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马谡之死。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司马光曾评论道:"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说明这位马家小弟还是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毕竟三国时期读书教育并不普及。而汉昭烈皇帝刘备也评论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那么,马谡死于街亭之败究竟是死得其所还是另有冤屈呢。
首先我们回到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征讨南蛮,马谡随百官送行。诸葛亮回首问马谡:"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答道:"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纳其建议,七擒孟获最终取得平蛮胜利。由此可见,马谡仁兄不单单只会纸上谈兵,更能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给出作战意见,甚至用现代一点的讲法,还可能学习过心理学。
时间回到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那么这里我们就要分析分析了,诸葛亮一向以严治军,而马谡跟随在其左右那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这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谡竟敢违背诸葛亮的作战指示而坚持自己的作战命令呢,不急我们从头回顾一下街亭之战。
翻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张郃在街亭山下断水,山上的马谡为什么不依仗地理优势下山与张郃决战呢,换句话说为什么马谡就失败了呢?
这要从马谡抵达街亭说起,一来到街亭看到地形熟读兵法的马谡,更善于利用地形,整个街亭处于平地,而通过街亭的道路只有南山脚下的一条不大的官道,马谡稍作思考:蜀军中最大的优势便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是种远距离作战兵器,而街亭的地形就完全适合诸葛连弩的发挥,以及最大程度打击敌人。只要把营寨安于南山,留给张郃的便只有两种情况:一、魏军功山以求通过街亭,而山路崎岖大部队施展不开,蜀军便可居高临下利用诸葛连弩射杀魏军。二、魏军不攻直接通过官道直扑街亭,则马谡军全军出击与街亭守军前后夹击,魏军休亦。
而马谡也忽略了一点:南山对于敌人是易守难攻,对于自己也是下山不易。且南山另外一个地形特点便是通往马谡大营的是条两面都是斜坡的山路。张郃一来到便看出其中猫腻,断了马谡水源,便把大军布置在山路两旁斜坡中静静等待马谡军队因水源断绝而主动出击,可想而知就一条山路,马谡的部队同样施展不开,只能被动挨打,岂有不败之理。
街亭一败整个蜀汉大军陷入被动,诸葛亮也只能选择撤退,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因为马谡错误的作战指令宣布失败。
纵观马谡生平参与的作战:一、平南蛮,未参与只是给出自己的见解,诸葛亮亲率大军实施获得成功。二、街亭之战,自己给自己做出作战计划,但仅从自己角度进行分析而未从敌军角度分析张郃应该如何进攻自己导致街亭惨败。但并不能因此斩了马谡,当时蜀汉偏居一隅不论人口、部队或是人才都位居末尾,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锻炼。真正的问题在于诸葛亮并不能及时明白一个道理:当时的马谡更适合于一名军事参谋而非一名军事主官,且并未经历过战场洗礼的马谡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主官。且刚从街亭之战失败,经过血和泪洗礼的马谡更应该得到谅解,此后的马谡才真正意义上算是成才。
因此,不应该把北伐的失利过多归咎马谡身上,诸葛亮更应该从中看到蜀中真正问题:如何培养人才。至此,对于马谡更多的惋惜。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大将,因其才器过人,善于谋略,得到了智囊诸葛亮的器重。可是尽管如此,在刘备去世时,他还是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不可委任大事。然而最终的结果众人皆知,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备的遗言,将街亭交给了马谡守卫,由于马谡的刚愎自用,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得到了沉重的一击。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具有未卜先知,能够预言后世的能力,那么诸葛亮为何当初不听刘备的临终劝告,非要让马谡前去镇守街亭呢?这主要还是得从这两人的渊源说起。马谡和诸葛亮的渊源颇深。马谡的哥哥马良曾是诸葛亮最欣赏的人,两人的关系不仅非常的友善,而且马良还曾以尊兄来称呼诸葛亮。
当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之后马良就遇害身亡了,因此在马良死后,诸葛亮对马谡照顾有加也是很正常的。当然除了两人的关系不一般之外,马谡自己的能力也占了一部分。马谡这个人还是很有才气的,而且他还非常的好论军计,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每次接见马谡时,两人都会从白天畅谈至黑夜,由此也可以看出马谡还是一个非常善于交谈的人。
在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十分的痛心,但是面对众多的将士,他也不能不对马谡进行处置。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历史上一直流传着,那么当年诸葛亮真的挥泪斩下了马谡的头颅了吗?
