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的皇帝,诸位最熟悉的大抵就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或迎来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而若提起李适,大部分人可能都有一个疑问,他是谁?
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武则天和唐殇帝除外),唐代宗李豫的接班人。天宝元年(742),时年十五岁的皇长孙李豫迎来自己的长子李适。当时,李唐的天下正处于繁盛之中,唐玄宗正与杨玉环如胶似漆,李适的祖父李亨正战战兢兢地做着太子,李适的父亲李豫也还是个"毛头小子"。
作为与"天宝""同生"的皇室子弟,李适的命运也与大唐一样历经艰辛沉浮。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5)唐玄宗带着众人离开被攻陷的长安,仓皇逃往四川。而李适跟随在祖父和父亲身边,无奈地尝到了动乱的苦果。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李适的祖父李亨在安史之乱未平时匆忙登基。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李适的父亲李豫又在"皇后谋逆而气死皇上"的闹剧之后在先帝灵柩前匆匆即位。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李适又在父亲病故后坐上了皇位。
说到这,诸位也许还是疑惑为何要在提起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时候提起李适。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条一条地理一理李适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在即位之初,李适牢记自己从父辈那看到的亲信宦官而带来的弊端,在第一年就严惩了心怀不轨的宦官刘忠翼和收受贿赂的邵光超,以儆效尤。结果两三年后,李适就让身边的宦官做上了监督神策军的兵马使,让宦官群体统治了比羽林军和龙武军还要重要的中央禁军。
在即位之初,李适还给各地下令,禁止再向中央进贡珍禽异兽;各地进贡的枇杷、柑橘等珍贵水果,只用于供奉太庙,不再每年多次大量进贡;进贡的银器不准再饰以黄金……为了表明自己厉行节俭、体恤民情的决心,李适甚至让人把文单国(今老挝一带)进贡的三十二头舞象放归山林。
可也就是两三年以后,节俭的李适不复存在,宫中只住着一位几乎"视财如命"的皇帝。
为了从"金山银山"之中得到满足感,李适主动要求各地加大朝贡力度,甚至直接派遣宦官去地方索取各式物资。而地方的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也加大对百姓的盘剥。所以当时压在百姓肩头的,不仅有日益繁重的苛捐杂税,还有荒诞的"宣所"和"宫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正是当时无数受盘剥百姓的缩影。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大概都会生出不解。李适一开始明明颇有明君之风,为何会在做了两三年皇帝之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呢?这背后的原意其实也不复杂:李适在成为皇帝后经历了"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又名"二帝四王之乱",主要包括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唐代藩镇割据在李适即位之前就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多地藩镇势力虽有所削弱,但中央也受到打击,对藩镇的控制力愈发薄弱。而李适却有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的计划。所以在建中二年(781),李适阻拦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继承其父的节度使之职。
李惟岳想继承父亲衣钵,李适不准,于是双方爆发战争。虽然最后中央成功镇压了李惟岳,但在后续封赏时参与镇压的诸方又发生冲突,不服的朱滔、田悦、李希烈和李纳四人又联合发动叛乱。而这一次,被逼入绝境的成了李适。
随着叛乱的扩大,李适囊中越来越羞涩,以至于在建中四年(783)拿不出足够的钱粮犒赏官军。替李适奔波了好几年的泾原士兵于此就不乐意了。因而,前线四镇之乱尚且未平,后方泾原之变又火速爆发。
无依无靠的李适被逼出长安,随后在奉天(今陕西乾县)被围困月余。直到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前来营救,李适才从叛军朱泚的包围圈里脱身。结果外敌还没消灭,李适身边的大将李怀光又和权臣卢杞争锋相对。
在一片混乱之中,李适曾生出过放弃长安逃往四川的念头。若不是李晟最终通过巧妙的战术击败朱泚等叛军,慢慢给"奉天之难"画上了句号,那李唐天子入蜀避难的戏码将再次上演。
而经此动乱之后,李适举止大变。因为在动乱中只有一群宦官始终跟随在他身后,寸步不离的保护他,所以他开始依赖,倚重宦官。因为在动乱之中才意识到人生苦短,才意识到钱财的重要性,所以他开始喜欢奢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随着李适的改变,"贞观之治"再现成了天方夜谭,各地的藩镇势力也越发脱离中央的控制。当初安史之乱终止了盛世,而经历了一场场动乱的李适最终也亲手浇灭了盛世再现的火苗。在李适在位的后半段,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李唐倾覆的苗头恍如燎原野火。于此后的李唐而言,"德宗之不亡,顾不幸哉!"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生父是唐代宗李豫,生母是睿真皇后沈珍珠,嗯没错,李适的父母就是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的男女主角。
李适出生于天宝元年,也就是唐玄宗还在位时,他是代宗的长子,但是他的生母沈氏并未成为正妃。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当时李适十四岁,亲历了这场战乱。公元756年,李适的爷爷也就是唐肃宗李亨即位,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公元762年肃宗病逝,李适的父亲即代宗李豫即位,委任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也就肩负起了和父亲一同并肩作战,平定安史之乱的重任。终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赐铁券、图形凌烟阁,次年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公元779年代宗病逝,李适即位,即唐德宗。
关于唐德宗李适,以“奉天之难”(公元783年)为时间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因为李适的父亲代宗的登基,是由宦官拥立的,所以对宦官势力很是优宠,那时的李适看在眼里,知道这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登基后,疏斥宦官而亲近朝廷官员,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德宗在位前期倡导节俭,为朝廷带来了一番新气象;对外他根据宰相李泌的建议,联合回纥、南诏、大食、天竺等,打击吐蕃,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使得边境较为安稳,赢得了比较良好的外交环境。
