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是怎么带领魏国走向灭亡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分到了晋国人口最为富饶的一片土地。战国前期,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才治理国家。文侯令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并启用吴起,创建了令列国闻风丧胆的魏武卒。魏国一时国富民强,西夺秦国河西之地,南败楚国于上洛,东伐齐国入长城,北灭中山国。
至魏武侯时,魏国继续发展,虽三晋同盟关系破裂,但魏国仍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强国,败楚于大梁,取楚国大梁和鲁阳;败赵于蔺;以助燕为名伐齐,并取得了胜利,伐齐至桑丘,从而使魏东部领土得到扩张;吴起在河西以五万魏武卒,战胜秦国五十万大军,使秦近三十年不敢东出。魏武侯俨然一代霸主,后魏武侯薨,其子魏惠王魏罃继位。
一.魏惠王带领下的魏国01.逢泽会盟时期的魏惠王
魏国当时仍是中原霸主,魏惠王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周边的小国唯魏国马首是瞻。鲁、宋、卫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魏惠王俨然成为诸侯的领袖。
与此同时,齐国在齐桓公田午的带领下,以孙膑为军师,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武卒。魏国虽在与齐国的称霸战争中失利,但魏国的国力还没有受到彻底摧毁。
商鞅认为秦国暂时还不是魏国对手,所以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
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命游说魏惠王,劝他先称王,然后图谋齐、楚。魏惠王骄傲自大,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召开了逢泽之会。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宋、卫、邹、鲁等国国君以及秦、赵两个诸侯大国,于逢泽会盟,驱逼十二位诸侯以朝见周天子于孟津,《战国策》载:"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史称逢泽会盟,魏惠王一时称霸于天下。
02.徐州相王时的魏惠王
逢泽之会后,由于齐国的崛起。魏惠王就把国都从安邑东迁到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不仅方便了对东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求救于齐国,齐国以孙膑为军师,采取了“退兵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将十万魏军歼灭,魏军主帅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遭重创,此战之后,魏国元气大伤。齐国名声大噪,魏国开始由盛转衰。
公元前334年,为了遏制秦国的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魏惠王主动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拜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王的王号。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随着魏国国力衰退,霸权逐渐丧失,只好通过徐州相王,来与齐国平分中原霸权,但实际上却标志着魏国在中原诸侯霸主中的政治地位的丧失。03.龙门相王时的魏惠王
秦王嬴驷
河西之地本为秦国领土,只因它连接着中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魏文侯时期,吴起从秦国手中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日渐增强。
秦惠文王继位后,千方百计的要夺回河西,只因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秦惠文王命令公孙衍,积极谋划收复魏国河西之地。
当时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败于齐国,正是缺兵少将之时。公孙衍率领秦军攻魏,魏国无法抵挡,只好割地求和。在收复阴晋后,次年秦将公孙衍在雕阴打败魏军,歼敌八万。秦军再次进攻河西要塞,魏王不敌,割让河西地区求和,至此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以胜利告终。
河西之战胜利以后,秦君想要称王以威慑诸侯各国,同时也表明自己东出之决心。于是举行了一次龙门相王。
公元前325年龙门相王,秦王坐在战车之上,韩王为其牵马,魏王给其驾车。秦国龙门相王以强大的气场盖过了韩、魏两国称王时的场面。这次相王也暗示了韩、魏两国命运的未来走向,从此秦国开始了积极的东出扩张计划。
龙门相王
04.五国相王时的魏惠王
随着齐国、秦国的崛起,处于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无法抵抗秦、齐两国的进攻。因此魏惠王于后元十年五月,在巫沙尊韩威侯为王,于是韩威侯更名韩宣王。后来韩王前往魏国朝拜魏惠王,同年,赵国君主赵雍继位,魏惠王携太子嗣,韩宣王携太子仓到赵国朝见新王,意在恢复三晋之好。
