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明成祖朱棣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以骁勇善战而著名的皇帝,他先后五次北伐蒙古,最终得以削弱蒙古的势力,巩固了北方领土,巩固了国土版图。而在这五次北伐蒙古的作战之间,有一次作战朱棣痛失十万精锐军队,得意门将也惨死沙场,这就是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
明成祖在位期间年号为永乐。在永乐三年春(1409年),朱棣来到了北京。他是我国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治国有方,历史中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征服蒙古、战胜倭寇等事件均是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发生的。朱棣治国威严有序,可是好战的本性犹在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以武治国更是他"说一不二"的本性的有力证明;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更是不惜劳民伤财、动用国力,只为在西洋小国之间树立起威严的形象。一个决策的历史影响往往好坏参半,今天就只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明成祖朱棣在第一次北征蒙古之战中,精锐覆没、五大名将惨死的损失。
朱棣在位之前,北方蒙古一族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骚动的迹象。蒙古族一心想要分裂独立,接二连三地寻衅滋事,发起大大小小的叛乱。朱棣在朱元璋还在世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北征蒙古一事的重要性,平定北方叛乱迫在眉睫。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明政府还赐予鞑靼、瓦剌各部以封号,表示想与北方建立友好关系的决心。朱棣上位后也凭借自己早年跟着哥哥在边塞作战的经验,从容不迫地发起了平定各方叛乱的作战,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是其中一个大胆而有效的胜利。今天所说的五大名将之中的丘福就是在"靖难之役"中一战成名。
而平定蒙古却远不似朱棣想象的那么简单。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朱棣当时第一次北伐,北伐的对象是鞑靼大汗阿鲁台。 这次北伐的最后结果是让阿鲁台在明朝投降,之后朱棣让阿鲁台给宁王增添了风味。
但是,阿尔特的下台推动了瓦刺的崛起。 但是朱棣不想让他崛起,所以再次致力于北伐。 虽然这次结果胜利了,但瓦刺没有多大损失。
而第三次北伐,是因为宁王阿勒泰叛变,他不再向朝廷供货,派军队骚扰明朝边境。 于是,朱棣再次开始北伐,这次阿鲁台逃跑了,朱棣打败了其他部落,赶回了鞑靼牲畜,放火烧毁了鞑靼辎重。
到了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其实不怎么做。 这是因为后来的瓦刺变强了。 阿尔特也被打败了。 所以朱鹮只能回到早上。 到了第五次,阿尔特也没有出现,军队只能壮大武术回到早晨。?
土木堡的大败也宣告了大明朝开始走下坡路,也给了蒙古军可乘之机。 刚登场的明英宗显然是想模仿自己的祖先兴办功业,所以不顾群臣的劝阻决定御驾亲征,也想教训蒙古。
虽然明英宗没有明成祖那样的气魄和作战经验,一路来势汹汹,但最终中了蒙古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当然也是蒙古军队长期准备的战场,所以他们的战斗如此勇猛。
尽管如此,蒙古没有像过去那样强大。 就算他们辛苦准备了20多年,就算幸运取得胜利也无济于事,他们打不开中原之门了,也不能随便再踩下去了。?
