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过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他们的思想太过超前,有时候甚至怀疑他们真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吗?就像历史上的王莽,很多人都认为他是“穿越者”,因为从他的很多政策和言论却是和当时的时代差距巨大。不过,今天我们讲的不是他,而是另一个疑似“穿越者”的人——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同时也是王室之后。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都有哪些不符合时代的事情呢?
首先就是搞经济战。齐桓公曾经问管子,怎么才能攻下衡山国。管子却说不需要费一兵一卒便可以拿下衡山国。他的回答令齐桓公很是疑惑,于是便问管仲如何才能做到。管仲回答道:先传出衡山兵器非常好用的言论,然后王上可以让人去衡山国高价买入兵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晋国知道了一定会跟着买。各国争着买兵器,那它的价格必然大涨。齐桓公虽然疑惑还是答应了,于是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燕、秦和晋国果然跟着买入。衡山国的国王看到这样的情况,就跟相国说:“马上将兵器价格提高十倍。”衡山国人民看到有利可图,便都倾尽财力去生产兵器。于是便荒废了农时,随后齐国就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之后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发现自己粮食没有,根本无力出兵打仗,只好举手投降。
还有就是管仲曾经提出“相地而衰征”就是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来确定赋税征收额,这个想法在千年后被著名的马克思提出即级差地租模式。
管仲还对渔木业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竭泽而渔”,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当时那个时代谁会注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管仲却想到了,他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这样才能更加的长久。
管仲的很多想法至今仍在使用,不得不说,他的眼光确实远超了他的时代。
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写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不同类型的书,如同不同季节的美景,如同不同口味的酒,也如同不同性格的人。
上半年的某一天,我有幸翻开一本经济类史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第一章就讲的是管仲变法。我饶有兴致的读下去,像是走近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时而感叹,时而惊讶,时而觉得不可思议,时而有种热泪盈眶的冲动。就这样,我彻底对管仲这个人物欣赏到骨子里。
其实,学过历史的我们都会想起高中课本中的某一页,讲古代史时某一个角落出现了管仲这个名字。但是历史一页就是500年,多么伟大的人物也只是草草概括。如果想认真了解一个人物,需要顺着《史记》,慢慢挖掘背景资料。
我写管仲这个人物,完全是因为过于欣赏他的才智和魅力。简单的概括就是欣赏他的商业思维,通俗的讲就是佩服他的经商的本事,以及引领一个国家和百姓通过商业富裕繁荣起来。并且,他超前的思维,跨越两千年之后仍古为今用。
在漫长的工业时期,经济治理无非两种,一是重农主义,一是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的长辈和我们这一代都经历过那个阶段。直到改革开放后,重商主义重新崛起。从1978-2018年,我们有幸见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商业化的社会里活得了物质满足和便利。
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民智未开的荒蛮时代,管仲就提出了重商主义和民本思想,尊重市场规律,探索商业模式,带领齐国走向强大,成就一方霸业。
欣赏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人格,能不能经得起后世的褒贬。其次,要看他的作为,能不能经得起千秋万代的考验。最后,要看他的成就,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评说。
我想通过管仲的几个壮举,来阐述我对他的欣赏:
个人的机遇,也是国家的机遇
早起潦倒,屡次创业失败的商人,于乱世中把握机遇,弃商从仕。辅助齐桓公开创“经济大变革”。开创重商主义,使齐国从一个边远小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国富民强。
2.配置资源,士农工商
管仲的经济思维,很有企业家精神。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要义,把国民分为军事,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专业聚居在各自地区。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有利于交流经验;有利于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利于民众安于业;也有利于子弟耳濡目染,子承父业。这种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效率,使齐国的制造业领先于其他国家。这种变革几乎是沿用到了现在,我们身边肯定也能看到很多批发市场都是这种模式,例如家居市场,美食街等。
