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前87年,一代雄主汉武帝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弥留之际,汉武帝立自己的幼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同时,他又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由这四人共同辅佐幼帝处理朝政。那么,汉武帝钦点的这四位辅政大臣各有什么背景?他们最终又是什么结局呢?
在这四位辅政大臣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霍光了。霍光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弟弟。霍去病英年早逝,霍光因兄长为社稷立下旷世奇功,因此受到汉武帝的破格重用,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务。
汉武帝晚年时,对身边许多大臣都充满猜忌,但对霍光却始终非常信任。他命人画了一幅《周公辅佐成王图》送给霍光,暗示将会任命他作为辅政大臣。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霍光同另外几位辅政大臣一同尽心辅佐幼帝。由于施政措施得当,汉武帝执政后期遗留下的诸多积弊逐渐得到解除,西汉王朝重新走上正规。
不过,在辅政的过程中,霍光和上官桀、桑弘羊两人的矛盾却越来越深,甚至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最终,霍光选择先发制人,以谋反罪诛杀了上官桀、桑弘羊。此后,霍光大权独揽,成为西汉王朝的实际控制人。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和皇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其葬礼规格堪比皇帝。不过,霍光家族掌控朝政早就让汉宣帝深感不满,在霍光去世两年后,有人向皇帝举报霍家欲图谋反,皇帝下令将霍家诛灭全族,权倾朝野的霍氏家族瞬间灰飞烟灭。
桑弘羊不仅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汉武帝执政时期,独掌财权大权二十三年,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他推行的许多经济政策都成为了后世效仿的榜样。
桑弘羊成为辅政大臣后,继续推行他所主张的官营政策,即国家垄断生产销售和市场。但霍光认为在经济政策方面应该适度放宽。桑弘羊作为一个资历丰富的财政长官,自然不屑于霍光这个外行的建议,因此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由于霍光在朝廷中的势力愈加庞大,且深得皇帝信任。桑弘羊和另一位辅政大臣上官桀打算发动政变,废除汉昭帝,拥立燕王刘旦。结果事情遭到泄露,桑弘羊因谋反罪名被诛灭全族。
上官桀早年任羽林期门郎,以才力著称,之后历任未央厩令、太仆、侍中等职务。汉武帝临终前任命他为左将军,封安阳侯,与霍光等人一同辅政。
上官桀原本和霍光关系很好,两人还结为了儿女亲家。霍光有事外出时,总是委托上官桀替他处理政务。后来,上官桀的孙女成了皇后,上官桀父子因外戚身份,开始有点得意忘形,经常干出一些非常出格的事情。对于上官桀父子的行为,霍光一开始选择了迁就,但上官桀父子却越加骄横无忌。于是,霍光决定出手干预,结果自然就得罪了上官桀。
人与人的矛盾往往一旦结下了就很难解开,上官桀与霍光的矛盾就是如此。两人原本是好友,却因各自人生观不同,导致积怨越来越深。为了打击霍光,上官桀就选择与桑弘羊站在同一阵营。结果,两人策划政变却东窗事发,上官桀因谋反罪名被诛灭全族。
跟上面的三位辅政大臣相比,金日磾的结局算是最好了。金日磾原本是一位匈奴王子,投降西汉后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一次偶然机会,汉武帝得知了金日磾的身世,于是启用他在朝廷担任官职。金日磾感激汉武帝的知遇之恩,因此非常忠心。汉武帝晚年曾遇到过一次刺杀事件,幸亏金日磾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挫败了阴谋。汉武帝临终前任命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封秺侯,与霍光等人一同辅政。金日磾认为自己功劳微薄,坚持不肯接受封爵。
公元前86年,担任辅政大臣一年多时间的金日磾因日夜操劳国事而身患重疾,同年九月病逝。金日磾去世后,金家子孙全都受到优待,享受荣华富贵直至与国同休。
汉武帝留下的这四位辅政大臣,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人为权力争个你死我活,最终却都没能躲开遭到灭族的噩运。金日磾一心做事,远离纷争,结果反倒成了真正的赢家。
纵观历史长河,汉朝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大一统帝国。古语有云: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事实上,大汉王朝强盛起来的显著标志之一,便是具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的即位。以下是汉武帝的详细介绍:
汉武帝,刘姓,名彻,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与秦始皇嬴政一同被誉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执政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由上观之,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是彪炳史册的一生,是开疆拓土的一生,也是威震四海的一生。而成就刘彻这一历史功业的,除了他本人之外,还有他的这五位心腹大臣:
第一位:卫青
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他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元狩四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史称漠北之战。
事实上,正是通过漠北之战,大汉王朝才真正彻底击溃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迫使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作为这一战役的前线总指挥,卫青自然功不可没。
第二位:桑弘羊
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
桑弘羊所实施的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后元二年,汉昭帝即位,桑弘羊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_等受武帝遗诏,同为辅政大臣。
历史已经证明:作为汉朝顶级的理财家,桑弘羊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桑秉持工商富国的思想,极力主张和践行工商官营,主持或参与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制度,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他对政府管理和军事外交亦作出过较大贡献。
第三位:霍去病
