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养不起孩子怎么办清朝“弃婴塔”揭秘残酷真相

以史为鉴 2023-06-25 16:21:41

古人养不起孩子怎么办清朝“弃婴塔”揭秘残酷真相

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并没有一些很好的避孕措施,所以导致一家人能收好几口人,而对于百姓来说,就要替地主家打工,或者自己做一些农工来挣钱,对这种现象很难养活全家人,而且我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就对女性地位非常低,重男轻女,那又养不起孩子,又要生活,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古代人,如果女子他们从小就养不起的话,就会扔在这个地方,张图片左数的就是弃婴塔,他们会将婴儿包裹起来丢进去,而且有的是刚生下来,脐带都还流着血,这种现象,在古代很多

特别是在晚清时期,人们生活贫困,有些是将刚生下来的女婴用被子捂死,然后丢进湖里,而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你要想象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它造成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的达到12:7的比例!其实比起捂死,放在弃婴塔里风晒雨淋,蚂蚁啃噬更加残忍!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丢弃婴儿的事件,没有能力去抚养,就不要生出来好吗,做好避孕措施!

清末“弃婴塔”有多残忍?任由婴儿自生自灭,给父母心灵慰藉


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可怕?

《三字经》曾说:“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在出生时,禀性是善良,而且每个人都是如此。但随着后天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以及 社会 环境影响,出现差异巨大化。

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 关系的总和”。

世界普遍认为:人性其实并无善恶之分,只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但这自由表达的人性有可能会让他人得到幸福,也有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巨大伤害。

从 情感 角度来讲,世界上没有人会对你无条件地好,如果有,那这个人绝对是你的父母。这话可能大多数人会赞同,也可能有少数人会反对。

因为从古至今,这些少数父母可能受到人性黑暗面影响,对自己孩子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就像前几天,郑爽弃养自己两个孩子的事情,刷爆网络,这让太多人无法理解,在现代 社会 竟然还有这样的父母存在,毕竟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之古代好太多,父母也有能力抚养自己孩子。

并不像古代那样,很多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将自己孩子卖给大户人家做奴隶,这对于孩子来说算好的结局。

古代“弃婴塔”有多可怕?

但在古代,还有一种令人发指的事情,就是“弃婴塔”的出现。

其实所谓的“弃婴塔”并不是塔的名字,这种塔也没有什么特别,就属于正常的塔,只有半米高,在塔上还有一个小洞。在古时候,因受到封建等级制度、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就会把新生的婴儿丢弃在上面或者附近,因而才形成了所谓的弃婴塔。

一般来说,被丢弃的婴儿大多为女婴,或者刚生下来就残疾的婴儿,以及夭折太早的孩子。

因为在古代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女性没有劳动力,残疾的婴儿更是如此,多数人家都养活不起。

于是一些民众就在乡间田野修建小塔,将这些婴儿放置在其中,任由其自生自灭、日晒雨淋、虫噬蚁啃。

还有就是那些夭折太早的婴儿,身体灵魂都还没发育完全,要是用棺材来埋葬显得浪费,于是就40文左右的价格,交给一些苦力运送到弃婴塔。然后有一些负责守卫弃婴塔的人,每三天焚烧一次婴儿尸体,借此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

还有些偏僻的乡间,也会在塔周围放一些篮子。有些父母会把女婴放置在篮子里,女婴能否活下来就看天意,比如有人把这些女婴抱回家抚养,不然婴儿这么小想活下来基本不可能。

鲁迅曾说:“那是一个吃人的时代”。

“弃婴塔”最盛行的时代在清朝晚期,一般时代更迭的时候往往也是 社会 上最乱的时候,清朝晚期更是如此。在这段时期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基本都活在恐怖之中。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人命轻如草芥不值一提,随处可见死人,活着的人也变得麻木不仁,就连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毫无感情可言。

为何会出现如此残忍 “弃婴塔”?两个方面原因:

在古代,就算作为一个成年人,想要活下去都比较困难,何况是一个婴儿。可以说“弃婴塔”就是时代的产物。当父母觉得自己想要生活下去都很困难的时候,人性的一面肯定会偏向保护自己,这是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觉得累赘的东西基本就会被无情抛弃。

