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关于过程中间发生的故事还是稍显陌生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块看下郑和下西洋中的趣事。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叫做三宝,幼年时因遭遇战乱被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掳至南京,后来又被阉割成为太监,来到朱棣身边后的马和很快就展示出了过人之处。后来又因为屡次立下战功,深受朱棣赏识,于是被赐姓“郑”,从此改名郑和,后来又在朱棣的支持下,完成七下西洋的伟业。
虽然郑和下西洋的后世影响意义不如西方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但是郑和的年代要早得多,而且当时明朝综合实力和造船技术也绝对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的航线主要是东南亚至东非一带,其在先后的七次航行中,一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的最远的地方则是位于现在东非高原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港。但是,消耗国家巨大财力的下西洋又是为了什么呢?
至于促进经济贸易和宣扬大明国威等经济和政治因素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不谈,下文则是要从一些显得没那么重要的“闲事”说起。
一、初次航行意外遇战
郑和初下西洋一共有两万八千余人,分乘62艘大船,于1405年从福建出海,一路航行至爪哇。待郑和登陆至爪哇岛时,正好赶上爪哇国的东西两王正在内战,而东王战败,西王的士兵攻占了整个爪哇。偏偏就有“不长眼”的西王手下误杀了郑和的手下,好在西王还算有眼力价,赶紧送上六万两黄金作为赔偿,这件事才算翻篇。
二、不长眼的明朝海盗
郑和本来就不是掐着嗓子,捏着兰花指的小太监,尤其此番出行带着巨大的团队的郑和代表的又是整个大明朝,所以“犯大明者,虽远必诛”。郑和的首战来的也比较快,不过却是一场内战,因为对手是广东海盗陈祖义。
其实当时的郑和已经是结束航行,启程回国了,不过就当郑和船队走到现在的马六甲海峡时,海盗陈祖义对郑和的宝船分外眼红,决定武力强夺。要说陈祖义也并非是一般的小海盗,其手下势力极大,就连当时的苏门答腊要地旧港都被其所控制。
陈祖义也不是一介莽夫,他先是假意宣称要归降于郑和,待成功骗取信任后,再动手。不过好在郑和早就听闻风声,索性将计就计一举就将陈祖义等贼众包围。经此一战后,陈祖义一共折了十五艘船,五千士兵,就连自己本人都被活捉。
1407年,郑和抵达南京,陈祖义被开刀问斩,郑和手下将士也得到论功行赏。
三、三航生擒锡兰国王
因为郑和第一次航行所获颇丰,重新回国后只是经过短暂休整,就再度开始了第二次航行。这次航行并未远走,中间也未发生什么事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郑和在行驶到现在的斯里兰卡时,曾对该国的一所佛寺进行改造,并立碑纪念。
待到五百年后的1911年,这块石碑也终于重见天日,并被作为中斯两国的友好象征,此碑目前正保存于锡兰的博物馆之中。
1409年,郑和再度远航,这一次还到了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不过在抵达锡兰时则爆发了一场在史学界引起较大争议的事情。
郑和这次登岛时又是正好赶上内战,最后获胜的则是亚烈苦奈儿。不过此君对待郑和并不感冒,而且认为其此番前来的动机不纯,觉得郑和一定是抢夺相传释迦牟尼当年留下的“佛牙”而来,而且还拒绝了郑和的立碑要求。
双方的首战很快就爆发了,不过却是以郑和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郑和并未多做停留,而是直接航行到了印度。郑和十分清楚自己的目的,但是有仇又不能不报,于是在从印度满载而归后,再度将锡兰设为一站。
亚烈苦奈儿之前已经赢过一场,而且自身兵力还占优,不但没将郑和放在眼里,还要求郑和将船上的宝物分出来一部分,随后双方就爆发了一场大战。郑和最后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戏码,郑和看到锡兰军队倾巢而出,就直接派遣一只小分队直奔其老巢,俘获其一家老小。接着锡兰军队中出现哗变,亚烈苦奈儿也被郑和活捉,并抵押回国。不过,当时的锡兰只是蕞尔小国,朱棣对其也没有什么仇恨,不久后又将其放回国了。
