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魏蜀吴末代君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曹奂、刘禅、孙皓分别是魏蜀吴三家的末代君主。蜀亡之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魏亡之后,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吴亡之后,孙皓仅被封为归命侯。从三者的爵位上讲,曹奂最高,刘禅其次,孙皓最低。这种待遇上的不同,到底有什么讲究?
咱们还要从最先灭亡的蜀汉聊起。蜀汉名义上是被曹魏所灭,但当时曹魏的实权掌握在权臣司马昭手中,给刘禅封个什么爵位,是摆在司马昭面前的一道政治难题。为什么这么说?灭蜀之后,司马昭被进封为晋王。如果投降的刘禅在爵位上与司马昭平级,那明显是不合适的。所以,司马昭意识到刘禅不能被封王。此时司马家族已经全面掌握曹魏的国政,即将代魏。优待刘禅,可以给魏主曹奂做个“榜样”,促其退位。所以,司马昭又意识到,刘禅的爵位不能低了。
再者,在原蜀汉内部,以谯周为代表的士族知识分子心向曹魏。司马昭要拉拢这些人为己所用。如果封谯周等人为列侯,那么,刘禅的爵位就不应该低于他们,毕竟他们曾经是君臣。这样一来,就只能封刘禅为公。可是公又分为郡公和县公。封哪个合适呢?刘禅毕竟是司马家族的敌人,封为郡公无疑增加了其影响力,这对司马家族不利。那么,思来想去,刘禅被封了安乐县公。
那么曹奂为什么被封为陈留王呢?《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大意是:“咸熙二年(公元265)十二月壬戌,魏主曹奂诏公卿大臣,在南郊设坛,禅位于晋嗣王,就如汉禅让于魏一样。”这段记载有两层意思:第一,西晋的江山名义上是受曹魏禅让而来。所以,西晋必然认同曹魏的正统性,以确保自己的正统地位。这样一来,魏主曹奂退位之后,地位不能低。所以晋武帝司马炎封其为王,位在安乐县公之上,是有其考虑的。第二,当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位,取代汉朝,建立了曹魏政权。汉献帝在没当皇帝之前就是陈留王。
那么,司马炎封魏主曹奂为陈留王用意何在?第一,司马炎以禅让的方式取代了曹魏,他最担心有人打着忠君的旗号,以拥护曹氏复位的名义反对他。所以,他封曹奂为陈留王,一方面让大家想到曹奂就想到汉献帝,意在告诉世人,当年曹魏的江山也是这么来的。另一方面,当年曹丕代汉时,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而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从爵位上讲,王比公高。司马炎要以此告诉世人,在对待前朝末代君主方面,司马家比曹家要厚道。第二,曹魏取代东汉,是通过禅让;西晋取代曹魏,也是通过禅让。司马炎非常害怕禅让会成为一个潮流,所以,他封曹奂为陈留王,意在让后人想到禅让就想到陈留王曹奂,进而对禅让心存畏惧,防止司马家族的江山将来也被禅让掉。
吴主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比蜀主刘禅地位还低,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刘备入川开始,其家族统治了蜀地半个世纪。在蜀地,不仅益州本地的许多士族不支持这个政权,而且,刘禅统治后期,”经其野民皆菜色“。也就是说,蜀汉政权在益州很不得民心。如此一来,刘禅的号召力也就十分有限。所以,司马炎对刘禅的担心相对要小,封其为安乐县公还是比较放心的。
可是东吴与蜀汉不同。第一,从孙策开始,东吴统治江东八十多年,仅孙权统治江东就长达五十多年。可以说东吴统治区域内,百姓基本上都是出生于孙氏家族统治时期。第二,江东孙氏与士族大家联姻。例如,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陆逊家族就是江东的士族大家;周瑜的女儿嫁给了太子孙登,周瑜家族也是士族大家。魏晋时期,士族的势力逐渐强盛,而孙氏家族与士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影响力很大。第三,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公元264年,吴主孙皓即位;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族用了十七年时间才平定了东吴。其间,孙皓执掌东吴,与司马家族抗衡了十六年。可见,东吴的实力很强。尽管《三国志》中说孙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都诛,谄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也就是说其有许多不堪的地方,但从能力和影响力上讲,对这个人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所以,尽管孙皓投降了,但如何削弱孙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巩固西晋王朝在江东的统治,是摆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一个严峻的政治难题。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这段记载说明了什么?魏晋时期,属于封建等级社会。一个人的爵位,代表了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孙皓不是一个人,他背后有一个利益集团。如果给孙皓的爵位封高了,其周围人的地位也会随之提高。这会提高孙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孙皓过去是皇帝,现在被封为侯。当时,被封侯的人很多,而且,其儿子连侯都没封。这无疑在贬低孙皓家族的社会地位。
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安乐“二字意味着只要刘禅老老实实的,司马氏就可以保其家族的富贵。孙皓的爵位是归命侯,”归命“这两个字的意思可就不同了。《资治通鉴》中有讲孙皓虽然”昵近小人,刑罚放滥,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但司马炎认同孙皓很有才能。他封孙皓为归命侯,就是要告诉孙皓,你不要认为自己有本事,心理不平衡,你要认这个命,现在是晋朝的天下。可是孙皓认命吗?据《资治通鉴》,晋武帝司马炎接见归命侯孙皓,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而孙皓也说:”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那么,晋武帝怎么看待这件事?在晋武帝看来,孙皓有能力,而且不甘心,这让司马炎很不放心。
