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和东汉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一度让后人觉得自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后,东汉王朝的统治就完全结束,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被瓦解为三个割据政权独立发展,最后被司马家族篡魏后再次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
那么曹操到底是汉贼还是权臣呢?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汉献帝在他手中完全就是个傀儡,朝中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曹操手中,那么东汉的统治是否就已经被曹操终结?汉朝对天下的统治实际进入了割据、分裂时代。
曹操是贼不假,却不是汉贼。东汉王朝能够从董卓手中再延续几十年,全靠曹操。
曹操自从把汉献帝迎到了许都后,东汉的国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得到了延续,并且在曹操的维持下,天下诸侯依然要奉大汉为大统,尊献帝为正宗。
割据的局势无法更改,但是朝廷的国号、庙堂依然一样不少的存在,而且还威加海内。这一切都是曹操给大汉带来的。
曹操奉天子诏讨伐天下诸侯,首先以天子号令征伐袁术、袁绍、吕布等北方诸侯,平定北方后,汉室的威望其实是越来越强的。曹操的权势也越来越大,封魏王、加九锡,有点西汉权臣霍光的意思了。
曹操弄权是假,但要说他打算篡汉,几乎是不可能的。曹操出生官宦世家、文官集团,他们对朝廷的忠和皇帝的忠是不一样的。东汉的文官集团与皇帝其实处于对立面,东汉自成帝以后100多年来,文官集团与皇权、宦官集团明争暗斗,东汉末年的混乱其实就是文官集团与宦官争权的结果。
曹操非常注重自己身位汉臣这个身份,可以说曹操是东汉末期最后的一批传统意义上的汉臣代表。他们内心从不愿意反汉,但是随时可以拿捏皇帝。
曹操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恢复汉室对天下的再次一统,打击各地的割据军阀,对当时最大的两大军阀吴和蜀的讨伐都是居于对国家政权的扩张。
曹操病逝后,儿子曹丕继魏王位,这个时候的朝廷已经开始变味了,原本一批忠于汉廷的臣子陆续退出了权力中心,在朝中已经没有人可以与曹丕进行影响抗衡,而曹丕又遇到一个现实问题,曹氏部属希望建立另外一个忠魏的朝代。
曹丕不具备曹操在汉朝廷的影响力,更没有曹操对军中各个势力的震慑力。曹丕做不了魏王,只能做天子。要做天子,只能是取代汉献帝,于是曹丕才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七月,汉献帝一口气聘娶了曹操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封为贵人。
更为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曹操把三个女儿强嫁给汉献帝,成为天子的岳父。
彼时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了呢?
这年五月,汉献帝刚刚加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外内之任,君实宜之,其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三国志》)
自尧、舜至夏、周,均有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公爵地位在王(天子)之下,高于诸侯、伯、子、男等爵位,为诸侯之长,如周朝的周公。汉献帝的诏令,魏公国可以设置直属于封国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地位体制如汉初异姓诸侯王。
加九锡是个什么东东?