四、四航干内政,斩敌酋
郑和的第四次远航还是意义比较大的,这一次郑和来到了东非。
经过前三次远航后,周边的东南亚各国已经完全折服于明朝,双方之间也都是朝贡的关系,所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也并非是主要的考量因素。朱棣决定要绕过南亚大陆,染指波斯,随后再向更西的地方进行探索。
因为前面三次航行对东南亚各国的震慑极大,郑和的船队也并未在途经东南亚时有任何顾虑,但就在平稳航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发生于苏门答腊岛的一场冲突之中。
关于这场冲突的原因,其实说来也比较复杂。1407年时,当时的苏门答腊王就在一场冲突中死亡,而王后为了给国王复仇,就对外宣布谁能为老国王复仇,自己就会嫁给谁,随之那人也就成为新任的苏门答腊国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条告示刚一出来,马上就有人站了出来成功的血刃了仇人,并当上了苏门答腊王。
这么一看,王后言而有信,苏门答腊又再次有了国王,好像还是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是,大家显然都忽略掉了老国王的儿子。没错,本来根红苗正的王子,不但失去了王位,还多了一个继父,自然咽不下这口恶气。
于是,这位王子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将继父给杀死了并接任新国王,接着一场围绕于王位的战争就在王子和老国王的弟弟苏干剌之间爆发了。
新国王也是个脑子清晰的人,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坚决抱牢明朝这条大腿。新国王向朱棣发去请求仲裁的申请,并希望获得兵力支持,可能朱棣也想到自己的皇位来历后,便给郑和下旨要求给予新国王以支持。
郑和也知道自己不好直接进行干预,便在登陆之后对新国王给予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故意冷落苏干剌。苏干剌这边眼见对方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便派出一万兵力发起进攻。而这也正好就等于是给了郑和借口,也派兵应战,获胜后也继续乘胜追击,终于将苏干剌的势力一网打尽。
可这个苏干剌可就没有前面的锡兰王那么幸运了,朱棣肯定也是不希望自己的眼皮底下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便将苏干剌处决以示效尤。
五、祥物“麒麟”
还是第四次航行,郑和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来到了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除了是发现了“新大陆”的喜悦,更能彰显郑和功绩的是这次发现了中国神话史中的详物麒麟。
郑和于1415年八月在第四次航行中归国,同年11月,马林迪就派出使者带着“麒麟”来了,而当时的明朝为了迎接麒麟的到来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此事后来又受到整个明朝的广泛传颂。
而当时一副画于明朝,反映迎接麒麟的图画,现存于台湾省的故宫博物院之中,不过这一看来,古代的麒麟其实就是现代的长颈鹿。
六、奠定马六甲海峡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半岛之间,同时也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重要航道。
先忽略郑和七下西洋后明朝受到的朝贡,或是成为某国的宗主国这些眼前利益不谈,最长远的经济利益还是要属在马六甲海峡得到的权益。郑和在此地大力协助海盗出身的拜里迷苏剌,并赠予其带有中原皇帝象征的黄袍以及传国玉玺。受到扶持的拜里迷苏剌后来甚至还主动向明朝纳贡,而拜里迷苏剌的势力范围也成为了当时的贸易中心。
深谙背靠大树好乘凉道理的拜里迷苏剌,自然也对过往的中国船只大力放行。
七、郑和带着哪些目的下西洋?