属于蒙古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不能再兴风作浪了,说起来,明朝深厚的根基是蒙古军队动摇不了的。
在一些更加细节的点上面,都没有完全的除掉,所以才使他们仅仅20年后就又重新打回来了。
瓦剌(又称卫拉特)本是活跃于草原西部的蒙古部落,在黄金家族衰落之后,迅速崛起于仁宣年间,甚至一度统一整个草原。正统年间,瓦剌太师也先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即使明朝之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瓦剌的损失其实并不算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瓦剌的迅速衰亡呢?事实上,瓦剌从崛起之日起,便已经埋下了祸根。
丨黄金家族的持续衰落,瓦剌于仁宣年间迅速崛起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对明军的大规模北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眼见无法抵御,连忙率领元朝残党撤往上都,为北元保留了最后一丝力量。朱元璋为了彻底消除北元威胁,多次派兵北伐的同时,积极收复云南、辽东等地,使得北元势力彻底退出中原,迁往漠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统率十五万大军出大宁,于捕鱼儿海大败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北元残余主力遭遇到毁灭性打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途中,在土剌河一带和儿子天保奴一起被部将速迭儿缢杀。
捕鱼儿海之战后,黄金家族彻底丧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地位,此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纷纷脱离统治,蒙古草原就此正式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其中鞑靼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大权却掌握在太师阿鲁台手中;瓦剌则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所部为最。为了争夺蒙古汗位,瓦剌和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各有消长。
△鞑靼衰弱后瓦剌趁机崛起
明永乐八年(1409年),太师阿鲁台杀明朝使节郭骥,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派大将丘福率军10万北征,结果丘福轻敌冒进遭遇惨败。于是,从次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在朱棣的打击之下,鞑靼损失惨重,可汗本雅失里也被瓦剌袭杀。
明朝由于明成祖的连年征战国力损耗严重,因而在仁宣年间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而瓦剌则趁机开始强势崛起。宣德九年(1434年),瓦剌首领绰罗斯·脱欢袭杀鞑靼大汗孛儿只斤·阿岱和太师阿鲁台,之后又于正统初年杀死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他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自为丞相。
△“土木堡之变”时天下形势
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位,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丨瓦剌的崛起之路隐患重重,为其最终的衰败埋下祸根
瓦剌虽然崛起,但其在蒙元时期也仅仅是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而已,并没有过于显赫的历史,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拥有威望和号召力,只能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各部,不过这种血腥征服显然对于其统治极为不利。
△也先剧照
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蒙古,瓦剌便向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发动了进攻,击败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并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由于卫思汗是黄金家族,所以这一政治联姻,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不过瓦剌这种统治仍然极为脆弱。
此举虽然一定程度维持了瓦剌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但瓦剌内部却也存在着严重隐患。脱脱不花虽然是名义上的可汗,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也先手中,而也先则自恃势强,垂涎汗位,这令脱脱不花极为忌惮,这为后来瓦剌内部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当也先在北京保卫战中战败之后,由于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也先最终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与明朝议和,将明英宗朱祁镇送还明廷,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此举直接导致也先的声望遭到了损害。
丨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内部不满爆发瓦剌迅速衰败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希望脱脱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儿子为太子,脱脱不花却想趁也先声望受损而脱离其掌控,因此予以拒绝,双方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迅速爆发,双方发生激烈战争。
