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汪大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约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父母钟爱,望其长大成才,故取《论语》中“焕章”为其字。后来,汪大渊不负众望,果然成为著名的元代民间航海家。
青年时期的汪大渊曾游历了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当时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
当汪大渊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满目的中西奇货,堆积如山;港湾里还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特别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讲述的各种域外风情,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汪大渊的好奇心,促成了他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搭乘泉州港的一艘远洋商船,开始了第一次海上远航。
汪大渊的这次航行,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
这次航海之行主要以印度洋区域为主,历时四年,元统二年(1334年)夏秋间,汪大渊才返回泉州。
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 年),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
汪大渊这两次随商船游历东、西洋许多国,所到地方,皆记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
远航回国后,汪大渊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长官达鲁花赤偰玉立命主修郡志的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郡名),以泉州为市舶司所在,系海外各国人物聚集之地﹐对各国风土人情应有记录,遂请汪大渊著《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
后来,汪大渊回到久别的故乡南昌,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单独刊印,从而得以广泛流传。但《岛夷志》一书却在元末兵乱中大部分散失,明朝后终于失传。
《岛夷志略》选择重要地方立以条目,全书共100条,除最后一条“异闻类聚”系得之于传闻或其他书籍外,其余99条,“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材料详实。
《岛夷志略》书中分条记述各地山川、习俗、景观、物产、贸易、趣闻等项目,所记载的外国地名多达200多个。
《岛夷志略》还是最早使用“东洋”和“西洋”两个地域概念的一书。
《岛夷志略》不仅为以后的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是研究元代的海外贸易、中外关系及这一时期亚、非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
六十多年后,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航行路线与汪大渊的路线大体相同。
汪大渊的两次出海航行,游历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地,行程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其游历之远,记录之详,是他之前留有姓名的中国航海家们所无可匹敌的。
《岛夷志略》是一部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古代世界地理志。唐代僧人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那烂陀即以新的世界佛教中心地位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而《岛夷志略》是14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重要资料,其卓越的文献价值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东、西两洋历史地理交通的必读书籍,对后世的各类古代海道交通著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朝时来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世人皆知,马可·波罗所写的那部游记让西方熟悉了东方的大国,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而鉴于汪大渊所著的这部《岛夷志略》,让西方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22位粉丝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姓汪的人很少,我很少见到。那,汪姓是怎么来的?现状如何?我决定对汪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汪姓来源及人口数。
2、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汪姓在各姓中的排名。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汪姓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体 内 容
上网 汪姓的来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是防风所改。外族的改姓、 分化也是来源之一。
上网、书籍、报刊 历史上的汪姓名人 汪端、汪藻、汪道昆、汪延讷、汪元量、汪伯彦、汪元亨、汪琬、汪士慎、汪由敦、汪中、汪海洋……
上网 汪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汪姓目前拥有人口五百三十多万。
书籍…… 汪姓排名…… 汪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8位,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七位的大姓。……
四、结论
1、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2、在历史长河中,汪姓人才辈出。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清代有医学家汪昂,散文家汪琬,书画家汪士慎,军机大臣汪由敦,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女作家汪端,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3、汪姓是中国当代排行五十七位的大姓,拥有人口五百三十多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八。
吴哥是行政和礼拜神君的中心。城市是以从印度传入并适应当地传统的宗教和政治观念为基础而设计建造的。从最初给这个城市命名为耶输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的耶输跋摩一世时代起,吴哥便是按照传统的印度宇宙论模式,在建筑布局上体现象征性的宇宙结构。城市向东围绕著一座作为中心的小山或金字塔式的庙宇,这是从建筑学方面顺著该地一座天然小山巴庚山(Phnom Bakheng)的地势建成的。在这个城市後来的历史上,作为中心的庙宇则完全是建筑学上的创造(即金字塔式庙宇),例如闍耶跋摩五世(968?6?51001)的披梅耶卡寺(Phimeanakas);伏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1050?6?51066年在位)的巴普翁寺(Baphuon);以及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作为中心寺的巴戎(Bayon)的佛教寺院,此时这个城市已经基本定型,并以吴哥通王城著称。庞大的贮水池、运河、沟渠系统是吴哥最初实行兴办水利和灌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