于是就渐渐形成了所谓的“弃婴塔”,这在当时还渐渐被形成一种习俗。

弃婴塔可以说是父母“人性”黑暗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父母还有一些“人性”。

因为丢弃自己孩子本身就没人性可言,但他们没有将婴儿丢弃在荒野,而是丢弃在“弃婴塔”,也就是有一种“入土为安”的意思层面,他们相信把孩子送到弃婴塔,孩子的的灵魂会得到解脱,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瘟疫的发生。

总结:

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古时候的父母为何那么无情,一点人性都没有。

但有句话叫“亲身经历才是最好的感受”,弃婴塔能在那个时代如此盛行,主要还是时代太残酷,活下去才是当时人们所追捧的。时代的不幸,孩子们却成为了牺牲品。

今日话题:你知道现代在哪还能看到“弃婴塔”遗址吗?欢迎留言评论!

清朝的溺婴现象到底多严重?

在清代,溺婴多为溺女,有的人家只要生下女孩马上溺弃,有的家庭溺弃的女婴至少一个,多者有五六个……这种风气以福建、江西、安徽等几省最为严重。

溺婴这种陋俗,自战国时期便出现了,只是随着朝代的更迭,溺弃的婴儿性别有所不同。


譬如战国时就有 “产男则相贺,产女 杀之” 的风俗。

可到了汉朝,很多人便“ 生子杀之 ”,原因是汉朝的男孩三岁就得出口钱,一般老百姓出不起。

到了晋朝,还有 “生男不复举养” 的……

直到元代开始,人们溺婴便多是溺弃女婴了,到了清代,溺弃女婴的现象就更严重了,原因就是重男轻女。

清人究竟有多重男轻女呢?怀孕前就以各种方式祈求生个儿子,如果生下儿子,那就大肆操办酒宴庆贺,甚至为了有钱操办酒宴,还要卖掉女儿。当然,也不是所有女儿都能活到被卖掉,因为她们刚出生就被溺弃了。

清人溺婴的手段很是残忍,这是史料中有详细记载的,如《郑光策与福清令夏彝重书》中记道:

大意是说,稳婆接下新生儿后,会先看看是男是女,是女的就问主人,留不留?如果主人家答不留,便将新生女婴的头按进水中,等到孩子没声音了,摸也没反应了,才捞起来……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亦为普遍,那就是婴儿刚出生后“以酒醋入婴儿口,以胞衣蒙之,覆以盆,置于地……”

这是用胎盘胞衣盖住婴儿口鼻使其窒息而亡。

无论哪种方式,在儒风蔚然的清代,这种行为显然严重违背伦理道德,然而人们不仅没有对此加以谴责,反而纷纷效仿。

清朝的溺婴之风一般分布于南方,顺治朝时,以 “福建、江南、江西等处 ”居多,这里的江南含江苏和安徽。

到了同治朝,还有人上奏“ 广东、福建、浙江、山西等省仍有溺女之风。”

而这些省份中,以江西省尤为严重,据《大清律例新增统筹集成》所言,是: “此风各省皆有,江西尤盛!”

清代的溺婴现象有多严重? 整一个清代,究竟溺弃了多少婴儿?目前还缺乏确切的数据资料,但是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提到溺婴都是用“多”、“盛”、“成风”这样的词语,可以想见那时候溺婴的严重程度。

而在某些地方文献中,所呈现的数据甚是惊人:

如福建福清一带的贫苦人家,是 “实无一户不溺”;

江西南安府的“ 中等之家仅留一二,余者皆溺。” 即中等人家才留一二个女儿,后面生的都要溺弃,而以古代的生育频率,又岂会只生一二位女儿?

同是江西省的弋阳县更狠,是“生女勿举者,十尝三、四”,也就是三四成的人只要生了女儿都直接溺弃。

湖南临武县则是“育女无过三举”,如果有人家养了三个女儿,那是要引来一片称奇声的,这些必须是富有家庭。至于贫困点的,只能“止育一女,多则溺之。”

凡此种种,多不胜数。

如此风气下,那被溺弃的婴儿数量自然是骇人的了。而滋生这种风气的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相关文献来看,大约为几个原因:

一,因家庭贫困 古代生活条件艰苦,到清朝,因为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 社会 分配不公,使得广大劳动人民贫困不堪,在浙江这种地方,农民终年劳作,八口之家都养不起;湖南耕民“终岁勤动有不得养其父母者”;福建的贫民终年啃红薯充饥者“十室有九”。

