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谢玄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谢玄(343—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出身于魏晋名门陈郡谢氏,从小就聪慧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同为叔父谢安所器重。
谢玄长大后,他的才能更加卓越,并受到了桓温的礼遇和器重。此时,前秦正值强盛,多次侵扰东晋边境,并有难侵之意。东晋正值用人之际,在谢安的推荐下,东晋任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谢玄大量招募顽强勇敢的人,其中刘牢之与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人都因为勇敢威武而应选。谢玄让刘牢之做参军,并率领精锐部队为前锋,百战百胜,号称“北府兵”。
太元三年,前秦南侵,谢玄派使者做出要攻打前秦军粮重地留城,前秦将领彭超率军去营救留城,随后谢玄的部将何谦率领部队解除彭城之围。而后,谢玄率领北府兵在白马、君川等地大败前秦军队,谢玄被加封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还屯广陵,以功封东兴县侯。
公元383年,前秦符坚率领军队驻扎项城,凉州和幽州的援军也相继到达,前秦军队号称百万,准备一举灭掉东晋。同时,晋孝武帝命令谢玄为先锋,统领徐州、兖州、青州等处兵马。谢玄以刘牢之率领5000人突袭洛涧,击杀前秦将领梁成和梁云,获取军用物资无数。谢玄以部队无法过河与秦军决战为由,让符坚后退,符坚果然中计,后秦前军一退,整个军队瞬间混乱,谢玄抓住机会一鼓作气击败前秦。苻坚中箭,苻融临阵被杀,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不流通。晋孝武帝加授谢玄前将军、假节,但谢玄坚决推辞不接受,东晋赐其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
不久,谢安上表,请求北伐。东晋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玄进驻彭城,并派遣参军刘袭攻打驻守鄄城的前秦刺史张崇,派刘牢之据守鄄城,兖州平定。同时,谢玄率领士兵用土坝拦截吕梁之水然后建立栅栏,承接两岸的流水,疏通漕运,兴修水利。接着,谢玄又派军进攻广固,逼降青州刺史符朗,收复兖、青、司、豫四州,朝廷封谢玄为公。谢玄坐镇彭城,北可以巩固河北之地,西可以援救洛阳,内可以捍卫朝廷。正准备北伐之机,却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对,再加上翟辽作乱,北伐最搁置。
谢玄心灰意冷再加上患病,于是请求职务,诏令不许。谢玄来到京口,病却长期不见好转。于是再次上书:“臣兄弟七人,都先后凋谢殒灭,惟有臣一人,孑然独存。经历的艰难困苦,谁可与臣相比!臣之所以含悲忍痛,希求继续苟活人世,是因为满怀无穷忠心,欲上报朝廷恩德,或许能恢复康健,便可以完成此志。况且臣家中遗孤甚多,想起他们,心中就不胜悲伤,为此求生之心,不能即刻付与尘土。臣一片勤恳之情,实可哀怜。恳求陛下怜悯臣的忠诉,霈然降恩,不使臣含恨九泉。”
最终,朝廷改任谢玄为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谢玄抱病登车去会稽郡任职。不久,谢玄在会稽病逝,终年46岁。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献武。
谢玄,智慧聪达,通晓军机。然东晋之偏安,如非刘欲之权臣,终难一展宏图!
淝水之战:一场战争,三种人生
谢安名满天下、家族盛极而衰;晋孝武帝收回了士族控制的权力;苻坚身死国灭。
公元383年9月20日,前秦君主苻坚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南下攻打东晋,最终在淝水(今安徽寿县)战败,是为“淝水之战”。
苻坚平定北方后想要一举统一南北,于是决定出兵东晋。但苻坚太过心急,不等前秦大军集结完毕便挑起与东晋的对战。先锋部队败于东晋精锐北府兵后,前秦军丧失斗志,搞得人心惶惶,草木皆兵,最终惨败。
此战中,东晋以8万人战胜苻坚87万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样的战役在历史上不是孤例。昆阳之战中,刘秀以2万绿林军大败王莽42万。军官渡之战中,曹操以2万精兵战胜袁绍10万军。波斯与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中,不足万人的希腊军打败了波斯3万军。三皇会战中,拿破仑以7万法军战胜8.6万人的俄奥联军。
淝水之战中,一场战争折射出三种不同的人生。
第一,谢安及谢玄凭借此战留名青史,这一战究竟给谢安、谢玄带来了什么?
