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蜀汉能与曹魏、东吴成三足鼎立之势,离不开诸葛亮苦心孤诣地出谋划策。然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得刘备匡扶汉室这一遗志最终没能完成。常言道,虎父无犬子,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被蜀汉百姓寄予厚望。诸葛瞻确实美名远扬,然而其谋略远在其父之下。绵竹之战,诸葛瞻率领七万大军,却被邓艾两千残兵所败,这是为何呢?
绵竹之战发生在三国后期,是魏灭蜀之战中的关键一战。癸未六年(263),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开战。本来魏军兵分三路,由邓艾主攻姜维,诸葛绪负责断姜维后路,而钟会则趁机去攻打汉中。魏军计划不错,然而姜维却让魏军出乎意料,他在与邓艾交战后,又晃飞诸葛绪,接着去阻止钟会的主力军进攻汉中。如此一来,双方主力对峙,僵持不下。
邓艾提议,自己率精兵绕道阴平,突袭江油,打开局势。邓艾的奇袭,让江油守将不战而降,刘禅这才派诸葛瞻率兵迎击邓艾。诸葛瞻受命与邓艾作战,但最终失败,这其中几点原因不得不提。
首先,诸葛瞻本身非将才,并不适合带兵打仗。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心北伐完成大业,但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蜀汉百姓感念丞相鞠躬尽瘁,而对诸葛瞻赞誉颇多,凡是朝中有好的政策颁布,就将其功劳归为诸葛瞻。事实上,诸葛瞻精通书画,又博闻强识,属实是才子,但却对带兵打仗并不在行。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仅八岁。年纪尚小的他,无法跟随其父南征北战,诸葛亮的经验自然也难以言传身教。其后,北伐一事又由姜维主持。纵观历史,诸葛瞻并未在军事上获得过骄人成绩,突然派他迎战,难免败北。
除不善征战这一缺点外,诸葛瞻还不愿察纳雅言,导致错失良机。诸葛瞻带兵前去迎战,到达涪县后便不再前进。此时,尚书郎黄崇劝他要抢占先机,先占领险要之地。诸葛瞻对此却不以为然,犹豫之下,最终错失良机,让邓艾得以长驱直入。邓艾打败蜀军前锋,导致诸葛瞻不得不退守绵竹。除此之外,蜀将李球也曾给过诸葛瞻建议,提议蜀军分兵出城,扼守险要隘口。
不过,此建议也同样未被采纳。这些提议皆有可取之处,若是采纳,虽然未必获胜,但至少可以拖延一段时间。
相较之下,蜀军确实人数众多,但士兵却未必精良,将士未必能战。魏军兵力属实不多,但却是邓艾精挑细选。邓艾偷渡阴平前,便精选了三万士兵,这些士兵本就是精英。而从阴平到江油,虽然蜀汉没有设防,但高山阻碍,人迹罕至。其间七百余里,想要跨越此地,难度极大。魏军经历这些,所剩下的与其说是残兵,不如说是精兵。
这也难怪江油守将见魏军宛如神兵天降,不战而降。而蜀汉的精兵更多的则被姜维带领,诸葛瞻所率领的士兵军事素质相对较差,就连将领李球都是临阵受命。
作战之时,除客观因素外,士气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绵竹之战的前一年,姜维的第十一次北伐宣告失败,蜀军转为被动防御态势。蜀军上下对战争态势的看法并不乐观,这也是江油不战而降的原因。绵竹开战前,诸葛瞻曾自责,对内无法除去奸臣黄皓,对外也不能制衡姜维,进军也无法守卫国土,自己身有三罪,无颜回去,决定与魏军决一死战。由此可见,诸葛瞻要与魏军决战,所抱的不是必胜之心,只是想要逃避。将领尚且如此,何况士兵?