这种条件下,养一两个孩子就已经很艰难。然而古人又缺乏避孕的意识和条件,在生下孩子,尤其是女儿后,只好溺弃。

譬如乾隆朝时,长沙府同知有说:“凡生女之家,或因家计贫乏,即行溺死。”

同是乾隆朝的江西按察使曾说:“江左恶俗成风,贫者以衣食为艰,往往生女方离母胎,即行溺毙。”

总的来说,就是因为家庭实在无法再多承担一人的生活,只能放弃后面生的孩子,当然,如果是男孩还可以考虑养育。


二,为了尽快生男孩 很多溺婴者都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了一两个女儿,而还没有生过儿子,待第二第三胎再是女儿,便果断溺弃。因为古人认为哺乳会影响怀孕,为了早点怀孕生个儿子,只能放弃这个女儿。“或以养女需乳,不利速孕,急而溺之。”

有的人家更过分,据说宁波有一户人家连续生了两个女儿,都溺弃了,谁知第三胎又是一个女儿,这人家就担心如果水溺怕到时候她还投胎回来,就先用火烧毙,再用石头绑住沉到江底,让她永不得出世,在沉江时,旁边还有几百位吃瓜群众围观……斯情斯景真令人心寒齿冷。

三,负担不起嫁妆 清代还有个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很重视嫁妆。

当时 社会 婚姻论财重资非常严重。将要嫁女儿的人家,一定要问彩礼的多少,如果多,即使这新郎官行为不肖,也会嫁;

要娶老婆的人,一定要打听嫁妆的厚薄,如果嫁妆丰厚,即使这位新妇德行有亏,也能安心娶过门。

一个女人嫁到夫家,如果嫁妆稍薄,不仅丈夫不高兴,还会被夫家人看轻取笑,平日里若有不如意,婆婆诋毁你,妯娌轻薄你,女方家也脸上无光。

据史料记载,在福建:古田嫁女,上户费千余金,中户费数百金,下户百余金。往往典卖田宅,负债难偿……”

正因为这种浮华的婚姻风气,许多人家选择了不要女儿,毕竟实在负担不起啊。

四,为了留财产给儿子 每个家庭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养育的女儿太多,将来也会影响儿子的生活质量,譬如清代江西有出嫁女继承家产的风俗,很多父母为了将来儿子可以占有更多家产,不愿再生女儿,“父母之分财姊妹,遂为子计,以免割思。”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譬如有的人家非常迷信,此前占卜听到人说生女会有不利后果,便生而溺之;又比如有一些人生下了私生子,只好溺之以掩人耳目的。

以上就是关于清代溺婴的一些小知识,需要说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女婴在刚出世便被溺弃,却极少人考虑过后果。那些大量溺弃女婴的地区,会出现男多女少的 社会 问题,导致很多男子妻室难求,许多男子甚至鳏居一生,只是,这种凄凉,只怕当年溺婴的父母们也看不到了。

清朝的溺婴问题,非常严重,说白了基本上是溺女婴,在各帝的实录里都能找到太多太多的奏章了,涉及12个省,可以说是全国性的,清廷规范了律法,补救措施,但于事无补。

《清世宗实录》记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魏裔介在奏折中说,福建、江南、江西等处,甚多溺女之风。

(其实早在《八德篇之女德篇》就有“劝勿溺女,救妹添弟,梦祖告语”的记载。)

《清穆宗圣训》记载,御史林式恭上奏,近来广东、福建、浙江、山西等省仍有溺女之风,恐他省亦所不免。

《光绪朝东华录》记载,御史王昕上奏,他巡视山西地界,发现该省溺女相沿成习,曾指示地方作出禁止,但灾年过后,此风再盛。

(《禁溺女告示》。)

《清高宗实录》记载,御史刘天成刘上奏乾隆,将溺女再敕定规条,再入律例,被乾隆驳回,理由是,溺女本已被律所禁,如地方官民遵守,其风自息,如果互相隐瞒助长,再严律法也无效。

《蒸里志略》记载,苏南的松江府,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贫家生女多则厌之率行溺毙。

《萧山县志》记载,乾隆时期的绍兴府境内,贫者较装奁,故有生妇而不举者。

(图为福州永泰县的“奉宪永禁溺女碑”。)