吴哥的许多大庙都反映了印度的宇宙论和神话主题,建造这些庙宇是为了提供礼拜的场所,使国王和其他王室成员确信通过礼拜能够与湿婆或这个领域中的其他卓越神祇成为一体,从而获得永生。例如,吴哥窟或许是最宏伟而且肯定是所有吴哥庙宇群中最著名的寺院,它就是苏耶跋摩二世王在12世纪作为一座巨大的陵庙而建造的,他的遗体安放其中,透过礼拜毗湿奴神而使他象征性地得到永生。
在古城灭亡和现代时期开始的4个多世纪中(即从15世纪初期至19世纪末期),人们对吴哥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吴哥窟,这处由小乘佛教僧侣接管并大致保存完好的古迹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在此期间许多来到柬埔寨的早期欧洲旅游者对这个「消失」的城市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法国殖民地政权建立後(1863),整个吴哥遗址成为热心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最初是独立研究,後来得到【请注意文明用语】资助的远东法国学校支持,一批有才能和献身精神的法国考古学家及语言学家开始了一项全面研究计画,逐渐积累了目前掌握的关于吴哥古城历史,并揭露及引导它的生活的迷人宗教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考古学家们还坚持了一项艰巨的重建计画,使古代庙宇群、贮水池和运河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它们原来的宏伟规模。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汪乃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汪乃贵犯了什么错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抗战时刘伯成的一二九师辖下有几个旅?几个团?旅长,团长都是哪些人?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下辖2个旅、4个团
一、385旅旅长王宏坤
下辖2个团:769团团长陈锡联、770团团长张才千
二、386旅旅长陈赓
下辖2个团:771团团长徐深吉、772团团长叶成焕
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385旅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唐天际;
769团团长陈锡联、政训处主任丁先国、副团长汪乃贵、参谋长孟惊宇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
386旅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
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
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辖各师留守部队特务营_诒け_骑兵营_⒅赜_后方总留守处_尾恐魅_肖劲光教导团团长张贤约。
历史上姓汪的成功人士有那些
行政界
汪广洋: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初著名诗人。官至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明朝洪武时期官员。
汪_: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汪_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
汪华:(公元587~649年)号英发,徽州绩溪瀛州汪村绩溪人(今安徽绩溪),唐朝时期因功封越国公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字彦章,饶州德兴人(今江西德兴),著名南宋文学家。
汪伯彦:(公元1071~1141年),字廷俊;祁门城里人(今安徽祁门)。著名宋朝大臣、宰相。
汪大燮:(公元1860~1929年),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大臣。
汪洋:(公元1920~2001年),陕西横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
汪易:(公元1916~1995年),原名王善德;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汪乃贵:(公元1905~1991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少川:(公元1915~2002年),安徽金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东兴: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江西弋阳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克明:(公元1906~1994年),湖北阳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洪清:(公元1911~1990年),湖北汉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祖美:(公元1915~1993年),江西上高野市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家道:(公元1916~1992年),安徽霍丘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振凯江西弋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运祖:(公元1915~今),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敬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汪汉国:揭阳九斗埔人(今揭西美德村)。著名全国劳模。1951年在潮汕组织第一个农业互助组,任组长。
汪多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汪国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督察部督考官。
汪启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三军大学海军指挥学院院长。
汪兴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中山研究院副院长。
学术界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伦:唐代有泾县人,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
汪应辰:(公元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玉山)。著名宋朝大臣、诗人、散文家。
汪元量:(公元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宋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诗人。
汪中:(公元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著名清朝学者、骈文学家。
汪文升:(生卒年待考),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诗人、书法家。
汪士铎:(公元1814~1889年),字梅村;江苏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历史地理学家。
汪士慎:(公元1689~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扬州八怪之一。
汪由敦:(公元1692~1758年),字师茗,号谨堂,晚又号松泉居士;著名清朝军机大臣,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汪中: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
汪硕:揭阳县京溪园美德村人(今揭西)。著名国家《军事理论》编辑。
汪乃贵怎么只是个少将呢?
战功的问题,陈锡联名将,战功自然不用提了,汪乃贵好象没打过多少漂亮仗
历史上姓汪的名人都有哪些?