3.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无师自通的管仲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治理国家。在农耕时代,粮食价格是百姓最为关心的。管仲对粮食政策十分重视,在农业税上,不横征暴敛,也不一味降低,而是根据当年丰收情况做宏观调控,以避免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税收方面,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型的,直接向人民收取,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取之于民,使人不怒”。把水手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时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纳了税,而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我们当下的税收,仍然是这样的。
价格方面,对内刺激尚品经济发展,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入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如果国外商品质量高过本国,就提高本国销售价格,以控制国外商品的输入。如果要鼓励出口,就要压低出售价格,因天下以制天下。
4.政府与企业链接的始作俑者
农耕时代,盐和铁是最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民众的刚需之物。管仲对盐铁实行垄断和专卖政策,然后控制所有权,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按比例分配利润,这也是现在非常就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模式,这也是政府与企业的最初合作,也是国有企业形成的雏形。
5.鼓励生产和刺激消费
管仲在鼓励经济发展和消费方面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对于前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都款待而为。并且开创了官办妓院,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了管仲是色情行业的祖师爷。管仲鼓励消费的理由是,只有人人不断的消费,才能反作用于生产,穷人才有工作可做,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商业才能发达。
6.顺应人性,顺应人心
管仲有很强烈的民本思想,在乱世枭雄的春秋时期,他仍然不主张用武力威慑百姓。管仲的智慧之处在于顺应民心,用让百姓生存安定,吃饱穿暖的方式发展国家,也就是被后世熟知的“苍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他的思想体现。
6.倡导和平,以商止战。
墨家道家以农止战,法家以战止战,儒家以仁义止战的春秋时期,管仲率先践行“以商止战”。对内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安居乐业,而不至于造反。对外会盟诸侯国,达成关税协定,根据供求关系,各取所需,创建国际贸易同盟体,以维持长久的和平安定。仔细想想当下时代,不也是在以商业来维持和平吗?
我们用当下的视角,看管仲当时的变革,会觉得都很寻常,好像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地区还处于混沌的时代,管仲能有如此超群绝伦的经济思维,真的算是奇迹。他的才智值得后世欣赏,就像他当时实施的很多经济变革创举,放在当下,处处都能找到影子。
老板雇了个好伙计 那说到底还是老板有眼光哈哈 所以不能这么说
齐桓公这个人需要引导,他好色好酒好玩好乐,自身修为不算高。倘若没有管仲,他可能比齐僖公、齐襄公优秀一点,前两任国君在位时期齐国已经很强大了。齐僖公赶上郑庄公后期,也能稳坐老二。管仲和小白是鱼水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从当时的情况看,管仲绝对不会去楚国的。而中原的小国家郑、宋、卫等都是混乱不堪。与之相似的,晋国大小宗室的对战,还没有波及到中原,影响力仅限晋国内,在晋国形势不甚明了的情况下,以管仲讲义又擅权诈的人来说,去晋国不是他想要的。领导不一定面面俱到嘛,大局观把握好,有战略,再加上管仲这样的CEO,齐国自然霸业了。比起管仲,我更喜欢王安石。管仲这人的思想很杂,也就是很全面,法儒术样样在行。考虑问题特别有眼光,是个思想超前的人。这样的人不好打交道,我不喜欢他这种类型
《三国志》当中对于诸葛亮的描述有一句说到:“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意思是说诸葛亮总将自己和管仲乐毅作为比较,管仲很好理解。管仲是齐国名相,更是历史当中最早具有经济概念的人物,甚至提出了最早的消费带动经济的概念。管仲曾经提出过一个精彩的观点,那就是蛋壳彩绘,木柴雕花。意思是说有钱人吃的鸡蛋一定要是有过彩绘的,而烧的柴火一定是要雕刻过的。那么不禁会想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但管仲却认为这是在提供就业岗位,有人去花这个冤枉钱,才能让穷人有工作。
诸葛亮
所以管仲思想超前,让一些人成为他的忠实粉丝倒也不足为奇。但是乐毅却很特殊,通过《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了解,是属于一种扭曲化的认知。正所谓是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把诸葛亮刻画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所以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诸葛亮自比乐毅是欣赏乐毅的军事才能,但是这中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是乐毅?历史延续到东汉时期,诞生的军事奇才数不胜数,乐毅虽然能力出众,但也绝不是一枝独秀。那么为什么是他呢?