《江夏县志》记载,湖北武昌府敞俗溺女,邑近境亦如之;《荆州府志》记载,俗讳养女,穷民不能举,间或溺之。

晚清四川地区的《李氏宗谱》描述,生育举女,每有置之死地,婴孩何罪,遭此毒手,四川也有溺女之风。

《花县志》记载,广州地区到了民国十三年,溺女之风,前后数十年依然频闻,可知清朝溺女之风多盛。

(图为梅州发现清代《戒溺女文》木刻版。)

为了能禁止溺女婴,早在顺治时期就发布了禁止令,《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时期由政府衙门倡导,乡绅捐置育婴堂,收养遗婴、弃婴,孝庄太后带头资助育婴堂。

另外,各地告贴《戒溺女文》,劝谕世人莫溺女婴,告知溺婴的危害,官府也默认了民间收童养媳的现象,到了清晚期,育婴堂基本作废,童养媳之风越来越盛。

说起溺婴,以前听说过,按我的推算应该是五六十年代以前有很多,七十年代也有。

我都是听老年人说的,女婴居多,也有男婴,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粮食紧缺,三就是私生子。

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说起这个事,我老婆的亲小舅刚出生时差点就被捂死了,多亏了我老婆的大姨,就是她小舅的大姐看到了,才救下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是这么回事,我老婆大姨生了女儿,这时候,老婆的姥姥生了个儿子,就是老婆的小舅。老婆的姥姥一想到自己女儿坐月子,她也坐月子,母女俩同时坐月子就觉得有点羞愧难当,所以就要捂死刚出生的儿子,结果被女儿看到了,救下了自己的亲弟弟。

由于害怕再生事端,她看着小弟,不让母亲再干捂死,溺死之类的事情,才保住了她小弟的这条命,实际上姐弟俩相差二十多岁,舅舅没有外甥女大。

在封建 社会 ,一直都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占据主流,所以在古代对女婴的歧视和虐待现象十分的普遍,以致于 贫困家庭出现“溺婴”和“弃婴”的现象 。甚至到了晚清,还出现了专门的“ 弃婴塔 ”,那些贫困家庭的父母们,会把刚生下来的女婴扔在里面,任其自生自灭。

“溺婴”的现象并非清朝特有,只是清代尤重。 当时的人们生活于贫困之中,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迫不得已只能选择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扔进河流或湖泊里,或者把孩子丢进弃婴塔里任其自生自灭。

可以看出清朝时,各地的“溺婴”现象十分的严重,尤为江西地区。

同时也因为“溺婴”现象对当时的 社会 也造成了严重的 社会 问题—男女比例失调、婚姻成本上升、婚姻买卖、幼童成婚等等一系列问题。到了宣统元年,全国 男女比例到了可怕的121:7。

在我国几千年的 历史 中,历朝历代当属 清朝“溺婴”现象最为严重 , 即使在清朝最繁荣的康雍乾盛世,仍有上百万女婴在刚出生之时就被溺亡或弃之 。以土豆、玉米、番薯所形成的虚假盛世,所带来的人口大爆发,迫于贫穷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 当时的人们别无选择,所谓“溺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

到了后期,或许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们不忍心看到自己的骨肉在水中挣扎溺亡。慢慢开始有一些人建起了“安置”自己骨血的小塔楼(即“弃婴塔”),并把自己原本想要溺亡的女婴丢弃在里面,任其自生自灭,不管她风吹日晒、蚊虫叮咬或沦为野兽食物,观者无不泣泪。

又 或许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的心里好受点。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效仿,“溺婴”慢慢转变成了将婴儿丢弃在“弃婴塔”,时至今日“弃婴塔”成为一道“荒野奇观”和一段 历史 的见证。

溺婴的现象历朝历代都有,所谓的溺婴,其实就是溺杀女婴、虐杀女婴。而溺婴、弃婴现象在清朝具有普遍性,它的普遍性体现在溺婴不仅仅发生在某些偏远地区,而是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省份以及绝大部分地区。

例如:山西人民向来醇厚,民风朴实,但溺女婴的陋习依旧成了一种习惯。浙江的溺婴弃婴的现象十分严重,金华尤为盛行,温州及处州等地次之。广东“溺女之风,所在皆然”。湖南“风俗向有溺女陋习……牢不可破”。江西“皆以生女为嫌,每多溺弊”。

就一个保甲而言,福建“有一家连淹十余女者,有一村一岁中淹死至数十女者。”