德宗继位后,一直试图削减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但方法不太得当,导致之后发生了“泾师之变”,李适仓皇出逃到奉天。至此之后,德宗的统治发生了大变化。他开始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各种杂税,民怨日深。对藩镇多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其势力日渐增强。对朝廷高官各种不信任,频繁地人事变动,后面更是宠幸奸臣,导致忠臣被害,民怨四起。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总的来说,德宗的青年时期还是一个极有抱负、拥有一腔雄心壮志的帝王,可惜他的一番改革措施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收效甚微,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于后期的他似乎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可惜了他的这一腔改革热情,却无奈生错了时代。
什么是腐败?现代词条对腐败是这样定义的: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腐败并不新鲜,只是不同时代腐败的特点和存在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说谁是中国历史上腐败的鼻祖,应当属于夏启,他废除了禅让制度,把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开创了历史上腐败的先河,从此,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就开始出现了。而唐德宗李适纵容支持腐败那就更令人咋舌了。
唐德宗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
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含天宪,成为德宗以后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来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于宦官之手。史学家往往把宦官专权称为唐晚期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腐败之风的蔓延与一发不可收拾,与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据资治通鉴唐记五十记载:给陆贽送礼遭拒绝的一些官员,心怀不满,埋怨他不近人情,反映到皇帝唐德宗那里。唐德宗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太过于清廉和谨慎了,各道州府官员到长安来,送给你一些礼物,是人之常情,你全都拒之门外,一律不受,这是不合乎情理的。
按说德宗的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要是一般人,早就拿着这个尚方宝剑同流合污去了。可是,陆贽却义正词严地回敬德宗,说贿道一开,必然成灾,收小礼必然养成大腐。他为天下计的回敬掷地有声正义凛然,唐德宗自然无言以对。当然,对于这样一位喜欢搜刮浮财的皇帝来说,陆贽实在有些碍手碍脚,加之小人裴延龄屡进谗言,796年,陆贽被排挤出朝廷,贬为忠州别驾。
唐德宗之所以会出此言,是因为他本人就十分贪财且聚敛无度。贵为天子的他,除了国库以外,居然还设有琼林、大盈两座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上行下效,各级官吏贪污成风。
更有趣的是唐德宗计划造一批漕运船。刘晏执掌财政大权,原本一条船预算50万钱,他大笔一挥批给100万。群臣不解,刘晏解释:造船者人数多,拿点回扣在所难免,50万造的船估计难以保证质量,而100万即使被贪走50万,剩余50万足以保证质量,众人叹服。看看,皇帝批准的回扣比例,令人感到腐败之风已到了病入膏盲的地步。
新唐书曰: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故其疑萧复之轻己,谓姜公辅为卖直,而不能容;用卢杞、赵赞,则至于败乱,而终不悔。及奉天之难,深自惩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至于唐亡,其患以此。
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富有,如果不能铲除社会中的腐败现象,社会生活就不能和谐稳定。惩处腐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腐败所衍生出来的罪恶,会越滚越大,威胁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稳定,这已为无数事实案例所证明。因此,持续打击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是决不能动摇的。
公元779年,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唐代宗李豫离开人世,其子唐德宗李适继位。唐德宗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他父亲为了能够安抚安史叛将,居然对藩镇叛乱中的最厉害的河朔三镇山镇采纳了招抚的办法,无异给唐德宗留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
唐朝中前期跟唐玄宗一样是非常勤政贤明的。先是罢免了四方的朝贡,减轻人民的负担。对内选择有才能的朝臣与之靠近,远离宦官小人。宰相杨炎推行的两税法对后世赋税制度改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在德宗朝完成的。但唐德宗统治后期却变得越来越不像话,以至于新唐书将其列入了昏君的行列。史书中是这么说他的,猜忌刻薄,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
?
唐德宗前后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在于奉天之难。刚上位的唐德宗是要铲除藩镇这颗毒瘤,用力过激过猛,导致藩镇势力拼命反弹,叛军直接攻到了京师,吓得唐德宗只能跑到了奉天去避难。叛乱最终被平定后,缓过气来的唐德宗完全失去了当年要匡扶大唐江山的雄心,开始堕落下去,可以说是昏招迭出。
?
在本来已经快铲除干净的藩镇面前,唐德宗认怂了,对他们又采取了姑息的策略,导致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们,更加铁板一块,无视中央。更奇怪的是,唐德宗开始伸手向地方要贡品,使得地方的官员有借口进一步欺压他们治下的百姓,导致民不聊生。更要命的是唐德宗开始宠信宦官,因为在奉天之难中只有宦官遂行,没有大臣跟随,导致他认为宦官更可靠,他居然将兵权交给了太监。这样成愚蠢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是头一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直接导致唐朝在唐德宗之后的皇帝不是被太监废立,便是直接被宦官所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0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璋为什么要找刘备入川帮忙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