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肱股之臣?帝王亲近的重臣?办事得力的重臣?还是,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朝臣?最生动的解释,大抵就是这最后一种了。
晚清四大名臣其实有两种说法,一说这四人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而另一个流传更广的说法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更有名的曾左李张的生前身后事。
曾国藩这人,祖上可追溯到春秋时儒家宗圣曾子。道光十八年(1838),尚未满三十的他就考中进士,恰好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同届。
后来曾国藩成为当时的权臣郭佳·穆彰阿的门生,并得到穆彰阿的支持。因而曾国藩能很快就成为太子的侍从官左庶子,后来又成为日讲起居注官,常侍奉于帝侧。
入仕不到十年,曾国藩就有了礼部侍郎的头衔,从一个庶吉士成为从二品要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次年,他把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和工部侍郎当了个遍。
此后倚仗自己手中的湘军,曾国藩从一个中央的文官转变为一个在地方有实权的"大将"。他用军队和战功换得了身着黄马褂的殊荣,也先后换得了湖北巡抚、兵部尚书、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的官职,并获得了太子太保的头衔和世袭一等爵位。
洋务运动开始后,曾国藩先后任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同治七年(1868),他又成为直隶总督。四年后,曾国藩因病在南京去世,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正"。
而被曾国藩一手培养出来的李鸿章,在中举入仕后的前几年做过简单的文书工作,也在地方组织过团练,但最后还没凭借战功步步高升就被诋毁地回家守孝。后来他又回到曾国藩门下,在咸丰十年(1860)被委以组织淮军的重任。
在淮军的支持和曾国藩的推荐下,李鸿章在同治元年(1862)直接成了江苏巡抚。第二年,他又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后来还做过北洋通商大臣。而曾国藩曾做过的两江总督,李鸿章也做过。曾国藩有的一等爵位,李鸿章也有。且他还做过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光绪十七年(1901),李鸿章在北京病逝,被追赠太傅,进封为一等侯爵,获得"文忠"的谥号。清廷还在北京为他建立祠堂,这也是唯一一座清代汉族官员的祠堂。所以认为李鸿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是有一定道理。
而李鸿章的死对头左宗棠,早年也颇为不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但要么亲人去世,学业中断,要么名落孙山,不能步入仕途。所幸他有真才实学,得到诸如贺长龄和陶澍等人的赏识。胡林翼、林则徐等也与左宗棠交好。
1852年(咸丰二年),左宗棠在危难之际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邀成为其幕僚,次年又进入湖广总督幕府。后来他又应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为其谋划,且这一谋划就是六年。在此期间,中央的御史就曾注意到这个有才学的有志之士,向朝廷举荐了左宗棠。咸丰六年(1856),左宗棠成为兵部郎中。两年后,他又被授予四品官衔。
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来到曾国藩麾下。第二年,惜才的曾国藩便将左宗棠推荐作了浙江巡抚。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次年又被授以太子太保的头衔。而他最有名的与新疆有关的功绩,则是在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之后立下的。在西北期间,左宗棠还被授予其都尉的爵位。而这也是他的死对头李鸿章有过的。
同治十二年(1873)后,左宗棠又先后做过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还获得了一等的轻车都尉爵位。光绪七年(1881),在地方工作数十载的左宗棠被调到中央,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但因为他不习惯中央的工作,后又被委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刚好又与死对头李鸿章的北洋通商大臣"对应"。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在福建福州病故。随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傅,并授予"文襄"的谥号。
余下的一位重臣张之洞,他的功成名就倒是与曾国藩没有太大关系。张之洞因科举入仕,后来进入文渊阁工作。光绪五年(1879),因为呈上一封反对清廷与沙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的奏疏,张之洞得到了慈禧的赏识。
在慈禧的认可下,张之洞一路升迁,两年间做过翰林院侍读、左庶子、日讲起居注官和内阁学士,更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光绪九年(1883),他又调任两广总督。在任期间,张之洞曾因为想要乘胜追击来犯的法国军队而被李鸿章通电斥责。
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奏请建设芦汉铁路,张之洞被调任为湖广总督,负责南段铁路的修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又任两广总督,并支持过戊戌变法。宣统元年(1909),他在北京离世,清廷赐其谥号,曰"文襄",与左宗棠同谥号。
清代的巡抚算是一省的军政最高长官。总督是区域内的军政最高长官。而总督管理的区域,一般是两三个省。四位重臣皆做过巡抚和总督,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的官职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但曾国藩和李鸿章皆是中央重臣,张之洞也曾深得慈禧赏识,所以论在中央的地位,左宗棠是最低的。而在爵位一事上,张之洞是唯一一位没有爵位的。另外三位,皆有一等爵位。
至于谥号,按照清代礼制,谥号"文正"为最高等,"文忠"排第4位,"文襄"排第23位。所以谥号最尊的便是曾国藩。且清军入关近270年,有"文正"这一谥号的仅有八位,曾国藩便是这八分之一。
晚清四大名臣是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
1、曾国藩
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2、左宗棠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3、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4、李鸿章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这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大臣当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了。这四位名臣不但功劳显赫、事迹众多,甚至一些举措和理念事到如今仍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人们就将其并称为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那么,作为当时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一群人,他们当中谁的官职最高,去世之后又是谁的谥号最尊贵呢?