东晋可以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离不开谢安和谢玄的贡献。
为了应对前秦大军,谢安首先缓和与政敌桓氏的旧日恩怨,主动任用桓冲为统军将领之一,使桓、谢两家在外敌面前暂时成为命运共同体,以此保证东晋内部稳定。谢安又让侄子谢玄扩充北府兵,在南迁的流民中网罗优秀将领,提高东晋军的战斗力。
谢玄的军事才能极高,被他慧眼看中的将领刘牢之,正是在淝水前线大败苻坚之人。另外,谢玄作为前线指挥,能够准确把握战机。他集中北府兵精锐打击前秦先锋,挫败敌军士气,一举为后面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的大胜使谢安、谢玄威望日增,原先与其抗衡的高门桓氏则逐渐衰落,以致朝堂上无人能牵制谢氏。晋孝武帝由此心生忌惮,对谢氏一族久久不予封赏。又有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因为得不到谢安重用,向孝武帝进谗言说谢安有意据兵谋反,一时引起朝野议论。
谢安唯恐惹来灾祸,主动交出手中的权力,自请离开中枢,不久病死。后人遵从谢安愿望,在他墓前立了一通无字碑,以示谢安晚年处境困难,一生功过难以直言之意。
谢安请退,谢玄也不能继续安于北府领兵,于是请辞回会稽养病。此后,谢氏一族退居会稽,朝堂之上再没有出现过当权的人物。淝水之战成了谢氏衰落的节点。
第二,东晋孝武帝凭借此战收回了权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孝武帝重用宗室子弟司马道子等人主持政事、掌握兵权,削弱高门士族对朝政的主导,打破了东晋初期“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当谢玄指挥北府兵还在淝水前线厮杀时,孝武帝便提拔弟弟司马道子为尚书令,授予他一系列重要职务,以此分割谢安相权。
战后,孝武帝利用王国宝说谢安谋反的谣言,久久不封赏谢氏战功,逼退谢安。等谢安死后,孝武帝立刻加封司马道子的官职,将原先谢安手下的文武部属全部拨入道子手下。谢玄请辞后,孝武帝又让道子接替谢玄的徐州刺史一职,以此掌握北府兵。至此,谢氏在军事和政务上的权力,就这样一步步被收回至司马家手中。
除此之外,孝武帝还提拔了一批寒门儒士,借他们之口批评指摘士族子弟的过失,以此打压士族的威望。
孝武帝提拔寒士范弘之为太学博士,参与士族成员死后谥号的决议。范弘之提议为将领殷浩增加谥号,引起朝野热议。殷浩是当初反对桓温掌政的主要人物,为殷浩增加谥号即是认定桓温有不臣之举。范弘之发声后,陆续有寒士附议。司马道子在一次酒醉后质问桓温之子桓玄:听说桓温晚年想篡位,你觉得呢?之后桓玄被贬为地方官,郁郁不得志,望着山河说“父为九州伯,儿作五湖长”,以此感慨自己与父亲当年的地位有云泥之别。
第三,苻坚在此战后,不仅没有统一南北,连原本统一的北方也重新陷入混乱,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苻坚灭鲜卑族建立的前燕,降服羌族等部落,以武力使北方各族归附前秦,一度实现中原北方的统一,但是,被收服的各族之间并不信任。
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损失惨重,而鲜卑族将领慕容垂治下的三万鲜卑军毫发无伤,羌族将领姚苌率本族兵将自蜀地出发,未到战场,秦军已败。于是,二族实力都得以保存。
前秦在战后兵将凋零,慕容垂和姚苌便趁机率本族人叛离前秦,分别建立了后燕、后秦政权。鲜卑族内部又各自独立,北方变得四分五裂。之后,前秦遭到各族反扑,当鲜卑大军冲进前秦首都时,苻坚弃城逃命,最后被姚苌俘获杀死。
谢氏战功卓著却落得家族没落,苻坚本是北方霸主却终归身死国灭,孝武帝虽然收回皇权,却无意间促成了司马道子专权。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不注意形势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优势也可能变成劣势。这正是验证了好坏逆转规律。
历代评价
1、安石(谢安字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苏轼
2、晋孝武帝性甚愚柔,虽以苻坚之送死,幸致肥水之捷,此乃适值天幸,非其有戡乱之才也。帝任会稽王道子,政治大乱,逮至大权旁落,又用王恭、殷仲堪以防之,所任亦非其人,肇致桓玄之篡窃,刘裕因之得政,而晋祚终矣。——吕思勉
3、苻坚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见机。猛知其不能除垂,故劝以勿伐晋耳。不然,以坚之强,而欲取晋,夫又何难之有!——王安石
