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谦和朱祁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正统十四年(1449年),面对蒙古瓦剌的入侵,明英宗朱祁镇的专权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明军战败,2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
蒙古军得胜之后,瓦剌太师也先野心膨胀,率军深入大明腹地,并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要挟明朝各城关守将,索取好处。蒙古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很快就会兵临北京城下。
朱祁镇
此时的大明因为战败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皇帝被俘虏,朝堂之上群臣哗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当徐有贞提出迁都南京时,于谦喝斥徐有贞:提出南迁者可斩,于谦此举使得朝堂之上那些支持南迁的人偃旗息鼓,朝廷也正式定下了固守北京的战略。
想固守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谦知道他首先要稳定朝局。只是大明皇帝都被敌方抓了,朝局如何稳定?于谦知道想破这个局,必须重新立个皇帝。这样一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丧失作用,一方面蒙古人就不能借此来威胁大明,另一方面可以稳定大明内部军心和民心。
朱祁镇
然而立谁为皇帝才合适呢?于谦可不敢轻易做这个主,废立皇帝不是一个臣子可以做的,而是权臣所为,拥立新帝后会有从龙之功。于谦一心为公,却也不想落下把柄,让人觉得他想当权臣。所以,于谦找到了当时的孙太后,商讨此事。因为皇帝人选,朝中群臣和后宫掀起了一番斗争,各派势力粉墨登场。
当时有资格当上皇帝人选的有3个人:
朱见深,朱祁镇长子,周贵妃所生,当时年仅2岁。
朱祁钰:朱祁镇同父异母弟弟,郕王,当时年21岁。
朱瞻墡:襄王,朱瞻基的同母弟,朱祁镇的叔叔,当时年43岁。
不同的人在这场角逐中的目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心目中的皇帝人选也不一样。
孙太后
孙太后的想法
孙太后最希望的皇帝人选肯定是朱见深,因为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孙太后明白皇帝一旦确定,则很难再更改。如果朱见深不能当上皇帝,对她而言这就意味着皇权旁落到他人手中,孙太后的权势也会被削弱。然而朱见深年幼,当上皇帝的话就需要有人监国,那么监国之人应该是朱祁钰或朱瞻墡。
孙太后曾将召藩王入京用的金符拿到皇宫之中,打算正式召襄王朱瞻墡入京,有人说孙太后打算扶持朱瞻墡为帝,其实不然,孙太后只是想让朱瞻墡入京监国。朱瞻墡与孙太后毫无关系,孙太后自然不可能支持朱瞻墡。不过,孙太后最终并没有动用金符召朱瞻墡进京。后来,朱瞻墡自己上书朝廷,建议立朱见深为帝,以朱祁钰监国,只是那时朱祁钰已经继位。
朱祁钰并非孙太后亲生,他继位后会尊自己的亲母为太后,与孙太后并驾齐驱,孙太后肯定不乐意见到这种情况发生。
孙太后
于谦的想法
于谦与朝中部分大臣最希望的皇帝人选应该是朱祁钰。于谦知道京城保卫战的重要性,一个成年的皇帝可以振奋人心,有助于稳定局势。另外,朝中群臣明白,这时候皇帝不听话后果是很严重的。看看朱祁镇就知道了,不听大臣的话,结果大明20多万精锐大军损失殆尽,自己还被俘虏。朱祁钰虽是成年人,但之前是个闲散王爷,并没有执政经验,当了皇帝后也只会听从大臣的意见,遵从大臣的安排,不会制肘群臣的决策。说白了,这是皇权旁落到群臣手中。
于谦应该不会支持朱见深,这不仅仅只是主少国疑的原因,而是朱见深当皇帝后,必须另安排监国之人,那么监国人选最合适的是朱瞻墡和朱祁钰。另外朱见深年幼,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个人选无疑就是孙太后,这就给了孙太后干涉朝政的机会。孙太后为人强势、老谋深算,一旦干涉朝政,他日必权势滔天,这是于谦和朝中群臣绝对不想见到的。明朝自建立以来,朱元璋就立下祖制,严禁后宫干政。孙太后一旦摄政,朝中群臣的权力就大为削弱。
于谦
于谦也不会支持朱瞻墡。不论是朱瞻墡当皇帝还是监国,于谦都不会欢迎,其原因跟于谦反对孙太后干政类似。因为朱瞻墡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一旦当上皇帝或监国,势必掌握朝中大权,朝廷之上就不再是于谦或文臣们说了算了。于谦想打好京城保卫战,必须先保证大权在握,才有利于军队调动和作战部署。
简单来讲,于谦与朝中群臣最理想的皇帝应该符合这样的条件:1.弱冠之年,即20岁左右,有助于稳定人心;2.为人平庸。可以事事听从朝中群臣的安排。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朱祁钰了。
于谦
朝中另外一些大臣的想法
