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都如何称呼自己?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国语·楚语天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习惯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等。名称很多,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在使用。
黎民、百姓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与黎民近义的词有黎庶、黎氓、黎苗、黎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等,都具有民众之意。这些词语长期活跃于古代汉语中,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里的“黎元”就是指的老百姓。
战国时称老百姓多用“黔首”一词,这是当时的流行语,在《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均曾出现。“黔”有“黑”的意思,古时候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脑袋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秦始皇时期还特别下令,要求将老百姓固定称为“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老百姓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这些土布相对于丝织的“帛”来说,质粗而价格低,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又因为平民长穿白色衣服,也以“白衣”代指百姓。百姓又称作百士、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另外“氓”也是古代对老百姓(多是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平人、丁口、野人也有百姓的意思。
附古籍记载:
1.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
如《诗经·云汉》:“周有黎民,靡有孑遗。”《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2.又称“黎氓”,《北齐书·颜之推传》:“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犹曩。”
3.又称“黎苗”,《后汉书·邓皇后纪·毅上安帝书》“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骖,以瞻黎苗。”
4.又称“黎甿”:唐钱起《钱考功集·入送李评事题漳州使幕》:“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甿。”
5.还有称“黎烝”《史记·司马相如·封禅书》:“正阳显见,觉寤黎烝。”
6.又称“黎首”《千字文》:“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7.又称“黎庶”《韩诗外传》:“黎庶欢乐,衍盈方外。”
8.又称“黎元”《汉书·谷永传》:“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哦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9.又称萌隶(氓隶),“氓”也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诗·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10.又称“氓隶”。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11.又称“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12.又称又称“庶民”,《诗·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13.又称“庶人”,。《教战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14.又称“民”,《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15.又称“草民”“生民”,《孟子·公孙丑》:“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
16.又称“平民”“小民”《教战守策》:“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劳而未尝有病。”
17.又称“人民”,《周礼·地官》:“掌建邦之土地,与其人民之数。”
18.又称“民众”《公羊传》:“赵穿缘民众不悦,起弑灵王。”
19.又称“生灵”,《梁书·张缵传》:“拯生灵于宇内。”
20.又称“苍生”,《晋书·王衍传》:“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21.又称“平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麽步步行凶,打死这无故平人。”
22.又称“平头百姓”,《范进中举》“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23.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因此又称“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24.又称“小人”,《书·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
25.又以“丁口”称代百姓。《促织》:“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高适《送桂阳孝廉》:“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26.又称“白士”《晋书·羊祜传》:“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满受责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