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镇远将军魏延的一生是怎样的

说历史 2023-06-09 09:45:35

镇远将军魏延的一生是怎样的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与黄忠都是镇守长沙的将领,但是魏延一直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而在刘备攻击长沙的时候,魏延将长沙太守韩玄杀死,并向刘备投诚。刘备入川时,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作战。在刘备大破刘璋军队后,魏延被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升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十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时,魏延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魏延虽然作战勇猛,但是性格孤傲,素来与长史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权落败,最后被马岱斩杀。

作为一名战功卓越的武将,魏延做人狂妄自大,不懂得谦虚谨慎。导致了他夷灭三族的下场。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镇远将军魏延的一生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中魏延是怎吗死的

少时读三国,读到蜀将魏延最后那三声“谁敢杀我”,总感觉他真的好傻。傻的不是他没有料到马岱会从背后出手偷袭,而是想像不出哪个傻子会扯着嗓子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当时的模样岂非愚蠢可笑的很?后来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当时也并未太多留意。只是最近重新欣赏,重温魏延被斩杀那段,突然发现电视剧将这段情节演绎的十分精妙细微。

当杨仪要魏延说三声“谁敢杀我”时,魏延大笑道:莫说三声,便是叫三万声又有何妨?若丞相在时,我尚有所顾虑,现在丞相已亡,谁还能杀我,于是便开始说出了那惊天地却不泣鬼神的三声“谁敢杀我”。

第一声当真是声如狮吼,振聋发聩。魏延的第一吼,是挑战,是叫战。
这一声充满了对杨仪阵中大小将官的挑衅与蔑视。
这一声也是为了喝出那个假想的能将他杀死的将领,再与之对决。
因此这一声带有古代冷兵器战场上将领交战前喝骂叫阵所具备的气势凌厉、震慑人心的特点。此时的魏延,多少还是带有些顾忌的,他虽然已经是蜀中第一悍将,但头脑并不简单,要不也不会当年与诸葛丞相争论兵务大计,引得后世众说纷纭。他并不了解杨仪到底打算如何置办他,他也压根瞧不上扬仪这种角色,但是他奇怪。奇怪为什么这种货色胆敢直言面对他,为什么这种货色能在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以及诸葛亮纷纷离世,蜀国业已尽显凋零败落气象之时,面对这么一位曾经在蜀军勇冠三军无可匹敌的叛将,竟方寸不乱,气定神闲,还有心思让他喊口号,而且还喊三声。这到底是何用意?莫非诸葛孔明尚有遗计以制服他?
因而这第一喊,还带有试探,带有些许疑惑,甚至疑虑。只不过,常年征战行伍,这位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早已习惯叫阵喝敌,所以没有人能够听得出这种疑虑,但是如果对比他第三声叫喊,这些许疑惑或许就能被感觉出来。

无人响应。

于是魏延叫了第二声“谁敢杀我”。这声叫,已经不能称为叫。因为其声低温沉缓,恰似喃喃自忖,又似自言自语。这一声,人们已经能够听出魏延疑虑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似乎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一种自满,一种自负。就在吐露这四个字之间,魏延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变化。没错,就算诸葛丞相尚有遗策,可是蜀国中又有谁堪与我匹敌?蜀中精锐,已经集结于此,关兴张苞,俱是垂髫小儿,不堪一战;杨仪廖化,更是土鸡瓦犬,不足以用;惟有姜维,似有可为,可与久经沙场的魏延相比,尚欠火候,何况手下又有马岱助阵,当是如虎添翼,笑傲西蜀。就算丞相神机妙算,若一时拿不下蜀国,也可北投曹魏,以图后事。如此看来,似无须顾虑。

无人响应。

两番叫阵,无人应战。魏延所有疑虑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就只是洋洋得意狂傲子大之情。也就在此时,魏延内心的高傲才发展到极致。他大喝到“谁敢杀我!”,这一吼,不再对阵前任何一人,而是对天长吼,对着天上的诸葛丞相长吼。他似乎要把丞相在世时,所压抑的所有的郁郁不得志、愤恨、羞恼、憋闷与委屈统统发泄出来。深藏心底的孤高自傲也一并迸发出来。他向诸葛亮示威、炫耀,他尽情的嘲讽在天的丞相,尽情的咒骂着。这四个字将他积郁心中多年的闷气宣泄出来。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的防备是最低的,尤其是对身后的防备。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听到一声大喝“我敢杀汝!”。

回防已经来不及了。他所有的气势,所有的气力,都在这最后一吼中,似离弦之箭一般击发而出,纵难收回。而马岱则随着自己一生大喝,顺声就势,一刀砍去,恰似势如破竹之势,无可抵挡。这一刀,倘若魏延全力抵挡,也需破费气力才能接住。而现在魏延不但气势俱已消散,更加惊惶失措,措手不及。纵有三头六臂,亦无返改变其最终结局。

这时才赞叹,诸葛亮为何要魏延喊三声,而不是两声,或四声。两声不够,四声多余,就三声,拿捏精确,干净利落,一刀得手,永除祸患。这才突出演义中诸葛丞相的神机妙算的神这个字来,这远比最后那阴平凿壁上的“二士相争,不久自死”的绝笔来的更为自然。

