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和亚圣都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代表,也是古代君主用来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再加上牵头推广"重农抑商"的商鞅,便在一定程度上组成了引领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生产生活方向的"弄潮儿"。
但现实生活是生动而有趣的。朝廷有朝廷的政策,人们生活有生活的节奏。城市还是在不断发展,市民经济也越来越繁荣。所以尽管朝廷嘴上说着重农抑商,手却扒住商人的荷包不放。而这被朝廷又爱又恨的,当以元末明初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为典型。
在商界,沈万三几乎是与孔子"并列"的存在。这位"商圣",虽然本名沈富,字仲荣,名字有些俗气,但确实有着过人的商业头脑。明人将巨富的人称作"万户",又由低到高分为哥、畸、郎、官和秀五等,五等的每一等又细分为三等。
所以仅从沈万三被划定为"秀"等的第三等,被称作"沈万三"或"沈万三秀",我们就能明白他的富有。
对于沈万三的"第一桶金",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分财说"。曾是礼部要员的杨循吉最先在其《苏谈》一书中记载这个说法。当时他已退休回到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老家,在闲暇之中便记载下了百余年前的这位声名显赫的巨富同乡沈万三的一些故事。
"分财说"记载,元末富豪陆道原在晚年时将自己的家产分给了两个看重的后辈,其中一个便是沈万三。得到这笔"创业基金"的沈万三由此在商界崭露头角。这一说法,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成了认可度最高的有关沈万三早年的说法。
不过也有明人发现,所谓的"陆道原",其实是人们对"陆德原"的误传。根据陆德原的墓志铭,他和沈万三的关系,应当是他向沈万三购买了一批名贵木材。两人的经济交往,当是正常的商业活动。
民间流传广泛的"分财说",应当是人们结合元末的实际进行的一种误传。在元朝末年,确实有很多富豪为了自保将自己的钱财散尽。不过元至治三年 (1323) , 朝廷完全开放了民间的海外贸易,当时的苏州府已是重要的贵重木材的进口口岸。所以陆德原找上同府的商人沈万三为政府买一批木料,也不是什么难以发生的事。
且漕运在当时的贸易中有着重要地位,苏州又是漕运路线上的一个重点,所以沈万三将海运和漕运结合起来做贸易,也是极有可能的。明代成书的《云蕉馆纪谈》也提到,沈万三早年在江南一带做着涉外贸易,因此积累了"金数百万"的财富,跻身富豪的行列。
元朝末期,农民起义在全国多地爆发,苏州府也被在江浙一带起义的张士诚占据。不过因为张士诚早年也是在沿海经营私盐的,所以深谙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其域内商业贸易得以继续开展。由此,沈万三的商业活动在这个动乱时期也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这为他继续积累财富,提高社会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且与张士诚打交道,在分裂时期继续开展贸易的经验,让沈万三在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也活得比较容易。他不仅积极向财政正困难的新王朝纳税,还动用自己在商界的地位为朝廷征税。且在朱元璋的要挟下,他还自掏腰包为南京修建了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占总工程三分之一的城墙。
因而至少在表面上,朱元璋对这个江南富豪是笑颜相向的。
三分之一的国都城墙。这笔开销于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沈万三以一家之力就能承担,可见此时他的家底有多殷实。民间也有记载,称他家财有"二十万万"。且这"二十万万"的单位我们还不得而知。
从沈万三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富裕。明人有载,沈万三的日常用具之豪华,堪比帝王。他家后院的矮墙周长七百二十步,宽六尺。其上不仅修建了三层高台,还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一年四季,无论何时去看,矮墙上都有盛开的鲜花,远望如锦,因而这被称作"锦垣"。
在锦垣之内,有沈万三让人精心布置的假山。山间还有一方巨大的养着金鱼的池子。池中又有一座恍如仙境的楼阁。楼阁里还精巧地建起一座"楼中楼",名曰"宝海",用以收藏沈万三淘来的珍宝。楼下还有温室,楼前还有缀满宝石,挂着销金云帐的可容纳十余舞者共舞的"秉烛轩"……江南的园林向来精巧,江南的富庶之家也不少。但即便是让刘姥姥都看呆了的贾府,也没有沈家的这般奢华巧妙。
曾有幸去拜访过沈万三的明代户部左侍郎莫礼也描述过他在沈家见到的景象。
沈家在招待他时,把日常的金银器具撤下,换上了缂丝的桌布。桌上的筷架是羊脂白玉雕刻的,放酒的盘子是白玛瑙制成的。就连站在一边服侍的仆人都穿着贵重的青罗里翣……
作为被朱元璋亲自盯上的"冤大头",沈万三要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不够富可敌国,大抵也不会被盯上。有钱能有钱到这个地步,也着实是让人又羡慕又害怕了。
沈万三得罪了明朝君王朱元璋,所以最后被抄家流放,沈万三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富豪,据说他家中有一个聚宝盆,日夜不停的吐金子,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沈万三的富有,沈万三虽然出身非常普通,但是他一直努力奋斗,可以说他有那样的财富完全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但树大招风,最终惹来祸事。
一、沈万三的奋斗之路。沈万三出生于一个耕读家庭,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也不错,沈万三小时候家里非常注重培养他读书,希望借此能够走上科举之路,但可惜沈万三长大之后却开始经商,凭借聪明的头脑他敏锐的抓住了海上贸易这条线,带着两条船出海冒险,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靠着这笔钱沈万三大肆购买田产和商铺,财富得到了迅速积累。
二、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引来嫉妒。当时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君王朱元璋面临着一个烂摊子,处处都需要银两,焦头烂额的他将目光瞄向了沈万三,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堂堂君王每日都要节衣缩食,而沈万三一介小小商人却整日花天酒地,立刻找借口查封了沈万三的商铺。沈万三行走江湖多年,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当时朝廷正在修建南京城,沈万三立刻提出愿意承担一半的费用。
