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丕三次兵发广陵,每次结果分别怎么样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19:49:34

曹丕三次兵发广陵,每次结果分别怎么样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曹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三国时期,曹操、曹丕父子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早年的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处征战,已基本统一我国的北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并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自己登基,又改元“黄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正式建立了魏国。

此前,东吴的孙权因奇袭荆州后又斩杀关羽,害怕刘备报复,而向曹丕称臣。可是当曹丕向孙权索要其长子孙登入魏为质时,孙权却一再拖延,最后竟因“夷陵之战”大破刘备后而复叛。

曹丕大怒之下,颁布《伐吴诏》:“孙权小丑,凭江悖暴,因有外心,凶顽有性。故奋武锐,顺天行诛……接舡以水攻阵,六军以陆横击。征南进运,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

第一次兵发广陵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张辽从广陵(今江苏扬州)——丹徒(江苏镇江)一线进攻。

当时的张辽已有病在身,但孙权听说“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前来,对属下说: “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张辽率大军至广陵后,与吴将吕范隔江对峙,夜间,吴军遭遇暴风,战船倾覆,缆绳漂到曹军大营,张辽看准机会,率领将士对吴军发起进攻,斩杀俘虏数千人,吴军大败。

战后张辽却病情加剧,一代名将就此病逝于长江北岸的江都。曹丕得到消息后大哭,不久又因东吴固守江陵,难以攻下,只得下令退兵。

第二次兵发广陵

黄初五年(224年)七月,曹丕东巡许昌,准备亲征孙权,侍中辛毗劝谏说:“天下初定,便大举兴兵,势必会使刚刚得以恢复发展的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当年武皇帝(指曹操)多次南征,都因江海湖泊阻挡不见成效。如今军力并不比当年强盛,不如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待民富国强之日,自可一举灭吴。”

曹丕问道: “依你的意思,是要把孙权这个后患留给子孙了?”

辛毗回答说: "从前周文王之所以把商纣王留给武王去消灭,就是因为他知道时机尚未成熟。”

曹丕不听劝谏,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自己又再次统兵十万南征。

八月,曹丕亲自乘龙舟指挥水军,沿着蔡河、颖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九月,曹丕抵达广陵,准备渡江大战。

东吴方面,孙权采取徐盛的建议,在竖立的木桩上包起苇席,做成假城池和望楼,分布在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至江乘二县沿岸,连绵相接,长达数百里,一夜之间全部建成,又在长江上布下许多舰船,往返巡航。

曹丕在江对面看到后,无奈地说: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当时的长江水位迅猛上涨,曹丕所乘坐的龙舟,在狂风大浪中上下颠簸,几乎被巨浪掀翻。

曹丕发出叹息说: “魏虽有武骑干群,无所用也。”

然后,曹丕下令退兵。十月,回到了许都。

第三次兵发广陵

黄初六年(225年)八月,曹丕第三次兵发广陵,尚书蒋济上表说冬季水路很难通行,曹丕依然不听。

十月(古代所记载的时间都是农历),曹丕在长江边上检阅部队,当时魏军有十余万,旌旗达数百里,大有渡江之势,孙权在南岸严阵以待。

当时由于天气寒冷,江边甚至有结冰,战船无法进入长江,曹丕看见长江波涛汹涌,再次发出叹息: “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然后决定退兵。

然而,东吴大将孙韶却派遣将领高寿等人率领五百敢死士兵,在曹军的退路上设伏,并于夜间发起进攻,缴获了曹丕的副车、羽盖等物,曹丕受到了惊吓。

曹丕三次亲征东吴,都无功而返。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逝于洛阳,年仅40岁,再也没有机会消灭东吴了。

有趣的是,在正史中的曹丕三次兵发广陵,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采取了合三为一的方式,他把曹丕三次征吴的过程凝结为一个故事,即小说中的第六十八回“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该章浑然天成,读起来丝毫感觉不到有捏合的痕迹,由此可见罗贯中先生文字功底之深厚。

曹丕率领十万大军伐吴,结果遇到什么尴尬事,不战自退?