溺婴的做法十分残忍,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伤心事”。有的将刚出生的女婴直接丢掉河湖、池塘中淹死,有的用被子捂死,最普遍的做法是将女婴按入水盆中淹死。

由于溺婴表现得过于残忍,有些父母不忍心见到亲生骨肉在水里挣扎啼哭,从清中后期起,一些地方的民众开始在乡间的田野修建小塔,将想要溺杀的女婴放在里面,任其自生自灭,希望借此求得心灵的慰藉。

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婴儿塔”的修建数量慢慢增加。因为夭折太早的孩子,其灵魂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棺材来埋葬他们。再后来,这些“弃婴”以每个40文钱的价格交给专门的苦力送到婴儿塔,负责守卫婴儿塔的人,每隔三天就会焚烧一次婴儿塔的尸体。
图:“福州婴儿塔”

清朝溺婴、弃婴现象的出现,原因跟当时人口大量增加,粮食不够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古时候女子的 社会 地位十分卑微,因此当家境不好却诞下女婴时,溺弃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当诞下男婴时,为了传承香火,即便家里的经济条件再差,也一定要把男婴留下。

而从顺治开始,就颁布了禁“溺女恶俗”的条例,乾隆时期更是对弃溺女婴定罪,之后各个统治者都颁发了禁令,民间各地也经常看到有关禁止溺婴的告示。但因为“溺婴之弊,事在房帏,查之多有不便”,所以清廷的法令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总之,清朝溺婴、弃婴的陋习很普遍。

清朝的溺婴现象全国都很普遍,不分地区。 大家中学时都学过一篇课文,朱德元帅的《回忆我的母亲》,就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朱德元帅生于1886年,在自己25岁之前,也生活在晚清时代。在清朝时,朱德的母亲生了13个孩子,但第八个孩子以后,就无力养活,只能溺死,连续溺死了五个子女。

朱德的家庭是佃农出身,但在当时来说已经算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朱德后来还能读书考科举,在科举废除前即将取得秀才功名。科举废除后,朱德元帅从家乡四川仪陇县远行千里到云南昆明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当时中国仅次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军校),毕业后加入滇军。

在当时的中国,能够有机会识字的人比例顶多也就十分之一,能够供应子弟考科举的家庭比例就更低得多。虽然有自己很聪明显示了非凡的读书天资可能获得了一些族人资助的因素,但也说明朱德的家庭算稍微有点家底,肯定不算最底层穷人,至少算 社会 生活水平的中层。

这样的家庭都要大量溺婴,可见当时溺婴普遍到了什么地步。

(朱德)*

溺婴并不仅仅限于女婴,男婴被溺死同样也非常普遍。 现在提到溺婴,很多人就认为都是因为重男轻女溺女婴。清朝的溺婴,重男轻女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远远不是全部。

普遍的极端贫困、满清朝廷各种苛捐杂税带来的沉重负担、清朝晚期还要加上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冲击,清代平民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当时又没有避孕措施,生下孩子无力养活只能溺死成为很普遍的现象,无力养活溺死孩子自然不分男女。朱德的母亲被迫溺死了自己的后五个孩子,在当时中国是很普遍的情况。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可能现在许多朋友并不清楚什么是“溺婴”,笔者简单介绍一下,它的中文原意是指将初生的婴儿置于水中淹死,后来泛指父母或者其他负有护养义务的近亲实行的危害婴儿生命的一切行为。

溺婴的实施者是对婴儿有护养义务的近亲,其他人实施的危害婴儿生命的行为不称之为溺婴,溺婴的对象是婴儿,一般指初生儿。溺婴行为在内容上指危害婴儿生命,而不仅仅是损伤其 健康 ,溺婴的手段不限于水淹,其他一切危害初生儿生命的方式均属于溺婴。

有关溺婴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福建就开始了溺婴和卖阉童的行为。唐朝的福建被视为蛮荒之地,存在着一些相当落后的习俗,到了宋朝的时候卖阉童习俗被官方禁止,但是溺婴的习俗却保留下来,人们称之为“不举子”。

溺婴现象在东南广泛分布,其中以福建地区比较突出。在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地方开始了较为官方的人口记载和普查,而这其中很明显的出现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男性的占比远远高于女性,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就是福建长期存在的溺婴现象,而且是溺女比较多。

溺婴可以说严重了阻碍了人口的增长,而因溺婴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又导致了后来的童养媳的流行,甚至是还导致了租妻和典妻的出现。溺婴不仅仅造成了国家赋税的减少,还导致了财产纠纷的激增,严重增加了刑事诉讼等等。

结束语:溺婴作为封建 社会 的残余,是有违人道的行为,而要杜绝这样的现象就要从根本上杜绝重男轻女的思想 !