汪广洋: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初著名诗人。官至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明朝洪武时期官员。
汪_: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汪_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
汪华:(公元587~649年)号英发,徽州绩溪瀛州汪村绩溪人(今安徽绩溪),唐朝时期因功封越国公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字彦章,饶州德兴人(今江西德兴),著名南宋文学家。
汪伯彦:(公元1071~1141年),字廷俊;祁门城里人(今安徽祁门)。著名宋朝大臣、宰相。
汪大燮:(公元1860~1929年),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大臣。
汪洋:(公元1920~2001年),陕西横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
汪易:(公元1916~1995年),原名王善德;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汪乃贵:(公元1905~1991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少川:(公元1915~2002年),安徽金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东兴: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江西弋阳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克明:(公元1906~1994年),湖北阳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洪清:(公元1911~1990年),湖北汉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祖美:(公元1915~1993年),江西上高野市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家道:(公元1916~1992年),安徽霍丘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振凯江西弋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运祖:(公元1915~今),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敬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汪汉国:揭阳九斗埔人(今揭西美德村)。著名全国劳模。1951年在潮汕组织第一个农业互助组,任组长。
汪多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汪国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督察部督考官。
汪启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三军大学海军指挥学院院长。
汪兴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中山研究院副院长。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伦:唐代有泾县人,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
汪应辰:(公元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玉山)。著名宋朝大臣、诗人、散文家。
汪元量:(公元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宋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诗人。
汪中:(公元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著名清朝学者、骈文学家。
汪文升:(生卒年待考),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诗人、书法家。
汪士铎:(公元1814~1889年),字梅村;江苏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历史地理学家。
汪士慎:(公元1689~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扬州八怪之一。
汪由敦:(公元1692~1758年),字师茗,号谨堂,晚又号松泉居士;著名清朝军机大臣,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汪中: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
汪硕:揭阳县京溪园美德村人(今揭西)。著名国家《军事理论》编辑。
汪大渊:江西南昌人。著名元朝航海家。
汪延讷:(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戏曲作家。
汪应辰: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汪昂:(公元1615~1695年),字仞庵,安徽休宁西门人。著名清朝医学家。
扩展资料: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汪姓
中国汪姓都有哪些将军
汪易少将(1916-1995):四川省阆中县水观镇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洋少将(1920-2001):陕西省横山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乃贵少将(1905年—1991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汪少川少将(1915年—2002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6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汪东兴少将(1916年—2015年),江西省弋阳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运祖少将(1915年—2015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克明少将(1906年—1994年),湖北省阳新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汪洪清少将(1911年—1990年),湖北省汉阳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祖美少将(1915年—1993年):江西省上高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家道少将(1916年—1992年),安徽省霍丘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坤舆万国全图》是绘制在明朝万历时期的世界地图,是中国国内出现的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当时的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万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传于现世。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许多人凭借此图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人已经对世界十分了解,甚至比欧洲人更了解世界。还有的人认为该图可以证明郑和发现了美洲和澳大利亚、南极洲。那么事实真的是怎么回事?小编来进行了一些客观的介绍。
一,大航海和中西方了解的世界范围在大航海运动兴起之前,中国人和欧洲人了解的世界范围都是大致相同的,这个世界范围包括整个亚洲和欧洲,以及非洲的北部。对于非洲南部是什么样子的,欧洲人不清楚,中国人也不清楚。
15世纪《纽伦堡编年史》中的世界地图:只有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
在明朝之前,中国人就已经了解了这个范围的很多信息。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对西域、中亚、西亚、南亚和罗马帝国有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了解东非海岸。到了元朝时期,海上道路和路上道路的畅通,使得中国民间对世界的了解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高峰一直到1840年之后才被超越。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就曾经航行到东非地区,而明朝郑和船队的路线,基本没有超出汪大渊航行的范围。