孙皓的结局如何?蜀主刘禅投降后,当了八年安乐县公,去世时六十四周岁。魏主曹奂退位后,当了三十七年陈留王,去世时虚岁五十八岁。相比之下,吴主孙皓投降后,当了四年的归命侯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正值壮年。孙皓为何与刘禅、曹奂结局不同?刘禅即位初期,实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曹奂本来就是个傀儡皇帝。但是,孙皓不同,他从二十二岁开始就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实权皇帝,但三十八岁当了归命侯,他承受不了这样的政治打压和地位落差,结果于壮年就离世了。
汉末风云四起,群雄云集,最后只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在之后的时间里,虽然三国间互有征伐,但却影响不了大局了;这种情况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雄陆续死后,更是如此。
直到司马懿掌握曹魏大权,司马昭心生篡位之心,司马炎最终代魏立晋;并一统三国;那魏蜀吴三国的亡国之君投降后待遇如何呢?
最先灭亡的是蜀汉;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究竟是精明,还是真傻?历史已经无法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是从最后的对话看来,郤正十有八九是司马昭安排的,如果这真的是刘禅将计就计,那刘禅的心机之缜密,就太恐怖了。
第二个被灭国的是魏国;魏国历经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共五代皇帝,奈何都是短命鬼啊,而且就曹丕和曹叡能力还可以,曹芳之后,皇权逐渐丧失,司马懿强势崛起。
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
265年八月初九日,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十一月十四日,曹奂被迁居到金墉城。曹奂出城时,太傅司马孚与他辞别,拉着他的手流泪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十一月十七日,晋武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司马家还是念及旧恩,曹奂的待遇不可谓不隆重了,与小心翼翼步履维艰,表面安乐无忧的蜀后主刘禅比起来,实在要好太多;纵观历史,所有亡国之君中,能有如此待遇的,也仅此一例了。
最后一个王国的东吴;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早期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
东吴除了孙权活得久以外,其他的也都是短命鬼,公元264年,孙皓继位,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
孙皓归晋来到洛阳之后,得到司马炎接见,被赐号为归命侯,之后,孙皓便在洛阳居住,有一回晋武帝与王济下棋,王济问孙皓:“听说你在吴国时剥人面、刖人足,有这回事吗?”孙皓回答说:“作为人臣而失礼于君主,他就应当受这种刑罚。”其实是讥讽在皇帝面前坐姿不正的王济。
1、先说领土。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基本相当于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与魏国共有,大体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虽然也不小,但还是比不过魏国,而且当时中国南方开发还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综合国力,更是没法比。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对照一下地图,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三国的实力之比:三国当中,魏国最大,蜀国最小,吴国与蜀国的领土相加才接近魏国。
2、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国灭亡之时的人口数据: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这一比,更加明了,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与人口相关的数据,是士兵与官吏。蜀国94万人中,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魏国的士兵没有明细的数目,金文京推测有40万以上。数据一列,强弱分明,已经没有对比的必要。
我们只想指出一点,蜀国的人口虽然还不到吴国的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吴国,可知他们的政府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与财政压力都将构成执政者的难题。
3、军队的性质。三国的形成,可视为军阀之间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大军阀吞并小军阀,最后决出三个胜利者,就是三国的君主。不过这三大军阀之间,依然有其区别。魏国坚持中央集权,把私人武装改编为中央直属,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
吴国则相反,由于孙氏父子在江南地区属于外来政权,不得不跟当地的豪族势力寻求合作,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他们,造成豪族势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所以吴国的政治体制,从表面上看,属于中央集权,实际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吴国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或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
