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文臣出身的于谦,以武扬名最后却被冤杀

以史为鉴 2023-06-25 23:29:19

文臣出身的于谦,以武扬名最后却被冤杀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于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他本是文臣,却以武扬名。终其一生只指挥了一场战役,却凭这场战役,跻身千古名将行列。也是因为他,历史上铁骨铮铮的大明王朝躲过了它的第一次灭顶之灾。 他就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可是,这位可歌可泣的忠臣,最后却落得个被冤死的下场,让人蹉叹不已!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正统元年(1436年),明宣宗驾崩后,刚满九岁的皇长子朱祁镇即位,史称明英宗。英宗年少贪玩,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分四路大军大举南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明英宗也被也先所俘。

英宗于土木堡被俘,京师震惊,群臣失措。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 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郕王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朱祁钰于是即帝位为明代宗。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明代宗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

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于谦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出阵势,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不久,历史上有名的北京保卫战打响,也先战败被迫退兵。也先败退出长城之后,觉得继续扣留英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把他放了回来。明代宗把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宫“颐养天年”。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而太子这时已经早逝,皇位继承权发生了问题。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结了起来,在正月十六日凌晨发动政变。石亨带领亲军一千余人,借加强防守之名,混入皇城(紫禁城外,地安门、安天门以里的城区),推倒南宫的宫墙,拥着英宗登上御辇到东华门外。守门禁军见是太上皇,不敢阻拦,石亨挥军直入东华门,扶英宗入奉天殿。

这时天已启明,群臣进宫早朝,见英宗已端坐在宝座上,均大吃一惊。英宗安抚群臣说:“景泰帝病重,大家迎我复位,你们各安其事,各安其位吧。” 早朝的钟鼓声惊动了病榻上的明代宗,他得知英宗复辟的消息后已无计可施了。英宗废明代宗为郕王,又过了一个多月,明代宗病故,享年三十岁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复辟功臣,紧接着又捏造了于谦“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将于谦逮捕入狱。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往刑场,北京百姓闻之,夹道痛哭,行刑之时,巧逢阴云蔽天,可谓天怒人怨。 抄查于谦私宅时,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室仅遮风雨,四壁萧然,除了书籍之外,家无余资。锦衣卫的士兵见之,不禁潸然泪下。

史载于谦性刚直,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及其籍没(即抄他家的时候),家无余资,唯正屋奉帝(代宗朱祁钰)所赐蟒袍、剑器。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有指挥朵儿者,本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把酒祭之矣),恸哭。吉祥怒,鞭之。明日复酹奠如故。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古诗石灰吟的解释?

诗人朝代:明朝。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译文】
经历千锤万凿而出了深山,
经历烈火焚烧也如同平常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间。

【赏析】
本诗选自《忠肃集》,为诗人年青时所作。这是一首咏物诗,但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前两句主要写石灰的烧制暗喻若要做不平凡的人,定要经历“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般的考验。后两句议论是石灰的自白,点明石灰石甘愿经受此考验心态和原因: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的本色留在人间。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于谦青年时代写的这首诗果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石灰吟》背景资料: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的时候,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完全可以接受其他朝中政要的建议,将明都南迁。可考虑到京城百姓的安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而《石灰吟》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可当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1457年2月,于谦却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于谦一生为国为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石灰吟》中的石灰不正是于谦的人生写照吗,而“吟”既是对于谦的赞美,也是对于谦的悲壮牺牲而感到惋惜。

于谦拯救了大明王朝,为何最终却以谋反罪被诛杀呢?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人趁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迎立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大肆犒赏帮自己复辟的“还乡团”成员。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恩报完了,接下来接该报仇了,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时任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一生为官三十余载,勤勤恳恳,公正廉明,刚直不阿,深得民心,且“挽狂澜于既倒”,在景泰元年(1450年)率军成功地保住了北京城,堪称不世之奇功。

然而,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又建有不世奇功的功臣,却又为何被新帝判斩立决?

