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这背后有什么由来

以史为鉴 2023-06-25 21:31:18

在我国远古时期,由于医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生病了通常认为是神明的降罪,所以就会请巫师来驱邪辟凶,用巫术治病,因而那时的人们处于巫医不分的阶段。我们从医字的两个繁体字“醫、毉”也可以看出来,其中一个字下面就是“巫”字。

直到春秋时期开始,巫、医才逐渐分开,并开始出现专科医生。即使如此,那时人们也不是把医生称作为医生,而是有五花八门的叫法,如杏林、悬壶、太医等。

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时期编撰的《唐六典》中,其中有文记载:“医生四十人”,但在这里的医生,也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医生,而是指一些学习医药的学员。

到了宋代,随着我国社会的空前发展,医药事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当时的朝廷设立了太医局和御药房,并设有官员专门负责宫廷内的医疗工作。

在民间,朝廷也设立了专门的疾病治疗机构,称为惠民局,由朝廷派出的官员负责百姓的疾病治疗。其中,负责治病的官员根据医治的专科性质又分为食医、疾医、金创医,分别负责百姓的食物安全、疾病治疗和受伤后的救护。

也就是从这时起,人们把医生这个职业称为“大夫”或“郎中”。“大夫”和“郎中”本来是古代的官职名,怎么又成了医生的代名词了呢?

其实也简单,在宋朝以前,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职名,各个朝代都有使用,但各个朝代的对于官阶的使用又不统一,以宋朝为例,朝廷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一级官员称为尚书,二级官员称为侍郎,三级官员称为郎中,四级官员称为员外郎。

太医院在朝廷的编制大体虽然与六部平级,但毕竟分量不一样,为了区分,太医局的一级官员就称为大夫,二级官员称为郎中。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的尊敬,开始以“大夫”和“郎中”这样的高级医官名称来代指医生,并将这种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我国民间北方人普遍称医生为“大夫”,并且还将“大”字的音读成[dài],以与官职里的“大夫[dà fū]”相区别;而南方人则普遍将医生称为“郎中”。

此外,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古人把坐堂看诊的医生叫大夫,而把行走于江湖行医卖药的医生叫做郎中,正所谓有“江湖郎中”的说法,而没有“江湖大夫”的称呼。

相比较而言,“江湖郎中”一般能够根据对方家庭情况而酌情收取诊疗费,对一些穷苦人甚至还免收医药费,因而大部分郎中在乡间有较高的声望。

在我国古代职业排序的“九流”的多个版本中,医生这一职业一直稳居中九流第二位,仅次于举子。古代的读书人不是都有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语)的志愿吗?

时至今日,“郎中”的称谓已经比较少见,而“大夫”一词仍被人们用来称呼医院里的医生们,毕竟,“大夫”一词在宋代是属于太医局的一级官员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