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中国历史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是如何形成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11:03:59

中国历史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是如何形成的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和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奠定了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基础。

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之治”出现在哪个朝代

西汉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之治是怎么形成的?背后有哪些功臣?

大家好,我是我,说起汉朝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汉代的开国君主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后,很多政治制度,都直接承袭于秦朝。但是,在政治制度上却有例外,并未完全的继承秦朝的制度,众所周知,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而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却设置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政治制度。还将汉朝建立时的大半疆土,都分封给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七个诸侯王。

并且,被分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土中,相当于一个帝王,享有很高的自治权。比如,他们可以征收赋税、还能有自己的军队。除此以外的关东十五郡,则实行的是被汉朝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因此,据史学家分析,刘邦统治时期,西汉的政治统治,并不稳固,同时由刘邦亲封的七个诸侯王,也成了西汉的心腹大患。但是,比较巧的是,他登基不要一年时,燕王臧荼就发动了谋反刘邦平定了这次叛乱,并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相继平定了韩信、英布、彭越,诸侯王带来的政治危局被稳定了不少。

但是,他在解决了异姓王权利过大的问题后,转过头就把从异姓王手中收回的土地,再次重新分封给了西汉的同姓诸侯王。刘邦此举的初衷是想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西汉政权的稳固,需要承认的是,分封同姓王在刚刚实行之初,也的确解决了西汉王朝政局不稳的局面。如此一来,西汉王朝建国之初,面临的政治为难就被解决了。

刘邦时期

可是,经济问题却没有被刘邦解决。当时,由于秦末时期连续多年的征战,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汉初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甚至有人相食的惨剧。随之而来的是物价飞涨,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小米,价格从之前百钱的价格,涨到了五千钱,甚至是上万钱的高价。这样高的物价,使得社会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并且,社会总人数也减少了大半,当时的一些大城市,人口数量甚至剩到了原本人数的十分之三,一片凋敝的经济景象。

比如,刘邦身外帝王,自己的车架,用来拉车的马匹,颜色都不能统一;甚至王侯将相这样的高官,出行时只能用牛来拉车。如此的烂摊子,让汉初的统治者意识到,必须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否则,西汉王朝也是和秦朝一样朝不保夕。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汉初的休养生息之政策,是建立在统治者们理性的思考上的,并非是一时兴起的决定。甚至,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中,百分之九十的王朝在建立之初,都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所以,刘邦在登基后不久,就决定解散军队,让战士回乡,同时还赐予他们爵位,优先分给他们田地,甚至免除他们的赋税。也号召因为躲避战乱而跑到山上的百姓们,回归自己的家中,恢复原本的田地,当地政府不可阻拦,不得歧视。另外,因为无食物而被迫卖身为奴的人,也被恢复为自由的身份。更重要的是,政府奖励百姓生育、农耕,还下令禁止郡国征收献赋,声明汉朝政府每年向百姓征收税负只有63钱。甚至,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甚至将皇家的园林——上林苑,都拿出来给百姓种地用。

一直到刘邦在去世前,西汉的经济窘迫之态,都没有消除干净。甚至,在刘邦去世前没多久,还在为此事忧心。所以,吕后在他弥留之际曾问他,萧何如果去世,谁来接替西汉的丞相之位。刘邦听说曹参可承继萧何的丞相之位,之后吕后又问,曹参若死了呢?刘邦答道王陵,吕后继续追问,王陵时候谁来接替,刘邦感叹道你我都已不在,如何安排,无从得知。

汉惠帝时期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继位,紧接着第二年,萧何就去世,曹参接替丞相之位。他登上丞相之位后,下令按照萧何在位时的一切规定,继续推行。他本人却天天喝酒逗乐,汉惠帝不满,指责曹参,而曹参却问:陛下觉得,您和您爹相比谁厉害?汉惠帝讲"我不能和我爹比。"曹参又问:臣与萧何谁贤能?汉惠帝答道:自然是萧何厉害。紧接着,曹参提出了"萧规曹随"的话,汉惠帝就没说什么了。

吕后时期

七年后,汉惠帝去世,吕后临朝称制,史书中她的形象一直是心狠手辣的,因为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又残忍杀害了刘邦分封的四位诸侯王。但是,如果想要合理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要看她曾经做过的个人行为,更要看她对于历史长河的向前推进有没有影响,对于其所在的国家有没有影响。

据考古发现,汉惠帝、吕后掌管西汉王朝时,所实施的政治措施,仍然是承继于刘邦、萧何时所设定的大方向。比如,汉惠帝即位之初,就发布减免田租的政令,从十税一,减到了十五税一,还曾多达三次下令减轻国家的刑罚,废除了秦始皇时期就一直实行的"挟书律"。还奖励农耕,鼓励生育,这些和刘邦时期的朝政大方向都是统一的。

而吕后临朝的十几年里,她废除了株连三族的规定,还废去了妖言令。同时,她还鼓励商贾的发展,两次改革西汉王朝的货币制度,使得经济得到了有力的回升。而正是汉惠帝和吕后,没有改变刘邦、萧何在创建汉王朝之初的政治大方向,所以,当时的社会非常的和谐稳定,衣食住行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综述

所以,经过刘邦、汉惠帝、吕后一家三口人的努力,刘邦定下了大的方向,汉惠帝、吕后都很好的推行、改进此方向,才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盛世——文景之治的出现,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以说是,当时已经有了盛世的前兆。所以,后来的文景之治的出现,并非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功劳,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经过三位统治者的努力后,才有了史官口中文景之治的景象:"周曰成康,汉曰文景,美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