曹丕率领十万大军伐吴的时候,要经过长江,可是天气突然变得很冷,天上还下了大雪,水面都结冰了,准备充足的曹丕因为天气的原因不得不无功而返。曹丕是曹操之后魏国的接班人,他实现了曹操没有完成的梦想,他逼着汉献帝禅位,曹丕终于建立三国之中的第一个国家魏国,曹丕成为了魏国的君主。曹丕继位之后,一心想要超过自己的父亲,在国内推行了新的国政,激发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对外也是不断的向东吴发动战争,想要灭掉东吴。

曹丕继位之后,就一直在对东吴用兵。曹丕第一次从广陵进攻东吴,东吴根本就不惧怕魏国,做了充分的作战准备,东吴以逸待劳,长江水位不断上涨,更加有利于东吴的军队作战。东吴的水军实力本来就强于魏国,在地形的帮助之下,长江天堑挡住了强大的魏军,曹丕虽然有着强大的陆军,但是在长江天险面前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回去在做谋划。

曹丕回去之后,对于东吴这块肥肉一直都是念念不忘。曹丕一直酝酿下一次军事行动,在魏国休养生息之后,终于等到了一个时机,曹丕再次带着几十万的军队打算攻打东吴,当时天气太过寒冷,水就结冰,虽然曹丕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没有想到天气突然变化,曹丕又在一次取消了计划。

曹丕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君王。他继承了曹操的遗志,也希望统一天下,但是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任何条件都有可能改变战场的局势,曹丕两次征讨东吴都因为天气的原因无功而返。?

曹丕即位后,为何屡次攻打东吴,却对蜀国坐视不理呢?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之后,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由此,曹丕正式登基称帝,促使曹魏取代了东汉王朝。在即位之后,曹丕自然希望可以实现曹操一统天下的夙愿。


彼时,东吴和蜀汉成为曹魏的主要对手。而就东吴和蜀汉来说,后者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可以说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了。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从柿子要捡软的捏的角度出发,曹丕应该先消灭较弱的蜀国,再试图吞并东吴,从而结束三国时代。那么,问题来了,曹丕称帝后,为何追着东吴打,却对实力最弱的蜀汉只守不攻?

在曹丕的一生中,三次征讨东吴,却没有一次攻打蜀汉,也即对后者坐视不理。曹丕第一次伐吴,发生于公元222年到公元223年期间。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三路出师。此战, 魏军东路由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须坞,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在此之后,公元224年八月,曹丕治水军,九月至广陵。不过因为没有合适的机会,第二次进攻没有爆发什么战斗。


公元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师,十月行幸广陵故城阅兵,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在第三次伐吴时,孙韶派部将高寿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加上天气寒冷,所以也是无功而返。基于此,曹丕一生中三次讨伐东吴,只要第一次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没有什么斩获。就曹丕来说,之所以屡次攻打东吴,却对蜀国坐视不理,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这是因为曹丕对于孙权的背叛非常不满。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因此,从名义上来看,因为孙权主动向曹魏称臣,所以,东吴可以说是曹魏的藩属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孙权俯首陈臣,是因为偷袭荆州,杀害关羽,一下子得罪了刘备,为了专心对付蜀汉所以才使用的权宜之计。所以,夷陵之战取得胜利后,孙权就对曹丕阳奉阴违了,乃至于公然背叛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相对于老谋深算的孙权,曹丕显然是年轻气盛,对于孙权的背叛可谓十分不满。进一步来说,曹丕很可能认为,今天不教训孙权,万一明天还有其他人背叛自己呢?

由此,为了立威也好,发泄愤怒也罢,曹丕决定先拿东吴开刀,这是曹丕称帝之后,多次进攻东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长江之险,这是二者可以立足的重要条件。但是,长江之险可以通过建造船只,打造水师来破解,而山川之险,则是汉末三国时期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在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钟会的10多万大军,就是突破不了蜀汉在剑阁的防线,这是因为剑阁的山川之险,是骑兵和步兵都不能逾越的。如果不是邓艾兵行险着,蜀汉完全可以继续坚持下去。而就东吴来说,长江防线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夺取荆州后,东吴的防线实在太长了,只要有一点疏忽,都会被曹魏大军凿出一个缺口的。事实上,在曹丕第一次伐吴时,江陵等城池就处在被攻破的边缘。


最后,除此之外,经过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后,东吴的势力正处在上升阶段。如果不能遏制这一势头的话,东吴对曹魏的威胁,显然是比较大的。从地图上可以发现,东吴想要进攻东吴,既可以从荆州出发,也可以从江淮一带出兵。但是,蜀汉想要攻入到曹魏腹地,则需要先经略雍凉,再攻打关中,最后才能直指洛阳,考虑到蜀汉的实力,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目标。