在《三国志》中,马谡的结局主要有三个。第一个结局是马谡当初并没有被诸葛亮处斩,而是逃跑了,而且之后还改名为宁随。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马谡又再次回到蜀国为蜀汉效力。第二个结局是马谡当时的确是被诸葛亮判了斩刑,不过在还未实行斩刑时,他就病死在了大狱之中。第三种说法,在《三国演义》中也是相同的,也就是如今最常流传的一种说法,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杀。
在一些学者研究史书后,他们认为,虽然马谡的结局历史记载的有三个,但是要说最有可能的一个还得是第二个,马谡在街亭一事上犯下大错后被诸葛亮下令处以极刑,然而在还没执行时,马谡就在狱中病故了。
前些日子看一个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三国。
马谡是荆州襄阳人士,是刘备在荆州时招揽的才子。马谡自幼聪慧,与其家里的五位兄弟合成“五常”,既然聪明,可能就会桀骜不驯,恃才傲物,等等。不好管教,不好领导。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也是后人写出来的,就是为了铲除异己做一个铺垫。刘备入川后,基本稳定了,建立了政权,有三个大的势力辅佐刘备。巴蜀本地派,荆州派,最早跟随刘备的一派,这么三个派别。那个派别里都不好使唤的人,刘备在,一切都好,刘备一去,就要麻烦。诸葛亮虽然很聪明很有办法,也深受刘备重用信赖,但是,这三派里面,都有对诸葛亮不感冒的人。这些人就要慢慢的被干掉。
关羽、张飞致死,就与刘备、诸葛亮,又脱不开的干系。关羽被围,巴蜀不去救,坐等其被干掉。关羽别看他熟读春秋,实际检验,他就是一个上阵杀敌的大将,没有帅才。诸葛亮知道关羽不听自己的,故意说出治理荆州得正确的意见,引起关羽的反感,导致出事。华容道也是一例,华容道时还在用人的时候,所以没斩关羽。;张飞报仇心切,刘备也不管,致使其被部将所杀。
把这些个有功的、不好管的,慢慢收拾了,给刘禅、诸葛亮,留下一个相对安稳的局面,就是许多人被杀、被贬得根本意思。赵云老实巴交得,也消失了很长的时间。
为什么杀马谡,明白了吧?杀与不杀,就一句话的事,是不是,扯什么犊子啊?排斥异己也导致巴蜀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马谡怎么死的?三国历史上的马谡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怀有不世之才,被诸葛亮视为左膀右臂。马谡又有超级短板,被刘备称之为不可重用。事实证明,拥有天才般军事才能的诸葛亮最终看走眼了,刘备一语成谶,演绎出一段挥泪斩马谡的凄美故事来。
马谡,襄阳宜城人,出身贵族,念书很多,文化素养很高,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从小就受到到乡里的称誉。他在荆州时即依附刘备,给刘备当过秘书,后来随刘备进军益州,当过绵竹、成都令和越_太守。为人好发议论,尤其善于谈论军计大事,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常常找他研究各种问题。
街亭战役以前,马谡一帆风顺,是参与蜀汉领导集团核心机密,并得到集团尊重和信用的高级人物,名誉、地位什么都有。
有知人之明的刘备,看出了马谡的弱点,在临终的时候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刘备的话并没有引起诸葛亮的重视。刘备死后,诸亮要马谡担任参军,依然像以前一样信任和重用。
马谡倒也没有完全辜负诸葛亮的信赖。公元223年,蜀国南方益州、越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几个郡叛乱,225年诸葛亮亲自率队南征,马谡送行,诸葛亮向马谡问计,马谡在南方的越当过太守,对当抛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根据南方地理人情的特点,建议诸葛亮用兵之道,心为上。他认为要恢复南方的安定局面,必须采取同少数民族友好相处的政策,让人家心服,不可以一味依靠军事进攻,否则即使一时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以后仍然会有反复。他这个建议同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诸葛亮采取他的建议,对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感动了孟获,后方果然不再反叛。