为遏制秦国的东出战略,魏王重新启用公孙衍,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了“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恢复合纵的策略,试图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开始称王。05.魏惠王扮演的历史角色
从四次相王过程中,可以看出魏惠王前后扮演的角色,逐渐由核心主角沦为边缘人物。
逢泽会盟时,魏国虽小败于齐,但魏惠王及魏国朝堂仍沉浸在一国独大的美梦中而不知觉醒;
徐州相王时,魏国的称霸美梦开始觉醒,退而求其次的想要与齐国平分中原霸权;
龙门相王时,魏惠王本想逢场作戏般应付一下秦国,却被秦国狠狠的羞辱了一番。在之后与秦国的交战中,魏国本想反制秦国,但却无奈屡次败于与秦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待到五国相王时,魏国称霸于诸侯的美梦已经彻底泡汤了,魏王此时只能谋求在秦、齐、楚的环伺下,如其他四国一般苟活于列国之间。
二.魏惠王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01.君王昏聩,导致人才外流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可谓人才济济,魏文侯也任人唯贤,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国师,启用李悝、吴起变法图强,内有李悝、翟横、魏成、西门豹等文臣,外有吴起、乐羊等武将,一时之间,称霸于诸侯;
截至魏惠王时期,朝堂之上只剩下惠施与公孙衍两位,两人在昏聩的魏惠王的领导下,左支右绌,无力应对诸侯列国。最为可怕的是在这期间,有大量的人才因在魏国得不到重用,而出走他国。
那时商鞅在驸马公叔痤府上,直至公叔痤去世也不得重用,遂远走秦国;张仪因家贫无门路可寻,先后辗转于各国,最后也栖身于秦;范睢在魏国时被诬陷卖国求荣,九死一生之后逃至秦国,魏将公孙衍(后复归魏国)之前在魏国不被重用,无奈侍秦,后雕阴一战成名;齐国军师孙膑,在被魏国处以极刑后,转投齐国,并在其后桂陵、马陵之战中打败魏军,使其迅速走向衰落;就连战神吴起,后期也遭到排斥,无奈投奔楚国,从而使楚国变法图强。
这些魏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不世之材,定国安邦之策,但都被魏王一一错过,而且后来都为敌国作出了突出贡献。02.骄傲自大,破坏三晋同盟
魏惠王继位之初,国力雄厚,魏惠王乃至魏国朝堂仍然沉浸在霸业的光环之中,根本没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此时,魏惠王的内心是骄傲的,是自大的。他没有继承武侯唯才是用的优点,却承袭了武侯四处征战的毛病。
他派魏将庞涓,北上攻打赵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无奈,求助于齐国。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营救赵国。田忌采用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设伏,灭掉了魏国八万精兵。
十三年后,魏军南下灭韩,韩求救于齐国,孙膑再次运用“围魏救赵”之计,引魏军回救,然后又以“减灶示弱”之计,在马陵设伏,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将庞涓自杀,齐军俘获魏太子申;
由此可知魏国与韩、赵之间的“兄弟阋墙”,成为魏国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即使勇猛的魏武卒在惠王的指挥下也只能疲于奔命。03.盲目争霸,无明确战略方向
战国初期,魏国虽军事实力强劲,但却没有制定明确的国家战略,魏文侯时期,历时八年时间,借道于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尽得中山之地,中山与魏国本土并不相连,从而成为魏国的飞地。后来中山国趁魏国与诸侯混战,成功复国;在这一过程中魏国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最后却收获甚微。
魏惠王志大才疏,一心想称霸于诸侯列国,但却没有制定明确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换而言之魏惠王的战略就是没有战略,谁不服便攻打谁,毫无方向性可言。
魏国既想在东面与齐国争霸,又想在西面压制强秦,在南下伐楚的同时还想统领赵国与韩国。最后落得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也正是因为无明确的战略方向,魏国与四邻大小国家都交过手,最后导致魏国陷入多线作战的境地,如果有一线失败,另一线的敌人也会趁虚而入,最后一失皆失。04.变法不彻底,没有有效执行
魏国的李悝和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但是变法却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下去。由于强大旧势力的干预,导致改革的成果的反反复复,困难不断;在魏惠王继位后,在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方向,从而导致变法失败。