乐毅其人有一个故事叫做千金市马骨,说的是买马骨就能体现多爱千里马,而有了这个宣传,手中有千里马的人自然也就会自动来投。这一招数也被用在了燕昭王身上,当时燕国遭到破坏性打击,为了能向齐国复仇,燕昭王决定广纳人才。所以采取了千金市马骨的方式,迎来了乐毅。就这样乐毅来到了燕国,并且开启了一段成名之旅。后来齐国内忧外患,乐毅提议燕昭王组建联军击败了齐国,一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唯独剩下两座城池苟延残喘。史书当中对于乐毅在击败齐王的细节上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只是突出了其功绩。
乐毅
这也就是问题的根源,春秋战国至秦汉,有着数不胜数的名将,但乐毅却成为了诸葛亮的崇拜者之一,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就在于诸葛亮所看重的并非乐毅的军事才能,而是乐毅的高尚品质。这还要从燕昭王去世说起,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而燕惠王和乐毅之间素有矛盾。此时谗言不断,都在游说燕惠王说乐毅势大,之所以不拿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是因为想要自立齐王。此时齐国名将田单也开始散布谣言,说乐毅养兵自重,将来要取而代之。所以燕惠王更替将领,召乐毅回到齐国。
乐毅君子之风《史记》记载:“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乐毅明白燕惠王来者不善,自然是不能复命的。但是乐毅攻打齐国已经不可逆转,迫于无奈之下乐毅只能西降赵国。这时候燕惠王则是派人责备乐毅,控诉乐毅不顾先王的知遇之恩,如今投降赵国。为此乐毅则是写下了非常著名的篇章《报燕惠王书》,其中有一句名句值得关注,那就是“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意思是说君子之间交往即使断交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会为自己洗清罪名。
燕昭王
要知道乐毅为燕国收复故土,击败齐国使得燕国得以报仇,其中并无私心。这一点在燕昭王时期就已经得到佐证,但是燕昭王身边一样有人污蔑乐毅想要反叛,说乐毅之所以不去攻打齐国,是因为家人还在燕国所以有所顾忌。而燕昭王的做法是将乐毅的家人送往乐毅身边,并且封乐毅为齐王。那么乐毅是怎么做的呢?拒绝了燕昭王的封赏,并且表示自己绝无二心。燕昭王用人不疑,而且在整个伐齐的过程中从未干预,真正做到了信任。同样乐毅也是以君子品质回报,让燕昭王放心。而乐毅在燕惠王时期说出的这一句名句就已经囊括了乐毅的独特品质,自己接受了燕惠王的所有指责,承认了自己逃往赵国的事实。而且面对燕惠王的控诉没有任何的反驳,全盘接受,做到了忠臣去过不洁其名。同样在之后事赵的日子当中,也无任何伤害燕国的举动。
诸葛亮所看重的管仲乐毅诸葛亮之所以对乐毅极为推崇,也就是在此体现。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才德兼备,面对小人也能坦然处之,面对过错能够及时看清。燕昭王是一个君子,乐毅也是一个君子,这是诸葛亮想要去标榜的美好品质。同时对比管仲和乐毅,也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两人的被发现都是因为君王的伯乐眼光,能够看清人才本质。
齐桓公和管仲
管仲曾辅佐公子小白的竞争对手公子纠,而且还曾用箭射杀公子小白,要不是公子小白成功躲过一劫恐怕也就没有之后的齐桓公了。但齐桓公面对昔日的仇人却并没有报复,反而是听从鲍叔牙的建议接纳管仲,并且以隆重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表达了足够的信任。乐毅也是如此,燕昭王善待自己身边的臣子,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人才的渴望。得知乐毅到来后也是礼遇有加,一再请求乐毅能辅佐自己,并且将乐毅封为亚卿,这也是知遇之恩。
刘备和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何尝又不希望能遇到像是燕昭王和齐桓公一样的主公呢?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是在自比管仲乐毅,倒不如说是在等待出仕的机会,等待一个能够像是齐桓公对待管仲,燕昭王对待乐毅的这样一位君主。诸葛亮对自己的才华认可且自信,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一块美玉无人赏识,千里马难遇伯乐,但君子有君子的骄傲,不愿意屈尊去寻找。所以诸葛亮只能用这两人的典故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深切愿望,希望得遇明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8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