于谦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新科进士,一路官运亨通,不过十年的时间,便已升任正三品兵部右侍郎,足见其才能出众。

于谦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当时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于谦随明宣宗亲征。朱高煦归降后,明宣宗派于谦去数落朱高煦的罪行。虽然还只是一名七品御史,但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骄悍的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

经此一事,明宣宗自然看出于谦是个人才,开始有意栽培这位小御史,于是经常派他出使地方。而于谦也确实不负厚望,每到一地平反冤狱,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拥戴。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宦官王振借皇帝的权势作威作福,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甚至,官员每当回京述职时,都要给王振送上见面礼,然而,于谦每次回京都是两袖清风,从不送礼讨好这位天子跟前的大红人。

此于谦非彼于谦

对于不给面子的于谦,王振自然是怒不可遏,少不了要给于谦吃点苦头。于是,他指使自己的党羽将于谦诬陷下狱,准备拿于谦开刀以儆效尤。只是,于谦才能卓著,品德高尚,不仅有大批官员和百姓为其求情,连皇室的一些亲王也纷纷上书为于谦辩护,引得王振只好就此作罢。

此后于谦一如既往,从不抱这位王公公的大腿,还写了《入京》一诗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为了建功立业,挟持明英宗亲征。王振不过一介内侍,丝毫不懂军事,结果不言而喻。

经此一战,明军五十万人全军覆没,大明王朝的精锐损失殆尽,明英宗本人亦如北宋徽、钦二帝,沦为异族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也先率领蒙古大军挟持明英宗一路叩关南下,直抵北京城下。此时的大明王朝,皇帝成了异族的俘虏,人心浮动,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少朝臣贪生怕死,纷纷建议南迁以避此祸,侍讲徐珵(即徐有贞)便是鼓吹南迁的代表者。

值此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厉声训斥朝中那些建议南迁的人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留守北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一介书生的于谦,尽管此前从未上过战场,但他却抱着必胜的信念走向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场。尽管双方兵力悬殊,但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也先的侵略大军没有讨得丝毫便宜,被守卫北京城的军民一顿胖揍,狼狈地退回了关外。

作为保卫北京城的主帅,于谦的功劳不言而喻。

1449年的大明王朝,古老的北京城上空乌云密布,皇帝沦为蒙古人的筹码,“黑云压城城欲摧”,大厦将倾,若是没有于谦,我们实在没法想象明朝的国运究竟会如何。一旦真的南迁,等待大明帝国的又将是什么呢?

情况好的话,也不过是像几百年前的南宋那样,从此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从此,大明帝国的历史被截为两段,一半叫“北明”,另一半叫“南明”,与两宋的命运如出一辙。

甚至,若是糟糕的话,明朝灭国之祸只在旦夕之间,到那个时候,蒙古人将重新占领中国,统治天下。

如此看来,于谦不仅是大明帝国的拯救者,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可是,这位挽救了大明江山与天下百姓命运的大英雄,却收到了先后两位皇帝极其不公正的待遇。一个对他百般猜忌,另一个最终将他冤杀。

对于谦百般猜忌的那个人,叫做朱祁钰,亦是于谦一手扶上皇帝宝座的景泰帝。

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俨然就是整个王朝的主心骨。鉴于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正统皇帝朱祁镇还在蒙古人手里,太子朱见深又还年幼,于谦主张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并于同年改元“景泰”。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尽管于谦的品德节操天下有目共睹,然而还是避免不了皇帝的猜忌。虽然朱祁钰看起来对于谦所奏之事无所不准,但是他内心从来都没对于谦放心过。

更可笑的是,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在深宫之中听到朝贺的钟声,竟然问身边的人外面发生这么大的动静,是不是于谦谋反了。

天若有灵,朱祁钰若是在九泉之下见到先他而死的于谦,不知是否会羞愧难当?


朱祁钰对于谦也是猜疑防备

如果说朱祁钰不信任于谦只是历代帝王固有的疑心病在作祟,那么,朱祁镇诛杀于谦就是赤裸裸的恩将仇报了。

当初,朱祁钰登基后将哥哥朱祁镇遥尊为太上皇,由于担心朱祁镇回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朱祁钰对自己的皇兄置之不理。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人精,自然猜透了新帝的心思,一时间众人纷纷与朱祁镇这位旧日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划清界限,唯恐触怒了新皇。

然而,为了国家的颜面,于谦冒着得罪新帝的危险,极力斡旋,几番谈判,终于派人将这位在塞北饱受风吹日晒的太上皇接了回来,逃离了蒙古人的虎口。

而这位太上皇重新登上皇位后,竟然将帝国的再造功臣、自己的大恩人于谦投下监狱,多么讽刺啊!