脱脱不花最初与弟弟阿噶多尔济联兵,倒也与也先打了个势均力敌,然而兄弟二人后来发生内讧,阿噶多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战败之后遁入兀良哈,不久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擒杀。脱脱不花死后,也先又诱杀了阿噶多尔济,随后自立为“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也先自立为汗,直接引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满,也先于是又转而希望争取到明廷的支持,便在景泰四年(1453年)向明廷通好,甚至不惜宣布自己是明的属臣,此举虽然成功争取到了明廷的支持,但也使得其声望遭受到了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在其称汗后求取太师之位,也先不仅没有准许,反而先后将其两个儿子鸩杀,阿剌知院一怒之下于景泰六年(1455年)举兵反叛,也先被暗杀身亡。也先死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承汗位。
景泰七年(1456年),绰罗斯·阿马桑赤入侵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大败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卫思汗之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卫拉特的实力却被严重削弱。
△瓦剌最终分裂为四部
就在瓦剌内乱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内乱之中重新整合,随后趁机向西进攻,瓦剌部被迫退出蒙古中部。随着瓦剌绰罗斯氏的持续衰落,其部盟最终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绰罗斯氏瓦剌汗国正式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朱棣登基初期,对蒙古本来是采取“怀柔”政策的,毕竟当年起兵靖难之时,兀良哈部有“助战之功”,朱棣也不好太早翻脸不认人。一直到了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蒙古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杀害了明朝使者郭骥,接着又在胪朐河一战中围歼了明朝10万大军。败讯传至北京,朱棣大怒,决意亲征蒙古。
永乐八年,一征漠北。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杀入草原,目标是鞑靼部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但是尴尬的是,明朝大军誓师出发三个月之后,才“偶遇”几支小股敌军。“上麾宿卫即催败之,虏势披靡,追奔不十余里”,明军只遇上零星的游虏,斩获百余人,对五十万大军来说,收获寥寥。
最终,明军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汗西逃。明朝大军无力追击,军粮也跟不上,“致军士乏食者多死,上闻之震怒”,第一次远征草草而终。
永乐十二年,二征漠北。此次亲征,朱棣主要打击的是瓦剌部,也是五征漠北战斗最激烈、成果最大的一次。明军依旧是五十万之众,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遭遇到瓦剌主力三万人。但是,三万瓦剌军与五十万明军混战,竟然丝毫不落下风,明军数位大将阵亡,伤亡比瓦剌部还惨重。
最终,明军依靠神机营的火炮发挥威力,才击败瓦剌军,一路追杀数十里,歼灭数千人,俘虏十几位瓦剌王子,瓦剌部遭受重创,实力大减。由于明军同样损失巨大,遂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年,三征漠北。此前实力大减的瓦剌部,后来被鞑靼部的阿鲁台吞并。阿鲁台本来臣服于明朝,吞并瓦剌部后实力增强,不仅停止了向明朝进贡,还派兵侵扰明朝边境。朱棣决定再次御驾亲征,目标是阿鲁台,三十万大军随即杀进漠北。但是阿鲁台根本不和明军接战,明军一来阿鲁台就逃之夭夭。
朱棣带着三十万大军在草原转悠,没找到阿鲁台。后听说兀良哈也归附了阿鲁台,没处出气的朱棣斩杀了兀良哈部数百人,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一年,四征漠北。阿鲁台不断骚扰明朝边塞重镇,朱棣有心将其一举除掉,于是再次率三十万大军亲征。阿鲁台很狡猾,一直迂回躲避,不和明军决战,双方只有一些小规模战斗发生。但是即便如此,阿鲁台的实力依然受到很大消耗。最终导致他被“死灰复燃”的瓦剌部消灭。
永乐二十二年,五征漠北。这是朱棣连续第三年御驾亲征漠北,也是最后一次,可惜的是,三十万明军依旧毫无收获。明军进入漠北之后,发现“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开始了“敌进我退”的战术。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但是朱棣没能等到回朝,就于1424年8月12日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附近)。总的来看,虽然“五征漠北”影响很大,成为了朱棣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事求是来讲,五征漠北战果比较小,消耗了明朝巨量的人力和财力,却没有取得长远的效益,也没有对塞外游牧民族造成根本上的打击,明朝对塞外的控制力不升反降。
尤其是最后三次,蒙古人早已摸清了明军的底细和军事行动习惯,知道明军不可能长久深入漠北,时间久了必定撤退,所以干脆和明军玩“捉迷藏”,让数十万明军疲于奔命,无功而返。此外,五征漠北不但没解决老问题,还出现了新问题。
为了节省军费,朱棣放弃了长城以北几个关键卫所,使得明朝彻底丧失了对塞外地区的控制。朱棣死后,瓦剌趁着明朝不兴兵事的空档期,在北方崛起,统一了蒙古。仅仅25年之后,瓦剌人实力大增入侵明朝,而关内的明王朝却因为承平已久,军力下滑,不堪一战。