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因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被世人誉为汉军军魂。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他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是把闪电战或速战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代名将。在漠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南之战这三次汉匈战役中,霍去病率领轻骑兵,成功取得了汉军速胜的成就。
第四位:主父偃
汉武帝时期名臣,推恩令的幕后策划者,也是大一统主张的积极倡导者。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国时,他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元光元年,主父偃来到长安。而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_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与此同时,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事实上,汉武帝正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才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西汉王朝错综复杂的诸侯王国问题。
第五位:张汤
西汉时期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酷吏。
张汤因为处置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
与此同时,张汤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堪称汉武帝的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正因为张汤颇受武帝宠信,因此他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更为可贵的是,张汤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综上,卫青、桑弘羊、霍去病、主父偃和张汤五人堪称汉武帝最为信任的心腹大臣。有趣的是,这五人均出身寒门,但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从侧面反映了汉武大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襟和气度。
历史上留下的辅政大臣的皇帝非常多,譬如曹丕、汉武帝、刘裕、顺治、咸丰帝等。
其中咸丰帝留下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又给慈禧和慈安一定的权利,后宫和朝堂互相干政。肃顺集团最终被慈禧一举挫败。没有发挥太大余热。
曹丕留下的辅政大臣直接篡位。
顺治留下的辅政大臣,鳌拜权利太大。
我认为汉武帝留下的辅政大臣是比较不错的,互相制衡。
汉武帝当年为了集中权力,设置了“中朝”,侍中,尚书开始进入内朝,成了在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汉昭帝即位,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领尚书事,有三位进机要。霍光由于汉武帝画图托孤,又以大将军大司马的身份兼领机要,“政由光出”。其次是金日磾,上官桀,最后才是车千秋和桑弘羊。
车千秋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反对把“巫蛊之祸”扩大化,让汉武帝有所醒悟。武帝认为他辅助有稳定作用。还有桑弘羊,作为辅政大臣,御史大夫,却没有领尚书事。是因为汉武帝让他进班底,是要发挥桑弘羊对在财政经济上的才干。
汉武帝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他设置这些辅佐大臣,其实主要还是基于信任霍光和金日磾等人,互相制衡上、稳定汉朝江山。
汉武帝临终托孤的四位辅佐大臣中,唯一的异族人就是车骑将军金日磾。
金日磾之所以能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且重用,主要是金日磾原本是休屠国的王子,战败后沦为专门为皇家养马的奴隶。就算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金日磾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气质,并没有与其他奴隶一样卑躬屈膝。汉武帝在某次巡察马厩时,一眼便注意到了金日磾的特立独行。后来便将他安排到自己身边来做事。
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侍奉几十年,不管交给他什么事他都能妥当地完成。而且他为人非常谨慎,从来不与汉武帝直视,也不亲近皇帝赏赐的宫女。就算是汉武帝要纳他的女儿进宫,他也拒绝了这样的殊荣。在看见自己的大儿子在宫中与汉武帝勾肩搭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至后来不能容忍大儿子与宫女们嬉闹,一怒之下便杀掉了长子。让汉武帝为此大发雷霆,金日磾跪着将原因说出。汉武帝心中难过的直流泪也找不到金日磾 的错。
金日磾身为一个异族人,并没有因为出身而生有二心。任何时刻他都以汉武帝的安危为主。就算是救了皇帝的性命,他也没有因此恃宠而骄,反而是非常的恭敬和低调。
所以汉武帝在病危前将刘弗陵托付给金日磾 ,并封他为秺侯。金日磾却借故推托不肯受封。心甘情愿地做霍光的副手,一起共同辅佐刘弗陵。后其病危时汉昭帝封他为侯爵,死后葬礼也按侯爵封号办理。
纵观金日磾的一生,可以说就是默默奉献、平凡的光阴。没有与他同时代的哪些个将军、大臣们的功劳,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才是最最值得汉武帝相信放心的辅佐大臣。
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即刘彻。汉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将“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采用法术、刑名,加强统治。颁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据势力。设十三郡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方面,实行盐铁专营和场输平准等措施,并打击富商大贾;农业方面,实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曾两派张骞至西域,加强对西域统治和经济文化交流,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时才16岁,到公元前87年他逝世为止,总共做了54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的社会经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国力更加强盛,达到了鼎盛时期。汉武帝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哪些?
第一,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第二,汉武帝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
第三,汉武帝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
