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伯温是什么身世他跟刘光世是什么关系

以史为鉴 2023-06-25 12:37:16

刘伯温是什么身世他跟刘光世是什么关系

刘伯温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今天南田乡武阳村,有一座占地三千平方米的庙,是用来纪念刘伯温的,叫作诚意伯庙。这座庙背靠华盖山,西枕天顶湖。诸如沙孟海、于右任、王光英等书坛大师或者社会名流的墨宝留于其间,可见诚意伯庙的地位,以及刘伯温在历史上、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诚意伯庙里,有一份重要的文件,是刘伯温家族的族谱。

从这份族谱中可以发现,从可考的家族人物算起,到刘伯温这一辈,一共七代。中国人常讲一句话“富不过三代”,然而,对刘伯温家族来说,这句话似乎不起作用,刘伯温往上七代都非常显赫,文治武功,羡煞世人!一世祖刘延庆,是一个《宋史》专门为他立传的人物。刘延庆是北宋保安军人,保安军在今天的陕西志丹县一带。所以,作为北宋著名将领,他主要任务是和西夏、辽作战。刘延庆一生中最风光的是击败西夏精锐部队成德军。并且活捉了敌军头子,一时间成了北宋风头最劲的将军。

所谓人无完人,刘延庆人生中也有一些污点,最主要的是协助奸臣童贯镇压方腊起义。而且跟奸臣们的关系很不错,这也是刘延庆能够成为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等职的一方面原因。一世祖刘延庆在活捉了敌军首脑之后,变得十分骄傲、刚愎自用。这也为他接下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此后与辽军交战中,刘延庆不复往日的威风,也听不进手下谋士的意见,于是接连遭遇失败,让宋军遭受重大损失,几乎失去了抵抗契丹军的实力,使得契丹军在大宋的土地上为所欲为!

靖康之难前夕,北宋都城河南开封都面临威胁,北宋朝廷发现无将可用。只得让刘延庆负责京城的守卫工作。不过,这依然抵挡不了契丹军队的攻势,不久,刘延庆从开封城里逃走,来到一个叫龟儿寺的地方,骁勇的契丹人不想给刘延庆任何喘息的时机,很快,他们就将龟儿寺包围。刘延庆和他的大儿子被刺死!一世祖的死带来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让刘延庆的二儿子,也就是刘伯温的二世祖刘光世,还没有上战场动刀枪,就得到了一个封号:楚国公!

朝廷还是有良心的,因为一世祖刘延庆和他的大儿子为朝廷而死!更何况此时的北宋能打仗的将领很少,这也是宋朝从赵匡胤开国以来以“文官治国”留下的后遗症,我们提到宋朝,会想起宋词的华美,会想起热闹的街市,多彩的夜生活。但是,也别忘了宋朝拥有一支不堪一击的军队。朝廷对刘光世的封赏,说明了刘家在北宋那个时代已经拥有了显赫的地位!

刘伯温的二世祖刘光世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先后做过蕲州防御使、耀州观察使、江东宣抚使,前后被封过荣国公、杨国公。二世祖刘光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荣耀无上、作战猥琐!之所以说刘光世荣耀无上,是因为他是宋朝“中兴四将”之一,与他齐名的都是谁呢?韩世忠、岳飞、张俊!实际上,在当时,刘光世的名望和地位远远高于岳飞等人。当然不是按照战功来说,在专制朝廷,不可能对一个人进行中肯的评价,一个人对主子是不是忠心很可能是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还有门第、与朝廷权贵的关系等都是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刘光世跟他父亲刘延庆一样,跟奸臣童贯、秦桧有着良好的关系。老爸镇压方腊起义还没有完成,儿子刘光世接着镇压!刘光世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刘光世颇能下死手,但是,跟金国作战,刘光世就不行了。刘光世在跟金国作战的时候,常常将大本营设在最后,目的是逃跑方便!为此,刘光世还犯过重大的错误,被朝廷贬官。

可是,对北宋来说,还是老问题,没有将领可用,不久,朝廷又给了刘光世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靖康之难中,刘光世咬着牙坚持了一把,死守城池,立下了功劳,于是官复原职。后来朝廷南渡,刘光世也跟着南迁,一步步向着青田县靠近,所以,刘伯温在南田的故居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祖上一步步跟着朝廷撤退下来的。朝廷南迁之后,更加缺兵少将,刘光世的地位愈加重要。

明朝的刘基,刘伯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褪去“神话”的色彩,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是一个怎样的人?事实上,一开始,刘伯温只是一个普通的儒家士大夫,二十三岁便高中进士,步入元朝官场,但是因为其刚正不阿的个性,与当时的同僚上司们格格不入,故而四起四落,抑郁之下,辞官回乡,潜心著述,以预言的形式写成了奇书《郁离子》。
按照《明朝那些事儿》的描述,刘伯温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在朱元璋阵营里,一般不发言,除非朱元璋问他,他才会说话,而且是一语中的,很符合那种沉默寡言的高人性格。事实上,我认为那不是真实的刘伯温。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性格不但不内向,反而十分张扬,嫉恶如仇,“每论天下安危,则义形于色。
与人交,洞见肝腑,对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这点,我们从他在元朝四次起落就可以看得出来,其中有一次还是因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而遭的罪。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急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明朝著名忠臣刘伯温,一生都奉献给了明朝,为明朝的开创以及后世的巩固都做出了诸多的贡献。但是,刘伯温的死却是令人十分的寒心以及惋惜。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而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由此可见,非过度夸大。

刘伯温是什么人?

刘伯温 就是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初中的历史书只是对历史的一个大概介绍,加上中华五千年里,人才实在太多太多了,所以难以一一论及。其实,刘伯温在历史上还是非常有名的。民间传说,他还是一个预言大师,是现在算卦先生的祖师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3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