九锡,是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这些礼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所以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形式上的意义也因此远远大于其使用价值,摆设的成分多一些。
这九种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chàng)。
实际上就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一些物件,既然只能天子才能使用,当然就不是一般的车马衣服了。
比如纳陛,一种说法是登殿时特凿的阶梯或者另外开辟一个通道,就像现在某些场所(机场、车站等)的贵宾专用通道;还有一种说法是木制阶梯,比较平缓,走在上面不吃力。反正,不管哪种说法,意思都差不多,就是皇帝给了你一个“VIP”身份。
又比如鬯,指秬(jù)鬯。秬,黑黍。用郁金草、黑黍等作为原料酿的酒,祭祀专用。估计味道也不是很好。
而在头一年正月,汉献帝给了曹操另外一个“VIP”身份:“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三国志》)
赞拜不名,大臣拜见天子,小黄门(礼官)一般要高声通报,说丞相曹操(官职加姓名)觐见之类的话,现在改口了,说曹丞相来了,要见天子;
入朝不趋,啥意思?官员上朝的时候要小步子走,或者在路上遇见皇帝,那就要朝皇帝小跑几步,或者疾走几步,表示对领导的尊重。而现在,可以气定神闲,说白了,可以视而不见,在礼仪上可以平起平坐;
剑履上殿,就更厉害了,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去见皇帝。现在恐怕也难做到这一点,见个美国总统,你能带着一把枪去见吗?可能浑身上下给搜了又搜,各种安保仪器在你身上扫了又扫。
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加九锡之人的所作所为:
王莽被授九锡,随后废汉室建新朝。
孙权名义上降曹魏被授九锡,数年后叛离魏朝称帝,建东吴。
前赵刘曜遣使拜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加九锡,增封十郡,进爵赵公,次年石勒就把他赶下台,建立后赵。
桓玄被东晋授九锡,后称帝建楚国。
南朝四朝(即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从前朝受九锡,然后翻脸,创立新朝。
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后建立隋朝。
李渊被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几乎都一个动作,就是废帝自己当皇帝。
(董卓)
当年,董卓也是这般待遇,但董卓没有被封为“王”。须知,汉制,只分封过八个异姓王,都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兔死狗烹,除了长沙王以外,皆以谋反的罪名被一一剪除,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要说曹操几乎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了,取而代之,或者像董卓那般,废掉汉献帝,找一个刘氏的小娃儿作傀儡,根本用不着拿自己女儿的幸福作为政治资本。
这一年,汉献帝32岁。
而《三国志》《后汉书》《资政通鉴》里还有有趣的记载:“小者待年于国。”
曹操除了将三个已经成年女儿许配给汉献帝之外,他还将余下幼女也全都与汉献帝刘协订下了“娃娃亲”,答应先把她们留在自己封国之内,等到可以婚配的时候(理论上是14岁),再将她们送进宫中。
那么曹操究竟有几个女儿呢?
(汉献帝)
正史上可以找到的,大约7位,除了汉献帝娶的三位之外,还有清河长公主、安阳公主、金乡公主、临汾公主。清河长公主嫁给大将军夏侯惇之侄子夏侯楙(máo),就是魏延想用子午谷之计奇袭长安的那位守将;安阳公主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金乡公主则嫁给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晏;而临汾公主,史书上只是提到过她的一个婢女。
与汉献帝定“娃娃亲”的究竟还有几个?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不止一个。
有人,包括一些学者,认为曹操此举,不惜用自己亲生闺女的婚姻和幸福,来换取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用以控制皇帝,可谓用心良苦。
但是,曹操犯得着这么做吗?
但是,曹操又真这么做了。
(曹操的女儿,汉献帝的皇后曹节)
确实用心良苦,但这个用心,不是来换取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该有的已经全部有了,不该有的,就是取而代之。
当皇帝的岳父,就是不取而代之,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汉朝依然是汉朝。
我们一直把诸葛亮那句话“挟天子而令诸侯”作为曹操的一大罪状,那么来看看造成这种局面的背景。
董卓之乱,公主、宫女成了董卓的“三陪小姐”的时候,征讨董卓的“关东联军”在干什么?以袁绍为统帅的联军,驻扎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各怀鬼胎,推诿不前。曹操带着自己的部队单独向西推进,结果被董卓的精锐打得落花流水,他自己也负伤。曹操回到联军大本营,这些诸侯们除了每日饮酒作乐,就是没有进京勤王的意思。
董卓死后,其部下李傕、郭汜、樊稠等进军长安,荼毒京畿,汉献帝不得不东逃洛阳。到了洛阳后,其状之惨,无异于叫花子,“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后汉书》)
是呀,“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
啥叫“委输”?就是转运的物资。想必天子派人去找这些诸侯们,叫他们救济洛阳,这些人满口答应,就是不把物资运来。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这帮人假意将兵勤王,汇聚起来,整日里饮酒作乐,就是不到洛阳来。
不管哪种解释,要知道,汉献帝和百官还饿着肚子呢。
所以,袁术、袁绍、刘表、刘焉、公孙瓒等人呢?他们都那么笨,没有想到“挟天子而令诸侯”呢?
