勒,也称四大王,这是当时清国最有实力的人物。皇太极去世后,除了皇位争夺相关的双方之外,还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皇子,年纪最大,威望最高,人称大贝勒,手中掌握着两红旗,最具有影响力;其次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是朝中元老大臣,是镶蓝旗旗主,影响力也很大;再就是努尔哈赤的两个同母兄弟多铎和阿济格等人。
选择一个年仅六岁又没有任何根基实力的小孩继承皇位,最符合朝中所有实力派人物的根本利益,他们都可以从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分得一怀羹,弱化皇权,强化各自手中的权力。这与西汉初年,陈平、周勃等一帮元老大臣诛灭诸吕后,选择没有任何实力和根基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有着异曲同工的目的。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在皇帝成年亲政之前,实际操控朝中大权。多铎和阿济格也因哥哥多尔衮而间接受益。代善本就无意皇位,主要考虑他几个儿子的未来。皇太极继位,就是代善的极力推荐和拥立的结果,是忠实的保皇派,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他的政治目的也就实现了。
最失败的当属肃亲王豪格,但作为庶出的皇子,没有能够继承皇位,也应该说得过去,关键是将自己的政治死敌多尔衮拉下马,也算是基本达到了自己政治的目标。
福临继位最符合大清朝一线将士的利益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八王议政”共和式的政体结构,也就是说国家的重大事项特别是皇位的人选,由八大和硕亲王共同商议决定。但经过皇太极的不断努力,“八王议政”共和式的政体结构已经基本淡化了,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已经是真正的君主制政体了。
由于君主制政体的建立,一帮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他们所效忠的对象,已经转为皇帝皇太极,能保障他们利益的也是皇太极。特别是皇太极亲自掌握的两黄旗将领,这种反应更为强烈。所以,在皇位争夺白热化的时候,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带领一帮将领,佩剑闯入大殿,撂下狠话“不立太宗的儿子,我们宁愿去死!”意思很明白,如果登上帝位的不是皇太极的儿子,我们誓死不从,必将兵戎相见。至于皇太极的哪个儿子继承皇位,对他们来说就不重要了。所以,作为皇太极的嫡子,福临继承皇位,也符合大清广大一线将领的根本利益。
综上所述,福临继承皇位,是清国朝中各方势力均衡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与渔翁得利无关。
皇太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于是,在清初一直都导致八旗内部纷争的皇位继承矛盾,又再度激化起来,此时多尔衮权力最大且渴望拥有统治国家的权力。由于两黄旗贵族剑拔弩张非要立皇子不可。如果两白旗拒不让步,就必要自相残杀,引起内乱,入关夺取中原的计划亦必成为泡影。这个时候多尔衮顾全大局,权衡利弊,提出福临为帝,自己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任铺政王。这既满足了两黄旗立皇子要求,又使自己的危险对手豪格没有话说。而皇帝幼小,自己又能名副其实地独握大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多尔衮必须选择年纪幼小、需要辅政的皇子,又必须选择其母地位较高、为先皇所宠爱者。选来选去,就选到了福临继位。
皇太极和多尔衮是兄弟关系。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传位给多尔衮的诏书也没有留下口喻就去世了,甚至连接班人也没有来得及选,所以皇太极是否篡夺多尔衮的皇位无法考证。
1、皇太极简介: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2、多尔衮简介: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皇太极死前并没有立太子,就因为皇太子没有立下太子,所以才会有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
一、皇太极去世前没有立太子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即位。一般皇帝即位是遵循?长幼有序?,而当时蒙古选择可汗是实行贝勒推举制度,也就是谁的武力值高,谁的威望高,不管他是第几个儿子都可以当可汗,所以皇太极去世前并没有立太子。
皇太极因积劳成疾,52岁就猝死他乡。皇太极在努尔哈赤众多孩子中最突出的一位,不仅喜欢读书写字,还提倡?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在皇太极的治理下满族、汉族、蒙古族的关系得到融洽。皇太极去世得太突然,还没有来得及立下届皇帝。皇太极去世后争夺皇位的势力分为两股,一边是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另一边是以两黄旗为首的豪格,但最终却是年幼的顺治登上了皇位。
二、为什么皇太极死后会有皇位之争呢?
