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皇帝为啥宁愿死也不答应,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1627年,时年18岁的信王朱由检继承大明帝国宝座,成为一代年轻帝王,并信誓旦旦要实现中兴。然而,崇祯继承的是大明帝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关外女真虎视耽耽,关内饥荒频仍,农业减产。由于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统治阶级与民间百姓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几股起义军中,声名最响的便是闯王李自成。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着他手下的农民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打到了北京城下,摧毁了京畿附近的防御后,基本上完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但出乎很多后人意料的是,李自成居然向崇祯皇帝发出了带有善意的和平条件:
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代他到紫禁城里与崇祯帝秘密谈判。具体谈了些什么不太清楚,只能够通过有限的史料来窥见一二。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记载,李自成向绝路上的崇祯皇帝提出了三个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从中不难看出,李自成当时是没有做皇帝的野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没那个胆量。因为从李自成内心深处来讲,他还是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的,知道自己现在是造反的行为。但自己带着人大老远的跑了一趟,总不能徒劳无功吧?所以他就想让崇祯答应三个条件:
第一,把西北割让给我,李自成小富即安的农民阶级性格瞬间暴露了出来,他想当个逍遥自在且有高度自治权的西北王就行。他知道那个内外部形势下,打下明朝当皇帝的风险挺大,不仅要受到道德方面的谴责,还有源源不断的复明力量打搅他的帝王美梦,再加上关外骁勇的八旗骑兵,想想还是回西北搂着金砖抱着美人花天酒地实在。
第二,给我一百万两银子,我要犒赏三军。李自成想借机敲诈一笔回乡的的路费而已。但崇祯皇帝虽然贵为天子,手中却没有多少银两。再加上官僚系统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帝国的政治和财政,都被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层层剥削,天启七年的收入,仅有三百二十万两白银,还不够给官员和士兵发工资。所以崇祯拿不出这笔钱。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之后,这一点得到了证实。李自成当时看到明末的国库,是非常空虚的,几乎到达了没有库银的情况。
第三,可以出兵助战,但不奉诏觐见
李自成深知关外的八旗铁骑是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胁,所以说出劲兵助剿辽藩的话,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忠心大明的客套话,另一方面则是对明军对外战事胜利与否的深深担忧。李自成不愿奉诏和觐见就是表明了自己既想当大明之臣,又不想履行自己的义务。
崇祯在接到这封信后,气得青筋凸起,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无耻请求。在他看来,李自成只是一个小小的匪首,竟然敢和自己谈条件。如果自己答应了,那自己的面子往哪放?而且之后这种事肯定会层出不穷。最关键的是,自己先祖朱元璋曾留下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供"。
最后,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只有喟然长叹,叹息自己生不逢时,一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叹息自己操劳一生,未能取得半点成绩。崇祯皇帝命令成国公朱纯统领明军,保护大明的火种太子朱慈良。随后,崇祯召见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嘱托儿子们莫忘祖宗基业,随即,命侍卫将三位皇子送往宫外避难。
最后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并留下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崇祯皇帝的果断做法,认为他是在装清高,其实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来思考的话,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崇祯皇帝把大明王朝的祖训弘扬的淋漓尽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尽到了大明君王的职责,和流寇妥协是好强的崇祯难以接受的。
再者崇祯和李自成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自知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且自己朝内已无可用之人,而且还不乏临阵倒戈之徒,到了临死却只有一个忠心的太监跟着他,称其为众叛亲离也不为过。
最为主要的还是民心失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并非个例,地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饥民流离失所,这也是李闯为什么一句"均田免赋"口号,能够聚众百万覆灭明朝的原因所在,明末并不是只凭借崇祯皇帝的个人勤政就可以拯救的了的。