魏国变法,虽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没有政治和民众基础。只能凭借魏文侯、魏武侯在位时的影响力推进变法实施。一旦文侯、武侯去世,国内的旧势力贵族就会死灰复燃。魏惠王继位后,没有贯彻先前的变法内容,于是导致了先期的变法改革成果付之一炬,但最终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
三.魏惠王带领魏国走向失败的教训
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正如魏征所说“莫不功成而德衰”。
只要国家壮大以后,开朝君主的美好德行就会在子孙后代中变得淡薄起来,进而心生骄慢,贪图安逸,疏于精进,失掉谦虚之心,变得傲慢不逊,使自己逐渐走向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的境地,由此导致国家逐渐沉沦,走向灭亡。
魏国之所以会在争霸的路道路上阵亡,跟魏国的统治者有关系,自魏文侯之后魏国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是那种刚愎自用的人,不仅拎不清楚当时的局势,而且还老是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以至于原本处在优势地位的魏国,变得非常的被动。
就比如说后来继位的魏惠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战争主义者,而且他这种战争主义,还是那种目光短浅的战争主义,只在乎眼前的一些得失,根本不考虑后续的发展。就比如说,在魏巍王的世界里面,他从来都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认为秦国那个地方是一个蛮夷之地,根本不可能有大作为。相反他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了韩,赵,齐,楚这里。
但是后来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让国内的实力发生了质的转变。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弱小的国家,相反其他的几个国家基本上还保持着老样子,试想一下,如果魏惠王把目光放在秦国这里,并且联合其他几个国家先把秦国给灭了,那我想后续得到天下的应该就是魏国了。
而且在之后魏惠王还主动了吧,魏韩赵三国的联盟给破坏了,本来他们三个国家是一体,只要有一个国家想来动他们,都要看一看另外两个国家的脸色,并且在之后的一场大战当中,更是失去了所有的先机,在这场战争当中魏军的主力基本上全部被灭,并且还是去了庞涓,太子申这几位大将,然后便彻彻底底的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
唐高宗之东都时,关中饥馑译文是唐高宗临幸东都洛阳的时候,关中地区正发生饥荒。
魏国被秦国打败后,魏惠王看到魏国内外交困,国势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
魏国人庞涓和齐国人孙膑是同学,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军事,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庞涓听说魏王招贤就去应召,担任了大将,兼任军师,帮助魏惠王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后来庞涓也来到了魏国,魏惠王让他担任客卿。
庞涓其实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知道孙膑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过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让魏惠王认为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果然中计,挖去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刻字,从此孙膑就成了一个残废人。
时间长了,孙膑终于知道自己原来是被庞涓给害的。为了逃离魏国,将来报仇,他就装起疯来。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孙膑接到齐国去了,并且拜他为齐国的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当时魏国为了扩张去攻打弱小的赵国,于是作为齐国的卫星国赵国就去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的计划是直奔邯郸,同魏军的主力交战,以解赵国之围。
孙膑不赞同这种硬碰硬的战法,孙膑说:“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会倾巢开赴邯郸,听候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后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国放弃山西的都城安邑迁都大梁,放弃河东河西之地,不搞定秦国而是向中原扩张,战略方向选择错误,才是魏国衰落的根本。
这个错误的后果如此严重,可以说是铸九州之错,难以挽回啊。
原因何在?