三、因一句错话断送整个家业。南京城修建完成后,沈万三并没有放下心,他深知自己的财产已经被朱元璋惦记上了,左思右想之后主动上奏想要拿银子犒赏三军,沈万三原本是一片好意,但在朱元璋看来这是赤裸裸的挑衅,一个商人竟然想要做犒赏军队收买人心的事情,立刻将他捉拿问罪,之后所有家产充公,沈万三被流放到云南,客死他乡。
沈万三(有说生于129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死于1376年),男,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人。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沈庄漾 迁徙至周庄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沈庄、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沈庄漾迁徙至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祐。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沈贵二子:长沈德昌;次沈汉杰,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沈万三,元末明初人。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万三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本名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如果大家到过古镇周庄,在您对古城秀色称赞不一的时候,或许您没有想到,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的,不但是周庄受惠于他,南京城的建城,沈万三还有一半的功劳,因为是富可比国的他因为朱元璋的眼红而被逼出资与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的。
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中说沈万三的发家,是从自己的勤劳垦殖开始的。“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他有了立业的根本。以后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使其财富的积累更上一个层次。“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经过原始积累,并且他得到了陆氏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同时开展“国际贸易”也就是“通番”赚取了巨大财富。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他是通过垦殖而积累原始财富的,接着善于利用别人的金钱,并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扩大资本。从而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至今,苏州、南京、镇江和浙北、安徽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的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传说。
《明史》里也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一处在大脚马皇后的传记里写得明白:苏州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马皇后进谏说:“你老婆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朱元璋听了有些解气,饶过沈万三没杀,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正史如此说,自然许多人相信。老百姓善良,不太愿意一个财富传奇老死边陲,就编造故事说他在云南得道成仙,康熙年间还有人在到处散播奇遇,说自己在云南见到了长生不死的沈万三。
不过很可惜,传说当不得真,正史说的,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正确。《明史》为清人编撰,出于政治目的抹黑明朝的文字随处可见,但史实告诉我们:沈万三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于元朝,死于元朝。
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说,“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编纂者的史料来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说的话,《吴江县志》的编纂者自然不敢怠慢,但钦定的正史已经出版发行,他们也不敢推翻,所以只好在后面加上一段注释:莫旦说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但《明史》里又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我们也搞不清楚。
张士诚的军队占领吴会的时间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1368年才建立明朝。这就等于是说:按照莫旦的说法,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12个年头,死人既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替他修城墙,也不必再担心被他抄家流放。
沈万三至少有三个儿子,除了《吴江县志》提到的“二子茂、旺”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作沈荣,沈荣又有个儿子叫沈森。
元末明初人王行为沈荣父子撰写过墓志铭,其中明确提到:沈荣死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享年71;沈森与父亲死于同年,享年48。
推算下来,可以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的时候,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已经39岁,如此,沈万三的年龄在80岁上下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就此断定沈万三活不到80岁,看不到明朝的建立有些过于武断,但从这组数据中,至少可以推翻正史里所记载的沈万三得罪朱元璋,被充军流放云南的说法。