? 淝水之战前后,谢氏家族凭借着北府军成了整个东晋的希望,威望甚至超过了老牌豪门琅琊王氏(谢道韫对老公一家的吐槽就是例子).但就在谢氏家族如日中天时,谢玄却和叔叔谢安一样隐退,主动解除兖州刺史、都督江北诸军事的权力,将北府军主动「 ”还”给了司马皇族。谢氏家族的这个做法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很划不来(尤其是他们麾下的 *** 丝刘裕后来还凭借北府军夺取了天下),但却符合当时王谢等高门的普遍心态,这是谢氏家族公子们的普遍选择。 谢氏家族在东晋一开始并不是顶级士族,当年和琅琊诸葛氏联姻,甚至一度因为门第低被拒绝,还被阮籍的族人各种看不起。陈郡谢家的子弟肩负着提高家族名望、保全家族权势的重任,几乎谢氏家族的每一代子弟都会进行严格的分工。在东晋豪门的游戏规则中会办事、会干实务是很掉价的行为(但不反对「 ”事功”,也就是大事业,他们喜欢高屋建瓴的指导),简单来说他们只喜欢干政务官,不干事务官,要是上司给他们安排具体任务,他们就会以各种洒脱行为怠工。 你还别跟他们急眼,在士族子弟眼里能在你名下任职就是给你面子了,就算是BOSS级的桓温遇上麾下白领工资、净给自己拆台的谢安也只能干瞪眼。谢家子弟要么学文艺,混名士圈谈玄,给自家提高名望(魏晋时代名士可以提高家族名望);要么选择担任重要官职,统领一方,保护家族产业和政治地位,军队部曲只是他们保护门第权势的备胎。谢安在40岁以前就宅在东山,死活不出山,只负责给家族添名望;他的兄长谢万则担任豫州地方长官,保证家门的权势。这些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谢万成了北伐罪人,丢了官职后,谢安就只能打脸出山,还安排侄子谢玄重组北府军保全家族,对于谢玄来说,当军头不过是给自家上保险。 因此谢玄和北府军的关系就很微妙,一方面谢玄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名将,打出了北府军最辉煌的战绩;另一方面贵公子谢玄也不把北府军士兵看成是自家弟兄,平时只和刘牢之等兵头打交道(这已经比他另一个伯父伯父谢万好多了),我们很难找到他亲自练兵的记录。谢玄早年当过桓温的参谋,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但少有练兵经历。 他重新组建北府军就是利用了谢家的老关系,他重用的刘牢之老爹刘建就是谢家执掌豫州时的老部下,是依附在谢家门下的军头家族(这也注定了刘牢之后来的反复)。一手打造北府军的郗虑家族也是谢家的姻亲(谢玄的三姐就嫁给了郗虑的孙子郗恢)。他招募的东海人何谦(老北府军将领)、琅邪人诸葛侃、乐安人高衡、戴循(沛郡太守)东平人刘轨、西河人田洛(当过幽州刺史)、晋陵人孙无终等要么是流民首领,要么此前就有官职,他们手下都有战斗力可观的私人部曲。 在司马皇族怀疑谢玄后,谢玄的第一反应就是放弃这份「 ”保险”,回到自家的超大庄园里休养身体(参考一下他孙子谢灵运的那个600平方公里的超大庄园,那本来就是他的家产)。同时他还把刘牢之捧为北府军首领,让其代为执掌兵权。直到公元400年谢琰(谢安之子)被杀后,谢家才失去了对北府军的控制。谢家本来就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豪门,家族成员甚至笑傲皇室,加上东晋不族诛士族的传统,他们自然不想冒着 *** 的风险投机,因此就大方地「 ”交出”了北府军这个备胎的控制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东晋的续命之战“淝水之战”,这场战役也是古代历史教科书式的以少胜多!也演绎出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简明要厄的原因:苻坚输得太膨胀!谢安赢得太沉稳!
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这是两军参战的兵力)。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十二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第一、“淝水之战”失败,苻坚太过于急于求成了!苻坚统一北方才六七年,只是军事上统一。当时北方大部分也都是少数民族面和心不和,所以后方也不稳定!少民的先头部队和东晋接触就溃败!
第二、苻坚多疑,不变忠奸。他当时选择相信少民言语,对于忠心他的汉族官员存有戒心,所以领导集团内部不和,就可以预见其败!
第三、苻坚没有完整的战略部属,光有声势却没有周密计划,再加上骄傲轻敌、统帅指挥不当也是失败的原因。另外先锋部队被晋将刘牢全歼于洛涧,更为之伤士气,让其动摇。
东晋赢得就在于统帅谢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坚决抵抗!兵不再多在于精,军队战斗力强悍上下齐心,服从指挥!占据天险(淝水)发挥长处战术得当,利用前秦内部不和离间其内部关系,乱其军心果断出击,坚决实行战略追击,扩大战果!最终,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两方面原因如下:前秦:1、苻坚个人主观轻敌,一意孤行,部下意见分歧很大,不可能以全力决战
2、前秦统一进程,以武力为主,且统一地区民族混杂,内部不够统一,许多他族贵族和将领伺机反扑,怂恿战争。
3、军队从北方刚统一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军心不稳,战斗力不强,充满隐患。
4、临战用人不当,错用东晋降将,且指挥无方,战略战术均不对头。
东晋:1、东晋主战派谢安等人坚决抗战,态度意志坚决;
2、军队战斗力强,将兵上下齐心协力,军心可用;
3、民间也组织军事力量对抗前秦,如“闻鸡起舞”的祖逖等民间力量全力支持东晋政府,民心可用;
4、有淝水天险,占尽地利,准备充分;
5、战术得当,利用前秦内部不稳,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乱其军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