至于蜀国的军队,与前两者毫无可比性。刘备不像曹操和孙权那样出身豪族,金文京称他为“浪子英雄”,说白了就是流浪汉,因刘备大半生流浪、转战各地,他的军队则是一个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而且,在蜀国的本地人看来,刘备的军队更是标准的外地人军队,刘备的政权也属于外地人政权,战斗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气。
4、人才。如果相信《三国演义》的叙述,显然蜀国人才最盛,数一数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刘备那儿去了,实际上恰恰相反,人才层面上也是曹魏政权占绝对优势。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何况魏国的领土,中原和华北,本是人才汇聚之地。
吴国地处江南,文采风流,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最惨的还是蜀国,且不说五虎将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单讲一点,刘关张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已经年过四十,虽然他们在这之后也都有过出色表现,比如张飞在汉中争夺战中的功绩,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别的事迹很多都是演义里虚构的,但水淹七军是真的),但毕竟他们年龄摆在那呢,巅峰时期都已经所剩无几了。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一来当地人才匮乏,二来即便有些人才,并不甘心为刘备所用,第三,金文京研究《三国志?蜀书》,指出蜀国群臣好内斗,刘备和诸葛亮在世,还能镇住局面,他们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
扩展资料:
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
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
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了。
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军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就是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军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
他的“临时政府”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
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
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续锐减,对那时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诸侯的主要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这场战乱的后期,都开始把人口当作主要的争取对象。
曹操在灭掉袁绍后,从户册上发现冀州地区有30万人,竟然让他喜不自胜。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之所以不顾孙权有可能抄他后路的危险,一心西进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庞统在投奔刘备后劝他的那样--“荆州荒残,人物殆尽”,这样的地区,自然不能作为争霸的本钱。
在得到四川后,刘备一度势力大兴,也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个中国受到战乱破坏最轻的地区。四川当地的人口,特别是汉族人,大多属于逃难到这里不久的难民,能够有力气逃难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争夺人口之外,许多政权也开始采取恢复人口的政策。
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许多史料的说法,建立东吴的孙权,从登基开始,就下了强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岁之前必须成婚,否则就要法办。
曹操之所以采取屯田政策,也是由于人口锐减,特别是农民大量减少,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虽然把赤壁之战当成三足鼎立的开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中国的内战并没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结束后,才真正进入一个和平期。
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蜀国有70万,吴国也有10多万,真实的数字,却是蜀国8万,吴国10万,小说的数字严重“注水”,真实的数字却更值得深思:一场关系两个政权命运的大战,双方只拿出了这么点兵马,只能说人口下降得太厉害。在此之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简单了。
人这么少,再自相残杀下去,大家都要完蛋。
三国人口的回升,是从公元221年开始的。如果说这一年之前,各路枭雄之间的注意力,主要在战争上,那么这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就主要在人口上
在恢复人口的问题上,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都有自己的政策,魏国的政策是屯田,大量士兵兵农合一,增加北方劳动力。吴国的政策,一是招抚北方流民,二是向南扩展,同化南方的“原住民”山越民族,孙权甚至还多次组织军队骚扰北方的苏北、淮南地区,主要任务也是抢掠人口。
蜀国方面,无论是诸葛亮做“相父”时期,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亲政的时候,在人口问题上从来不含糊。比如对蜀国和魏国的边境地带,蜀国就多次策动魏国境内的边民逃亡到蜀国,划分土地安置。除了抢对方的人口外,在生孩子方面,三国也唯恐落后于对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有关奖励生育以及强制婚配的政策。
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自我疗伤能力一直都很强,在这场有关人口的“和平竞赛”里,中国的人口总量,开始缓慢地回升过来。