朝中有些大臣可能会支持朱瞻墡。其理由有三点:1.废掉朱祁镇的皇帝之位后,朱瞻基这一脉已经没有嫡子,按照大明的祖制,只有嫡子的身份才有权继承皇位。所以朱瞻墡在身份上有一定的合法性。2.私心作祟。废掉朱祁镇后,与朱祁镇这一脉结下仇恨,即便朱祁钰当上皇帝,这些人可能会面临孙太后的不满或报复,所以不如迎立外藩;3.朱瞻墡曾两次监国,有一定的执政经验。一次是朱高炽驾崩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朱瞻墡临时留守北京;另外一次是朱瞻基亲征朱高煦叛乱时,也是由朱瞻墡临时留守北京。
不过,支持朱瞻墡的大臣应该不会很多,不是主流意见。
土木堡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役战败,明朝损失了一大批武勋极高的将领,拱卫皇权的京营三军和亲军26卫主力被消灭殆尽,皇家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也被沉痛打击。大明的政权悄无声息地从皇家转移到朝中文臣手中,皇权被大大削弱。
朱祁钰
于谦面见孙太后,表达朝中群臣的主张,希望得到孙太后的支持。孙太后是皇权的代表,为人虽强势,但毕竟是女流之辈,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再加上皇权削弱,她作为后宫之主,又不宜光明正大地干涉朝政,这使得她没办法与朝中群臣相抗衡。孙太后最终只能认可于谦的做法,立朱祁钰为帝。只是基于孙太后个人原因,他需要坚持的是必须保住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以让皇帝在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朱祁钰不是皇室正统,本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力,于谦并不介意日后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况且也先即将兵临北京城,此事越早做决断越对大明有利,于谦拖不起。所以,于谦与孙太后一拍即合,定下了最终的决定:即立朱祁钰为帝,立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
由于朝中群臣与后宫的角逐,让朱祁钰坐上皇帝之位。对于朱祁钰来讲,虽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但于谦和孙太后也把他耍了一遍,他又怎么可能会满足于当个临时皇帝呢?果不其然,在京师保卫战得胜之后,朱祁钰先是不愿意迎回朱祁镇,无奈迎回之后也是将朱祁镇囚于南宫。后来朱祁钰更是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景泰八年,朱祁镇也不甘寂寞,发动政变,重夺皇位。
参考资料:《明史》
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他这么做主要还是郭德纲态度起了关键作用。
在德云社,于谦虽贵为相声皇后,但毕竟还是德云社员工,很多时候不得不给老郭面子。在朱祁钰这个问题上,石富宽不抱态度,老郭觉得小朱虽然外形差点,但人还是仗义,于是大力撮合。于谦本来可以收也可以不收,但老郭发话,当然就借坡下驴了,在当年收朱祁钰为徒。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古代家国天下的概念。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及孔孟之道的宣扬和灌输,老百姓们始终相信家是君的国,国是君的家。即使少数无畏的反抗者,他们杀了屠了恶龙自己也变成了恶龙,你说他们愚昧么?我看不是,这是长达数千年的 社会 意识形态造成的,能突破这种牢固的 社会 意识形态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的更远更广者寥寥无几,但是过江之卿总有鱼跃龙门者,日月照于大地总有人敢去直视日月,所谓先知,即使如此。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讨论的很厉害,中华五千年,谁是最伟大的中国人?有一个回答者的答案是:他说,是人民,人民说,是他。相信看过六七十年代关于教员的真实影像资料的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当大庭广众之下人们高呼主席万岁时!怹总是注视着人民,朝人民挥手说中国万岁。在怹的心里,家是人民的家,国是人民的国,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胸怀天下,造福人民,怹真正做到了。而在几百年前还处于封建 社会 的明朝,也有两个人是这样想并且这样做的。虽然他们未做成教员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但是真正的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仁爱百姓,忠于人民,他们做到了。这俩人就是王阳明和于谦。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兵败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这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几千年来第一次被喊出,振聋发愤,惊彻天地。在他眼里,皇帝不过是一个职业,关系到黎明百姓之安危时,合适者居之。所以,他选择朱祁钰,纯无私心,唯系黎明百姓耳!