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孔融让梨家喻户晓,那个吃了大梨的哥哥后来怎么样了

众妙之门 2023-06-25 21:37:26

孔融让梨家喻户晓,那个吃了大梨的哥哥后来怎么样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孔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孔融让梨”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真实的道德教育故事,说的是东汉末文学家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一点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并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世说新语笺疏》)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在小的时候就因诵读《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而熟悉。而且,孔融还是大圣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可谓是名门之后呀。

孔融长大后的故事我们大家也基本熟悉,可是,你知道那位吃了大梨的哥哥长大后的故事吗?

孔融的哥哥名叫孔褒,比孔融大三岁。在孔融16岁时,东汉爆发了党锢之祸,名士张俭因揭发宦官侯览及其家属在当地的罪状,却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张俭被迫流亡。

据《后汉书·张俭传》记载:“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张俭一路逃亡,官府一路追捕,张俭经过住宿的人家,因此被牵连而处死的人数以十计,甚至宗族亲戚都被杀害。

清末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张俭”望门投止说的正是这回事。

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张褒也是好朋友,张俭情急之下曾逃到孔府,那天碰巧孔褒不在,16岁的孔融出来迎客。

张俭看到孔融太小,就没说实话,但聪明的孔融看到张俭神色慌张、欲言又止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有什么为难的事,就对张俭说:“我哥虽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吗?”

张俭听了孔融说的话,心里踏实下来,就在孔府里躲藏了几天后,又找了个机会,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向官府告发了张俭曾逃匿在孔家,官府正郁闷着抓不到张俭呢,就把孔褒、孔融兄弟二人拿下,并且审问他俩,是谁擅自藏匿并协助张俭逃跑的?

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认罪;孔褒却说张俭是我朋友,他是来求我的,和弟弟孔融没关系,坚持要由自己服罪;而孔母也说她是家长,她该对此事负责,结果闹成了“一门争死”。

郡守无法裁决,就上报了朝廷。朝廷一看乐了,真不愧是孔家后人,互相这么忠诚孝悌而又仁义,但是,这犯的事儿总得有人负责啊,最后就治了孔褒的罪,孔褒也因此而被处死。

孔融小时候让哥哥吃大梨,长大后仍然争着替哥哥认罪,虽然最后没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来。

孔褒作为哥哥,小时候吃弟弟让出来的大梨,长大后又和弟弟争着认罪,虽然张俭藏在他家中,他并不知情,但事情败露后,朝廷要问责杀人的时候,孔褒仍争着认罪,他们兄弟俩这种友爱互助的精神也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民间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将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聪明,也很懂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就是分享。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文言文孔融让梨原文

1. 孔融让梨 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白话文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 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孔融让梨故事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参考资料:/link?url=gvQMPN7EWP8wPkkRw *** MgOlHx-Pprcc8TJkWCwmelKNED4NIKuKIhTpv-rwm17p4MQiWka8vM9XjBxj8K1oGd_。

2.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让梨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编辑本段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

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

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

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

“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

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编辑本段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

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

最终孩子们长。

3. 文言文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4.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扩展资料: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5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