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如今在社会上想要占据一席之地,不仅仅要有一方面的技能,还要有相关类型的技能,这才才保证自己做的工作没有人可以替代,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找工作的时候,有些人明明比其他人能力强,但是最后赢得工作机会的却是能力较弱的其他人,这很令人费解,其实无论是在现在的社会,还是在古代战争期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不仅仅是能力的比较和命运的安排。
在历史中,刘邦与项羽的战争延续了很多年,刚开始的时候,刘邦与项羽是同一个阵营中的人,两个人共同的目标是打败秦始皇,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后来经过长期的战争,秦朝终于灭亡了,但是领土也被瓜分了,刘邦和项羽都想要称王,但是只能有一个皇帝,两人又开始了长达几年的战争,其实刘邦的军事能力不如项羽,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最后是刘邦赢得了胜利,完成了统一大业。
刘邦出生贫民,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只是普通的农民,刘邦家中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姐姐,虽然在现在看来,他家的孩子比较多,但是放在古代来讲,这几个孩子并不算多,但是刘邦的父母依旧没有钱来抚养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刘邦不喜爱读书,不过为人仗义,有很多人喜欢和他交朋友。
项羽的脾气秉性和刘邦差不多,只是家中并没有刘邦家那样贫穷,项羽小的时候也是不喜欢读书,他的父亲教他学剑,他学了几天也不喜欢学了,他的父亲又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喜欢学习兵法,所以很认真学习,学习到了很多真本领,不过和刘邦不同的是,项羽性格比较孤僻,所以不喜欢交朋友。
在刘邦和项羽成年了之后,秦始皇的暴政依旧在继续,没有人能够阻止,秦始皇每天不理政事、游玩在后宫之中,百姓苦不堪言,有些官员虽然想要阻止,但是终究是没有勇气和能力,刘邦和项羽开始了反抗的道路,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迎来了曙光,将秦始皇拉下了皇位,不过接下来又进入到了另一个时期。
刘邦和项羽都想要争夺皇位,其实二人的实力有一定的差距,刘邦出生贫寒,没有真正地学过功夫,只是凭借着一身正气和朋友的支持才走到了最后,而项羽学过兵法,他对行军打仗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打败刘邦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最后却是刘邦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汉朝,统一了全国。
曾国藩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写过一首诗,内容是:“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能够成为盛世英雄、创建历史新纪元的人必定心胸阔达,并且能够笼络人心,很显然,刘邦就是这样的人,而项羽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刘邦是草根平民一个,最后却能逆袭战胜项羽,并开创了大汉王朝,当上了皇帝,那么刘邦凭什么能战胜强大的贵族项羽?我来分析一下
刘邦的崛起,“天下大势”所需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刘邦处在战国末年,天下混战的年代,秦国短暂统一六国后,“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一呼百应,刘邦顺势而起,召集亡命之徒,刘邦正式加入反抗暴秦的斗争之中。
刘邦的人才优势刘邦一路招兵买马,谋士、说客源源不断的加入进来,看刘邦身边的人才有多少?智囊团:张良、陈平、韩信、萧何、曹参、郦食其,甚至“无名氏”都出来相助,而项羽就一个范增,到最后还被气走了,死在路上。怪不得刘邦会说“我不跟你项羽比武,我要用智谋取胜”,因为拼军事力量确实打不过项羽。
刘邦在政治上的优势
刘邦“得道者多助” 楚怀王曾与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因为项羽北去抗秦救赵了,打了一场“巨鹿之战”,所以刘邦就提前进入关中秦都咸阳城了,并且与民“约法三章”,笼络人心,深得人民到一片好评。
《史记?高祖本纪》: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项羽“失道者寡助” 项羽攻入咸阳城,却大封诸侯为王,杀秦王子婴,烧秦宫,掳美女宝物东去,弄得人们怨声哀道,人民更加思念刘邦,痛恨项羽,项羽失去人民的支持。
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用“攻心术”对战项羽在楚汉对峙中,刘邦都不与项羽正面交锋,而且还都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在自己的政治优势下,号召全国人民对抗项羽,给项羽列举“十大罪状”,还亲自给义帝发丧,以得到更多人心的支持,项羽在政治立场的劣势已经显而易见。
“荥阳对峙”的时候,刘邦坚守不出,自己后方的粮草又能靠萧何源源不断的运来,让项羽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攻城也攻不破,消耗项羽的军心士气,而此时刘邦就派大将军韩信在北方攻城略地,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为最后的决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刘邦在“任能用贤”上的优势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直为世人所称赞,史记中记载刘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我该怎么办呢”,一句简单的问答,看出刘邦做事不自作主张,愿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遇事先问身边人,有好的意见就听取,并且事后给予奖赏和任职,这是刘邦能得到大将和谋士支持的关键因素,也是取胜的法宝之一,这跟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你看项羽手下的大将最后都倒戈去了刘邦帐下,所以项羽最后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胜负已定。