非也。
袁绍手下的沮授、许攸等都劝他迎天子,但袁绍不听。其实,袁绍早就想立一个皇帝,人都选好了,是幽州牧刘虞。当时袁绍想拉曹操一起干,曹操什么态度呢?“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关键是,袁绍和韩馥已经对外宣布了的,只是刘虞不配合,坚决不当这个皇帝,所以只好作罢。正因为有这个行为在先,袁绍好意思主动去迎接天子么?
袁术呢?他自己正谋划着做皇帝,还迎天子作甚?
刘表装聋作哑,只图自保。
刘焉主政西蜀,以“米贼断道”为由,早就故意脱离朝廷了。
刘备此刻已经得到了徐州,他怎么不去迎?
说白了,此刻的天子在他们眼里就是个累赘,自己的军队还缺粮,还要养活皇帝那一大帮人?
汉献帝在洛阳当叫花子,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曹操盼来了。
纵观曹操一生,他压根儿就没有取代汉献帝自己当皇帝的打算,汉朝尽管名存实亡,但这块招牌还在他手里高高举着。把“汉贼”扣在他头上,与董卓、袁绍、袁术、孙权之流相比,有失公允。
曹操为汉贼一说,最早怕是《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说的:“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其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第一句话也提到:“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有趣的是,刘备在自封汉中王时,在给汉献帝上表中大骂曹操,什么“寇贼、穷凶极逆、恶直丑正、包藏祸心、篡盗已显”等等,反而对真正的“汉贼”董卓则以“造为乱阶”一笔带过,而只字未提袁绍、袁术等的罪状。
我想知道的是,皇叔给天子的上表,汉献帝能收到么?
在三国时代,各地诸侯发明了一个很奇葩的东东,叫“表凑”。
找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有所谓的祥瑞更好,筑个土台,或者简陋一下就立个鼎、牌位之类的东西代表天子(朝廷),把一帮官员吆喝到一起,跪着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人痛骂一顿。骂够了,就开始给自己封官,给部下封官,然后还煞有介事地、虔诚地说,如果臣做错了,以后请皇帝陛下降罪。
相反,曹操各种上凑的表册中,骂的是董卓、袁术和袁绍,对皇叔没有一个字的人身攻击。
三年后,即公元216年,汉献帝进曹操爵位为“王”——魏王。
又四年后,即公元220年,已经66岁的曹操在洛阳病逝。
就在头一年,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写信给他,劝其取代汉庭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信给内外群臣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这个小子,是要把我扔在火上烤。
但是他的手下群臣乘机劝进,自立建立新朝。你猜曹操怎么说?他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诚然,在“如果”的前提下,他只想当周文王。在这个意义上,曹操不是“汉贼”,至少不是名义上的“汉贼”,他要把“汉贼”这个称号留给儿子。
但是,似乎没有人骂曹丕是“汉贼”。
曹操是能臣。
曹操的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后来被渲染成奸臣的代表。但无论后世怎么评价,说他是奸雄也好,说他是奸贼也罢,都否认不了他是一世英雄。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是个军事家,文学家,他最不该说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们不去考证他到底说没说过,总之就这句话,把曹操在《三国》这部书里的位置,就因此被定位在了大反面。但是这不并不影响他的才华。乱世之奸雄,这五个字他当的起。治国之能臣,他亦当的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出自当时一位品评家许劭对曹操的一翻评价,除《三国志》裴注和《世说新语》外,还有范晔《后汉书·许劭传》都有记载。
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许劭(shào)(约150年—约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射桥镇)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据说他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曾经评价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汉末南渡投靠刘繇,后随其逃往豫章,在豫章去世。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2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