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在人口恢复方面走在最前面,本身中原地区人口的基础就比其他地区雄厚,而且在人口增长方面,曹魏也很重视“科技革命”。曹魏统治时代,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新期,如改良水车等新式农具的推广,加快了农业恢复的速度。
曹丕登基的初期,大臣杜恕曾说,现在曹魏的人口总数,不及当年东汉的十分之一,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字了。曹魏灭亡蜀汉的时候,曾经把两地的人口做过统计,除去蜀汉地区的人口,曹魏当时的人口,大约有400万了。
蜀汉方面,在公元236年,曾经有过人口数量的记载,当时的人口刚刚突破了90万,在曹魏灭亡蜀汉后,以蜀汉方面提供的数字,这时候已经有了95万人。东吴灭亡后,按照王浚清点的吴国政府统计数据,人口已经到达了200万。
也就是说,在蜀国和吴国的鼎盛时期,他们两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仍比不上北方的魏国,三国归一的最后胜利者,从这一点上或许就可以决定。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应该是蜀国灭亡后的三国晚期,到西晋太康之治的这段时期。在西晋武帝时代,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回升到了1600万。
之所以有此规模,一来经过长期的对峙,三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另一个原因,就是三国灭亡后,通过重新清查户口,查出来许多被隐瞒的人口和土地(用来逃税)。西晋早期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采取了“重新入籍”的政策,即各地原本的户籍作废,重新由政府进行统计,同时减免赋税。
许多逃亡的农民,重新入册,这样一来,人口也就大大增长了。东汉末年中国战乱造成的创伤,因此渐渐愈合。
东汉末年至三国人口的减少以及恢复,对中国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微妙影响。在常年人口锐减的形势下,三国都注意招揽北方游牧民族入汉地,以增加劳动力,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在这时候到达了高峰。
同时北方人口的流动,也改变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后来的动乱,与之不无关系。虽然西晋时期中国人口处于回升中,但长期战乱造成的损失,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抹平的。西晋在建国后,采取了错误的统治政策,最后灭亡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三国(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_百度百科
曹魏(三国时期政权)_百度百科
公元280年,西晋吞并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在秦始皇、刘邦、刘秀之后再一次完成了统一。类似于秦始皇剪灭齐楚燕魏赵韩六国一样,司马炎也面临如何对待魏蜀吴三国末代皇帝的问题。当然,严格来说,在司马炎还没有登基称帝的时候,蜀汉已经灭亡,刘禅则被带到洛阳。不过,不管是刘禅,还是曹奂以及孙皓,最终的命运依然掌握在司马炎的手中。
一
首先,就蜀汉来说,是三国中最先被消灭的国家。对于蜀汉后主刘禅,自然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第二代就亡国的皇帝。公元263年,诸葛亮已经去世数十年,魏国将领邓艾从阴平突袭蜀汉,攻克绵竹,并且斩杀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在此背景下,成都的刘禅开门向邓艾投降。与此同时,姜维则希望刘禅忍耐一段时间,自己则谋划着复国大业。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姜维最终因事情败露,死于乱军之中。
二
刘禅投降后,获得了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在洛阳的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到了第六年,而刘禅则在这一年的洛阳去世,享年64岁。在刘禅去世前,魏国皇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敝?搿2苒妓涿实郏滴?韭硎系目?儡。
三
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值得注意的是,司马炎将曹奂的宫室安排在曹操特别经营过邺城,食邑万户,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这一点上,司马炎对待曹奂,可谓曹丕对待汉献帝刘协一样。曹奂享受着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并于公元302年去世。总的来说,曹奂的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四
最后,在三国中,孙权建立的东吴是最后灭亡的国家。对于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是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在公元264年八月初三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孙皓即位后,大赦天下,改元元兴。公元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俘四年后,孙皓病逝于西晋洛阳,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由此,对于三位三国的末代皇帝,司马炎都没有痛下杀手,赶尽杀绝。特别是对待曹操的后代曹奂,司马炎可以说是善待了。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三位皇帝已经没有实权,处于西晋眼皮底下的背景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2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