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说:“夏传子,家天下。”从大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开始,中国一直延续着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度。宋太祖赵匡胤竟然把帝位传给了亲弟弟,这是什么原因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就在北宋刚刚建立的第二年,王朝的第一任太后——杜太后重病不治,要立一份神秘的遗诏。正史的记载是这样的:当时,开国皇帝宋太祖在太后身边,日夜侍奉汤药,太后临终时,特意召来了功臣赵普。
太后问皇帝:“你知道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吗?”孝顺的太祖非常担心母亲的病情,哭得很伤心,不能回答。太后继续问他,太祖才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祖先和母后积了大德。”太后却说:“不对,是因为你之前的周世宗让小皇帝治理天下罢了。如果周朝有年长的人做皇帝,天下还能是大宋的吗?”
因此,太后立下遗命:“你去世后,应该把帝位传给弟弟。天下这么大,政务又这么复杂,如果宋朝能立长者为君,这才是国家的福气啊!”太祖立刻跪拜,哭泣着说:“不敢不听从您的教导。”于是,太后命赵普把刚才说的话写成诏书,在结尾处落款“臣普书”。完成后,太后把遗诏藏在金柜里,由专人保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后来,太祖驾崩,帝位果然传给了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按照亲疏关系来说,太祖肯定是希望让儿子当皇帝的。但是每个王朝在刚建立的时候,根基不稳,太祖为了宋朝基业,愿意放弃儿子的利益,可见他是一位顾全大局的明君。而从他和太后的这次互动中,我们也能看出,太祖是一位重孝道、守承诺的贤人啊!
当然,杜太后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所以她的话才会对皇帝有很大的影响力哦!这里再跟大家分享杜太后生前的小故事。太祖黄袍加身,刚刚登基称帝的时候,有人赶来报信:“您的儿子当上皇帝啦!”太后却只是淡淡一句:“我的儿子素来有大志,今天看来果然是这样。”
到她被正式封为皇太后时,看到满朝大臣恭敬地拜贺,太后又变得闷闷不乐,愁容满面。有人劝她:“臣听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太后说:“我听说‘做皇帝难’,皇帝是万民之主,如果他治国有道,皇位就可以长久;一旦国家失去控制,想再当回老百姓都不可能了,这才是我忧虑的啊!”太祖听到后,立刻对母亲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杜太后只当了一年太后,却在正史中留下三次谈话,这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吧!
自己的儿子突然当了皇帝,做母亲的却非常淡定;自己做了地位最尊贵的女性,却清醒地认识到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杜太后这种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品德,也对皇帝起到了很好的辅佐和督促作用,她不愧是宋朝后妃的第一人啊!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夺得后周的天下,建立了大宋。可是赵匡胤却将自己辛苦获得的江山,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赵匡义来做,从各个角度来讲都说不通,而且疑点重重。据我分析应该是赵光义使用了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天子之位,只是并不能完全证明。
有一种说法,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杜太后所生,而杜太后害怕出现后周幼子登基,无法保证大宋江山稳固的情况,所以让赵匡胤在逝世后将君主传给弟弟赵光义,而将来赵光义再将君主传给赵匡胤的儿子,保证每次登基的都不是幼小的孩子,让江山稳固,还能保证君主的正统。而赵匡胤同意了,并订立了“金匮之盟”,这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原因之一。
另外其实赵匡胤驾崩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已经有能力独立继承大统了。据说有一次赵匡胤秘密招见自己儿子赵德芳进宫,而被赵光义知道,赵光义秘密封锁消息,不让赵德芳知道。而赵光义去进宫陪赵匡胤喝酒,而次日赵匡胤却驾崩了,而赵光义直接登基为君主,可见这里肯定隐藏的什么秘密。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赵匡胤很可能要将君主之位传给儿子,而赵光义去密谋获得君主之位,将赵匡胤害死,而自己顺利登基。而按照这个说法,宋太祖赵匡胤此时将君主之位床位给弟弟赵光义,完全是赵光义所为,赵光义密谋篡位。
从后来的赵光义登基后,赵匡胤的儿子相继去世,而自己的弟弟也抑郁而终。加之古代君主之位向来都传位给儿子,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将君主之位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是说不通的。
赵匡胤有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兄弟赵光义?史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赵匡胤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安排,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确立继承人。显然,说赵匡胤传位给了兄弟赵光义,是不准确的。
赵匡胤在去世的那一年,已经50岁了,50岁在那个年代,其实已经是很老的年纪。既然已经很老,为什么赵匡胤还没有确立继承人呢?我觉得,这应该是体现了赵匡胤在立储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心理。当赵匡胤在实现了江山的基本统一后,应该说,他就已经在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他最早想立的继承人,肯定是兄弟赵光义。关于赵匡胤为什么会选赵光义为继承人,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交代的。
也有宋代研究学者认为,杜太后不可能做这样的交代。但是,不管是不是杜太后的交代,从赵匡胤内心来讲,他也是倾向于选赵光义为继承人的。赵匡胤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缘于历史的教训,尤其是五代(不算十国,下同)乱世的教训。五代只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前后换了差不多20个皇帝。皇帝之所以换得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接班人年纪太小、太弱,或者本身智力不足,因此才造成皇位被夺,朝代更迭。
赵匡胤综合考虑,他虽然有两个儿子: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不过,赵德昭的智商和情商应该都是比较不足的(从后来赵光义当皇帝后,在征辽失败后,他极力为大臣们邀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既不明,也不智)。而赵德芳年纪又比较小。让他这两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继位当皇帝,都有可能镇不住堂子,改朝换代的事情,还有可能在他赵家的身上发生。所以,赵匡胤才会考虑培养智商和情商都相当高,而且也是年富力强的赵光义作为接班人。
但是,当赵匡胤已经坐稳江山,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们有可能带来的威胁,江山不会轻易失去的时候。赵匡胤的心思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想把皇位改传给自己儿子。他认为,就算改传给自己儿子,也没有什么问题的。此外,赵匡胤的转变,还来自于赵光义的咄咄逼人。因为赵光义在当开封府尹(在那时候是属于王储的待遇)的时候,培植了太多自己的势力,让赵匡胤很不满。有一次,赵匡胤站在城楼上,看见赵光义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场面,忍不住说了一句:“好一条软绣天街!”
赵匡胤为了实现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目的,做了两个决定:一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开始加大封赏,给他们官职,让他们锻炼。二是准备把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迁到洛阳,可以跳出赵光义在开封设下的包围圈,重整自己的江山。赵匡胤对迁都给了一个恰当的理由,就是说开封没有山川之险,防守成本太高了。只有迁到洛阳,才能减少防护成本。赵光义作为智商和情商都相当高的人,如何不明白赵匡胤心中的想法。于是他坚决不同意,而且还说出了“在德不在险”这样的话。
赵匡胤所讲的是有道理的,赵光义所讲的更有道理。所以,赵匡胤无话可说,这项计议只能作罢。不过,显然赵匡胤并不甘心,等赵光义和大臣们走后,他嘟囔道,百年之后,国家的财力就会用光的……应该是赵匡胤的行动,引起了赵光义的高度警惕,接着,就发生了“斧声烛影”的事情。赵匡胤猝死。而随着赵匡胤的去世,赵匡胤是不是真的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以及赵匡胤是不是赵光义杀死的,都成了千秋疑案。(参考资料:《宋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5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