可是年少热血的明英宗朱祁镇,或许是崇拜于先父宣宗与曾祖父成祖的马上功业,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决定御驾亲征。最终,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遭受惨败,2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人抓去当了俘虏。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由盛转衰,政治构造也大洗牌,文官集团彻底做大,大明开始了皇帝与文官集团“猫捉老鼠”的斗争游戏,直至明亡。
1368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大明,这个王朝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这个王朝骨气的最贴切的描述。但是这个有骨气的王朝在1449年,建国100余年的时候出现了最大的帝国危机——土木堡之变。
1449年,漠西蒙古瓦剌,借口明帝国为满足他们进贡邀赏的要求,开始在边境地区不断制造摩擦,当时的大明王朝的掌舵人是明英宗朱祁镇,他九岁登基,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尚算安定,但是在其统治期间,重用宦官王振,1442年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掌握大明王朝政权,大明王朝政治开始腐败。明对瓦剌的挑衅,王振不断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当时年轻气盛,不顾大臣反对,带领大明王朝20多万军队亲征瓦剌,但是由于指挥的失误,大明王朝20多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灭,随军大臣几乎全部战死。
被俘的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断层,朱棣留下的大明王朝精锐部队全军覆灭,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使得大明政治中再没有可以制衡文官集团的政治力量,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依靠宦官击集团,间接导致明朝后期出现宦官,文臣轮流掌权的局面。从战略上来看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被迫改变自己的战略方针,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30年前,明成祖朱棣为了彻底消灭北元,五次北伐,数次击破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被迫明朝称臣纳贡。为什么30年后,局面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为什么会失败。表面上来看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大明王朝败坏的军政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建立了寓兵于农的 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卫所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经常发生,这个目标渐难以达到。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就使得原有的卫所制度难以为继,导致当时的军队兵员不足,训练荒废,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
大明的卫所
第二、指挥失误,仓促应战,先说仓促出战,朱祁镇作为一国之君,心智极不成熟,一切大权交由王振,王振怂恿他御驾亲征,他就御驾亲征,而且不顾大臣劝告,仓促出兵,既不制定战争策略,也不了解敌情,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都没有搞定,就急急忙忙御驾亲征,导致军队最后因后勤不足而崩溃,再说指挥失误,在不知敌,不知己的情况下,英宗开始了他瞎指挥的序幕,其一、进退失据,在明军主动发起攻击后,初次交锋明军失败,但是这次小的失败的损失对明军来说九牛一毛,但是明军仓皇后退,但是后退又不彻底,不进坚城驻守,而是在平原地带徘徊,既失去了时间,又失去了战斗主动权。其二、路线一变再变,英宗先是要去王振老家给他撑场面,后来又担心军队踩坏庄稼,再次改道,这种行军路线的一日三变,不仅使得军队疲惫,也给了也先军队追击的时间,同时屯兵于野,也是强化了蒙古骑兵的追击和野战,弱化了大明军队的火器优势。
明军行军图
第三、没有充分了解对手,大明对蒙古的了解还停留在那个被明成祖朱棣打的臣服大明的蒙古,还没有意识到瓦剌和被击败的鞑靼是不一样的,而且通过20多年的休整,蒙古已经开始再次崛起,在这种一个变强,一个变弱的情况下,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明局势图
到底谁该为这次失败买单。
这次失败,许多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王振怂恿的结果,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个观点我同意但又不同意,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人不假,但是罪魁祸首还轮不到他,我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首先,作为皇帝,重用宦官祸乱朝政,远离贤良,使国家腐败,军备废弛。为了脱离三杨控制重用王振,甚至四朝元老托孤重臣、勋贵之首位极人臣的太师国公张辅,都被一个佞幸宦官喜宁欺凌到只能忍气吞声以避祸的地步。其次,好大喜功,虽然出兵是王振怂恿的,但是作为皇帝他不点头,这事可能发生吗,作为皇帝的朱祁镇渴望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建功立业,这样就可以解释他为数次改变行军路线,屯兵土木堡,因为他想赢,而不是灰溜溜回京,同时成国公朱勇带领五万精锐骑兵作为殿后部队,不做防御反以战斗队形主动攻击也先就业说的通了,可能明英宗认为,成国公朱勇军队多于也先,可以将其击败,然后自己再去收人头,满足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事与愿违,他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能力,同时当时的明朝军队也没有开国之初的那个实力,所以种种原因的堆积,造成这次大败的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