特别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哪还有什么能力来威胁曹魏。在此之后,是诸葛亮力挽狂澜,直到公元228年,刘备去世5年后才发动北伐曹魏之战的。所以,从曹丕的角度来看,蜀汉短时间内不会威胁到曹魏,但是,东吴如果不削弱的话,很可能会继续增强,这才是一个现实和紧迫的威胁。


打个比方,好比有两处火情需要处理,一处相隔甚远,暂时不会怎么蔓延,另一处则是火烧眉毛了,自然要先解决身边的威胁了。在夷陵之战后,东吴一度拥有了趁势吞并益州,消灭蜀汉的想法,特别是一些前线的将士,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如果真的放任东吴吞并益州,到时整个天下的格局都会出现改变的,这是曹丕不可能接受的局面。为此,曹丕即位后,选择追着东吴打,却对实力最弱的蜀汉只守不攻。

第三次濡须之战

第三次濡须之战

背景

公元221年,面对蜀汉的军事压力,孙权承认曹丕代汉的合法性与曹魏的正统性,奉还被俘虏的降将于禁等人,以诸侯身份与曹魏称藩结盟,受魏封为诸侯王吴王、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的官爵。孙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保护。

而蜀汉于222年的猇亭之战(即夷陵之战)战败后,蜀汉和孙氏重建关系,孙权与曹丕联盟寻求保护变得失去意义。曹丕索要孙权长子世子孙登为质,使双方关系急剧降温。曹丕试图破坏刘、孙外交。222年十月,孙权再次宣称独立于魏。曹丕认为孙权背叛自己,因此用兵伐吴。

魏计划沿长江三路攻吴。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上军大将军曹真攻江陵、南郡,征东大将军曹休、镇东将军臧霸攻洞口,大司马曹仁攻濡须口。曹魏与孙吴之间的洞口之战、江陵之战及第三次濡须口之战由是爆发。

战役

公元223年,曹仁率曹魏伐吴的东路军到达濡须口。曹仁扬言攻打羡溪,诱吴濡须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军径奔濡须,真正攻打羡溪的其实是散骑常侍蒋济率领的偏师。朱桓将军队派往羡溪后,曹仁率领的曹魏东路军主力已经杀到。当时,朱桓派往羡溪的军队,已经距离濡须口七十里,朱桓来不及追回这支部队。

在濡须口,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诸将害怕。但朱桓却自认为用兵胜过曹仁,并表示即使魏帝曹丕亲来,他也不惧怕,命令诸将一起坚守濡须口。

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诱曹仁来攻。曹仁以为濡须城几乎无兵,派儿子曹泰攻城,将军常雕、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蒋济认为吴军据有西岸而船队又在中洲上游,进兵中洲就如自投地狱之中,警告曹仁,这样做是败著。曹仁不听,亲率万人留在橐皋为曹泰等人后援。

朱桓派别将严圭等击常雕,亲自拒曹泰,曹泰中伏后烧营而退。曹泰退军后,朱桓及部将率军斩杀常雕,生擒王双,魏军溺死及被杀者千余人。朱桓因而得以喘息,为追回派去救羡溪的军队赢得时间。曹仁亲自率军围城,朱桓重整军队守御。激战数月后,因魏军疾病和伤亡严重,曹丕令曹仁撤军。于223年,第三次濡须之战以曹魏的失败结束。

后续

孙权利用自己和曹丕的结盟实现了避免孙吴两线作战的目的,随后,孙权又依靠自己的势力实现独立,但曹丕长期以来都无可奈何。在濡须口之战的败北同时,其他几路曹魏伐吴军队也先后败回。之后,曹魏和孙吴爆发广陵事变,曹魏军队依然无法渡过长江,灭亡孙吴,双方形成僵局。后来晋朝南下才灭亡东吴,统一全国。

并且,在刘备死后主政蜀汉的诸葛亮则派了邓芝出使吴国以图恢复吴蜀联盟,邓芝此番出使终让孙权与曹魏断绝关系,改与蜀汉连好,并以张温回使蜀汉。吴蜀联盟对抗曹魏的形势自此一直维持至蜀汉灭亡。

进攻濡须口的主帅曹仁于223年三月去世,被谥为忠侯。蒋济因为劝谏有功,接替曹仁的位置,成为曹魏的重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2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