刘邦、项羽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楚汉战争中项羽最后虽然兵败“乌江自刎”了,我们不能因为项羽战败就来否定项羽,项羽在推翻秦朝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支灭秦力量,不容忽视。刘邦虽然在军事方面不如项羽强大,但是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凭借政治战略,一路收取民心,一路上不断有贤人志士的加入,为刘邦最后的胜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不战而胜就是这个道理,刘邦最后战胜强大的项羽,结束了“天下苦秦”的局面,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之初,即采取“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休养政策,解救人民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
刘邦是现实生活中的胜利者。
项羽是艺术作品中的胜利者。
在秦朝末年风起云涌的大动乱时代,刘邦这个人一枝独秀慢慢开始做大起来。一路上披荆斩棘,许多群雄都拜倒在他的脚下。总结两个字就是自信,他的人生足够自信,恰恰是这样的一个性格改变了他乃至中国的历史走向。而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左右,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第一:一生三大阶段,老家一度被攻占,找人借兵1:刘邦一生经历了三大阶段,都是在不断走向成熟
其实我们在总结刘邦的一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反秦,灭项羽。巩固自己皇权这三个阶段。首先三年的时间把秦给灭了,四年的时候灭掉了项羽,在位数年间为了巩固皇权大开杀戒,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是典型,没有好下场。
2:刘邦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越是这样越能坚韧不拔,雍齿叛变的原因
我们看项羽和刘邦两人的性格,可谓是天壤之别。或许项羽的神勇天下无敌,可是在做人谋略方面跟刘邦差了一大截,反之刘邦差了一大截。而你作为政治家要考虑的事情因素有很多,不能那么草率的做决定。刘邦失败了绝不气馁,当年他留下了雍齿守卫自己老家丰邑。他则带兵出征,没想到他突然叛变,让刘邦恼羞成怒。之所以叛变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他瞧不起刘邦这个人;再一个就是周市这个人提出的条件很优厚,投降就能封侯爵,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条,最后选择叛变刘邦。
3:刘邦这个人懂得政治智慧,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借兵
攻打丰邑失败后,刘邦一气之下得了一场大病。病好之后,刘邦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丰邑,比登天都难。于是决定去借兵,这时候想到了陈胜拥戴的那个景驹。没过多久发现这一支势力太过渺小,放弃了跟他合作的办法。退出后瞄准了一个地方叫砀郡,收编了那里的六千余人,再加上自己本部人马,差不多破万。再次围攻丰邑,还是失败。于是心想还是要借兵,目光放往项梁。他很赏识刘邦,给了他大将人马把丰邑打下来,雍齿逃到魏国。
第二:自己敢于称王和项羽抗衡,建国立制,自命不凡1:刘邦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项羽,敢于称王,不怕霸王的威胁
我们知道刘邦最大的敌人就是项羽,为人熟知的就是鸿门宴。因为刘邦想在函谷关当关中王,他完全没有顾及到项羽的感受。论能力和力量远远不及项羽,很多人都觉得他自不量力。但是在背后还是有敢于称王的那种精神,恰恰这一点韩信不具备。明明可以造就三国鼎立的局势,偏偏选择忠诚刘邦,最后身首异处。起初他的计划是说服九江王英布,几个月之内扫荡项羽。可惜事情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去实施,这几个月项羽不但没有被消灭,自己而一连吃了许多败仗。但是这种精神还是值得鼓励和赞扬!
2:刘邦自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国立制,确实很优秀
没有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走向是什么。刘邦通过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平定了关中三秦,占领关中之后,他把原来是诸侯王的封地全部改成郡县制。从这里他就有了当皇帝的想法,包括灭西魏,韩等国都是按照此等做法去做。到了汉二年三月,刘邦完全废除了秦朝的祭祀制度。用最新创建的汉制来代替秦制,等到他在定陶登基,立马就把刘盈的王子之位升任为皇太子。恰恰此时就已经规划好了一切,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是做不来的。
3:屡战屡败,自命不凡,顽强的意志力夺取了天下
我们看刘邦的初期战争,基本可以说屡战屡败,但就是一点不气馁。特别是楚汉战争打的非常不顺利,后面如果不是他会用人,很难夺取天下。最典型的就是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都是被项羽以少胜多打了个大败,被称为后世最经典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这个人还自命不凡,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之所以多次东巡是因为东南有天子气。古代人特别重视迷信,秦始皇东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镇住这股气质,刘邦心里非常高兴,一度说道:‘大丈夫就应该和秦始皇这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