于谦为官几十年,从无劣迹,尤其是北京保卫战后,声名远播,更是深受天下人爱戴。

为了杀掉这个大功臣,朱祁镇和他的那些还乡团可谓是煞费苦心啊,先是诬陷于谦迎立外藩,查无实据后,徐有贞和石亨等小人竟然干脆给于谦安上一个“意有之”的罪名。言下之意就是,于谦迎立外藩虽然查无实据,但是他心里有这种想法。

徐有贞和石亨之流的卑劣阴毒暴露无遗,其无耻程度至此,也只有南宋奸相秦桧陷害岳飞时所言的那句“莫须有”可堪比拟了!



朱祁镇不仅蠢,还是个恩将仇报的白眼狼

岳飞被奸臣诬陷时,尚有老将韩世忠挺身而出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可惜,于谦被冤枉下狱的时候,朝堂被新皇帝和他的还乡团弄得乌烟瘴气,再无一人敢出来发出震聋欲馈的声音——意有之三字何以服天下?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


悲哉,于忠肃公,一代名臣,竟死于昏君与小人之手!

抄家的官员不甘心,他们在于谦的家中翻箱倒柜,掘地三尺,誓要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最终,他们看到了一个被上锁的箱子,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

然而,他们再一次失望了,因为箱子里面除了一把宝剑和一件蟒袍,再无其他。这两件东西还是当初景泰帝为了表彰于谦保卫京城的功绩而赏赐给他的,于谦接受赏赐后就恭敬地保存了下来,从未拿到人前炫耀。

前来抄家的人惭愧地退出了以前的府邸,因为他们知道,于谦——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伟大的人!

纵然被皇帝辜负,纵然一腔碧血染红刑场,于谦却从未后悔过。

这一生,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公无私,坦坦荡荡,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与百姓,他是大明王朝的再造功臣,亦是我们整个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秋过后,功与过任后人评说,于谦的清白尚留人间,永远不朽!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被冤杀,为何抄家的锦衣卫落泪?

因为于谦可以说在做官的时候威望非常的高,一方面是受到皇帝的忌惮,另一方面则是皇帝公报私仇,所以当时被人污蔑说要造反之类的,可以说皇帝连调查都没有就直接把他锒铛入狱问斩了,但很多人都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没办法,明英宗下令要处斩,即使很多人求情都没有用,而且去抄家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家里几乎什么装饰都没有,唯一的装饰品还是皇帝赠予的蟒袍和宝剑,所以锦衣卫因此才会落泪,主要是明王朝又失去了一个忠臣。

于谦可以说是明王朝的忠臣,一心报国,最后却落得被君王处死的下场,着实是令人无奈,对于明王朝历史有所了解的往往就都知晓,偌大的王朝,本来实力雄厚强大的,却因为君王的昏庸无奈,使得整个国家慢慢的衰败下来,这里所说的君王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了,可以说他当政期间就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明英宗早期当政的时候因为有太后垂帘听政,朝堂上又有三杨三位大臣帮忙处理朝政,可以说国家一片欣荣,但随着太后和三杨几位先后去世后,这位皇帝的真面目就慢慢的体现出来了,可以说是信任宦官,导致整个朝堂上是乌烟瘴气。

当时因为明英宗过于信任太监王振,可以说任由他胡作非为,甚至后来瓦剌南下入侵,王振居然还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这也就算了,明英宗居然还让他掌管军队,可以说一个不会打仗的人怎么能够大胜仗,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他的瞎指挥,导致几十万大军基本都形成不了战斗力,甚至还被2万瓦剌士兵打得是惨不忍睹,甚至就连明英宗因此也是被俘,国家的统治者被俘,再加上敌人又快打进来了,这时候于谦可以说是挺身而出,一边调兵遣将前去抵挡,另一边则是拥护朱祁钰登基,也因为于谦的存在所以才得以力挽狂澜。

因为明英宗被俘的时候瓦剌也先拿着他威胁明王朝索要钱财于谦没有理会,还有就是明英宗回到明朝后虽然被尊为太上皇,但是没有一丁点权力,甚至还被幽禁起来,可以说他把这些过错全部都推到于谦身上,因而在他复位后第一个拿于谦开刀,使得这么一位忠君爱国之人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着实是可悲可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7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