蜀军低沉,魏军却是斗志昂扬。绵竹之战开始时,邓艾派其子邓忠自右进攻,而派师纂从左包抄,结果都被打败。两人报告难以击破,邓艾勃然大怒,呵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没有不可以。于是要将两人斩首,后来两人将功折罪,再次出战,大败蜀军。
可以看出,邓艾所存的是背水一战的心,作为将领立场坚定,所下的军令又及时有力,士兵自然士气高涨,魏军能胜并不奇怪。
绵竹之战,蜀军战败,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局,使得姜维陷入孤立无援,导致最终蜀汉被灭。绵竹之战固然令人惋惜,不过将错全部归结到诸葛瞻身上也是有失公允的。诸葛瞻着实失策,但即使他获取了短暂的胜利,蜀汉的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魏,灭亡只是早晚。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原本是一场没有把握取胜的战役,却因为邓艾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打破了双方的平衡,当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被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堵在剑阁时,邓艾率领自己的军队突然到达江油,直接迫降江油守将马邈,然后与诸葛瞻率领的蜀汉最后的军团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诸葛瞻全军覆没,邓艾长驱直入逼近成都,刘禅在大臣的劝说下投降,于是蜀汉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灭亡了。
再来分析一下双方的军队数量,魏国一共出动了18万大军,分成三路,主力由钟会率领,有近12万人,一路由邓艾率领,手下有3万余人,另一路由诸葛绪率领,手下也有3万余人,合起来是18万,之后,钟会以畏缩不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收了诸葛绪的兵,因此钟会手下直接领导的军队就是15万人,而邓艾一直就有3万人。
钟会
包括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也就是这3万人,邓艾没有理由再把自己的军队分给钟会,钟会手下的军队数量已经有15万了,超过了蜀汉一个国家军队的总数量,并且钟会还派出一支由田章统领的军队加入邓艾的军队,田章手下到底有多少人没有记载,如果以当时常规的编制来看,田章的军队只有几千人,不超过五千人。
所以随邓艾一起偷渡阴平的,也就是这三万五千人的军队,整个偷渡阴平的过程无非就是翻山越岭,遇水架桥,因此士兵的损耗不会大,了不起就牺牲几百人,这与战斗减员相比,与自然界的搏斗损失还是比较小的,当邓艾整支军队到达江油时,根本没有作战,江油守将马邈就直接投降了,然后邓艾兵临绵竹,与诸葛瞻对峙。
邓艾
所以说,邓艾与诸葛瞻交战的军队,至少也有3.5万人,不会相差太多。
再来说蜀汉方面,根据蜀汉投降之后献给魏国的花名册,可以看到蜀汉在公元263年时,整个国家有28万户,94万人,军队数量有10万多一点,这是全国军队总数量。
蜀汉在与魏国大军交战时,有两个方向的军队是按兵不动的,一个方向是东边的江州,由阎宇和罗宪镇守,总兵力约有一万人,这里是蜀汉的东部边界,另一个方向是南边的南中,由霍弋镇守,总兵力也是约有一万人。
诸葛瞻
接下来蜀汉军队的重点防守就在汉中了,这是蜀汉与曹魏直接的交界处,蜀汉部署有重兵把守,整个汉中的守军至少也有2万人,分散在汉城、乐城、阳平关、阳安关等险要关隘处,另外蜀汉大将军姜维不在汉中,而是在沓中屯田,姜维身为蜀汉三军总司令,在沓中屯田的军队至少也有3万人。
最后就是蜀汉各地的郡县兵及成都卫戍区的军队,蜀汉只有21个郡,除了江州、南中以及汉中之外,其余郡县的兵力总数加起来约有一万人,剩下的就是成都卫戍区的部队了,至少也有2万人,把这些蜀汉各地的军队数量加在一起,总数差不多就是10万人左右。
魏军发动进攻后,姜维率军抵御魏军,与此同时,后主刘禅派出廖化、张翼、董厥率领三支军队北上支援姜维防御魏军,就算廖化、张翼、董厥每人只带三千人北上的话,总共也有一万人北上支援姜维作战,所以最后留在成都的只有一万人,这一万人只是成都的卫戍部队和皇宫的守卫部队。
魏伐蜀之战
当邓艾率领三万五千人经过七百里无人区杀到绵竹时,刘禅能够派给诸葛瞻的所有军队也只有一万人,况且也不可能把所有军队全部派走成都一个人也不留,所以无论怎么算,诸葛瞻手下的军队都不到一万人,最多也就是七八千人。
也就是说,诸葛瞻与邓艾在绵竹交战时双方的军队数量是:邓艾的3.5万人对战诸葛瞻的8千人,邓艾军队的数量是诸葛瞻的4倍多。
诸葛瞻与邓艾交战,唯一的优势就是:以逸待劳。邓艾手下的军队是经过长途跋涉来的,极度疲惫,而诸葛瞻手下的军队则是早就列好军阵等着,相对来说,蜀汉军占了上风,但是在数量上,蜀汉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艾手下的士卒都是是身经百战的兵,而诸葛瞻手下的士兵大多是警卫部队,而不是野战部队,蜀汉精锐的野战部队全部在大将军姜维的手中。
邓艾偷渡阴平
所以,当诸葛瞻首次与邓艾交战时,邓艾失败了,这是因为魏军非常疲惫,没有战斗力,体力也没有完全恢复,所以首战魏军输了,然后邓艾以死激励部将奋勇作战,又仗着魏军人数众多,作战经验丰富,结果在绵竹之战,邓艾就打败了诸葛瞻,这一次,诸葛瞻全军覆没。
为何诸葛瞻会大败呢?