魏延人头落地。

自此蜀中亦再无大将。

三国时期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字文长,荆州义阳人。魏延是蜀汉名将,关羽攻打长沙,他保黄忠杀韩玄主动献城,后跟随刘备,其表现突出,得到刘备的器重,为蜀汉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由于此人心高孤傲,善于养兵,但魏延的准则是:“你诸葛亮再能,就是不如我”。我非取而代之不可后与重臣不和,诸葛亮死后,魏延反叛,被诸葛亮预先在他身边的卧底马岱所斩杀,最后一门灭三族。 [ 转自铁血社区 / ]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是个悲剧人物,一生之中保了三个主子,只有刘备对他稍微好点,但是有诸葛亮在,他空有一身的好武艺,没人信任他,出好主意及有建设性方面的意见,而诸葛亮却不采纳,直到死后也不放过魏延,从魏延进帐那天诸葛亮就没把他放在眼力,也不重用他。也说明诸葛亮的小心眼。。。。。。
当时魏延在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决定攻击杨仪(当时蜀汉的重臣),而杨仪命令王平阻击,其实王平哪是魏延的对手,王平说道:丞相刚死,你怎么好不听他的遗命呢,你是不是想造反。而魏延知道自己理亏,将士们也觉得是这样,就不再愿意跟着他,大军就这么散了,只剩下他儿子几个,一起逃命,来到汉中,随后杨仪派马岱追赶,其砍下魏延头颅,送至杨仪那,而且践踏魏延之头颅,说道:“看你怎么反叛”。之后就灭三族,可谓死的太不值,太没面子了。。。。。。
那再猜测一下,如果魏延不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结局。大家都知道魏延的实力,骁勇善战,不所不敌。倘若诸葛亮不顾及此人后脑反骨,还重用他,听他的一些军事策略,而且魏延也不会留下:谁敢杀我这样的话语。我们现在也都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难道诸葛亮会不知道。既然你用了他,就得相信他,给他有发展的余地,要不你就放他走。我想诸葛亮也不会放他走,很大原因就是魏延有实力,武艺高超觉对是认可的。到最后,有谁能够打的过他,也没人不敢跟他打,但是死在马岱手上就因为他孤傲,不把人放在眼里。如果他不是那么轻易的反叛,我想蜀汉一定会统一,自己也不会落的如此下场。。。。。。
魏延其实跟关、张、赵、马、黄平列的大将,就是被排除在外(要我把马超排除)。魏延对蜀汉还是很忠心的,如果诸葛亮不那么小心眼,那么他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了,那三国的历史有可能会被改写。自从刘备在白帝兵败身亡后,魏延就成了军中的一杆旗帜,成了军中的头号大将,那时的魏延武艺可以算得上是做高的了,诸葛亮应当改变他的看法,重用魏延,然而还是一贯的压制他,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在一出祁山时,魏延的建议在现在看来那是很绝妙的,他建议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长安,但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还把他给训斥了一翻,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提出什么建议。在打仗时,如果遇到硬仗,危险的仗,诸葛亮总是让魏延出马;而遇到可以得功劳,却只把他当辅军的角色。魏延的自尊心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了,即使是这样魏延还是没有反叛。而后来的反叛与其说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压抑的心情可想而知。诸葛亮对魏延那是用心良苦,死了还要用计把魏延给除掉,这也说明诸葛亮的不厚道。
在《三国志》中说道: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悲剧性的人物。如果当时他投靠曹操的话,那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魏延怎么死的?要有历史根据的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诸葛亮死后,魏延被小人杨仪陷害致死!

魏延这个人是有点本事的,刘备夺取汉中后,人人都以为要任命张飞当这个汉中太守,就像关羽镇荆州一样,可刘备偏把这个重要的位置交给了行伍提拔的年青将领魏延!刘备的超乎常人的用人理念再次发挥作用。事实证明刘备的决定是对的。

但诸葛亮不喜欢魏延,历史上没有有力的证据可考证,但我认为人总有不喜欢的类型,恰巧魏延就是诸葛亮不喜欢的那类型人。既然不喜欢他为什么重用他?因为蜀国后期已经无人可用,魏延他又是个文武全才的将领,况且诸葛亮是个识大体的人,他不会把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大事中。

魏延不可能有谋反之心。他年纪轻轻就被刘备委以重任并且屡建奇功,诸葛亮北伐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已经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在蜀国位高权重,他没有必要谋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去处值得他这么做,从他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就可以看出,他对战胜魏国还是信心满满的。脑后有反骨之说是小说家杜撰的。

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持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诸葛亮不喜欢魏延,自然就不会把兵权交给他,魏延错失可以体现自己军事思想的机会,想杀杨仪夺兵权,反而把自己害死了。其实魏延是忠于刘备、忠于诸葛亮的,他甚至比诸葛亮还想北伐成功。

纵观魏延一生,他这个人的性格是叛逆的,他的性格超出了他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承受,从他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性格在现代倒是不少见,也正是他的这种超时代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