汪大渊的航行线路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的船队航行到了莫桑比克海峡,这是明朝舰队到达最远的地方。至于有的学者标新立异,说郑和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澳大利亚和美洲,这是没有证据的空谈。而明朝停止下西洋活动后,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居然发生了巨大的退步。如在嘉靖时期,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马六甲王国,阻断了中国和印度洋的贸易线路,但是明朝官员对此事并不知情。随后,葡萄牙商队就冒充马六甲的使团和明朝进行朝贡贸易,并且在中国东南沿海抢劫。直到1516年,嘉靖皇帝才知道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
新航路的开辟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如《郑和出使水程》一直被保存在兵部,也没有流传到民间,而朝廷官员也没有谁去翻开。成化年间,这些档案资料就消失了,有人认为是被车驾郎中刘大夏烧毁。万历二年(1574年),严从简写下一本《殊域周咨录》,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介绍。但是该书却是错误连篇,如认为苏门答腊就是大食国(阿拉伯),在安南越南藩朗东北,靠近雪山、葱岭;又说锡兰(斯里兰卡)是古代的狼牙须国(位于泰国),说苏禄(菲律宾西南)和琐里(印度东南)是邻国;甚至还说葡萄牙是喃勃利国(在苏门答腊岛西北角)更名。可见明朝后期的中央官员都已经不了解海外的世界。
明朝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就越来越多。1487年,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发现非洲最南端;1492年,西班牙派遣哥伦布航行到了美洲,不过当时哥伦布认为这里是印度;1497年,葡萄牙派遣迪亚士到达了印度;1522年,麦哲伦船队实现了全球航行。随后,欧洲的地图也开始扩大了起来。在16世纪中期,欧洲人画的地图上已经有了欧洲、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主要轮廓。
16世纪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
二,西学东渐和《坤舆万国全图》的出现西方人热衷于在世界进行了探险,一是为了经济利益,进行了殖民扩张;二是为了在世界传播基督教。当西方人发现了通往东方的道路后,他们就在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如葡萄牙占据马六甲、澳门;西班牙占据菲律宾;荷兰占据印度尼西亚和台湾等。同时,也有一批宗教人士来到中国,他们带着宗教和先进的物理、数学、天文和地理知识来到了中国,而利玛窦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利玛窦和徐光启
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当然,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曾经提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的说法,唐朝的僧一行也测量过子午线的长度。但是这些现象只是历史上的被淹没的水花,并没有泛起多大的波澜。中国人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都相信天圆地方,就连宋应星和王夫之也不赞成地圆学说。因此利玛窦的观点在国内遭到了士大夫无情的批判。中国人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慢慢知道了地球是圆的。
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载《月令广义》万历三十年秣陵陈邦泰刻本
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地球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利玛窦说“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夸耀成整个世界,并把它叫做天下”。于是,利玛窦试图绘制一幅地图来让当时的中国人了解这个世界。1584年,他在肇庆知府王泮的支持下,画下一幅西文和中文同时标注的《舆地山海图》。但是该地图一出现就很快遭到了非议。当时大臣魏浚痛斥利玛窦邪说惑众,欺负国人目不能见,足不能至,是画工之画鬼魅。而该地图中,中国没有出图世界中央,面积太小,也让人们难以接受。魏浚说“焉得谓中国如此蕞尔,而居于图之近北,其肆谈无忌若此”。
《坤舆万国全图》,1602 年李之藻原本地图的日本摹本。2009年美国詹姆士贝尔基金会购自一日本人私
利玛窦之后又将地图进行了改造。为了满足中国人天朝上国、中央之国的心态,他将他将福岛(即加纳利群岛)零度经纬线移到图幅中央,同时将中国移到图中部,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则分列在地图两旁。万历十三年(1585年),章潢编纂的《图书编》就收有这幅《舆地山海全图》和《南北两半球图》。此后利玛窦的传教获得了瞿太素、冯应京、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支持。1601年,利玛窦得以通过“进贡”的形势到北京呈献贡品,而利玛窦的贡品中就有《万国图志》一册。这幅地图很快得到了万历的欣赏。1602年,工部外郎李之藻出资刊行,改名为《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
李之藻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加入了大量中国的地名,使得中国的部分显得十分详细。1603年,利玛窦又经过一些修改,制定了出版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图《两仪玄览图》。李之藻刷印多份《坤舆万国全图》遍赠其友,其总数达到了数千份。
传入日本并经抄绘、上色的《坤舆万国全图》
在这个地球中可以看到,在南部有南极洲的样子。实际上,欧洲人很早就有了南极洲的概念,但是一直没有发现。利玛窦也根据自己想法在地球南端画了南极的样子,其面积远远大于实际上的南极洲,其形状也差的太远。知道后来,欧洲航海家才发现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中国部分
三,被遗忘的世界地图利玛窦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世界知识,给中国士人到来巨大了冲击。然而,在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士人没有谁愿意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因此,该地图除了扩宽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外和作为收藏品之外,其他并没有带来重要的影响。
北极部分
万历之后,明朝仅仅过了20多年就灭亡了。而清朝也重复着明朝的封闭政策。清朝康熙年间,钦天监杨光对西方人宣扬的“地圆说”提出质疑,他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圆球的话,那么岂不是圆球上人的脚心与圆球下人的脚心相对,圆球下的人岂不是倒悬着走路?他还说“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见大地之非圆也。”乾隆时期编撰的《大清统一志》中认为葡萄牙、荷兰等过就在东南亚,和苏门答腊相邻。在《钦定大清统一志》中,西方国家被划入写入朝贡国,而他们的地理方位也全部错乱。
南极部分
清朝人就没有见到过《坤舆万国全图》吗?事实上,清朝人见到过。清代的学术大师平步青认为利玛窦将欧洲译为“欧罗巴”,用字有夸大之嫌,而将亚洲译为“亚细亚”,“亚”者,有“次”、“丑”、“细”、“微”等意,是对中国的侮辱。实际上,清朝时期的《坤舆万国全图》依然作为收藏品存在,人们并不把它当做真正的知识。鸦片战争后,大臣姚莹去询问被俘的英军士兵中国与英国及俄罗斯的距离远近时,发现《坤舆万国全图》就已经写得清清楚楚。
《两仪玄览图》汉字注释旁,被加注满文注音。
明清时期,政治不断强化,经济政策也不断走向了封闭,在思想上也是妄自尊大。从这一点来说,明朝和清朝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同的是,明朝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差距还没有被拉得太大,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过于缓慢,以至于到了清朝,中国和西方完全就是两个文明时代的差距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