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范睢实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夺意也。——《战国策》
一位非著名哲学家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你或许很难将他打倒。但是,如果你有一群强大的对手,只要你用法得当,你或许能很容易的把他们瓦解。
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是一样。
人越多的阵营,越容易出一些意料之内的幺蛾子。
比如战国时期,就出过这么一档子事儿。
当时,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实力越来越强。其他六国心里就不痛快了,昔日蛮夷小弟,今天也要跟我们华夏正宗山东六国平起平坐了,这口气是怎么也咽不下去。
但是咽不下也得咽啊,毕竟六国中哪一国都没实力跟秦国单挑。打又打不过,怎么办?只能认怂。
这就导致了山东六国对秦国的态度很复杂,又害怕又看不起,甚至还有点咬牙切齿。
不过怂归怂,山东六国为了保护自己,也是要采取行动的。
比如大家聚一起组成反秦联盟。
在那个时候,六国之中,反秦是一种政治正确,谁都想把这颗炸弹给掐灭了。
于是乎,六国人才相聚在赵国,商量着一起联合起来进攻秦国。
秦王很害怕,自己实力再强也经不住六国一起打过来啊,怎么办呢?
这时候,秦国相国范睢(suī)呵呵一笑,轻蔑地说到:“嗨,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儿呢,大王您别担心。六国联合攻秦,不过是为了富贵而已,就跟您养的狗没两样。平时狗子们相安无事,一旦向他们扔一根肉骨头,它们马上就相互撕咬起来,这为什么呢?为了利益呀!”
秦王若有所思,随即会心一笑,派人拿着黄金宝物、车驾美人,去了赵国。
结果,原来谋划要一起攻秦的这帮人才,看到黄金和美人之后,立马把什么天下大义、家国大义给忘了个一干二净,为了眼前的利益相互撕咬起来。
六国合纵联盟,就此松散。
这段历史记录在《战国策·秦策三》中,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很脆弱的。
说白了,合作都是为了利益。背叛合作也一样,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这些到赵国去主张合纵攻秦的谋士们,为什么要帮着山东六国想办法、拉关系一起攻秦?难道真是为了天下太平,为了家国大义吗?
绝大多数不是的。
而是因为有利可图。
既然利益能让他们合伙,那么利益也能让他们分化。
就像秦国对待六国谋士一样,只要钱给到位了,什么盟约都可以撕毁,什么信用都可以丢弃。
因为这些人都是利益动物,虽说知道危险正在靠近,但眼前的黄金足以让他们连活命都可以忘记。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被野兽追赶,逃到了悬崖边上。他惊恐万分,为了不被野兽吃掉,纵身一跃跳入悬崖。
好在吉人天相,他被挂在了一棵树上。
正当他庆幸自己或许能捡回一条命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条毒蛇正吐着信子,向他游来。
他太害怕了,想要往上爬,上面有猛兽;想要跳下去,下面的万丈深渊。
正当他走投无路,打算去死的时候,看到了树叶竟然有一滴蜜。
他看着这滴晶莹的蜜出了神,不自觉地去舔这一滴蜜。在那一瞬间,他忘记了自己身处的险境,眼中只有蜜的甘甜。
这故事中的人,与六国谋士何其相似,本来合纵是为了富贵,为了自保,为了活命,后来却为了秦国送来的黄金,而相互撕咬。
秦国送来的这些蝇头小利,就让这些谋士忘了他们富贵的根本,其实不是在秦国的黄金,而是在六国。
只要六国在,他们的富贵就有保障;如果六国不在了,还要他们有什么用呢?
曹操曾评价袁绍说:见小利而忘命!这又何尝说的不是主张合纵攻秦的谋士们啊。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一:何为合纵连横?
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互相厮杀,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而【合纵】【连横】这两种外交军事战略,就是在这一期间产生的。合纵即 ”合纵弱以攻一强" ,就是结合众多弱国以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吞并。而连横是指 ”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依附一强国,伴虎吃食,赢取战略转机的时间。
二: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究竟是如何斗法的?