除了上面说到的双方军队人数差距较大,还有魏军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蜀军都是警卫部队,战斗力不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诸葛瞻不具备独自率军作战的军事能力。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绵竹之战是他一生第一次率军作战,诸葛瞻此前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他完全是靠父亲诸葛亮的光环才被一路提拔起来,上至蜀汉皇帝,下到普通士兵,都对诸葛瞻抱有厚望,但是诸葛瞻完全就是名不副实,这从黄权儿子黄崇提醒诸葛亮要先占据险要地势,再与魏军决战,但是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占领险要的位置,反而在平原上摆开阵势,与魏军进行面对面的决战。
诸葛瞻战死
诸葛瞻等于拿自己的短处和邓艾野战军的长处对抗,能不败吗?这就是诸葛瞻指挥能力的问题,如果他能尽快抢占险要地势,邓艾没这么容易打下绵竹,要知道绵竹的身后就是成都了,诸葛瞻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成都,一片投降之声,直接导致刘禅的投降,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禅的投降也是因为诸葛瞻全军覆没,成都已经无兵可战了,而江州和南中距离遥远,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只能投降,这都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水幸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之中。不过在他临死之前,就基本将蜀汉未来20年左右的战略情形布置得当。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用兵如神,尤其是他的用兵心法,更是神出鬼没!这便是兵家所讲的“临阵退敌之法”,在诸葛亮临死之前便将他的绝世兵法交给了姜维。
傻子都知道,诸葛亮是把姜维当作自己的接班人了,这里的“接班人”并不是指蜀汉丞相的位置,而是指继续挥军北伐之传人。不过考虑到姜维研读兵书需要时间,于是在此前诸葛亮特别上书刘禅让其重用“蒋琬,费祎”二人。并让其统领军事。不过对于姜维而言,自从接受到诸葛亮的兵书之后,他并没有一丝的怠慢,并且姜伯约从公元238年自公元262年,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不过到最后都没有帮助蜀汉兴复汉室。照理说,结局不应该如此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遗憾的结果呢?
公元263年,司马昭联合钟会邓艾等人制定灭蜀大计。此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听到钟会进兵汉中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向刘禅上书,并且让刘禅做好成都的防御工作,不过此时刘禅因为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此时对刘禅讲曹魏此时根本不会进兵成都,而刘禅也就没把姜维的提醒当一回事儿。
后来,钟会大军已进汉中,而姜维此时已经率领军士与钟会对峙于剑阁,原本形成两军对峙之势,不过此时邓艾率领偏师偷渡阴平而去,直接绕过了姜维的防守士军,而此时听闻邓艾过了阴平,刘禅一下子便急了起来,并且此时他任命诸葛瞻带人前去阻击邓艾。说到诸葛瞻,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不错诸葛亮之子,刘禅把最后的希望都交到了诸葛瞻之手,同时也希望诸葛瞻能像他父亲一样,能解决此时的难题。
诸葛瞻接到刘禅命令之后很快便率领士兵前往阴平方向,打算将邓艾一举打败。诸葛瞻带着张飞之孙张遵,还有黄崇,李球(当时蜀汉的羽林右部督),从此三人的官位来看,确实蜀汉此时已经是投上了血本了,而邓艾所率领士兵绝对不会超过诸葛瞻所带士兵的数量,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诸葛瞻一行人来到涪县之后,诸葛瞻便让所有人都停了下来,当时黄崇极力建议诸葛瞻此时应该把守险要之地,防止邓艾进入平原,居高而战,不过诸葛瞻此时并没有采纳其言,最终导致邓艾踏入平原,而诸葛瞻最终也被邓艾打败。
初步估计邓艾所率士兵与诸葛瞻率领士兵数量上相差无几,估计都在1万余人左右,不过同样的兵力,为何邓艾打将诸葛瞻打得如此狼狈?换句话说就是面对邓艾的偏师,为何诸葛瞻却不堪一击?而且邓艾士兵还是远征至此?其实对于这个原因老将廖化是最有资格说话的。公元261年老将廖化与宗预打算一起去拜会此时的卫将军,也就是诸葛瞻。不过最终廖化与宗预私下交流得出一致意见:“二位老将都认为他们都是年过70岁的人了,再也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加上此事又使自己劳累,而且还要麻烦小辈!”,二位老将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廖化与宗预是想求见诸葛瞻兴复汉室,不过看二位老将的讨论,加之百姓对诸葛瞻名声过于渲染,最终二位老将还是没有拜会诸葛瞻。换句更简单明了的话就是,廖化认为此时的诸葛瞻,名过其实了。“名过其实”这四个字也是诸葛瞻生平斗不过邓艾的根本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如果彭越不作死,刘邦会放过彭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