南征以后,诸葛亮对马谡更为重视。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命马谡为全军先锋,要他统率张休、李盛、黄袭等将军打头阵。当时许为全军先锋,事关大局,应该派遣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魏延、吴壹等清葛亮不听。
这是诸葛亮准备已久的首次北伐。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扬言要兵出斜谷道,并派大将赵云、邓芝率领偏师向箕谷方向进军。
曹魏边防大将曹真信以为真,率领军队前往箕谷作防御部署。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却指挥蜀军主力部队兵出祁山,突然袭击曹魏西北边防线上软弱部位天水、南安、安定三那,在诸葛亮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三郡纷纷背魏归汉,关中大为震动。为了打败诸葛亮的进攻,魏明帝一面亲赴长安镇守,一面派大将张_率领五万军队急赴陇西,前去抵御诸葛亮。
张_大军来到时,马谡已占据了街亭。街亭是一个形势险要的地方,有山林,有城堡,是一个可攻、可守的地方。
马谡是怎么打的败仗呢?原来这个人虽然善于谈论兵法,却从来没有实际指挥部队打过仗,他不是缺乏而是根本没有实战的经验。空谈兵法,他很在行;具体打仗,则连怎样行军、怎样扎亭、怎样布阵都不懂,更不用说用真刀真枪地打了。他是个书果子习气严重的人。而他的对手张_,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是曹操麾下有名的五良将之。他仅在汉中战场就打过好几次胜仗,连刘备都畏惧他三分。
马谡在战斗中,本来应该占据街亭的城堡,并选择有利阵地,把大军埋伏在张_进军必经的险要之处,用弓箭、火器伏击张_然后乘胜冲杀。即使在伏击作战中打不破张_,还可以依城据守,以待变化。但是他计不出此,竟违反诸葛亮行军驻的定,生搬硬套兵法,把自己的大军安扎在既缺乏水源又远离街亭城堡的南山上。当时地位不高的王平看出了这种军事部署的致命弱点。他虽然不于谈论兵法,却能从自己的实战经验中,看出这种舍水上山、下不据成的军事部署,是一种致自己于死地的错误。他坚持原则,接连几次向马谡提出异议,马谡骄做自大,不采纳王平的意见。
结果张_的大军一到,就切断了蜀军的水源,把南山团团围住。蜀军既没有水喝,又不能突围,军心混乱,最后被张_杀得大败。
王平因为事先预计到危险局面,思想上有所准备,率领部下转移到有利阵地,鸣鼓坚守,张_弄不清情况,以为王平那里有伏兵,不敢相逼。于是王平才得以收拢各营残兵,回师同诸葛亮汇合。诸葛亮失去了前进基地,只好退兵汉中。张_乘胜向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进军收复了全部失地。
街亭之役,使诸葛亮精心布局的首次北伐从胜利转向失败。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执行法度,把马谡和另外两个将军张休、李盛处死,将军黄袭等人也被撤职。同时,他自己也自责甚严,并向皇帝上书,引咎责帅,自请贬职三等,撤去丞相职务。
总之,诸葛亮的这次失策,不在军事策略上,而在用人问题上。魏蜀间的战争,由于魏强蜀弱,双方实力悬殊,诸葛亮很难在战争中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从首次北伐的形势看,由于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得当,在秦陇一带以至关中取得一此胜利,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个几乎到手的胜利果实,却由于在关键岗位上错用了一个人而全部丧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