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那在古代中国,天下刑罚,便是死刑(亦称作"大辟")敢称第二,就没什么敢称第一。毕竟就连关汉卿写剧本,窦娥也得先被斩,再化作冤魂由父亲帮忙翻案。
因此每每看到古装剧中,即将被问斩的人突然被一道匆匆送来的"圣旨"救下来,我们就常一笑置之。"剧情需要嘛,能理解"。
可实际上,古装剧的情节虽然夸张,但并非真的毫无根据。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罪至死,那他犯的罪应当是有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的。因而在封建社会,威胁和损害皇权,譬如谋逆、破坏宗庙和投降伪政权,十有八九都是逃不了死罪的。
类似的,破坏封建伦理、秩序,贪占枉法,伪造钱币、官文,造妖术、妖言等,都极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而如果把三皇五帝至清末的各类死刑的行刑方式做个归纳,其实本质也就"斩"和"绞"两种。前者"以刀刃杀诛其身首",后者是"身首不殊,缠缚而缢"。其中的"殊"是强调脑袋不搬家,在秦汉时被称作"殊死",斩首、腰斩和五马分尸等都可以归入其中。
如果细化,斩和绞还可分为让人流血死与不流血血死;破坏尸体与不破坏尸体;全尸死与不全尸死等。再细化,在各个时期便还有凌迟、焚、膊辜、轘、踣、罄、挖心、炮烙、醢脯、剖刑、活埋、虿盆(喂毒蛇)、腰斩、凿颠、抽胁、支解、锯头、汙潴、枭菹、赐死、割腹、杨灰、脔割、捧杀、杖杀、鞭杀、铁骨杂、投高崖、铁梳、熟铁锥舂犯人口、沙袋、击脑等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残忍方式。
然而在极度残忍的同时,古人又坚持在死刑之中彰显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人道主义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天道"、人伦和尊重生命。
这"天道"的彰显方式,其实我们都挺熟悉,所谓的"秋后问斩","秋冬行刑",就是其中典型。古人相信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德"属阳,"刑"属阴。所以为了不惹怒上天,让更多无辜人遭殃,要惩治谁,就得往秋冬安排。后来,在秋冬间的节日和一些重要日子,也不能有人被执行死刑。
可是一年当中,人们给人判刑却是不按节气的。所以有些人在春夏被定了死罪,实际上还能再活上不短的一段世界。且为了维护这条规则,《唐律疏议·断狱》就曾规定,若是人们违背"天道"去行刑,"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时而违者,加二等。"
而人伦,其实也不难理解。虽然古代没有"计划生育"这回事,但家中长辈后来只有一个小辈可依靠的事也并不少见。
所以在以孝为大的古代,如果一个被判了死刑或流放之刑的罪犯,其家中直系尊长老疾应侍而又家无成丁,那么这个罪犯就可以被缓刑,甚至是免刑。
至于尊重生命,虽然我们时常从民间文艺作品中看到古代豪强贪官草菅人命。但事实上,在古代要把一个人送上刑场并不是翻翻嘴皮子就能做的事。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即便是在刑罚中也应当"明德慎罚"、"慎刑慎杀"。
故而为了防止误判误杀,历代当权者们想出了死刑复奏、审核制度和赦免制度等。
死刑复奏就是在行刑前必须奏请皇上,由皇帝亲自再定夺一次。审核制度是由地方司法机关层层上报,由上级层层商议,最终由中央司法机关或皇帝定案。赦免制度则主要适用于老弱和女性,尤其是孕妇,包括大赦、特赦、减等、曲赦、别赦和赦徒等。
因此当一个罪犯被判决了死刑,那么按照律法,他很难被当堂推出去行刑。一般来说,直到他最终被行刑,他都得度过一个时间不短的审核期。在审核过程中,如果他的罪责被推翻,或者家中还有直系长辈需要赡养,那么他都有可能被免除死罪。
如果帝王觉得罪犯不该死,甚至只是冷静下来后才觉得对方不该死,那么他也可以被免除死罪。偶有举国喜事,譬如新帝登基,太后大寿,那么中央也可能天下大赦。且像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在一开始就立下了不杀大夫的命令,所以后来苏轼等人才硬是有了一条生路。
因而古装剧里"刀下留人"的场景,虽说是编剧们为了动人心弦而故意卡的点,但死刑可免这事在古代确实是有可能的。毕竟生命不可重来,死刑也不是儿戏,慎刑永远重要。
古代之时,历朝历代总会有穷凶极恶者,或犯下滔天罪行,或行谋逆之事,被下到牢狱,从而处以极刑。反之,也有被冤枉者,却被下到牢狱,刑罚亦如前者。中华古代数千年历史,此种事情,数见不鲜。只是,若换个角度来看此事,正如标题所示,在临行刑之前,是否有犯人能够逃出升天?若真有,他们能够活命的方式,又有几种?
其实,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必多想,肯定有这样的案例存在。直接跳过,咱们来说第二个问题,这些死囚犯,是如何活命的?这在笔者看来,大致有以下两种方式。
其一,等待皇帝特赦。诸多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将被执行死刑之前,总会有快马赶到,手持皇帝手谕,来一句“刀下留人”。这一点,在真正历史上有真实的案例,却很少。这是因为,皇帝金口玉言,改口的话,势必有损他的威严。但即便如此,在特定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临时改变主意。
秋怀中提到:“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时代都应该了解法律,不论这个人的年纪有多大都该知道法律变动的方向”。在当下,我国依然走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但是普通百姓们在生活中难以看到法院给死刑犯执行死刑的画面。
可是如果按照电视剧里面的画面来看的话,古代人是可以看到刽子手给死刑犯砍头的场景的。在电视剧里面经常会遇到砍头的场景,如果要听到有人说“刀下留人”的话,就会立即停止举起来的砍刀,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刀下留人”这句话一旦响起,刽子手就立即停下了,“刀下留人”这句话是特指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也慢慢的复兴了儒学,并且大力提倡了文官的重要性。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官们也在大力的让宋朝时期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谨。
宋朝时期,以法律为中心的著名官员其实有很多,比如说:包拯就是宋朝时期的人物、宋慈也是判案比较清明的宋朝官员。所以这时候有很多宋朝的死刑犯,即便是被判了刑,安排在了秋后问斩。但凡有人在执行此行之前,突然说了“刀下留人”4个字,那么宋朝人都会想要再给死囚一个机会,刽子手也不例外。
因为宋朝的法律当中明确给出了一个规定说:“凡死囚临行叫冤者,再斟问陈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官府不可以冤枉任何一个被冤枉的人,只要死囚觉得自己有冤屈,那么官府一定会给机会查清楚真相”。
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法律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公平公正,对于百姓来讲有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公元963年,宋朝人颁布了《宋刑统》,并且宋朝之后在这第1部法典的基础上,还陆续增加了很多完善法律的法律条文,更大一步程度上在实践依法治国,当然受益的自然会是百姓。
所以现在在看电视剧里面的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那其实不是因为道德让刽子手停下手,而是法律条文给百姓们的权利。但是除了宋朝之后,能够让刽子手做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的现象,其实并不是很多。
首先刽子手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耐心去观察其他人的动向,其次手起刀落很快,没有时间想别的事情。而宋朝的中央统治时间在公元1279年,就已经结束了。所以从此之后,以其他时代为背景的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的桥段,基本上都是假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4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