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晋惠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看重礼仪,更看重信誉,尤其是一国之君,更是要信守承诺,因为国君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如果国君都不讲信用,相信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不会幸福。
好在中国历代大多数国君都是一诺千金的,但是春秋时期有这么一位国君,却和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等贬义十足的词挂上了钩。
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姓姬名夷吾的晋惠公。
晋惠公的登基之路
起初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都很贤德,但是晋献公自从被妃子骊姬迷住后,就渐渐疏远了这三个儿子,反而有想立骊姬儿子为储君的意思。
之后骊姬用计把太子逼死,重耳和夷吾都逃到了国外,不久骊姬如愿以偿的让自己儿子登上了王座,但是在当时很多晋国大臣眼里对这个国君根本不认可。于是晋国大夫里克发动政变将骊姬儿子杀掉了。
后众大臣商议,讨论一致得出重耳是大家心中国君的最佳人选,但是重耳认为国内政局尚未稳定,自己回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拒绝了邀请。
到现在,适合做国君的人选仅剩夷吾一人,于是大家准备让夷吾当国君,夷吾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但是夷吾担心自己在回国途中会发生危险,于是夷吾就派郤芮送重礼贿赂秦穆公请求秦国出兵护送自己回国,并河西一带的土地为报答。
此外,他还向大夫里克承诺,一旦当上了国君,他就会分汾阳给里克,之后秦国出兵成功护送夷吾回国,在大夫里克等人的帮助下顺利登上王座,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屡次背信忘义
但是夷吾一登上王座,之前的承诺没有一个兑现,他先是和秦穆公说自己也很想把土地割让给秦国,怎奈土地是祖宗留下来的,大臣们都极力反对我把土地割给你们,我一个人同意割让也没用啊。秦穆公只能吃了哑巴亏。
反观大夫里克这边,晋惠公能当上国君,里克功不可没,可是之后晋惠公不但没有把汾阳封给他,也没有任何奖赏,反倒认为他权力过大,功高震主,剥夺了他的权力,将里克逼死。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民不聊生,情急之下,晋国向秦国寻求帮助,因为秦穆公之前在帮助晋惠公后吃了亏,本来不想插手,但是想了想,这是晋惠公一个人的问题,天灾受罪的是整个晋国的百姓,百姓是无罪的。
于是秦穆公派出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从秦国都城雍城至晋国都城绛城运粮的船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谊”,帮助晋国度过了难关。
到了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也向晋国寻求帮助,心想着自己以前帮过晋国渡过难关,这时候晋国肯定会帮助自己,没想到晋惠公听从其舅舅虢射的建议“趁火打劫”,不但不给秦国粮食,反而趁着秦国闹饥荒,准备攻打秦国,来一个内忧外患,把秦国灭掉。
这时秦穆公终于忍不了了,在度过饥荒后直接举全国之兵反攻晋国。最终大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国活捉。
晋惠公身为一国之君,却屡次失约,对一个国君的威严,一个国家的信誉损害都是极大的,还好最终秦国替世人好好教训了晋惠公,让后人知道忘恩负义的下场,不然后世不知又要多出几个“晋惠公”呢?
晋昭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昭公是春秋初期晋国八霸之一,公元前641年晋昭公晋悼公称霸于天下,至第648年,晋昭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于是,他的后代的后裔子孙也都从政,成为国君,代代相传。所以说晋昭公的晋国是一个永远传续不断的国家。晋国的王位是其儿子晋悼公与妻子昭仪所立,晋昭公由第一代晋昭公晋僖公晋夷公晋北夷公晋夷后裔在第二代晋惠公晋哀公晋襄公晋文公晋襄后裔的后裔传人于悼公,因此称晋悼公,此后晋国的王位的子孙后代就将晋悼公的谥号叫“悼公”。
只要你看看 历史 , 历史 上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无不会让人感叹,这个晋国称霸中国几千年的晋昭公一人所留下的伟大和光荣。晋悼公从继位到晋文公四年那年是晋国围攻齐国,形势要比之前的齐国惨重。面对齐国内乱,诸侯眼红,春秋时期的晋国诸侯屈从于楚国,他们两国要争霸于天下。在史记中,有记载到晋昭公二十七年,哀公元年,也就是第二代晋昭公晋哀公去世的那年,晋昭公去世不久,悲公殉国。
在昭公七年也就是晋昭公二十八年被楚庄王杀死,然后晋昭公虽然没有活到公元前641年就去世,但他的后代子孙。直到悼公去世到悼公十六年,悼公和悼公长子商伯、次子齐伯都十分贫穷,没有足够的财产给父亲和妹妹教养孩子。幸得儿子晋王公庶长子成叔渠活到晋悼公的八十八岁。因此说成叔渠是九世共襄晋国盛世。于是这个九世都说是被晋国当政。
当年,齐桓公四十七岁的时候,举鼎成功,成为了大禹。由此晋国的 历史 可以说,从来都是陈胜吴广起义,或者是楚汉相争。而晋国的王位是怎么来的。晋悼公的晋昭公始立于关中,从晋文公到晋襄公,将晋国带入鼎盛。晋国最开始的时候是七十六个诸侯。其中齐国的南方鲁国国君,其他国家皆有诸侯,互相不服,成就了晋文公时期。将他带入晋国,是晋文公一场重要的战役。