皇太极死后没有立下储君,皇位空缺自然让众人虎视眈眈,他没有立太子就说明其他皇族血脉都有机会当皇帝。比如礼亲王代善是皇太极的哥哥,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兄弟,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有资格争夺皇位。
这场皇位之争比起明朝的血雨腥风和平多了,这些有资格争夺皇位的人处理方式比较和平,几个人坐在一起商量谁当下一任皇帝。当时多尔衮和豪格两人的威望最高,两人还相互假客气,其实都不想让对方当皇帝。
最后多尔衮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推选年幼的福临当皇帝,他当摄政王。两黄旗一直推举豪格登基,是因为他们是皇太极的亲兵,想让皇太极的儿子坐上皇位。多尔衮就顺势推舟选择年幼的福临当皇帝,这样两黄旗不会在挑理,他也能掌握国家实权。所以这场皇位之争是因皇太极死前没立太子引起的,最终福临成为最后赢家。
三、综上所述
皇太极去世得太突然,去世前还没有来得及立下太子,又因为他没有来得及立太子才会发生后面的皇位之争。
清太宗皇太极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六岁的福临?他有十一个儿子的. 皇太极根本就没有传位,当时是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争皇位,皇太极的皇后和大哥代善为了稳定局面,决定立别人,凭着子以母贵选定了九阿哥福临和十一阿哥博果尔,
皇太极死后,为何没把皇位传给博穆博果尔? 皇太极去世后,为什么没把皇位传给豪格或者博穆博果尔,而是传给福临呢?本人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皇太极是突然死的,事前并没有什么长期生病而要死亡的预兆,所以他死前并没有留下遗诏!他是空留着帝位而去的!
第二:古代帝王之家都有一约定俗成的规定:在儿子即位之前,是子以母贵,在儿子当上皇帝后,才是母以子贵!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出身是很重要的,虽然清朝没有定下“嫡长子即位制”。但是清朝当时还没有进关,满蒙联姻是基本国策!这个时候,实际上母亲的出身,对于一个皇子的地位高低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影响到日后是否能继承大统的问题!
所以福临的母亲庄妃博穆博果尔的母妃地位要高一点,毕竟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是林丹汗再嫁! 第三:福临年长于他的这个弟弟,当时的博穆博果尔还是一个不知世事是顽童!而福临则已经相对年长一些,懂事一些,而且福临的性格、品行都是不错的,与其让不知世事,不知道日后品行如何的小孩子即位,还不如福临来的稳重些,妥当些,他们也没必要冒这个险!万一博穆博果尔之后桀傲不驯呢。
第四,睿亲王多尔衮,拥护福临即位,这当中还光为流传着他与庄妃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事实上,当时多尔衮的势力要大于豪格,毫格只有一人,而多尔衮还有亲胞弟多铎的相助。为了防止宫变,维系满蒙的关系,在诸多因素之下,决定让福临即位!
关于这个问题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当时在选继承人的时候,要考虑继承人的身体状况,当时福临已经得过天花了,而博穆博果尔还没得过天花,为了避免夭折,最后选了福临。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2年—1656年),清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子,生母为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顺治十二年(1655年)封襄亲王, 顺治十三年(1656年)去世,谥号襄昭,无嗣。有学者认为他是董鄂妃的前夫,并且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氏而死,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译黄台、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
参考资料: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百度百科 皇太极去世后,长子豪格已经35岁,为什么传位给6岁的九子福临? 传位给福临主要是为了约束各旗的权利,互相制衡。皇太极的去世比较突然,没有选好继承人。而皇太极计划中的嫡长子继承也因为他的突然离世而流产。当时皇位的热门继承人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嫡长子豪格,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当时并没有想到福临什么事。
豪格身形健硕,久经沙场,作为大阿哥曾立下过赫赫战功,继承皇位几乎没人有什么异议,两黄旗的旗人贵族们本来归属于皇太极,这下自然希望豪格能够继承皇位,他的威望和势力都不差。而多尔衮是正白旗的旗主,位高权重,还有着很强的军事实力,拥有两旗旗主拥护,三方面的势力联合,给豪格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大家心里其实都清楚,这样下去,大家都得不到利益,国家还会陷入内乱之中。这时郑亲王提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让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承皇位,他和多尔衮辅佐执政。这样不仅能满足黄旗拥立皇太极亲儿子的想法,也让白旗执政的权利得到了保障,这样也牵制了多尔衮的权利,满足了这一种权利互相约束和制衡的作用。
