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孙权谋定
刘表的死更让台下各种暗流涌向台面。这些暗流中,除了在思考怎么站队的荆州士人之外,还包括孙权。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这几年中,一直没有来自江东的威胁。这看起来是件颇为奇怪的事,要知道孙策死前已经跟代表曹操利益的陈登两次恶战,甚至可以说是间接死在这件事上。曹操在河北连年征战,又与荆州这边势同水火,理论上江东完全可以加入战局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新继位的孙权与曹操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并且放弃了中原争霸的想法。
事实的确如此,孙权的确与曹操达成和解,并规划出了自己的扩张方向。一切还要从接手成为继承人这件事说起。整个江东能够如此平稳完成权力过渡并不容易,孙策死的时候年仅26岁,此时基业未稳,若让未成年的儿子继承只能是自毁长城,因此只有可能从弟弟中选择继承人。值得庆幸的是,孙策被刺之后不是当场身亡,还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把位置传给谁。
如果孙策如孙坚那样没留下遗言,或者像袁绍那样到死都犹豫不定的话,那么江东的局面会发展成什么样就很难说了。孙权当时并不是各方普遍看好的接班对象。孙策有四个弟弟,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如果按顺位应该是老二孙权继位。但最被看好的则是性格与父兄同样勇猛刚烈的老三孙翊。
孙权是被孙策亲自选定的。临死之前要求张昭等旧部效忠孙权,并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翻译成白话就是:上阵打仗,争夺天下你不如我;用别人打仗,保江东基业我不如你。孙策这样选择是吸取了父亲和自己的教训。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骁勇强悍的孙翊才过了20岁就跟孙策一样被人刺杀了,而孙权则活过70岁。
成为江东之主后,孙权面临的挑战很多。孙氏在江东基业已成,家族人丁兴旺,萧墙之内却同样不太平。最先发难的是孙静的长子。作为孙坚的弟弟,孙静在孙坚起兵之初曾集合乡里及宗室子弟五、六百人支持孙坚,后来一直留在老家富春看守祖业。孙策攻会稽时,还是在孙静的帮助下寻得小路击败王朗。
孙静这个人没有野心,战后不愿做官又回了家乡,但他的儿子孙却是有想法的。孙策死时孙暠正屯守乌程,想借机据会稽自立。在虞翻的规劝下,方才接受孙权继位的现实而退兵。孙暠作为旁支敢觊觎江东之主,是因为孙静这一支一直留在江东。单纯就在江东的影响力来说,自认为不输给孙坚后人。而孙权因为这层关系,即便知道孙暠动过争位之心,也还是以和为贵没有追究。后来在东吴一度权势熏天的、孙峻,都是孙暠的孙子,在江东影响力可以说一直贯穿于东吴时代。
有异心的还有孙权的堂兄孙辅。孙辅和他哥哥孙贲是孙坚的长兄孙羌的儿子。这一支在孙策收复江东过程中,一直跟随左右。拿下豫章后,孙辅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值得一提的是,孙策还让孙辅兼领了交州刺史,显示出孙策当时就已经有了并吞交州的想法。孙辅倒不是想争位置,而是认定孙权保不住江东,暗中遣使与曹操来往。被孙权发现后仍不想宗室相残,只是将其软禁(数年后去世)。
总得来说,孙权因为年纪太轻,表面看性格又与父兄有很大差异,在继位时面临了来自宗室方面的怀疑。好在一方面有孙策临终托孤,另一方面孙权在举贤任能方面的确有一套,将领方面孙坚旧部以程普、黄盖为代表,孙策旧部则以周瑜、张昭为首都对孙权表示支持。孙策死的时候,以虞翻为代表的各郡县地方长官,都各守其职以防地方有变。
此外,孙权的母亲对稳定宗室和旧臣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吴夫人父亲做过丹阳太守,家族在吴郡亦属世家大族。当日孙坚在吴郡时,听说吴夫人才貌双全就上门提亲。吴夫人父亲早逝,族人都觉得孙坚这个人轻浮狡诈靠不住,就拒绝了孙坚。这让孙坚觉得很没面子。吴夫人怕孙坚报复连累亲属,就主动提出愿意嫁给孙坚,言道要是孙坚待她不好也是命该如此。
孙坚的五个儿子,除了最小的孙朗以外,都是吴夫人所生。孙坚死后是她一个人抚育这些年幼的孩子,并严加教育。孙策平江东之时,为了立威曾想诛杀一些反对他的豪杰,每每都是吴夫人出面阻拦。江东之士游侠之气甚重,吴夫人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可惜的是许贡那次没拦住,以至遭遇报复。
及至孙权继位,吴夫人特别担心他年纪小镇不住那些老臣,便亲自出面召见张昭等人,观察他们对孙权的态度。包括亲身参与军国大事,时时注意向那些老臣表示感谢,帮助孙权收服人心。