首先,我们先看看曾国藩,作为许多人口中中国"两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他的地位被拔高到了仅次于儒家始祖孔子、心学宗师王阳明的程度。
有一说一,曾国藩在为人处事上确实值得称道,他的品行和能力也得到了李鸿章、左宗棠、梁启超,甚至毛主席的高度认可,在晚清混沌的官场上,曾国藩显得与众不同,他也得以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都获得重用,甚至还有过十年连升十级的优异经历。
为官大半生,曾国藩最高曾当过直隶总督,但因为处理天津教案背负骂名而被派往南京避风头。
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接替被杀的马新贻成为了新任两江总督,而这也是他生前担任的最后官职。总督是清朝地方官的最大官职,执掌着一省或数省的最高军政大权,堪称封疆大吏,而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则大概是今天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在任两年后,曾国藩病死于任上,朝廷为之辍朝三日,赐谥号"文正"。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左宗棠,作为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他曾经历任闽浙、陕甘、两江三地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尽管左宗棠已经七十多岁,他还是主动请缨前往福建抗敌,这时,他的身份是"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因为钦差大臣只是临时职务,所以我们姑且将左宗棠的职位按照两江总督来算。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积劳成疾死于福州,朝廷追赐谥号为"文襄"。
和曾国藩、左宗棠相比,李鸿章身上的争议要多得多,因为他曾在列强侵占新疆时主张将其舍弃,还代表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然而,在另一方面,李鸿章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很多正面评价,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东方俾斯麦"。在整个官宦生涯中,李鸿章曾长期担任直隶总督,作为天子脚下的总督,这一职务被誉为"九大总督之首",地位最为显赫。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在被委派签订《辛丑条约》后吐血不止、饮食不进,不久后便病逝于北京。这次,朝廷不仅赐给李鸿章"文忠"的谥号,还下令在全国为其建祠十座,他也就成为了清朝唯一一位得以在京师设祠的汉族官员,这等殊荣是其它几位大臣所没有享有的。
提到张之洞,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会是他一手创办的"汉阳铁厂",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在推动清朝近代化方面也是立功颇多。在为官期间,张之洞曾多次被委任署理两广、湖广、两江总督,而宣统元年(1909)他去世后,被清廷赐予了和左宗棠一样的谥号——"文襄"。
总的来说,如果按照生涯最高官职来排名,曾国藩、李鸿章都曾经担任直隶总督,但后者当得更加稳定持久。甚至,当时的西方人见清朝大小事务都交给李鸿章处理,便采用了自己更加熟悉的称谓,将他叫做清国的总理。
左宗棠、张之洞官职相仿,但因为前者是实授而后者大多是署理,所以排名大概应当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最后才是张之洞。
至于谥号,在文正、文忠、文襄三个谥号当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文正。按照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能够被赐予文正这个谥号的人需要德才兼备,在人臣之位上做到极致。
北宋名臣司马光曾经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在此之后,文正便一直被视为等级最高的谥号,《明会典》中也将其列为第一。在清朝,文忠被视为仅次于文正,因此李鸿章的谥号是稍逊于曾国藩的,在他们二人之后,才是被赐谥文襄的左宗棠、张之洞二人。
晚清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位朝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学历:
曾氏,李氏与张氏都是进士出身,只不过前两者为道光年间进士,而后者是同治年间进士而已。只有左氏为举人出身,据说就连这个举人身份也是侥幸捡来的。
功绩:
曾氏与左氏偏重于武功,张氏偏重文治,而李氏无疑是文治武功兼而有之。曾氏,一手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居功至伟”。左氏,在曾氏的领导下一手自创楚军,协助曾氏剿贼,后剿西捻军和反清回民军,其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在于收复新疆大部,此一举使其成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李氏,武功卓著,文治亦显。尤其是它的外交才能与智慧,更是令同辈人臣望尘莫及的。张氏,文治绩效颇丰,具有改革创新的魄力与智慧,对后世影响颇著,对湖北影响甚巨。他们四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赞成洋务,并身体力行开创了各自的洋务实业。
官爵:
曾氏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左氏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李氏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封一等肃毅伯。张氏官至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慈禧逝后成为顾命重臣。此四人都官至极品、位极人臣,且死后都又受封赏,四位汉人能载满人的统治下官至高位,爵授极品,其间辛苦远非吾辈所能体悟,且此四人却有实绩,都堪称“中兴名臣”。
学问:
曾氏,继承“安徽桐城派”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著述颇丰,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左氏,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等,涉猎颇丰,有《左文襄公全集》传世。李氏,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又精通诗文,其“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脍炙人口。亦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张氏,少时就博闻强记,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从其所从职务上,即可窥见其才学之一斑,亦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且此四人死后,清廷均以“文某”谥之,由此也可见四人的学问均属上乘。
享年:
曾氏终年六十有一,左氏享年七十有三,李氏寝年七十有八,张氏寿年七十有二。(均按周岁为准)四人都属高寿,只有曾氏没能活过七十大关,可他的学生李氏,竟活到了新世纪、新纪元的二十世纪,实属不易!
流下的回响:
曾氏:“师夷长技以制夷”,左氏:“抬棺西进,收复新疆”,李氏:“孑然一老,舌对八国”,“张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孰轻孰重,自己体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6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完颜寿是什么身份他跟岳飞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