第四,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共同防御并打击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随后,中亚、西域各国以朝贡为名,经常到长安访问和贸易。中国和西域各国之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从西汉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续了1000多年。
第五,汉武帝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汉武帝使越族三个部落归属汉室后,把他们迁移到长江、淮河、南海等地,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居,彼此逐渐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来没有完成的“大统一”局面。汉武帝在开拓西南地区的过程中,把铁制生产工具和较高的汉族文化传到这些地区,或多或少地破除了这些地区的闭塞性,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六、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在位时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还在秦朝开成的郑国渠旁边开了6条辅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士兵堵住了黄河决口。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屯围、屯垦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他还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总之,汉武帝在位期间,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阶段。
回答者:yyfreeliang - 魔界至尊 十八级 5-30 07:48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汉朝第六代皇帝。景帝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十六岁即皇帝位。在位五十四年,庙号世宗。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后来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后来,武帝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与栗姬作对。这使武帝成了获利的"渔翁"。长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平时也很喜欢的武帝,但武帝的父亲景帝不太支持。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时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现,景帝最终选择了武帝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做了太子,同时,武帝的母亲王美人也被升为皇后。此时的武帝刚刚七岁。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景帝还给他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武帝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
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这时,已经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与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对于窦氏来说,她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氏喜欢的还是在汉朝初年很盛行的黄老思想,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这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
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在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汉武帝的政绩主要包括了加强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改革,以及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皇帝们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
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不肯听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官僚制度改革主要是通过官吏的选拔制度改革来实现的。
当时还没有隋唐时期以后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推荐制,即察举制。但原来的并不理想,推荐的人亲属占了绝大部分,贤才却不多。这对于急需人才治理国家的武帝来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
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贤才,否则就以不举孝廉罪处罚。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武帝又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封建官吏的培养文官的学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再通过考试的,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建立巩固。到宋代,特别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封建枷锁对人民特别是对妇女的压迫也到了顶峰。
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在加强经济管理权力、打击商人的同时也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
首先,武帝将有巨大利益的盐、铁、酒这些有关百姓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商品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从煮制、冶炼、酿造直到销售,都由国家来负责经营,并制定了法令来严格限制私人的经营。 盐铁的专营起因于战争。当时,由于对外战争较多,国家财政比较困难,但是那些富有的商人们并不想对国家做些贡献,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们有了和郡县及国家对抗的力量。最后,武帝听从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将这些都收归国家来经营,一是打击了商人势力,同时国家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地增加。