这种陋习确实存在,生的女孩子直接扔马桶里溺死。总以为女孩子是替人家养的白花钱!就是一个榆林脑袋,没有女性那来的人?这种思想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还是严重!怎么得了,男女比例失调。就看谁有钱,有钱的取老婆没钱的打光棍!

在现代 社会 里,婴儿的出生既是一对恩爱夫妻爱情的结晶,也是一个家庭的大喜讯。都说当下的小孩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稍微有点伤风感冒,都会牵动全家人的神经,更别说父母会故意伤害他们了。

但在古代 历史 上,居然会出现令人毛骨悚然的伤害婴儿的现象。这种伤害婴儿,主要是针对女婴。

这种行为是中国封建 社会 长期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曾对此痛批。一直到清朝,这种现象都没有消除。

(影视中的稳婆)

乾隆年间,郑光策在《与夏彝重书》对这种现象有着这样的描述:“ 凡胞胎初下,稳婆率举以两手审视,女也,则以一手覆而置于盆,问:‘存否?’曰:‘不存。’即坐,索水,曳儿首倒入之,儿有健而跃且啼者,即力捺其首,儿辗转其间甚苦,母氏或汪然泪下。有顷,儿无声,撩之不动,始置起。 ”

正因为手段极其残忍,和中国崇尚的儒家思想严重悖逆,因此,清朝皇帝才斥之为“ 深为可恨 ”。

同治五年,御史林式恭向载淳上奏:“ 近来广东、福建、浙江、山西等省,溺女之风猖獗,恐他省亦所不免。 ”

广东“ 溺女之风,所在皆然 ”。福建“ 不喜多子,以杀为常 ”。

江西则“ 皆以生女为嫌,每多溺弊 ”。

湖南“ 风俗向有溺女陋习,至今相沿,牢不可破 ”。

清代同治进士王邦玺曾在奏折中提到:“ 各省溺女陋习,惟江西为最。 ”

(清朝贫困百姓旧照)

那么,造成古代这种陋习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生活水平低下难以抚养。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贫困。相关文献中也对这个原因有过记载,《清史稿》中说“溺女多迫于贫”。还有很多地方志,也将之归咎于难以抚养,“赤贫者之溺女, 每以养育之艰也”。

毕竟古代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有限的耕地和落后的农业技术,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食不果腹,终日为生存而苦恼。

如果孩子养得太多,必然消耗大量的粮食。如果减少孩子的数量,必然能减轻生活的压力,让有限的耕地能产出保证整个家庭生活的粮食。

这种现象在原始 社会 比较普遍。进入封建 社会 后,已经变得很少。但是,古代总会发生战争、饥荒等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灾害,因此又会催生这种陋习的发生。

(晚清百姓旧照)

其二,性别歧视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的,很多女性连名字都没有。同时,古代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传统的伦理观念是以“孝”为基础的,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固有的传宗接代观念都是孝的具体体现。

生一个女孩,并不认为是有了后人,只有生一个男儿,才算延续香火。

如果一生都没有儿子,对于达官贵人来说,就无人承袭爵位,自己辛劳一生的功名会付之东流。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女儿是别人家的,没有儿子的话,不但自己老来无人奉养,即便就是到了阴间,也没法向祖先交代。

其三,嫁妆的不可承受之重。 古代,婚嫁奢华之风盛行。比如清代,如果说普通百姓嫁女,嫁妆在十金左右的话,官宦之家或富庶人家嫁女,嫁妆得在百金以上。

相关史料也表明,“贫中人之家,平时衣食粗足,嫁一女而负债”,穷苦人家为嫁女会欠上一屁股外债。

有钱人家也不轻松,“鬻祭田而治妆奁”,为嫁女搞得卖田卖地。

由此可见,嫁女在古代,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何其沉重的经济负担。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社会 风俗作为一种内在的民族习性,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封建 社会 时期,娼妓、缠足、溺婴、冥婚等 社会 陋俗成为溃烂 社会 的顽疾。尤其溺婴弃婴是旧中国长期存在的 社会 向题之一,早在战国时代,韩非就曾予以揭露、抨击其害处。而风行之盛,当以清代为尤。