其实,从晋昭公提出建立晋国之后的重大事情来看,这个政府体制是不适合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成文规定,政府都设在关中山东长安之间的地方。把主要的工业设施建立在长安城。才能让工业实现发展。不过这个治国成立的七十六国,设立并修建的“晋”的国土在太原一带。在中原的是真空的国土,在咸阳也没有必要。也许经过各国不断地争霸,终于到了昭公时期中原的国土才算大致统一。
晋国最终雄霸中原的时候,起于晋昭公三十三年晋文公下令征服夏季奴隶谷、米以及西域诸国的河西之地。至晋文公五十三年晋昭公去世,发展到夏朝末年。晋昭公是一位非常不称职的国君,灭夏建国一开始就受到各诸侯国的不满。尤其楚国因为在晋文公时期一直支持诸侯国,晋文公战败后与。
外强中干的故事(集锦8篇)
外强中干的故事1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 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 "自古以来, 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 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 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 不好驾驭 (控制) , 一遇到意外, 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强中干”) , 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 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 很快陷入泥泞, 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 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外强中干的故事2 庆郑,晋惠公手下的一位谋士。春秋时代秦国攻打晋国一连三仗获胜,秦国的军队乘胜进入了晋国的阵地,晋国形势危急。晋惠公决心亲自出征,抵抗秦军,于是便叫人给他的战车上套上郑国出产的名马,此种马高大强壮,他以为用此马出征,有利于战事。在一旁的庆郑知道了初中,劝阻他说:古代有祭袍活动或打这样的大仗,一定要用本国产的马,因为本国的马在本国的国土长大,熟悉本国的水土,懂得本国人的心,因而它听从本国人的使唤,而且它熟悉本国的道路,所以用它套车,不会不顺从你的意志。晋惠公听了,并不以为然。
只听庆郑继续说道:现在你改用郑国的马,你不熟悉它的性情,这太危险了,此马又高又大,又很强壮,但一旦受惊,就会变得难以驾驭。此马惊恐紧张,血管膨胀,呼吸急促。外貌虽很强壮,但内部已气虚力竭了,若发生这样的事,后果不堪设想,那时,要进进不得,要退退不得,后悔也晚了。可是,晋惠公还是没有接受庆郑的劝告,一意孤行,套上郑国的马出征了。不久,秦晋两国的军队在韩地交战,战斗十分激烈。正在此时。晋惠公的战车所套的马,陷入了泥泞之中,战马受惊,狂嘶乱叫,拼命挣扎,越陷越深,进退不得,晋军因此大败,晋惠公也成了秦国的俘虏。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释读】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用来揭露敌人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
外强中干的故事3 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
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
托尔(Thor,古诺尔斯语:Tórr,也译为索尔),日耳曼地区称他多纳尔(Donar),是北欧神话中负责掌管战争与农业的神。索尔的职责是保护诸神国度的安全与在人间巡视农作,北欧人相传每当雷雨交加时,就是索尔乘坐马车出来巡视,因此称呼索尔为“雷神”。另外,索尔的勇敢善战在诸神与巨人间是非常有名的,索尔的力量相当巨大。在神话中甚至可以独自挑战巨人群,每当诸神被巨人们欺负或者攻击时,只要索尔一站出来立刻就让巨人族知难而退。除了索尔本身力量强大之外,“妙尔尼尔”(雷神之锤)更是让索尔所向无敌的宝贵武器,因此与诸神敌对的巨人族们相当畏惧索尔,只要索尔在诸神的一天巨人们几乎不敢对诸神们轻举妄动。
托尔的母亲是娇德(Jord。大地),妻子是希芙,生父则众说纷纭。大多数的人认为托尔是奥丁之子,但这样的观点也是很让人存疑的。大约西元一世纪时,托尔的地位比奥丁还高,在北欧的第一圣地鲁萨拉神殿中,托尔的雕像就立在神殿正中央,两边则是奥丁(Odin)和弗雷(Freyr)。有时候,托尔也被尊为希腊神话中的宙斯。而在日耳曼人的习俗中,托尔的日子是一星期最重要的.星期四,日耳曼人都在星期四举行会议,所以托尔同时也是会议和契约的守护神。
而同为战争之神的托尔和奥丁,是什么时候互换了地位?可以这么说,托尔是古老农业社会的神,他是古老战神,同时也掌管和农业息息相关的气候,手中的雷神之锤有祝福婚姻、生产、复活和安抚亡灵等力量,而托尔本人带给人的印象是强大的、正直讲信义的。这是农民的形象,是早期农耕社会中的表现。
而奥丁则是贵族的战神,他是参谋、诗人、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神。再看北欧的历史,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崩溃后,人们离开土地航向海洋,追求权利、财富与冒险。随着海盗的时代来临,奥丁的地位渐渐的抬高了。而《新艾达经》的作者史洛里更是在作品中大力吹捧奥丁,这可能和奥丁同时也是诗歌之神的身份有关。于是,托尔的地位下滑,而奥丁从中窜起。