由苏秦、公孙衍为代表的合纵派倡导,针对秦国,共发起过5次大规模的合纵。而秦国,主要以张仪范雎等的连横策略,来对抗各国的合纵。
第一次合纵:楚怀王指导的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被秦军挡在函谷关外。后来联军内讧被秦军反攻,第一次合纵惨败。
第二次合纵:秦攻楚险胜,秦军疲。齐、韩、魏组合联盟军趁机攻秦,秦不敌,败后割地赔偿,第二次合纵大获全胜。
第三次合纵:齐燕赵韩魏五国攻秦,结果秦事先策反魏赵,合纵军被瓦解。各国攻秦不成转而攻齐,齐大败,自此开始了秦一家独大的局面。
第四次合纵:秦昭襄王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连横的一种),不断攻打接壤邻国,而与远方的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虽然如此,各国还是惧怕强秦,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攻秦,终于击败秦军,秦退守函谷关。
第五次合纵:公元前241年,赵、魏、韩、燕、楚组成五国联军攻秦,不敌秦军,败于函谷关。10年后秦开始兼并六国,公元前221年,六国灭,秦一统天下。
战国的历史,以合纵败于连横而终结。从理论上来讲,合纵弱抗一强,是合理的。
三:那么,合纵为何会败于连横?这种结果是偶然发生还是历史必然?
虽然说秦能崛起成为七国之首,是得益于商鞅变法。而商鞅的出现,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在秦已经成为七国之首后,倡导连横的张仪,与合纵六国的苏秦,公孙衍,在才干上却是旗鼓相当。而六国的军事实力,联合起来,也远超秦国,但是合纵最后还是败了。
其实这里面,有一点概率论的原因。那就是合纵成事的概率本来就比连横成事的概率要低得多。具体分析如下:
(1)合纵需要多方达成一致,只要一方耍滑头,联盟就会瓦解。而连横是一强对一弱的一对一关系,只要强的一方表示善意,弱的一方也不容易反水。
(2) 合纵的目的是防止一方独大,那么合纵过程中如何保持各方势均力敌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合纵过程中,胜也好,败也好,都会打破合纵各国的平衡,造成内部地头蛇的局面。而这也是合纵各国内讧的主要原因。所以当一个策略的目的,成为瓦解这个策略的一大诱因时,这个策略成功的几率就会大打折扣。
(3)合纵各方抵挡诱惑的概率也低。当强者一一诱惑合纵各方的时候,各方能同时守住底线是一件很伟大的事。然而即使各方都没有反水,各方也会猜测他人是不是反水了,毕竟人心隔肚皮。所以强国连横这一举措一出,不管事成没成,引起合纵各方猜忌是很容易的。
范雎他虽然是秦国秦昭襄王时期著名的丞相,但是他最后却是郁郁而终的。而这原因就是在于范雎他所举荐的那两个人在最后一个是投降了赵国,一个是和其他诸侯勾结被判了刑,因此范雎他在最后只能抑郁而终,辞掉了相位。
范雎他原本是魏国人(又是一个魏国人,不管是商鞅、张仪还是范雎,他们都是魏国人,看来魏国真的是战国时期七国当中的一大人才输出地啊!),范雎他虽然是满腹经纶,也是希望能够得到列国君王的重用,但可惜的是他游走四方也没有被任何人给任用。因此范雎他就回到了魏国,到了魏国中大夫门下去做事情。但是在他有一次和中大夫去齐国的时候,因为齐王他欣赏范雎,就想要将范雎留下,但是范雎是不愿意的,而中大夫因为嫉妒范雎就将范雎弄了一个叛国的罪名。
在中大夫回到魏国之后,他向魏国宰相说了这件事情,魏国的宰相听了之后,也不管事情到底真相如何,就将范雎打了一遍。范雎他当时装死这才逃过了一命。后来范雎在魏国人郑安平的帮助之下改了名字,叫做张禄,后来跟着出使魏国的秦王特使王稽一起到了秦国。
但是在范雎他刚来秦国的时候他也没有得到重用,直到一年之后才有机会见到了秦王。后来范雎他在见到秦王之后被秦王赏识,秦王也是利用范雎夺回了朝廷中的大权,更是任命范雎成为了新的丞相。而范雎他也是利用自己的反间计,瓦解了山东六国的同盟,促使了长平之战的发生。而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的战略,也是使秦国逐渐的强大了起来。但可惜的是他最后却是因为自己推荐的人而郁郁而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1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雍正作为面试官时,他的选人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