福临的母亲是庄妃,福临是皇太极还在世的儿子中唯一一个拥有蒙族血统的,登基后可以依靠这个血统拉拢蒙古人的支持,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而且福临也是正统的嫡子,登基为顺治皇帝。由福临来做新皇可谓再合适不过,他的血统是满蒙一家亲的产物,又是正统的嫡子,还能保证权利的互相制衡。
皇太极死后为什么是福临继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
一般来说皇位都是由长子继承,为什么次子福临却继承了皇太极的位置呢?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一年皇太极突然驾崩,没有确定储嗣,所以,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他的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关于皇位的争夺。他们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
豪格虽然是皇太极的长子,但并不是嫡长子,所以地位并不是很高。而多尔衮虽然身为皇上的弟弟,但是皇太极的儿子还在,如果登上王位会被人认为有篡位的嫌疑。所以多尔衮放弃了自己登上皇位的想法。因此在当时年仅六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
当时顺治皇帝虽然才六岁,但是他的性格十分好胜。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他对于他的现状感到不满,觉得他的尊严受到了挑战,他不满被多尔衮所左右的局面,但年纪尚小也无可奈何。所以在北京被攻陷的时候,顺治皇帝让多尔衮带队,让他对外出征。之后在多尔衮那派大臣的劝进下,定都北京。没过多久,多尔衮抓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把柄,借机罢免了他的权力。从此之后国家朝政由多尔衮一人总揽,并且自封为摄政王,不对皇帝行跪拜礼。
有一次豪格犯错被判罪,但是福临念及旧情,不忍心处置他,只将他囚禁起来,但是却被多尔衮害死。一直到福临14岁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在出去打猎的时候逝世,从此福临开始亲自管理朝政。他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一步步除去了多尔衮那一派的许多人,废除了他们的权利。
皇太极死后不受重视的福临为什么能登上帝位 当时的候选人有皇太极长子豪哥,还有他叔叔多尔衮,多尔衮势力还要强一点,相持不下,为防内战,各腿一步,于是顺治上位,多尔衮辅政
皇太极突然驾崩,多尔衮为什么支持福临当皇帝? 题记:皇太极也算是妻妾众多的,而且儿子也有十一个。其中年龄最大的是豪格,皇太极去世时,豪格已经三十多岁,但是他并有继承皇位。本来最有希望的是多尔衮,因为据说当年努尔哈赤是把皇位传给多尔衮的。但是被皇太极占了先机,先成为了皇帝。然后多尔衮年纪尚轻也没有跟皇太极争的实力。后来皇太极突然去世,他却支持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登基。
关于豪格放弃地位,很多人都说是因为豪格自己放弃了继承帝位。后来也有人分析豪格性格柔弱,自己觉得撑不起这个江山。而且当时正值吴三桂这股强大势力还没表态,大清要是稍微不慎争取不到吴三桂就肯定打不进中原。也许是豪格觉得自己无力控制这种局面,便放弃了。而多尔衮素来善于用兵,他自己倒是想做皇帝,不过,大臣们不允许。他们认为继承人必定要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
对此,多尔衮也没有办法,因为他知道,一旦要成为皇帝,大臣们都不会服他。而当时大清还没有入关,吴三桂还没有争取到,他们的帝国梦还遥遥无期。这个时候不如支持一个年幼的孩子成为皇帝,他就顺理成章成了摄政王,那大臣们服了,他就可以掌握最高的权力了。于是,他就这样愉快地决定要支持福临登基了。但是在《孝庄秘史》中还考虑了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多尔衮跟孝庄的感情。
说到多尔衮跟孝庄的感情就不得不提一下孝庄本人了,孝庄汉名叫大玉儿,是蒙古草原的大美人。后来被家人送进宫里成了皇太极的妃子。但是皇太极对她却不如她姐姐海兰珠,而她少女时代在草原应该是最先跟多尔衮相识的,因为她跟多尔衮之间年龄是相仿的。而她本人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在皇太极去世后,她并没有慌张,带着儿子顺利接受皇位。而她也成了一代传奇女人,孝庄太后应该是大清王朝最具远见的女人。她培养了两代贤明君主,一个是顺治、一个是康熙。
而多尔衮跟孝庄之间似乎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因为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到他们二人感情的蛛丝马迹,要不然为什么多尔衮偏偏支持孝庄的儿子呢?如果说史书记载的很隐晦,那就应该是顺治亲政后把有关的信息都抹杀了,历史改写。毕竟顺治那么恨多尔衮,他当然不会让这个人玷污了自己母亲的名声。所以多尔衮跟孝庄的感情就永远成了谜。不过,从中也能窥探到,多尔衮支持福临多少有点孝庄的原因。
皇太极驾崩后,为什么大家立六岁的福临为帝?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 *** ,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如能帮到你,请采纳 谢谢 太极(166)皇位(2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窃符救赵信陵君为什么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