外强中干的故事4 有一年,晋国发生了灾荒,粮食减产很严重。
晋惠公派人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很爽快地答应了,他派出船队,运了很多粮食到晋国去。
到了第二年,秦国也遭了大灾荒,而这年晋国却获得了大丰收。
于是秦穆公也派人向晋国借粮,但是秦穆公的使者到了晋国却没有借到粮食,晋惠公不愿意帮助秦国。
秦穆公和大臣们见晋惠公这么忘恩负义,都非常气愤。
于是,在公元前645年,秦国和晋国之间终于发生了战争。
晋惠公派人去向秦穆公下战书,秦穆公回答说:“当初,你要当国君,我就帮助你当上了国君;你要借粮食,我就给了你粮食;如今你要打仗,我怎么能不答应呢!”两国军队交战以后,秦军勇猛无比,晋军溃败不止。
晋惠公有些着急,就问大夫庆郑:“秦军势不可当,怎么办呢?”庆郑也对晋惠公忘恩负义的行为十分不满,认为晋惠公是个不讲信义的人,这时见晋惠公问他,就很不客气地说:“是大王自己叫他们打过来的,我有什么办法!”晋惠公听了,恼羞成怒,就决定亲自率军作战。
古人作战时,主帅的战车右边的人选是非常重要的,本来晋惠公右边的应该是庆郑,但晋惠公不再重用他,而是让另一名大臣站在他的右边,还叫人给他的战车套上刚从郑国弄来的骏马。
庆郑在一旁看到,忍不住说道:“打仗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国的马驾车,因为本国的马熟悉水土,又知道主人的心思,指挥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如果用外来的新马,对主人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很难配合一致。
到作战的时候,它一旦受惊,就会失去常态,不听主人的号令。
到那时,它的鼻子就会乱喷气,周身血脉乱涌,看上去很强悍,实际上很虚弱,中看不中用。
到时候弄得进也不行,退也不行,大王肯定会后悔的!”最后的结果正如庆郑所料,从郑国弄来的马果真不听晋惠公的命令,竟把晋惠公拉到泥沼里去了,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了。
外强中干的故事5 【出处 】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解释】 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用 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空架子
【近义词】 外刚内柔、外方内圆
【反义词】 外柔内刚、外圆内方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进攻晋国。晋惠公看中一匹郑国产的好马,执意要骑它迎战。大臣庆郑认为这匹马只是外表看上去很强壮,而实际很脆弱,无法驾驭,不能打仗。晋惠公根本不听劝告。结果那匹马战场受惊陷进烂泥坑,晋惠公成为俘虏。
外强中干的故事6 外强中干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释义】 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近义词】 外刚内柔、外方内圆
【反义词】 外柔内刚、外圆内方
【成语故事】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外强中干的故事7 【成语】外强中干
【读音】wai qiang zhōng gān
【释义】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近义词】色厉内荏、外刚内柔、外方内圆、不堪一击
【反义词】外柔内刚、外圆内方、坚不可摧、稳如泰山、牢不可破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出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3]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外强中干的故事8 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
意思: 形容貌似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事物。常用于敌人,含贬义。
春秋时代,有一年,秦军攻打晋国,一直进入了晋国边境,晋国的形势十分危急。晋惠公决心亲自出征,抵抗秦军,于是便叫人给他的战车上套上郑国出产的名马。
晋惠公手下有一位谋士叫庆郑,他劝阻惠公说:“古代有祭袍活动或打这样的大仗,一定要用本国产的马,因为本国的马在本国的国土长大,熟悉本国的水土,懂得本国人的心,因而它听从本国人的使唤,而且它熟悉本国的道路,励志人物,所以用它套车,不会不顺从你的意志。”
但晋惠公听了,不以为然。
庆郑继续说道:“现在您改用郑国的马,您不熟悉它的性情,这太危险了,此马又高又大,也很强壮,但一旦受惊,就会变得难以驾驭,它会惊恐紧张,血管膨胀,呼吸急促;外貌虽很强壮,但内部已气虚力竭了。若发生这样的事,后果不堪设想。那时,要进进不得,要退退不得,后悔也晚了。”
可是,晋惠公还是没有接受庆郑的劝告,一意孤行,套上郑国的马出征了。
不久,秦晋两国的军队在韩地交战,战斗十分激烈。正在此时。晋惠公的战车所套的马,陷入了泥泞之中,受惊,狂嘶乱叫,拼命挣扎,越陷越深,进退不得,晋军因此大败,晋惠公也成了秦国的俘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