后面的事态发展也证明了他的正确而英明的所想所做。往后他身居高位官至少保大权在握之时,不结党营私,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避风遮雨。后来夺门之变发生时,难道他事先不知道么?以他当时所处的位置他肯定知道,以他的能力扑灭镇压由几个宵小之辈酝酿组织的夺门之变如反掌观纹轻而易举,但他为什么没去如此去做呢?因为这个时候,皇权内部矛盾跟老百姓没有关系,还是那句话,皇帝不过一个职业而已,谁坐都一样。他也知道夺门之变的后果,对他百害而无一利,但他不在乎。一个官居少保最后含冤被抄家之时,锦衣卫因为他家里的贫穷而含着眼泪走出门的文人,他在乎的不是这些,他在乎的是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在乎的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到这个于谦在朱祁镇被俘之后拥立这个朱祁钰的事情还是有说法的,因为当时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太子上位啊,那么于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展现了这个于谦的大智慧了,更多的我们不说了,大家往下仔细地分析看看就知道了!
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盘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尽管朱见深已是太子,但,实际上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两岁多的儿童,无任何执政经验,说话无份量。而朱祁镇又是贪生怕死之辈,一年半载是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的。这两点瓦剌头目也先看得很清楚,于是,朱祁镇作为也先手中的筹码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因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统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没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如果牢牢控制着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瓦剌灭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见识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国有宁日,就必须尽快毁掉也先手中的筹码,也就是让明英宗不再拥有皇位——让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让明朝在抗击瓦剌侵略时,有浑存的底气。
2、于谦深谋远虑,善于权衡利弊
如果,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帝,这位睡觉还尿床的儿童根本不会理政,必然导致皇权旁落。还有,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的话,说不定这个懵懵懂懂的儿童会不顾一切条件赎回自己的亲爹,这加大了朱祁镇作为筹码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镇作为人质的价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怀!
朱祁镇在御驾亲征前,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这时的朱祁钰风华正茂,已二十一岁,精力充沛,有一定的执政经验,在朝野上也有威望。能认清理智与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镇跟朱祁钰是同父异母兄弟,隔着一层山!在亲情与国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轻熟重!
3、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当时 历史 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显然,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择,最低能破灭也先的幻想!朱祁钰身为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对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严辞拒绝!
也先能征惯战,也机智灵活!知道大明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镇已有无价之宝变成了一钱不值得昨日黄花了!自己的计划已经泡汤!如果杀了这位先帝,对明朝没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激发大明同仇敌忾的决心,增加明朝报复自己的机率与勇气!