明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正式对云南用兵,次年平定该地,云南正式纳入朱元璋的版图。即便沈万三此时还活着,而且就在明军平定云南的同年就被充军流放到那里,其年龄至少也已经在100岁上下,这可能吗?流放百岁老人,在中国历史上等同于奇谈怪论,要知道,这是一个以孝为基础,以忠为目的的社会,尊老是它最基本的意识形态。
沈荣的墓志铭里还提到:“初,荣父(即沈荣)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沈荣洪武九年的时候去世,墓志在提到沈万三时,使用了“先君子”这个称呼,这已足以证明沈万三在洪武九年时早已去世。
墓志铭里还提到,沈荣在主持家族事务期间,曾建积善堂用来“承夫先志”,也就是继承先人的遗志,同时以资纪念。“先志”,无疑也意味着沈万三已经去世。沈家积善堂建于元代末年,这就等于说,沈万三在沈荣建造积善堂之前,也就是元末的时候早已去世。
如此,结论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鉴于沈万三的一个儿子沈荣生于1306年,可以推断沈万三大致出生于1286年前后;依据莫旦的记载,和沈荣的墓志铭,可以推断沈万三死于元朝灭亡之前;总体上,沈万三大略活了六七十岁。
也就是说,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传说中被朱元璋流放云南的沈万三,没做过一天朱元璋的子民;甚至没见过朱元璋,不知朱元璋为何方神圣,也极有可能。
沈万三从江南巨富到家破人亡,都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
洪武六年朱元璋攻苏州城。当时,张士诚之所以能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是因为得到苏州富民在财力上的支持。作为苏州富民之首的沈万三,当然出力非凡了。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只能大拍皇帝的马屁以求得太平。先是朱元璋要建南京城,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后来索性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这一下拍到皇帝马脚上。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好得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才保住小命,发配云南,最后客死他乡。这是洪武六年的事。
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沈万三家族财产损失大半,家人又发配云南,但家族仍然人丁兴旺,生活照样过得潇洒。就是因为太潇洒了,引出了灭门之灾。
事情发生在洪武末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因和一个女子偷情,牵扯到蓝玉案中,致使沈家几乎满门抄斩。这件事在清嘉庆《同里志》中有详尽记载,现简述如下:洪武时,同里镇有陈某者,生有一子,是个弱智。这弱智儿娶妻梁氏,倒是个知书善吟的美貌女子。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当然名扬四海。这时,周庄沈万三的招赘女婿顾学文,听说后就十分倾慕,常借故雇船往来周庄同里之间。船到同里,就停泊于梁氏居室的窗下。一来二往,顾与梁氏几次照面。顾慕梁之美色,梁羡顾之英俊,只是缺少机会了。顾学文就买通当地恶少,引诱梁夫弱智儿,出门饮酒赌博;又指使梁的邻居——一个老妪,带了新奇的首饰送给梁氏,并用言语挑逗。梁氏本已对顾有好感,于是一拍即合。从此两人频频书信来往。弱智儿懵然不知。其父因在外当差,难得回家,也被蒙在鼓里。只有陈某的兄长,也就是弱智儿的伯父,绰号陈缩头的,隐约听到一些风声,但也苦于没有证据。也是合该事发:梁氏疏于谨慎,竟把顾学文的书信裁开后卷成纸燃放在灯罩下。陈缩头就买通梁氏身边的僮儿,把纸燃偷出,补缀成幅后,寄给在外当差的陈某。陈某看后,明白真相;况且顾学文的信末都盖有松月图章,更是铁证如山了。陈某寻思,仅凭这样一封书信,告到官府,不见得会有什么结果,弄不好反而败坏了陈家的声誉。这时正好蓝玉大案案发。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凉国公。江山坐定,蓝玉就恃功骄傲,广蓄庄奴,欺凌百姓。朱元璋怕尾大不掉,狠狠地定了他个谋叛大罪。陈某正愁怎样为傻儿子报仇,见此案发,牵连日广,就趁机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一牵涉蓝玉案,就不再是什么私情事,立时三刻变成要案。结果,不但顾学文,连同他的父亲和兄弟被杀,连他的妻族,包括沈万三的儿子沈旺在内的一大批人,都杀掉了。梁氏亦被其父逼令自缢。这件事从洪武二十六年起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平息。
从此,沈万三家族彻底败落了。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苏州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万三充军贵州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打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株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但他毕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遗迹,也使中外旅游者及专家学者深感兴趣。
他常常望着遮掩住家乡的十万群山。山顶,正一片晚云秋。
看着那灿烂的山光,他想着山后在江南的丽娘和茂儿、旺儿,也不知他们此时如何?王信、四龙他们,树倒后现在又在哪里?还有那远在海国的晓云,那已在天国的禇氏、晴儿……
朦胧中,禇氏和晴儿向他走来,他颓然倒在那万里外的异乡土地上。
……
沈万三死后,他的灵柩被悄然运回了周庄。
怕明廷嗅出味道,故里的乡亲们把他的棺木葬在了一处叫做银子浜的水底,乡人呼为水冢。
还有一些记载中说起沈万三既至滇,遇历宋元明三代的真人张三丰传丹法,于是从之而炼天元大药而服之。后来,沈万三也得了道,与张三丰一起隐显度世,敕封宏愿真人,或隐天目,或隐武当,皆无定所。甚至有些记载记述到,隔了整整一个明代后的康熙初年,为了一个苏州女子陈圆圆而冲天一怒以降满清的吴三桂,至滇而又谋逆时,一个唱戏的戏子,中途失侣,于乱山中见一大宅,乃叩门借宿。倾之,一苍髯古貌的老人出,当得知这本是扬州人的戏子也来自江南时,老人高兴地说,我和你是同乡,你知道当年那个沈万三吗?我就是啊!
这个戏子后来遇到他的同伴时说起此事。雍正年间时,海盐陈别驾的一个表亲俞某曾遇到这个戏子,亲耳听他说起,陈别驾撰述了下来。
这些记载无论是出自讹传还是编造,虽然有些“神”的意味,但其目的都是希望给这位颇有悲剧色彩的商界巨子添些亮色而已。相比之下,倒是沈万三的故乡——周庄至今执著的传说更具有传奇的凝重色彩同时也更富于现实的“人”的情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6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岳飞被陷害关押狱中,韩世忠怎么不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