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和蔺相如,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们的一些故事。
熟知历史的人都听说过“将相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廉颇和蔺相如是很多人学习的对象。那么历史上的两个人结局如何呢?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让后人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战国末期,由于廉颇功绩突出,被赵王封为了上卿,在朝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廉颇的战斗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也不会成为战国名将了。
长平之战最开始的时候,廉颇奉命抵挡秦国军队的攻击,然而到了后期却被赵括给取代了,结果我们也知道,赵国惨败,丢了几十万士兵。廉颇的地位在赵国甚高,但自从蔺相如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蔺相如的出身并不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他都是不如廉颇的。但蔺相如也是有一定作为的,“完璧归赵”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而且在渑池会中,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无赖行为不慌也不乱,从而维护了赵王的尊严。总的来讲,蔺相如并没有替赵国征战,只不过动了动嘴皮子就被封为了上大夫,继而成为上卿。这样一来,他的排名就超过了廉颇,后者自然不满意,毕竟蔺相如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动了动嘴皮子,地位就超过了廉颇,任是谁都不会服气的。
那么对待廉颇的愤怒,蔺相如又是怎样处理的呢?每次见到廉颇,蔺相如都会躲得远远的,有不少人认为蔺相如是害怕廉颇的,可是后来他解释道:“秦王要比廉颇有威严吧?连他我都不怕,甚至会羞辱他,有什么理由害怕廉颇呢?”
如果这两个人斗起来的话,结果必有一亡,想必这也是敌人所想看到的。所以蔺相如选择了忍让,目的是不让敌人得逞。廉颇知道后自觉惭愧,与此同时,他也大受感动,做出了一件事情:身背荆条,由宾客带领着到蔺相如门庭亲自请罪。两个人从此之后成了生死之交,这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传颂。
蔺相如的结局是不好的,最终被处以极刑。对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蔺相如和太子郚被送到了秦国当人质,结果太子郚去世了,蔺相如因此被处以极刑。另一种说法是,长平之战期间,秦军和赵军激烈争斗,蔺相如对赵王撤下廉颇的行为感到不满意。屡次劝谏,但赵王就是不听,最终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蔺相如也因此病故。对于这两种说法,史学界通常是偏向第二种的。
相比较蔺相如来说,廉颇的结局算是不错的。长平之战之后,燕国趁机进攻赵国,此时廉颇奉命前去抵抗,这一战以燕国失败而告终,本以为廉颇的结局是在赵国安稳度过一生。可没想到赵悼襄王上台之后,廉颇就没有了好日子。
奸臣郭开多次在赵悼襄王面前讲廉颇的坏话,最终廉颇被解除军职,还屡次受到排挤,无奈之下,只能投靠魏国。当然了,廉颇本是赵国大将,到了这边自然是无用武之地,魏国国君对他怎样都是不放心的。就这样,廉颇在魏国国土终老。廉颇去世后没有多久,赵国也被秦国灭掉了。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很小的时候就在课文中学习过。廉颇作为一名善战的将军,打起仗来十分勇猛,公元283年的时候,廉颇一举拿下阳晋,赵王十分高兴,就直接封他为上卿,可以说是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了。
而蔺相如则是文人出身,打仗自然根本不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厉害之处在于口才,而且极具智慧。先是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使命,后又在渑池会盟的时候,当场斥责秦国,从而保住了赵王的尊严。因此,赵王就认为他功劳很大,就同样拜他为上卿,但是高于廉颇。
廉颇当时就很不服气,一想到自己是带着一帮弟兄在战场上拼命才换来的爵位,而蔺相如只是动了动嘴皮子,居然功劳能比他还大,而且官位要高于自己,这是廉颇怎么也接受不了的一件事情。心里不满的他,只有经常故意找他碴才能让自己舒服一点。因此,恶语针对蔺相如那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面对蔺相如的“软弱”躲避不回应,他是更加的得寸进尺。
蔺相如能忍,但是他的门客哪里能接受这样的侮辱,于是就建议立即反击廉颇。而蔺相如却是坦然一笑,秦王相比廉颇谁更威严?我敢当面指责秦王而毫不畏惧,难倒我真会怕了廉颇?之所以选择不回应,是因为顾全赵国的大局,若我们二人起了斗争,高兴的是敌人,损伤的却是我们自己。
这样的一席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府上去了,他感到十分惭愧,居然自己是这么一个小心眼的人,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典故。但故事只是告一段落,后面的故事是怎样呢?似乎也没有哪个语文老师告诉过你,那么他们究竟都是怎样的结局呢?
首先说下廉颇,原本他是赵国的得力大将,赵王也一直很欣赏他,但后来遭到了奸臣的陷害,导致被撤掉了官职,被乐乘顶替了自己的职位。廉颇的性格向来是不服输的,怎么会就此善罢甘休呢?因此就对乐乘打击出手了,成功之后就直接投奔魏国去了。但在魏国的廉颇只是表面上受到尊重,但实际上并不受魏国人的待见,而此时的他由无法再回到故国,因此最终郁郁不欢,死在了魏国。
而蔺相如的下场似乎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一是因为随同太子去秦国作为人质,但不知为何太子不幸染上恶疾死了,那么蔺相如成了最大的罪人,因此导致了被杀的结局。还一种说法是,蔺相如屡次上书不要用赵括指挥长平之役,但是赵王一意孤行,对他的建议不置理睬。蔺相如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几十万大军的葬送,而丝毫没有挽回的能力,因此抑郁寡欢,最终染病不幸去世了。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怎样?
