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战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引言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极为惨烈,那种旌旗翻飞、杀声震天、血肉飞溅的场景光是想象都令人胆寒。我国许多诗人曾经写下无数描写战争残酷的诗句,比如隋代祖君彦在《檄洛州文》中所写的:“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场面的肃杀悲壮,寥寥几字便令人如临其境。
现代人自然是看不到古代的战争场面了,但是根据史料和实际的战争研究,人们可以从一些影视作品中重现当年的场景。一般来说,古代两军开战之前会先行列队,虽然刚开始的时候队伍十分整齐向着对方冲去。但是打到后面,大都进入贴身肉搏混战。在很多有大战剧情的电影中,都有表现这种场景。不过在影视剧中混战,双方通常在服饰上就已经敌我分明,而且由于剧情需要,也只会表现一两个最多几个主要角色的战斗。但在真正的古代战场,一旦展开贴身肉搏,双方要如何分辨敌我呢?
▲古代战争画像
01
关于这个问题,古代的统治者也是想了许多办法。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铠甲与武器装备的区别。例如秦汉大军与匈奴展开大战时,他们的装备和服装与匈奴人就完全不同,在战场上非常好辨认。
但是这样方便辨认敌我双方的战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算多。纵观历朝历代历史,超过一半的战争是由于帝国内部混乱或者政变所导致。在这种情况下,奋战于战场厮杀的士兵装备相似度很高,必须用别的方式来加以区别,避免误伤。
▲手持军旗的古代将士铜像
军旗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标志。一般来说,哪一位将领带军出征,那么军旗上就会写上他的名字和官职。如果要在战场排兵布阵,就更是需要以军旗来指挥士兵。一旦开战,许多将领会带头发起冲锋,此时全军士兵都会看到将旗,此举不但能鼓舞士气,也能指引方向。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颜良军队所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
02
一支军队的将旗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将旗不倒,那么就可以继续指挥。这一点在诸多影视作品中也有所表现,夺旗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击倒对方的主要将领,大旗一倒,那么整支军队基本上就丧失了指挥和冲击方向,而且军心也会瞬间动摇甚至溃散。所以说许多影视剧中出现的大旗一倒,士兵就落荒而逃的场景,倒也并非过分夸张。
▲古代战争剧照
但仅仅是以军旗来区分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古代,大部分士兵是不认字,在一些特别混乱的情况下,军旗起到的作用也不大。例如在唐朝晚期结束时,各地节度使的军力和势力都很大,他们很可能会在结盟与对抗之间循环,对于士兵们来说,今天他们还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敌人,明天就有可能成了友军。这时双方将领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在外貌或者服装上加以一些标识。例如黄巾军,就是因为所有的士兵头上都包裹着一条黄布而起名。
不过,当战争白热化,已经进入肉搏战,此时就只能依靠,在混战中尽量保持队形来区分敌我,如果阵型被破,那么军队便只能向后退。在这种情况下,士兵的数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如果军队平均减员30%便容易溃散战败。
▲古代军队剧照
03
例如明朝赫赫有名的戚家军,他们有极其严格的军法阵法,在作战中会采用喇叭、传令兵、腰牌、旗帜等等方式来尽量保持队形,在大阵之下还设有小阵。然而即便如此,在混乱时被战友误伤也时有发生。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尽量将同乡或者同村的士兵编为一组。在晚清时期的湘军和淮军,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不但可以促进士兵之间互相认识,而且同族相亲也会更为团结。
▲清末湘军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区分士兵上,相比我国更加直白。因为日本古时候基本上没有常备兵,需要打仗时便将当地的农民征集起来成为士兵。为了让他们能够区分敌我,日本的大名或者将军便让士兵在背后背上“旗指物”,在日本的战国时期,这种方法使用很广。
结语
总的来说,在古代战争进入最后的肉搏战时,要区分敌我,并不那么容易。双方服装分明倒还好说,但是如果服装类似,又是在激烈的搏斗中,恐怕也来不及去仔细辨认。在这种杀声震天,刀剑乱舞的场景,误伤应该非常常见。
参考资料:
《檄洛州文》
《旗指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0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文彦博是什么人他真的是靠女人上位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