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范睢是什么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古以来有经世之略的大才都会经历人生的磨难,或羞辱,或轻视,或怀才不遇,但他们为何总能坚持正确的方向直到有所成就?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淘汰赛,退无可退时也得顶着,直到出现胜利的曙光。我认为范睢的一生真实的再现了一个出身卑微的才子不受器重,一直坚持信念不放弃,最后咬牙胜天半子的故事。他在魏国被人百般羞辱,在秦国被轻视,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大秦国相。
一、有才无罪,独秀其罪
范睢出身贫寒,家中没有足够的钱支撑自己打点上下,以便说服国家的君主去获得一官半职,因此暂时投在了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做一个门客。年轻人往往少不经事,不懂得社会的规则,恃才傲物是他们的通病,范睢就是这样,并且为此得罪了魏国的上层大佬。有一次须贾和范睢一起出使齐国,齐王单单送给了范睢礼物,这引起了须贾的嫉妒,一个门客的声势超过了主人,注定要有无妄之灾的。
须贾回到魏国后便给魏国国相打小报告,说范睢里通外国,先是用鞭子狠狠的打,打完以后又扔到厕所里让众人羞辱他,对当时注重名声的士人来说这真的是奇耻大辱。范睢忍了,他求当时看厕所的人救了他一命,也正是这次屈辱改变了他。我认为这次变故让范睢形成了有仇必报,有恩必回的性格,他牢牢记住自己身上肩负的仇恨,像一只猛虎一样独自舔好自己的伤口,等待反扑的机会。
二、艰难入秦被轻视,靠野心和智慧扭转局面
秦使王稽到魏国出使,这对于范睢来说是一次机会,他通过关系获得了和秦使谈话的机会,凭借着对世事的洞察打动了秦使,秦使答应带他入秦。进入秦国后,秦昭襄王对当时的别国人才不太相信,因此冷落了范睢一年,为什么?秦国国君不是一向虚高位以待大才吗?
我认为主要是这时的秦国四处出击,屡屡取得成功,才不会过多搭理这些人。后来秦国内部陷入困顿,外戚权力过大影响国家利益,矛盾开始暴露,秦昭襄王变得非常重视范睢的进言,并且亲自三次问范睢治国谋略,范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封秦王为国相。
范睢当上国相后,为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拉拢韩魏等国,不断的削弱其他强国的力量。此后,范睢在秦赵长平大战的时候使用反间计,迷惑年幼的赵王临战换将,最终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胜利,奠定了对六国强势的格局。
在秦国国内,范睢劝秦国严格整顿穰侯以及太后的势力,这样才能集中国内的力量,与各诸侯国争霸。秦昭襄王想做霸主,干脆利落的采用了范睢的方法,驱逐了魏冉,废了太后,由此秦国国力更盛。
我认为能够范睢忍别人不能忍的羞辱,静静地等待机会的到来,最终凭借着勇气和胆识获得了秦昭襄王的信赖,是个人人生修炼达到一定境界的必然结果。好多人对于范睢的人品有些深深地质疑,我认为他们是不了解范睢受过的苦痛,没有经历过跌入谷底的感觉,当你被一个人丢入谷底,又被另一个人送上顶峰,你会怎么对待这两个人呢?每个人基本会是和范睢一样的做法。但是范睢在后来为了个人得失构陷白起致使秦国将星陨落,实在是把权力看的太重,后来秦惠文王说他不是伪君子而是真小人算是对他最合适的评价了。
百发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后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对外,为达到兼并六国,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统一天下。
对内,昭王又按范雎的谋划,实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扩展资料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他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