在于谦等人高瞻远瞩的政治策略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于谦坚决主张要拥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是因为于谦是个真正有担当,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为明朝的稳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土木之变”之后,英宗被俘,败讯传回北京,举朝慌乱。当时的北京已经没有防守的精兵强将了,所以有的官员甚至主张要南迁朝廷,是于谦站出来坚决反对。又因为当时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还只有两岁,不足以担当这个非常时期的天下大任,所以为了避免“主少国疑”的情况发生,也不给鞑靼以可乘之机,于谦竭力主张立明英宗的亲兄弟郕王朱祁钰为帝。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景泰元年8月,英宗活着回来了。但是一山难容二虎,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以前朱祁钰是没想着要当皇帝,现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皇位和权力,朱祁玉是怎么也不愿意放手了啊,这就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于是没办法,就只能继续让明英宗当他的太上皇了,实际上就是景泰帝把他哥哥明英宗给软禁在了皇宫南城。
但是英宗这个太上皇也当的不甘心啊,凭什么我走的时候是皇帝,回来就成了一点实权也没有还要被你软禁的窝囊的太上皇。于是,在景泰八年的时候,英宗趁着景泰帝生病,成功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废了景泰帝的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而于谦,也因此不得善终。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数十位明朝高官也壮烈殉国,这次事件对大明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冲击,对于瓦剌而言,居然抓住了大明的皇帝,那么大明不就成了嘴边的肥肉吗,不宰他一刀天理难容,于是瓦剌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北京城下,想要逼迫大明开城谈判。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于谦等大臣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果断拒绝和瓦剌谈判,从各地抽调兵力入京勤王救驾,发动北京保卫战,最后击退了瓦剌大军,瓦剌见大明软硬不吃,啥便宜也捞不到,最后还被揍了,只能和大明议和,大明在一分钱没付的情况下就把明英宗朱祁镇给弄回来了。
那么于谦等人,在土木堡之变后,面对瓦剌南下,除了拥立朱祁钰为新君,发动北京保卫战,还有其他的选择吗?选择这玩意,永远不是唯一的,就以当时大明面对的情况而言,至少还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个是扶朱见深登基,死守北京,第二个选择是往南方迁都,朝政稳定后另立新君,第三个选择是和瓦剌和谈,割地赔款,赎回明英宗。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第一种让朱见深继承皇位,于谦等大臣从各地调兵,死守北京城,这个时候朱见深才两岁,朱祁镇准备亲征时才将他立为了太子,如果让朱见深继承皇位,多半会导致人心不稳。
当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时,不论是大臣,还是百姓心里都清楚,抵抗瓦剌大军怎么可能靠着一个两岁的小屁孩来指挥,这种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实际上就会出现对朝廷的信任危机,这样的政权是否能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
即便有于谦这样的大臣力挽狂澜,守卫北京城的将士们,各地调往京师勤王救驾的将领们也会考虑一个问题,为幼主抛头颅,撒热血,他以后能知道吗,自己到底图个啥?进而就会影响到军心稳定,虽然处于同样的条件,明军很大概率会不敌瓦剌,如果北京城破了,中原将再次陷入混乱。
第二个选择是往南方迁都,这在土木堡之变后,也是朝廷中的主流建议,毕竟皇帝还在瓦剌手上,不少大臣对是否能抵抗瓦剌是持怀疑态度的,并且瓦剌一路南下,几乎就没有遇到什么对手,也导致了一部分大臣出现了畏战的心理,迁都多半会迁回到南京,这个选择是权宜之计。
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即便大明迁都回到了南京,瓦剌对大明北方的威胁仍然是存在的,朱祁镇还在瓦剌手上,并且还会让瓦剌知道,明朝不愿意和瓦剌决战,那么瓦剌很可能会以朱祁镇做挡箭牌步步紧逼,明军只有和瓦剌决战,重创瓦剌才能化解危机,不过就算危机度过了,但是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恐怕是要大打折扣了。
至于第三个选择和瓦剌谈判,选择这一条意味着将要放弃抵抗,答应瓦剌的所有条件,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屈辱的协议,最后把朱祁镇给弄回来,这不但会让一个政权颜面尽失,并且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
瓦剌是非常有野心的,他们俘获了明英宗,而没有直接提条件与大明议和,而是带着明英宗一起南下,还说送他回京,恐怕瓦剌也先是有入主中原的野心,而大明如果彻底放弃抵抗,正好中了瓦剌的圈套,这个时候整个国家都要任人宰割了。
所以对比这几种选择后,我们就能明白,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虽然不是当时大明唯一的选择,如果说稳妥,往南迁都才是更好的选择,但是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组织北京保卫战对于当时的大明而言却是最正确的选择。
大明国力远强于瓦剌,瓦剌没法长时间消耗,拥立朱祁钰可以稳定民心,在局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明军击退了瓦剌也能为大明提振了士气,威慑了外敌,虽然具有一定风险,但对大明未来的发展而言却是最佳选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3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