现今流行的地缘学说中有一个“世界岛”理论,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于1902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的文章历史进程中提到这个概念,后来就风靡全球。
这个理论说起来挺简单,但现在国内的专家翻译得乱七八糟,总是试图在上限附加过多的内容。其实说白了就是控制了中间的心脏地带(红圈内:欧亚中心地带)就控制了全球地缘制高点,就掌握了霸权;但心脏地带本身是孕育不了霸权的,只有边缘地带强大起来才能控制心脏地带。
麦金德为此写了很多论文和专著,来论证这个理论。罗里吧嗦,我也没那兴趣去一一列举。其实没那么复杂。为什么中间的心脏地带无法孕育霸权?因为它四面受敌,双拳难敌四手。为什么边缘地带能够孕育霸权?因为它不用四面受敌,其背后或山川沙漠,或海洋,可以专心应付中央方向的敌人。
对付一个敌人容易还是应付四面八方的敌人容易?套一套世界岛理论,结论就很清楚了。
扯了这么多,估计大家也看出来我想说什么了。那就是魏国其实选错了进攻方向。其实这个理论也可以套用到中国的地缘环境上。
有一个成语大家都非常熟悉,“逐鹿中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简单一点来说,大家要想统一中国,要抢的就是中原这块地盘,谁想称霸,谁想当皇帝,都必须占有中原。你占了中原,那我如果有野心的话,我肯定必须干掉你。
就这么简单。
非常简单。
为什么?因为中原是中国的中心地带,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原地区一直意味着财富,即使后来江南大开发,中原也一直是财富的重要一极。
所以大家都要抢。大家都抢,意味着你很难长久地占有它,强盛时你可以保有它,但衰败时你必然丢掉它。如果你本身是从四边进入中原的,那么有一天你还能回到你起家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满清一直死死地守着满洲这个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进入的重要原因。
而魏国之所以从战国最初的霸主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原因就在于它的战略方向完全错了,大大的错了啊。它在攻下河西之地后,没有继续西进,没有西进关中占有秦国故地,而是放逐了吴起这个中国战国时期最优秀的战略家、军事家,逐步放弃河西,开始“逐鹿中原”了。
糊涂之极,糊涂之极。不管采取这个战略是因为受到秦、赵的战略压力也好,还是觊觎中原的财富也好,当魏国采取这种战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决定了魏国已经退出了战国争霸的舞台,它能祈祷的就是多活几年,苟延残喘罢了。
至于将都城由安邑迁址大梁,只是魏国整体战略东移的必然结果罢了,没有什么特别的。
财富是可以积累和聚敛的,比如秦国在魏国迁都以后,商鞅变法,秦国就开始变得国富民强。但安全是无法积累的,是天生的。一句话,有了安全可以产生财富;但只有财富却产生不了安全。一个小孩拿着奇珍异宝在街头炫耀,最终的结果就是让人抢走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魏国在攻占秦的河西之地后继续西入关中,融合河东地和关中,也许数百年后一统六国的就不是秦而是大魏了。
魏惠王继位时正是魏国国力鼎盛的时期,但由于魏惠王在任期间频频犯错,最后错失良机,加速了魏国衰落。魏国之败在于魏国?四战之地?的地理环境和错误的用人政策。但魏惠王曾经是很有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成王败寇,如若魏惠王成功了,后代对他必然是又一种评价。他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曾经的强大,看到他曾经的丰功伟绩。不要因为他的失败而全部加以否定。
魏惠王是位了不起的君主,其能继魏文侯和武侯之后将魏国霸业再推进一步。前360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甫田,即圃田,古泽薮,在今河南中牟县西。魏惠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将圃田泽水引入淮河,这项水利工程成为魏国继引漳十二渠之后又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并且魏国得到的好处远比引漳十二渠要大。因为这项工程灌溉的区域处于黄河和淮水之间五百公里的距离,对农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其意义非凡。 ?
魏惠王的东进之策,从长远看是正确的。对于魏国来说,如若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土地不能扩大的话,迟早是要被灭掉的。所以正确的战略是先灭掉包围魏国的其中一国。包围魏国的有四国:齐国、楚国、秦国、赵国。在这四国里,魏惠王选的是赵国。秦国虽弱,但要灭秦,实在太难,因为秦国的西方领土实在太大,老秦人世居于西戎,是融于当地人民之中的。
马陵之败,是魏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面对秦、齐两国对霸权的挑战,魏惠王采取三项措施,魏国逐渐恢复元气,是齐国不愿意看到的。公元前341年,魏惠王联合赵国,对韩国大打出手,齐国再次挺身而出,在马陵杀死魏军十万,主帅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
?那么,您认为魏国是为何走向没落的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4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