崇祯并不是不想答应,只不过是面子过不去,觉得自己是天子,如果草率答应有点掉价,自己不想背负这个责任。于是就询问大臣,想让大臣们开这个口,但是朝中大臣也知道,这是一个“大锅”,后期发展不好可能会被黎民百姓吐槽死,于是大臣们也不敢回答。崇祯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对李自成说他有其他打算,没有答应李自成的条件。
明朝末年,崇祯当皇上的时候,朝政混乱,百姓们过得也不是很好。社会动荡必然会有农民起义,李自成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此人带领起义兵从西安攻打到北京城,崇祯帝以及朝中大臣吓得大气都不敢喘。但还好,李自成并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派了杜勋前去和崇祯谈判,表达出李自成停战的条件。
第一就是要把西北地区划分给李自成,让李自成自立为王;第二就是要赏赐给李自成白银百万两;第三就是李自成身为王爷,不需要朝觐崇祯,说白点就是崇祯不能管李自成。这三个条件虽然苛刻,但是李自成也许了很多好处给崇祯,如果协议达成,李自成帮助崇祯镇压其他起义军,并且还可以出兵帮助崇祯攻打突厥。
听到这些条件崇祯心里面是很想赶快答应的,但是身为皇上,这样被李自成拿捏着,崇祯感觉面子过不去,如果后人知道自己这么窝囊肯定会被耻笑,于是就把这个球提给朝中大臣,让他们来决定,大臣们也知道其中利弊,吓得也不敢说话。崇祯没有办法只能告诉李自成从长计议,李自成听后就生气了,一怒之下消灭了明朝。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关内官僚贪污腐败严重,百姓承担着各种苛捐杂税,各地农民军起义;关外辽军、蒙古军不断骚扰边境,满汉军欲突破山海关进入关内。李自成原来是驿站里养马的,后来加入了农民起义,把握时机,当上了闯王,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迅速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队伍打到了北京城外。
当时李自成并没有真的想要杀死崇祯帝,取代明朝,自立新的国度。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崇祯帝,信中李自成有这样的要求?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如果崇祯帝答应了,李自成就会带着他的军队帮助崇祯帝解决关内各地的起义以及关外异族的入侵。
崇祯帝受到李自成的信看过之后暴跳如雷,虽然明朝当时已经岌岌可危,但是崇祯帝也有自己的气节。他作为一国帝王断不会受一个造反的人跟他提条件,于是他果断拒绝了。如果他同意了的话,那大名江山才会更加的危险,关内各地都有农民起义,只是大小规模不同,如果接受了李自成的条件,那各地的起义或者将会涌现更多像李自成一样的人来找他各地勒索,到时候整个江山分崩离析,后果更加严重。
况且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就留下了这样的祖训:大明朝从今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李自成的第一个条件割地西北就直接在祖训之内了,崇祯帝一直很崇敬自己的祖宗,这么可能会答应呢。
而且崇祯帝时期,战争不断,国库里根本没有钱了,不可能还有一百万两给李自成犒赏军队。这个在李自成攻打进了紫禁城之后搜索整个皇宫,所有的东西加起来也没有十万两。所以崇祯帝是不可能答应也没办法满足李自成的条件。
因为崇祯皇帝没有担当,不愿意在后世中被人指责。首先崇祯皇帝就不是一个心怀大志的明君,相反他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人。崇祯皇帝做事情向来都是不直接言明,都是模棱两可的做法,一般情况下都由下面的官员进行揣测,然后由崇祯皇帝授意再做事。若是事情做成了,那么功劳就是崇祯皇帝的,若是搞砸了,那么崇祯皇帝就转头不认,责罚做事的官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崇祯皇帝的这种性格并不只体现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议和,在之前的统治中就充满着这种作风。例如曾经后金掀起战争的时候,当时明朝上下已经腐败不堪,根本无力战争,恐惧战争的崇祯皇帝想要求和,但是求和这种事情在当时是十分被人不齿的,所以他就采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命兵部尚书前去策划求和。
?
然后事情走漏风声,兵部尚书偷偷求和的事情被众人知晓,此时的兵部尚书成为了众矢之的,唯一的依靠就是崇祯皇帝。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崇祯皇帝没有替他说话,反而将他斩首示众。崇祯皇帝的多次模棱两可不敢担当的态度,逐渐的被朝廷上下摸得一清二楚,继而逐渐的就算有人明白他的心思,也没有人敢出面为他做事,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
所以当李自成在城下议和之时,崇祯皇帝其实内心是十分同意议和的。但是李自成作为一个胜利者自然不会白白的就撤兵,在议和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大量的条件。例如百万银两、例如西北地区自治的权利。
?
百万银两还好说,但是自治的权利就相当于分割国土,这种被万人所骂的条件谁背谁就没有一个好下场。崇祯皇帝自然是不愿意背这个锅的,但是底下的大臣也都是明白人,没有肯再为崇祯皇帝卖命。于是李自成在没有得到答复之下,权当做崇祯皇帝拒绝了他的议和要求。
?
综合而言,崇祯皇帝远不是表面上的宁可王朝覆灭也不肯分割国土,只是不愿意背黑锅,而且为人太差没有人肯再为他卖命,最终才导致了双方的议和失败,才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3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勾践晚年时为什么会如此暴虐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