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曾在23岁打败关羽的东吴将军,孙桓最后结局怎么样

众妙之门 2023-06-26 04:00:38

曾在23岁打败关羽的东吴将军,孙桓最后结局怎么样

说到孙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对这员小将都不会陌生。他二十三岁一战成名,二十五岁进位将军,二十六岁英年早逝,蜀汉集团的昭烈皇帝刘备,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皆是他的手下败将。此人就是孙吴集团的宗室成员,孙氏族亲孙河的第三子,名孙桓,字叔武,是吴主孙权的族侄。

孙桓在孙氏的众多宗室成员中非常有特点,史籍《吴书》中将他的特点归纳为四点:“器怀聪朗”,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心胸宽广,具有大志向,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博学强记”,在知识的海洋中涉猎广泛,没有偏科,还兼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书籍中的知识与典故看一遍就能背诵成文;“能论议应对”,这个特点就很好理解了,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对吸收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把“饺子”装到茶壶里面的才子;最后一个特点,也是非常醒目的一个特点,“仪容端庄”。

用现在的话说,孙桓是一个典型的,品学兼优的二代小帅哥。吴主孙权对他非常赏识,常常在众人面前夸耀孙桓,称他是宗室中的“颜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学宗师孔子的高徒,姓颜,名回,字渊)。由此可以得知,孙桓在孙氏宗亲中的才学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如果按照孙桓的特点来说,作为宗室成员,即使报效主上,出仕之后也应该出任文职才对。但是,孙桓除了以上的四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三国时期各大枭雄们最看重的特点:勇武有谋。孙桓在军事上的成就,主要有两件:

一、阻击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在关陇地区与刘备激战正酣,关羽在此时率军北上,征讨曹魏集团在荆州地区的战略及军事要地襄、樊二城,荆州大地在经过短暂的平息后,重新燃起了战火。

此次荆州大战,可以说是明星云集。此战中的发起人,是位居蜀汉集团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迎战方是曹魏集团中宗室成员兼名将的曹仁、曹魏名将庞德、五子良将中的于禁、徐晃等人;作为偷袭一方的孙吴集团,更是出动了为数众多的重量级人物。其中,孙吴集团的第三代核心领军人吕蒙、第四代核心领军人陆逊,孙吴宗室的第二代核心领军人孙皎,江东十二虎臣中的蒋钦、潘璋,孙吴集团中期主将朱然,孙武集团的名士虞翻等人。因为参战的都是大明星,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此战中还有一个刚满二十三岁,首次统兵作战的小将,武卫都尉孙桓。

荆州之战,既是孙桓的首战,也是他的成名之战。据《吴书》载,孙桓当时统兵在华容道与关羽展开了一场激战。“华容道”之所以能够名传后世,出自于《山阳公载记》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曹操在赤壁战败后经华容道逃亡的故事。后来,这一故事被引入了《三国演义》,并加入了关羽与曹操之间的恩义纠葛,使得这条满是沼泽的小道得以名传后世。孙桓就是在这条道路上,与关羽发生了一场阻击战。

虽然史料中对此战的经过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从战果来看,孙桓俘虏了关羽帐下部将及士卒五千多人,缴获的军械器具及牛、马辎重车辆“甚众”,以孙桓完胜而告终。孙桓就是凭借此战成名,享誉孙吴集团。

二、追击刘备;

孙桓参加的这场战役,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发起人是蜀汉集团的昭烈皇帝刘备,迎战主帅,是孙吴集团的第四代核心领军人陆逊。刘备登基后,不顾众人劝阻,为报荆州之仇一意孤行,执意率部东征伐吴。关于这场战役,史料中的记载已经非常的详细了,笔者在此不再多做赘述。

刘备统帅数万之众,笼络边陲诸地的蛮夷,共同举兵东征。陆逊为避其锋芒,命令帐下诸将坚守不出。此时,小将孙桓才刚刚二十五岁,官居安东中郎将,率部跟随陆逊共同阻敌。

据《三国志》载,刘备率领的部队皆是蜀汉集团的精锐,兵力众多,遍布山野。孙桓被任命为先锋,率部在夷道阻击刘备,具体地点即如今的湖北省宜都市境内。由于孙桓所带兵马较少,被蜀军重重围困,境况十分危急。孙吴诸将见状,纷纷向主帅请战,欲率部前往援助,以解孙桓的危局,但没有得到陆逊的同意。孙桓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率领少于蜀军数倍的兵力依城坚守,一直坚持到陆逊实施全面反击。

在孙吴集团反击的过程中,孙桓表现得十分勇猛,史料中对其表现用了四个字,“投刀奋命”。这寥寥几个字,就已经把孙桓勇冠三军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孙桓与陆逊的“戮力”下,蜀军大败,刘备狼狈逃窜。

然而,事情到此时还没有结束。孙桓见刘备逃跑之后,率领一小撮亲随,抄小路在刘备身后紧咬不放,一路追击,几次把刘备逼入绝境,差一点就生擒活捉。不过,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刘备的逃跑技能,闪、转、腾、挪一样不拉,专挑险峻、隐蔽、曲折的路段逃生,一直坚持到蜀汉将领前来接应,才最终虎口脱险,大气都敢喘的逃回了永安城中。

逃出升天的刘备,还不忘面对诸将留着眼泪发表了一番感慨之词,“当年我去东吴,第一次见到孙桓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刚满十一岁的小屁孩儿,如今竟然把我逼到此种地步哇。”

通过夷陵之战,孙桓的大名传遍了孙吴与蜀汉两大集团,孙权高兴之余,晋升其为建武将军,并赐爵位丹徒候,单独统兵驻守军事重地牛渚,即如今的安徽省马鞍市采石镇一带。由此看来,孙桓与孙吴集团的第一代核心领军人物周瑜有些相像,既能文,又能武,长得又帅,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儒将。不过,似乎也有点太像了,孙桓在牛渚第二年就病逝了,一代将星就此陨落,这样的结局着实有些惋惜。

刘备兴兵伐吴的结局是怎样的?求大神帮助

夷陵之战,刘备败了;败给了陆逊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战役内容 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为机会已经来临,就发动了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长安;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陆逊反攻示意图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长安;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战役分析 蜀军有近10万大军(演义中称7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5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3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