然而旧臣们虽然支持孙权,很多新近归附者的想法就不一定了。尤其很多因孙策人格魅力而来归附的江淮人士,包括袁术死后或被动或主动前来的投奔者。这些人在孙策死后,有很多渡江回到江淮另谋出路,甚至连鲁肃都有了想法,可见当时人心有多么不稳。
鲁肃字子敬,是徐州下邳东城人(安徽省定远县)。虽自幼丧父,但家中却颇为富足。仗义疏财、结交士人是他的爱好。值此乱世,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个有想法的人。东城这个地方虽然地属下邳,但却于淮河之南,三面与九江郡相邻,当日亦是袁术的地盘。周瑜在被袁术任命为居巢县长时,特意带着几百人绕到东城去拜会鲁肃,明则是向他借粮,实则是探探他的底。
当时鲁肃家里有二个粮仓,各有三千斛米,随手就指了一仓送给周瑜。周瑜一看果然名不虚传,遂与之结为知己。而鲁肃能拿出一半存粮给周瑜,自然也是认定周瑜是可以成大事者。袁术这个人我们说过,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只要势力范围内发现人才,都是封官许愿希望把人家留住。听闻鲁肃的这些做法后,袁术当即任命鲁肃做东城县长。不过周瑜看不上袁术,鲁肃同样看不上。所以马上带着家属和愿意跟他一起谋大事的乡中少年一百余人,跑到居巢去投周瑜,然后跟他一起渡江去投孙策。
这一年是建安三年。不过刚到曲阿见过孙策,孙策也很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但紧接着鲁肃的祖母就去世了(估计是水土不服)。百善孝为先,鲁肃只能先把祖母的灵柩送回东城安葬。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事情还没处理完,袁术就死了,江淮地区一片大乱。除了庐江太守刘勋以外,很多地方豪强都在拥兵自立,想在乱世出人头地。
这些地方势力中,实力最强的是一个叫郑宝的人,在巢湖一带聚众万余,有很多江淮人士前去归附,其中就包括鲁肃的好友,九江人刘晔。刘晔认为郑宝能成大事,于是写信给还在东城的鲁肃,让他赶紧回江东去把母亲接回来,一起转投郑宝。鲁肃当时是答应了,说回到曲阿后准备带上母亲去庐江。
反转的是刘晔到了郑宝那里,发现郑宝的意思是带着百姓往投“江表”。“表”对应“里”,意思是外,所谓“山河表里”。江表是从中原视角而得来的名词,意思是长江以外。也就是说,广义来说长江以南地区都是“江表”。在三国时代,这个词特指江东和东吴。换句话说,刘晔这边劝鲁肃舍了江东投郑宝,郑宝的想法却是前往江东投孙策。考虑到孙策在江淮的人气,以及那么多袁术旧将当时都想投奔他,郑宝有此想法并不意外。
刘晔是汉光武帝的后裔,论起血统来比刘备还要与当今天子近上许多。以他本人意思来说,并不是说看好郑宝,而是希望为朝廷效力。天子在曹操手中,为朝廷效力自然就是看好曹操了。孙策当时声势正隆,不光只有许贡看出将来必为朝廷之患。刘晔劝鲁肃北归,实际是不想他为孙策所用,跟自己一起选择曹操。当时曹操派使者来九江,准备接受袁术遗产,刘晔这边就前往迎接,相谈数日。
见郑宝有投孙策之心,刘晔当即寻了人想刺杀郑宝。结果郑宝警惕性很强,最后是刘晔自己亲手动手斩了郑宝的人头,并收服郑宝的部曲,一起转投与曹操交好的庐江太守刘勋。孙策曲意逢迎挑唆刘勋去取上缭时,刘晔还出言阻止,认为这样做一定会让孙策乘虚而入,可惜的是刘勋没有听。后来兵败北投曹操,刘晔亦跟随左右,成长为曹魏重臣。在对吴和对蜀战略上,都有重要的贡献。
这边刘晔在庐江上演一出反转剧目,那边已经到了江东的鲁肃却在准备携母渡江之事了。按说周瑜在江东如此受重用,鲁肃本不应该有此想法。而且他见着周瑜说出这个想法时,不仅郑宝已死,连刘晔都已经跑到曹操那去了。鲁肃跟周瑜提出要走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孙策被刺导致江东人心浮动。鲁肃想通过身处权力中心的周瑜,知晓孙策之后江东还有没有希望。
当时孙权已经被确定为接班人。周瑜知道鲁肃想法后,告诉他孙权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主公,并当即向孙权推荐。而孙权在与鲁肃谈话后也非常高兴。甚至等其他宾客走了后,还把他一个人拉回来合榻对饮,一如曹操见到郭嘉、刘备见到孔明一般。在这次谈话中,鲁肃为孙权献上他的东吴版“隆中对”。由于是在榻上所言,故被后世称这“榻上策”。
孙权当时的想法是成就春秋五霸之业,认定天下将走向春秋战国时的格局,而自己则应偏安东南,进而将争霸作为目标。鲁肃则认为这个想法不现实,而且缺乏野心。总结下来,榻上策主要观点为三:一是曹操有如秦末的项羽,要的是一统天下,孙权没有机会去谋春秋霸业;二是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一时也不会倒,现在要做的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三是应该乘北方多事之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然后控制整个长江流域(进取益州)。这样就可以成就汉高祖刘邦的伟业。