负荆请罪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对于“负荆请罪”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在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赵国君主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当然,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最终,在得知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话语后,廉颇决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所以,在这件事情后,廉颇和蔺相如结为好友。所以,问题来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廉颇和蔺相如最终是什么结局?对此,老师通常没有告诉我们。
一
一方面,就蔺相如来说,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以赵国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对于负荆请罪,发生在赵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彼时,因为胡服骑射的影响,赵国的国力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期得到明显的增长。基于此,蔺相如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和秦国据理力争。
换而言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表现固然离不开个人能力,不过这也是建立在赵国强大的基础上。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而就赵孝成王来说,则是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
二
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蔺相如的身影。在这场战役中,赵国大军的主帅一开始是廉颇。虽然廉颇没能击败秦军,但是,凭借着坚韧的防守,廉颇还是遏制了秦军的进攻势头。于是,秦军开始使用反间计,也即在赵国散播谣言,表示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孝成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蔺相如不顾已经病危的身体,跑到赵孝成王面前进行劝阻。在蔺相如看来,赵括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根本没有战场上的作战经验。基于此,蔺相如希望赵孝成王不要用赵括来取代廉颇。进一步来说,因为负荆请罪所结下来的友谊,蔺相如非常相信廉颇可以阻挡秦国大军。
三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赵孝成王没有听从蔺相如的劝谏,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赵括败给了白起,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差一点灭亡。至于蔺相如,也在长平之战后病逝后。另一方面,就廉颇来说,最终则和蔺相如天各一方了。在长平之战后,廉颇参与了邯郸之战,在魏国、楚国的支援下,赵国打退了秦国大军。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因为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中元气大伤,所以,燕国趁机进攻赵国。对此,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但是,到了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对于刚刚即位的赵悼襄王,立即免去了廉颇的职务。
四
最后,在被免去职务后,廉颇非常愤怒,于是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不过,在魏国时期,廉颇没有什么建立功业的机会。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也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因为这个原因,加上廉颇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所以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
综上,在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共同经历了长平之战。但是,在长平之战后,蔺相如病逝,而廉颇则颠沛流离,来到了魏国、楚国,并最终客死异乡,也即和他的好友蔺相如天各一方。因为事情比较久远和复杂,所以,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老师一般不会对两人的最终结局进行介绍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将相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则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赵国舍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得到重用,廉颇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蔺相如。
而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屡次容忍避让于他,最终廉颇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的故事。也就是这则流传千古的佳话,让廉颇和蔺相如两人成了知错就改、宽容大度的典范。
很多人在小学时便已在课本中读过将相和,但课本中的故事到两人和好如初后就戛然而止了,那么廉颇和蔺相如后来结局究竟怎么样了呢,为何语文老师不会说?
我们不妨先来看下这段故事处于哪一个时期,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会盟的时候,是公元前282年,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再加上几代国君的发展,已经空前强大,赵惠文王虽然也是战国时期比较贤良的君主,然而他的能力有限。
秦国屡次对赵国发动战争或者欺压,相比之下赵国只能够疲惫应付。而廉颇和蔺相如等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登上了历史舞台。赵国灭亡是在公元前229年发生的事情,蔺相如等人所处的时期隔得并不远。
而他们两人的结局,自然而然的和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紧紧联系捆绑在了一起。历史上关于蔺相如生卒年并不清楚,不过在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临死前,将太子赵孝成王托付给了二人。
根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259年,秦军和赵军对阵的时候,那时赵奢已经战死,赵王正打算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坚守不出的廉颇。
蔺相如此时已经身有重病,他听闻这个消息,拖着病体去见赵王,希望他能够收回成命。“蔺相如病笃,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蔺相如的请求被赵王否定了。结果大家也知道,长平之战,赵军包括民夫在内,一共40万人被坑杀殆尽。
蔺相如也大约是在这个时间段去世,当时的赵国共计也才350多万人,白白失去了如此多壮劳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躺在病榻上的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又是怀着一种怎样悲痛的心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必他也是遗憾而伤心的吧!
说完蔺相如再来说说廉颇,廉颇的日子并不好过,最初长平之战,他是主将,廉颇开始的战略也并非被动防御,而是坚决出击。
然而当时秦军已经几次打败了赵国,已南取野王,北略上党,士气正旺,而赵军长途跋涉,兵力处于劣势的同时,士气也很低落。
廉颇的几次正面交锋,都以失败告终,还折损了几名校尉(将军),因此采取坚守壁垒的方式,然而能够决定长平之战胜负的最终原因,还是粮草问题。
赵国不比秦地,地广人稀,农业落后,史书上说赵国人“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廉颇的战术虽然正确,但是赵国比起秦国,却更加经不起粮草的消耗。
所以赵王才这么着急,要求主动进攻。后来赵括带兵,士卒打扫战场竟然“争食秦尸”,可见部队缺粮到什么地步(这也是秦军坑杀赵卒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终廉颇被换下,受到离间计影响的赵王孤注一掷的采用了赵括,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空虚,廉颇重新被启用,并且在抵抗燕国入侵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不过在赵孝成王死后,廉颇又遭到了弃用,他负气到了魏国,虽然魏王很欣赏他,却并不信任这名老将,廉颇后来又流落到了楚国,楚国以同样的礼仪对待了这名老将军,也同样未曾重用。
后来赵王手下无人可用,又想起了廉颇,就派使者去魏国请将归朝。可廉颇在朝中有一仇敌郭开,是个十足的奸佞小人,他唯恐廉颇再受重用,就贿赂使者说了很多廉颇的坏话,还说廉颇“一饭三遗矢”。
赵王偏听偏信,失望至极,再也不提启用廉颇的事情了。晚年的廉颇,一直希望赵国能够让他回去,千盼万盼着继续报效国家的老将,却始终没有等到消息,最终死于楚国的寿春,在他去世后不就,赵国也被秦军灭亡。
可以说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还是比较悲惨的,老师们在讲述他们光辉历史的时候,也自然不会提及讲述他们的下场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0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