1、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宣扬大明国威这条自不必多说,还有一个因素也被后世猜想为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因为朱棣是起兵造反,待进入皇宫后朱允炆又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后来又有传闻说是向南边逃走了。所以说,一直就是有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说法。
2、抑制帖木儿帝国
因为明朝时期,起源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锐气正盛,所以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笼络帖木儿帝国的大后方国家,从而减小潜在的对明朝本土的威胁。
3、海外殖民
关于此种说法其实并不太靠谱,尤其是结合到当时以及后来的明朝一直就有着海禁的政策,所以说这种并不太靠谱。
4、退役士兵安置问题
朱棣篡位发动“靖难之变”后,明朝北方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饥荒问题,为了加大从南到北的粮食调运工作,朱棣当时也扩充了大量的水军和陆军。可是,当事情得到解决后,如何对这部分士兵进行安置,就成了一项问题。为了防止叛乱等情况发生,就将这部分士兵安插到了郑和的远洋船只上。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为何不见详细记载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主要都记载到了《郑和出使水程》这本书上,这本书本来保存于兵部之中。可是到了明宪宗朱见深的时候,就在其下令征调档案之时,这本书却是不翼而飞。
在兵部尚书项忠的后来追查之下,同属兵部负责掌管仪仗的官员刘大夏却说,因为郑和下西洋,不但损失了不少军民,国库也花了不少银子,而那些得来的奇珍异宝又能有什么用,就算当时的档案记载仍有,也早就应该销毁了。
但是,这本书的下落或者其是否真的被刘大夏销毁,并不为人而知。
七下西洋到底是赔是赚
从1399年开始,一直到1402年,一共三年的时间,这场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才算结束。
朱棣得到皇位之后,大赏群臣;编撰永乐大典;北伐蒙古、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南征交趾;打击倭寇。除了军事外,还有重新修缮宫殿;修建武当山道观等等,几番折腾之下,国库也是日渐空虚。于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便将希望寄托于对外贸易。
据后世估算,明朝通过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红利,至少有三十万两黄金和千万两白银之多。同时,除了金银等物质方面,明朝社会还通过泉州和宁波等通商口岸得到了芦荟等等外国物件,极大的丰富了明朝社会物产的多样性。
看完利益之后,再来核算下成本。郑和当时率领的船只造价大约是几十万两,航行中的官员俸禄还有各种消耗加在一块,大约有六百万两。这么一看,其实总费用也就是七百万不到,很明显就是赚了。
但是,随着朱棣的驾崩,包括后面各代皇帝在内的,还有大小文官,均认为下西洋就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实在不宜多搞。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因国库空虚,停掉了下西洋的行为。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虽然重启第七次下西洋,不过郑和却因在频繁的旅途中积劳成疾而过世。后来,下西洋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后,我们也不妨再假设一下,如果下西洋这类海外探索的活动并非受到抑制,也许对于后世的整个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简介
作为中国探索航海领域的第一人,他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一次性结束,而是通过探索来寻求经验。总的来说,郑和一生在航海领域进行了七次探索。那么,那么多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怎样的呢?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哪些性的变化?
郑和下西洋
根据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郑和的航线如下:
郑和第一次和第二次下西洋基本上是同一航线,都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第一次出发是一路南下。在福建省停留一段时间后,穿越台湾省和南海,最后到达詹城。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的队伍还处于探索阶段,第一次航行的时候也发生过一些战争。经过郑和的治疗,他与巴歇国缔结了良好的关系。第二次郑和的出发路线和第一次一样。经过占城,到达古里。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也是从太仓刘佳港开始的。这一次的航线比第一次和第二次都长,他访问的国家也相对较多。在这次访问中,郑和也经历了战争。锡兰山的亚列库奈国王使事情变得困难。经过一番苦战,他活捉了古奈,带回明朝。在永乐皇帝的赦宥下,他将古奈送回中国,显示了明朝的风采。
从郑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每次航行的距离都是相对于前三次的。航线还要进一步延伸,东非和西亚的航程已经开始,可以说开辟了新的征程。
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成就?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很多,主要体现在海外贸易和外交军事方面。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一些专家指出,郑和和他的帆船队可能去过澳大利亚。这些历史记载可以反映郑和下西洋的成就,这些成就也代表了中国航海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比欧洲探险家早了半个多世纪。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郑和下西洋
王即位后,广纳天下贤才,编撰《永乐大典》。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明朝皇帝朱棣命令市民建造一艘大船,驶向西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要求郑和下西洋寻求商机,以扩大海外贸易。有学者估计,郑和七下西洋给明朝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如果换算成钱,至少有三十多万两黄金和一万两白银,解决了明朝朝廷国库紧张的问题。
从外交和军事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外交事业的进步。郑和下西洋不仅推翻了苏门答腊政权,还使斯里兰卡王国臣服于明朝朝廷。沿海经济的发展繁荣也是郑和下西洋的成果之一。在成祖成为国王之前,他意识到了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性。为了超越他的成就,成祖皇帝把目光投向了大海。随着郑和下西洋的深入,明朝朝廷占领了朝鲜半岛,大大扩大了明朝的势力范围。
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航海探险,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整个远征过程中,郑和作为主要领导人,率领近两万七千将士,七下西洋,探索航海领域。那么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呢?为什么Z
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中国明朝初年,也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次大规模航行。所谓的航海运动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事实上,许多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必然事件。这里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讨论如下。
首先,在明初,整个国家行政管理相对清晰,朱棣也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朱棣登基后,他的政治行动相对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政局稳定、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朱棣有了航海和社交的初步想法,并通过外交的不断拓展,拓宽了国家的整个贸易体系。