鲁肃的榻上策之所以没有隆中对知名,很大程度是因为隆中对明确预言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鲁肃的榻上对虽然提到了“鼎足江东”,但并没有预言天下会三分。然而这并不是鲁肃没有诸葛亮有远见,而是时间点问题。榻上策之时,曹操与袁绍还没分出胜负,刘备还只是依附于袁绍。不过鲁肃的谈话中已经完全无视袁本初的存在,认定曹操才是孙权唯一的对手。所以他给孙权的建议是,在多方争霸的格局中先坐稳江东,然后与曹操分据南北争夺天下。
鼎有三足,亦有四足,鲁肃的“鼎足江东”是对当时现状的描述。等到七年后诸葛亮做隆中对时,已经能很清楚的看出,孙权和曹操已不可谋,只能争取成为第三股势力。从这个角度说,天下虽然没能出现鲁肃所希望看到的南北对抗局面,但东吴图谋荆州的企图是自鲁肃而起。这使得孙权攻伐黄祖的行动,由单纯的为父报仇,变成了一项地缘政治任务。正因为如此,孙权后来才会长时间呆在豫章,并多次征伐江夏。为的是在曹操南下之前,占据一个有利位置。
不管是想稳定豫章还是想西征江夏,江淮的问题都需要解决。鲁肃并不是唯一有想法北归的江淮人士,而且本已被孙策收入囊中的皖城也出事了。当日孙策、周瑜拿下庐江,娶得美人归后,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驻守皖城。为了争夺袁术遗产,曹操则任命了荀彧推荐的京兆人严象为扬州刺史,前往寿春上任。如果刘勋被孙策抄底的话,严象还是很有可能与之联成一气,对抗孙策的。结果严象到扬州地界,就被李术截杀。考虑到孙策那时正和陈登在广陵开战,这算是个不错的助攻。
然而孙策的死,很快让李术也有了想法。江东那些不看好孙权的人,多有叛逃李术处。孙权写信让李术把人都送回来,李术不仅不送还孙权,还回复了一句“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意思是你孙权要是有德自然人心归附,无德的话人家就会走,不会还给你的。
李术的举动不一定是反叛江东,更多是和很多人一样,不看好孙权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先把筹码拿到手,坐看谁主江东。不过对于孙权来说,这本身并没有区别。宗室有异心不好动刀兵,倒正可以拿李术来斩将立威。遂起兵再征庐江,将皖城团团围住。
当日孙坚给皖城留了三千人,通过这段时日的经营以及接纳江东逃亡者,李术的部曲已经发展到了三万人,这也是李术敢叫板孙权的底气。更重要的是,李术觉得庐江的位置,即可坐等江东新主出现,又可北连曹操,地缘政治上的选择余地大。然而孙权迅速稳定江东局面,让李术没有办法从这个方向寻找外援,危急关头只能转而向曹操示好求援。此时的曹操刚刚结束官渡之战,虽然再次派原沛国国相刘馥入寿春接任扬州刺史一职,但却没有接过李术递过来的橄榄枝。除了大战之后需要休整以外,还在于孙权在战前的表态。
为了稳住曹操,孙权给曹操去信表示愿意听从朝廷号令。之前杀严象之事,完全是李术自做主张(自己去攻灭李术实则是为朝廷出力),如果李术前来求救千万不要听。曹操当然不会相信李术杀严象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孙权此刻的表态却是他需要的。因为接下来,曹操还是要在袁绍和刘表选择对手。两线开战,逼迫孙权和二者结盟绝非上策。有鉴于此,曹操不仅没去救援李术,还加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而错估形势的李术只能自己硬扛孙权大军,围城日久城内妇女甚至饿到吃土(是真的吃土)。最终城破被诛,部曲三万余人被迁往江东。
庐江平叛后,孙权任命了孙坚的族子孙河做新庐江太守。各郡亦多以宗室领之,以防生变。同时拜张昭为师,以分别代表孙坚、孙策旧部的程普、周瑜为左右都督。除此之外,孙权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招贤纳士,一是为东吴吸纳人才;二是发展认可自己的力量。鲁肃只是这一人才招募计划的开始。
在鲁肃之后所吸纳的人才中,以诸葛瑾最有代表性。当日诸葛玄把诸葛亮、诸葛均两兄弟带走时,已经成年的诸葛瑾并没有跟随,而是在外游学。后来在建安五年选择了前往江东,与同样避难江东的淮阴人步骘、彭城人严畯,一起在江东各地游历。很快,这三个结伴同行的徐州人就在江东声名鹊起,被人推荐给了孙权,后来都成为吴国重臣。尤其是诸葛瑾,孙权最为倚重,将之视为与鲁肃同级的谋士,每有大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做完这一系列稳定局势的准备后,孙权终于可以对荆州用兵了,而黄祖的寿数则开始进入倒计时阶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4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赵高是怎么欺骗胡亥的一步步让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