弃婴溺婴的现象在清代颇为流行,在 历史 资料中,各种地方志有关于这种现象的记载最多。弃婴溺婴这种鄙陋风俗,从时间上看,它具有持续性,它随着 历史 延续到了封建 社会 末期,到近代都还有残余。从空间上看,它具有广泛性,遍布多数行省和大部分地区,诸如:湖南、山西、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四川、广东、广西、陕西等省份地区都有。

清代溺弃现象的普遍、问题的严重不仅仅体现为地区的广泛性和时间的持续性,还表现在溺婴弃婴的数量大、比例高 。有的地方不仅弃女婴,连男婴也弃,就 一对夫妇而言,溺婴弃婴并不限于一个,有的弃两个,甚至多的时候有五六个以上的,不仅仅贫困之家弃婴溺婴,富贵之家亦溺婴弃婴,以致“溺女之家,十常四五”。不仅溺弃女婴,而且溺弃男婴甚或一家溺弃数婴,被溺弃的婴儿数量也是相当大了。

清代疆土之广阔,地区之间程度的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就南方和北方来论,南方的弃婴溺婴的现象更为普遍、问题更为严重,南方各省中以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及皖南等地尤为严重。

溺婴弃婴,尤其溺弃女婴的普遍、严重,对当时 社会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直接响了人口性别比例的平衡,并由此引起了一系列不良 社会 后果。导致男女性别比不平衡,男多女少,基于男多女少产生的婚配困难又必然引发一系列相关 社会 问题,古代的“单身狗”遍地都是。婚姻纠纷、童养媳、拐卖妇女、传统婚姻制度的破坏、性侵犯乃至 社会 秩序不稳定等等。

总而言之,弃婴溺婴的盛行对于抑制人口的增长很大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缓解人口压力,可以说当时隐形的“计划生育”。但是它带来的 社会 影响不容小觑,弃婴溺婴是对生命的亵渎,充满了残忍和无情,所以对于这种 社会 恶俗就应该坚决抵制,并依法取缔。从思想意识上,从 社会 基础上,根除这种败俗。现如今溺婴是属于故意故意杀人罪的范畴。

清末的"弃婴塔"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清末的?弃婴塔?是一些人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生了女孩子之后就想要将这个孩子溺死,只是后来认为这种做法太过于残忍于是就有人提议修建了这种弃婴塔,用来放置那些被遗弃的女婴。弃婴塔的目的就是让这些遗弃女婴的人们心理上获得一点儿慰藉。

在封建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很普遍,这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大家都觉得,女儿是外嫁的,生了女儿,等老了依然没有人给他们养老送终,生女儿涉及到养老的问题,涉及到男尊女卑的思想所发展而来的对女性的歧视,所以生女儿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就是一种耻辱。虽然说现在的社会提倡的是男女平等,但是小编觉得依然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的,大家依然对女生有着一种歧视,在一些人的家庭里,生了女儿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但是实际上还是不怎么高兴的,况且,较为明显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在现在的一些农村依然存在。

封建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里面,所以溺婴现象在当时不足为奇,很多的人期待生儿子却总是生女儿,而这些可怜的小宝宝就是因为命运的不公从而刚出生就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这些人会将刚出生不久的女婴扔进池塘,让她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活活淹死,想想也是够残忍的了。在古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即使这样不受待见的女婴没有被父母处理掉,等长大之后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很多贫苦人家的女孩子很小就做了人家的童养媳,我国腐朽的童养媳制度也就是从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发展起来并且延续了多年。

到了清末的时候,人们或许是良心发现,不忍心将自己的亲骨肉活活扼杀,于是就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建造弃婴塔,将生下来不想要的女婴就丢在这座塔里面,任由其自身自灭,这对于那些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但是小编认为这无疑是掩耳盗铃的效果,反正女婴横竖都是一个死,这样让其在弃婴塔里活活饿死、被蛇虫给咬死、与溺亡又有什么区别,不都是非常残忍的吗?又何来的慰藉?是自己骗自己罢了,弃婴塔折射出来的更多的是人性的丑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8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