第二,永乐皇帝朱棣的想法成型的时候,朱棣身边恰好有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郑和,郑和是谁?郑和,阿明人,11岁时被送到朱棣身边。总的来说,郑和是一个太监,他有一个绰号叫三宝太监。郑和是个思维敏捷的人,为靖康的中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郑和在整体军事思想和政治敏感度上远超常人。想法确立了,也有了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有了郑和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出使的时候,路过爪哇时,正逢该国西王和东王混战,东王战败,国被灭,郑和船队途径东王领地时,部下入市贸易,被西王手下杀死170人,郑和举兵要讨伐,西王惧怕,叫使者去谢罪,他让西王赔款6万赎罪.在第一次的回程过程中,擒获占有旧港敢于抗命的华人首领陈祖义,打通了南海进入印度洋的通道,第三次出使时,生擒多次邀劫各国海上往来使臣,抢夺明朝船队钱粮报务的锡兰国王啊烈苦奈儿,郑和此行还招封了满剌甲国王,使满剌甲国摆脱了暹罗的控制独立,第四次帮助苏门达蜡平定内乱,保障了东南亚海域的贸易往来
一、正面影响:
1、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2、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3、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4、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负面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
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回顾:
郑和共进行了七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所不同,为当时及当今社会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1405年下诏,1407年回国。在印度古里区域,封王立石勒碑,并将旧港华人陈祖义带回。
第二次,同年冬天再次起航,于1409年夏天返回,此次共有船只200多艘。
第三次,九月从太仓启程,路过福建开洋,最远达到了忽鲁谟斯。
第四次,1413年冬季出发,1415年夏季返回,达到苏门苔刺,帮助期望俘获了另一势力之后,将苏干刺王子擒回中国。
第五次,1417年出洋,1419年返回。
第六次,1421年出发,再次抵达忽鲁谟斯地区,于1422年返回。
第七次,1430年从太仓出发,达到长乐港,随后达到阿丹、竹步等20多个国家。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突破,自该事件发生后,经过言语转述,产生了很多正面、负面的渲染。但是受到人为记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本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
1、寻建文帝
建文元年到四年(1399-1402年),燕王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
在明代,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郑晓、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怀疑。
此后,查继佐《罪惟录》、傅维鳞《明书》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与《胡濙传》均收录这种说法,近现代学者如许立群、范文澜也曾加采用。
此种说法受到不少批评。明人朱国祯认为,建文帝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窜入异域,也不再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威胁。
还有研究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朱棣的皇位在此过程中早已稳固下来,不可能历次都为了寻访建文帝。
此外,这种说法也缺乏可靠史料作为支撑,《明史》就此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寻找建文帝是一个可能的动因。
2、宣扬威德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史料根据。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有多种解读。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其三,认为下西洋并非出于“夸多斗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扬德化。
3、军事目的
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具体又包括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等说法。但郑和下西洋开始时,帖木儿本人已经去世,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加之该国已经开始分裂,帖木儿帝国不再对中国西陲形成威胁。
此外,朱国祯认为郑和下西洋有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的用意。郑一钧进一步指出,明初对南粮北运采取海运方式,永乐年间则先后改为海陆兼运和单行漕运,让不再负责运粮的海员参加郑和船队,可以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并避免他们铤而走险、勾结倭寇等等;
但他同时认为,这些只是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效果,而非其动因。李新峰则结合下西洋与明成祖北伐在时段上的关系,推测朱棣或许对以南方军士为主体的水军缺乏信任,故在皇帝离京、北伐时尽量派水军出洋以消除隐患。
扩展资料:
一、事件背景
1、经济背景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元末时江南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海船建造业,到明初更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除南京宝船厂外,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均设有官厂。
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受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2、科技条件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1)造船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约在唐代,中国人已经发明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开孔舵。
在船型方面,宋元时期,中国海船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应用最广、影响最大。
在海船船壳结构上,中国海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亦称“错装甲法”结构),从而使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 且不易漏水。
船舶载重量也相当可观,南宋时已可达万石以上;在载客量上,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环境上,中国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设施齐全,配备洗漱设施,设有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备有充裕的食品, 甚至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材、酿酒,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
(2)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在天文航海技术方面,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
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文航海技方面,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关于航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二、郑和开拓航路
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航路之远、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划时代的。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使命未能由郑和船队来完成,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在那么广大的范围内;
发展起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