第二,是推行均输令和平准令。这是武帝时期封建国家运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重要措施。平准就是由中央大司农的属官平准令来负责京城和其他大城市的物价平抑工作。在丰收的季节,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由国家以高价来收购,等到第二年粮食贵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这使大商人们失去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机会,同时也稳定了国家的政局。
第三,是推行告缗令。公元前119年,武帝推行"算缗",这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规定商人们都要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数,然后根据财产征税,每二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但商人们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所以,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实行"告缗令",即鼓励人们告发不遵守"算缗"的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命令一下,全国的商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破产了。
武帝的这种抑商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严重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使当时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武帝时期,还有其他的抑商措施,如商人不能坐车,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携带武器,他的后代也不能做官。这种歧视商人的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各个朝代,一直到现在,这种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
在武帝时期,对外关系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有名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武帝不断地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还有,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最终确立了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宗主地位,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武帝还使现在的新疆和甘肃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范围。当时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了现在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和浑江一带。
汉武帝虽然政绩突出,但他也很奢侈,宫殿、苑囿建了很多,对外国的使者和来汉贸易的商人也摆大国的架子,任意赏赐。此外,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从长安出发,先到北面阅兵,再南下到了中岳嵩山,然后向东巡游海边,接着到泰山封禅,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此后向西经过九原(现在内蒙古包头)再回到长安。
这次巡游里程和花费都超过了秦始皇,在武帝刚即位时,由于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国家还很富足,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国库已经快要空虚了。
武帝年老之后,和秦始皇一样也想长生不老,相信鬼神,相信仙药。这使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主要是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
在公元前112年,一个叫栾大的方士到了长安,胡说自己经常在海上来往,见到过仙人,也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一直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轻易地就上了当,封他做将军,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他。武帝还给他刻了一枚玉做的印信,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玉来做印,叫做玉玺,其他人如果敢私刻玉玺,就是犯上作乱的大罪。武帝给栾大玉印,可见对他的重视和迷信。但在公元前110年,栾大骗局被揭露后,武帝便怒斩了栾大。不过,武帝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接着派人到海上寻找神仙、求取仙药,想着长生不老。
至于江充的"巫蛊"之祸,给武帝的打击就更大了。晚年的武帝因为经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有次他梦见有几千个木头人打他,醒来后就又病了。他不是吃药调养,而是说大臣和百姓诅咒了他,他才得的病。于是,他命江充到各地去调查此事,江充趁机打击异己,先后使几万人死于非命,这些人中有丞相和武帝的两个女儿。
此后,又有人揭发太子的宫中有诅咒武帝的木偶人,这逼得太子假造圣旨捕杀江充,同时派兵抢占长安的许多官署,想处死江充。武帝听说后不由大怒,命令丞相刘屈氂(音毛,同牦)领兵抓捕太子。双方的军队在长安激战几日,太子最后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第二年,武帝查清太子是被诬陷的,于是给太子平反。但后来丞相刘屈氂和将军李广利竟也被诬陷巫蛊活动来诅咒武帝,结果刘屈氂也被杀死,李广利则投降了匈奴,所带的七万军队全部丧失。这对于常胜匈奴的武帝来说打击无疑是很大的。最后,武帝终于查清楚所谓的"巫蛊"之祸都是江充一手制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江充的全家。
晚年的武帝还算清醒,受到很多假的东西欺骗后,逐渐有所醒悟。在公元前89年,他最后一次巡游时,在山东的海边等了十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的影子,失望地往回走时,在钜定县(现在山东广饶县北)经过时,看到在地里忙春耕的农民,甚是感动,竟亲自到地里去和农民一块耕作。在路过泰山时,他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们检讨自己的过错。时间不长,他应大臣的请求,将所有的方士都赶走了。后来,武帝又下了罪己诏。此后,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与民休息,任用有为的大臣,两年之后,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汉朝又恢复了活力,这为武帝的儿子昭帝和曾孙宣帝时期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几个辅佐大臣后,第二天便命归西去。汉武帝的陵墓叫做茂陵,在现在西安附近。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0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